|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768|回复: 8

[转帖]前辈,您把我们的文化丢哪去了?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8-8-18 22: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辈,您把我们的文化丢哪儿去了?

     ——姬姜末裔·巫     

     我愤怒,但还没有一种想骂人的冲动,脏话不是骂给自己同胞听的。但我不敢保证其他人也没有这种冲动,不敢保证我的后辈们也没有。也许有一天他们会破口大骂,骂他们的那些前辈们——包括你,包括我们每一个——如果我们再不做点什么的话。

     

     我为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自豪,从小就是。五千年的历史沉积了丰厚的精华,深邃,丰富,任何国家都难以望其项背。那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骄傲。

     

     然而,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在倒退,正在逐渐地失去活力,正在被外来的文化侵蚀,甚至可以说是……正在逐步走向死亡!

     

     有些人说,是时代的进步造成了传统文化的衰落,但当大批国内年轻人去学习什么空手道、跆拳道,去迷恋于《大长今》里的韩国传统饮食与服饰,去鼓捣什么插花、茶道时。我们却分明感觉到:在中国文化被人忽视的同时,源于中国文化的韩日文化却受到了空前的欢迎。

     

     于是,无数批评年轻人的声音冒了出来,说现在的年轻人盲目追求国外的文化,漠视本国文化。可是,发出这些声音的前辈们为什么不想一想自己又把多少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了呢?退一步讲,单是传统文化从你们手里传到我们手里时,又被弄丢了多少呢?

     

      传统文化兴衰的一个关键是前一代人有没有把传统文化好好的传承和发扬。可见上一代人在这个关键点上做得很糟糕,他们有太多的东西没有交给后辈。当然,后辈也将变成前辈,如果我们像自己前辈那样不去珍惜、挽留、拯救自己的文化而是任它流失的话,我们又怎么去给自己的后辈交代呢?

     

     在这里,我要讲一件自己亲身经历的事:

     家里准备让我去韩国留学,所以先要在国内学习两年语言。我的韩语外教很和善,幽默,善于调节课堂气氛,我们常常被他诙谐的语言和滑稽的动作逗的捧腹大笑。不久前我们做的一篇课后题涉及到了春节,外教兴致勃勃地给我们演示了一下韩国晚辈给长辈拜年时行的跪拜礼。他夸张的动作顿时让我们哄堂大笑。他起身后对我们说:韩国人受儒教的影响极深,所以对礼仪十分讲究,过年过节或结婚时都要对长辈行礼,跪拜礼只是很多礼仪中的一种。然后他问我们:在中国过年时晚辈给长辈怎么行礼?我们回答说:小的时候给爷爷奶奶磕头,长大了就没再这么麻烦过,只对长辈问声过年好便完了。

     

     他表情惊奇地问:没有别的了吗?

     

     我们尴尬地说:没有了。

     

     他又接着说:我们韩国人过春节时穿上民族服装——韩服,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并给家中的长辈拜年,聆听长辈的祝福之言。新年的早上要吃传统的年糕汤,因为韩国人认为只有吃了年糕汤才会真正长大一岁。新年里我们玩传统的游艺项目——掷四,放风筝、转陀螺、跳跳板等。家里的活动结束后,大家就去祖先的墓地。一般来说,一个家族的坟墓都聚集在一座山上。从在最高处的坟墓到在最低处的坟墓都要一一祭扫。全家人在坟墓前向先人鞠两次躬,然后男人们要除草、修墓……

     

     我们也不甘示弱地说:在中国,我们过年时放鞭炮,包饺子,贴春联,挂红灯笼……

     

     话说出口时,我的心里竟有了种莫名的失落:我老家已经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很多年了,我的小堂弟快十岁了却几乎没见过。春联,灯笼也很少有人贴、挂了,多数人只是在门上贴一个倒“福”字……

     

     我努力地搜寻脑中关于春节的种种印象:满街的大红灯笼,精彩的舞龙舞狮、踩高跷表演,热闹的新年庙会……可是这些觉得亲切熟悉的东西又显得那么的遥远,好像这一切都只存在于影视作品中,仿佛一个古稀老人正在向我讲述他的童年……

     

     如果说关于春节的话题我们尚能招架,那么下一个关于端午节的话题我们便彻底地败下阵来。

     

     当外教滔滔不绝地给我们讲韩国人在端午节时怎样身穿韩服祭拜祖先,怎样把扇子作为礼物赠给友人以祈愿夏天不会中暑,妇女们怎样用菖浦液洗头,玩儿荡秋千,男人怎样举行摔交比赛时,我似乎突然明白为什么韩国的“江陵端午祭”可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而中国的“端午节”却不可以。因为端午节在韩国是全民族的成大节日,是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欢庆气氛的日子。而在中国,端午节甚至都不是国家的法定节假日,它只是人们口中的粽子,只是电视里汩罗江上的龙舟……

     

     源于中国节日反而在别的国家得到发扬,就如同自己的传家宝自己不珍惜随手扔掉而被别人捡走一样。

   

     今日传统节日文化遭受到的危机并不是一两代人造成的,而是一个长时间积累的过程。那些批评年轻人的“前辈”们估计这时也会埋怨起他的“前辈”吧。

     

     我们年轻的一代人对传统节日的记忆除了春节外好像就只有元宵节的汤圆,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以及重阳节时报纸上对某些领导关心孤寡老人的歌功颂德了。

     

     过年摸门钉放鞭炮,上元吃汤圆放花灯扭秧歌,端午插艾条挂香符赛龙舟,中元盂兰盆会驱傩……这些传统离我们渐行渐远。我们没见过长命锁,没上过八仙桌,没爬过大门槛,也已没几个人知道什么是台阁什么是飘色。传统文化对我们来说是苍白的,没有质感的。就这样,她逐渐的失去了生命力……

   

     其实,遇到危机的,又何止是传统节日文化。

     不久前,在一杂志上看到了两条消息:1.韩国准备把中医改为“韩医”并申遗。2.日本准备要把风水文化申遗。

     

     讽刺,真是讽刺。     

     曾被梁启超、胡适、鲁迅、郭沫若、傅斯年等前辈反对过的中医,这几年来却在国外发展迅速,治疗的疾病比在中国要广,甚至一些手术都用针灸麻醉。尤其在韩国,韩国人对中医(他们叫韩医,但与中医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最大的不同是要求医师熟读儒家经典。大概四五年前,“韩医”这个名词还不存在,当时在韩国叫“汉医”。从“汉医”到“韩医”的变化并不是因为医学内容上有差别,而是体现了韩国为了保障韩国人从事这一传统医学行业的优先权和保护“韩医”免受外来冲击,特别是中医冲击的一种策略。)的功效十分重视。中医医生工作也相对自由和没有退休年龄限制。但是在中国,中医这个有着几千年历史,体现了古东方哲学思想,通过气、经络、阴阳五行学说调节人体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伟大发明,竟然迅速的地衰落了,以致于50岁以下能够进行临床治病的大夫已少之又少。很多经验丰富的民间医师由于学历有限而拿不到行医证。许多国人已经不相信中医,他们认为中医违背科学,背离理性,他们无视中医的实际治疗效果,认为西医是治疗疾病的唯一途径。把“科学”这个西方人早已不等同于“正确”及“唯一”的词当成标准来衡量自己祖先的医学观,是不是就如同用英文的语法来衡量中文是否有价值?我想到了一个词:数典忘祖。

     

     于是,中医文化像传统节日文化一样在慢慢地消逝。这消逝的,是春温风寒时喝的板蓝根,是夏临时熬的清火绿豆水,是秋燥咳嗽时饮的枇杷露,是冬至时炖的当归牛肉汤……

     

     还有风水,这个现今大多数中国人嗤之以鼻,视为迷信的东西,其实是古代中国人独特的景观评价系统,是一种有关环境与人的学问和广为流传的风俗。他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内心深处关于理想生活生态模式的追求。但是到了近代,我们又用“科学”去评价“文化”,把这两个不相干的事情扯在一起,让人对风水产生了误解,把封建糟粕与人文文化混为一坛,全盘否定。中国人按照自己的传统观念去选择和装饰住宅有错么?就像老人时常教育我们的,筷子不要插在碗里一样,你不能因为它不符合“科学”而去否定它。真的不明白为什么西方人对 “13”这个数字的厌恶可以被当成是西方文化的一部分,而中国人认为“4”不吉利却被当作是封建迷信呢?看看古代按风水系统建造的北京城,多么的大气磅礴,错落有致,内涵丰富,而我们现在一些城市的规划建设又比古人好哪儿去呢?

     

     老城墙拆了,四合院拆了。如今的老北京少了点中国味,多了点科学规划……

   

     前辈,一个是护佑亿万中华儿女的古老药方,一个是在炎黄子孙脑海中构建了千年的理想住宅,你把它们丢哪儿去了呢?你们又究竟想把什么交到子孙后代手里呢?要知道,我们正在丢掉的是祖先五千年的智慧和汗水啊!当中华文化真的流失殆尽的时候,如果我们的祖宗地下有知的话,会不会怒斥我们是“不肖子孙”呢?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液,是承载民族生命力的江河,失去它,就失去了根本。这与古人所说的“亡其国,先亡其史”的道理是一样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传统文化若是消失了,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来说,“山河”就不在了!

  

     让人颇感欣慰的是最近发生的几件关于“汉服热”的事:武汉市举行“汉服”成人礼;北京几位大学生穿上汉服在公园过端午节;几位网友联合设计提出了08奥运会开幕式汉服入场方案……

     

     我的心里仿佛有一股热血被唤动……

     

     记得曾看过一张照片:56个民族的兄弟姐妹穿着各自的民族服装排成一个“56”的字样。那幅照片很小,我努力地去寻找汉族,一开始发现一个穿旗袍的女孩,以为她是代表了汉族,后来才发现不是。那个在中间穿着耐克红色运动衫的男孩才代表了汉族。那一瞬间,红色的运动衫刺痛了我的双眼……

     

     我并不是个大汉族主义者,我一直认为中国的文化因为各民族的交流、融合而变的更加昌盛、繁荣。但这种交流、融合不包括刻意的毁坏。300年前“剃发易服”的命令伴随着八旗军的铁蹄传遍中国的各个角落。“不准穿汉族的衣服,不准梳汗人的发髻”,当满人把钢刀架在汉人脖子上大声呵斥“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时,身后的城池里血肉正在飞溅……一个民族世代流传的服饰——汉服,就这样在中华大地上消失了。我无意去评说古人的是非,我只想说一个民族想要复兴自己的文化是绝对没错的。一个不能否定的事实是: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文化是中国的主体文化。如果连主体文化都不能复兴,又谈什么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呢?服饰文化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最直观的表现,是一个民族的相貌。满族的唐装、旗袍也许对外可以代表中国,但对内却代表不了汉族。当看着韩国人穿起韩服,日本人穿起和服过他们的节日时,我多少会有点羡慕,羡慕他们可以跟自己的传统文化离得这么近。也许最近的“汉服热”就是年轻的一代人对日益丧失的传统文化的渴求和对汉民族“无衣可穿”的无奈吧!固然汉服已经失传了300年,但它却是一个民族不可能磨灭的记忆,如果今天不去复兴,那它可能会失传400年,500年……上世纪初我们剪掉了祖先被强行留起的辫子,这个世纪我们为什么不穿上祖先被强行脱下的衣服呢?

     

     所以我要为那些“复兴汉服”的先驱们鼓掌。他们是斗士,是英雄!

     

     但是,紧接着的几位“前辈”的评论却让人心酸。他们批评“汉服热”盲目、幼稚、与当今社会发展相悖。前辈,我不知道是你的脑里还残留着文革时的思想还是已经习惯了把耐克运动衫当成自己的民族传统服饰,我只是想问为什么少数民族可以有自己的传统服饰而汉族却不能有?一个民族想要复兴自己的文化有什么错?

     

     这样的对复兴传统文化的批评在中国又何尝少见。几年前有人主张应该多让年轻人学习一些古代经典,紧接着批评之声如涛涛江水奔流而至。有人甚至对古代经典大肆诽谤,说成是腐朽思想,对社会进步毫无益处,宛如上世纪初“西学东进”时对国学的盲目排斥。没听说过日本人鄙夷自己的《源氏物语》,没听说过印度人鄙夷自己的《摩诃婆罗多》,也没听说过犹太人鄙夷自己的《旧约》,却听到了国人对自己文化经典的鄙夷,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社会的病态。

     

     有一位前辈说: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一个有出息的民族,他的家永远在前方,而不是后方。后方所有的不过是陈死人的坟墓。只有不断地前进,不断地创造,我们才会拥有自己的家。否则,我们只能与陈死人同伍。     

     前辈啊,其实我们真正的家不在远方,而在故乡,不是果实,而是根啊……

     前辈,对于传统文化你可以不去传承和发扬,但请不要阻止别人去挽留和复兴。     

     传统文化已经从你们手里流失了,请不要再让它从我们手里流失。  

     我常想我们的后代会不会是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建设公园时不先考虑欧洲式的绿地而是苏州式的园林,他们选择墙上挂的画时先想到的不是莫奈梵高而是顾恺之黄公望,他们过端午节的热情高过圣诞节……

     

     当中国的传统文化真正复兴之时,才是我们真的找到家的时候。那时全世界都将惊叹:那个曾经的中国回来了,那个以强盛文化辐射世界的中国,那个“坐法宫中朝四夷”的中国,那个“万国衣冠拜冕旒”的中国,那个“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中国——回来了!

     

     为了让这一天不再遥远,让我们尽自己的一份力多关注,挽留,传承,发扬一点传统文化吧。不要再让我们的后辈们重复这样一句话:前辈,你把我们的文化丢哪儿去了?!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8-8-18 23: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感!支持
发表于 2008-8-18 23: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唉!!中国的悲哀!!!
发表于 2008-8-19 09: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完全支持!中医的博大精深被丢到千里之外,风水的科学性被嗤为迷信学说,中国的茶道被认为是日本的茶道,很多民族节日不被重视甚至遗忘,到去热烈追捧那些外来节日,只要是外来的全都是好的,到处盖的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古老文化被一次次推翻,古老建筑被一次次推倒,好像不盖这些建筑就算不上现代城市,没有自己的特色,没有了自己的文化............。

[em03][em03]
发表于 2008-8-19 11: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丢了咱们传统文化的:“前辈”是谁呀?

 

 

[em06][em06][em06]

 

[em16][em16][em16]
发表于 2008-8-19 12: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切崇尚自然、有祖先信仰的文化都可以看作是传统文化,不必论哪一民族。

发表于 2008-8-19 12: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GUANYUE在2008-8-19 11:00:13的发言:

那个丢了咱们传统文化的:“前辈”是谁呀?

 

 

[em06][em06][em06]

 

[em16][em16][em16]

如文中所说,五四买办文人算一号。
发表于 2008-8-19 12: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一锅腊八粥
 楼主| 发表于 2008-8-20 00: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adventure在2008-8-19 12:12:10的发言:

如文中所说,五四买办文人算一号。

  如公所言,五四以至之后的文革留给中国唯一的“贡献”就是否定中国的历史,否定一切中国的传统文化,其结果就是把我们所住的“五千年的老屋”里的家当全部搬出来烧了埋了,以至于我们现在成了一群数典忘祖之徒,把礼义廉耻信全都还给了老祖宗!而当我们重新打开国门环顾四周却又发现我们连一件蔽体的衣服都找不出来——因为全都烧了埋了。自己的东西都不要了我们现在又有什么资格抱怨别人抢走了呢?

  虽然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们重又走上正轨,可我们在精神上和文化上还是一穷二白,前些年社会上竟还提出什么“八荣八耻”的SB口号真是对“礼仪之邦”莫大的注解(不好意思让国际友人看笑话了)。都一个世纪了我们却还是如此不自信,什么事好像只有得到洋大人们的肯定才觉得脸上有光。我们的礼乐只剩下“茉莉花”,我们的服装只剩下旗袍马褂,能拿出手的文化符号也就是“大红灯笼”最多再摆上些清三代的瓷器。我们的玉德周礼呢?我们的章服之美呢?我们的五经六艺呢?我们的中华上国的威仪呢?都哪去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6-6 06:46 , Processed in 1.131401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