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3588
帖子
阅读权限200
在线时间 小时
精华
威望
日志
相册
注册时间2005-7-19
最后登录1970-1-1
|
|
4 r/ j$ e# H2 G; t 这样的文章看多了,不知道这篇转过没有?
8 |& `- @5 b) w2 n( H. A胡同渐消失 北京的历史在死去? " C! I# e5 [) B9 v; X* K; Q
: k0 n5 w* F! n: M& y7 K! C4 P$ n7 _$ A! h% v: w
" j$ J7 R$ L; w& `! f7 U7 b v3 O# y& G, Y* J( b( {6 F
+ I- e4 c- @" n9 `3 V* C 在厚重复杂的土地利益面前,“故土情结”往往被误为矫情的呻吟;但即使作为社会运行的平衡,也需要一种科学的全面统筹的观念避免整个城市陷入功利泥沼,需要一种共识维护城市记忆和遗存。+ V' [# g+ a) P* x! q+ `
+ ~$ k8 L7 A3 ]+ d) b 北京的土地变迁之所以受到格外的关注,不仅因其文化古都,更因为其身为京畿,提供示范。$ K m, I3 D3 d9 v
) J/ v ?& A& V7 G2 p 1267年,忽必烈于燕京营建新都城———元大都。
* R; w& Q3 O8 j6 P
& o2 w2 x$ ?+ T, Z6 ~) @ 新都城参用了儒家经典《周礼.考工记》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每边开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城中干道九纵九横),经涂九轨(纵向的干道可并行九辆马车),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理想描述。" }! {9 O* L6 z; e
: ?8 D- ^ N) V+ Y9 O& f3 E8 g Y9 g
皇城以大宁宫太液池中的琼华岛为中心,西岸是太后居住的隆福宫和太子居住的兴圣宫。东岸是“大内”。大内南部是以大明殿为中心的举办典礼朝会的外朝区,北部是以延春阁为中心的日常办公和生活的内廷区。大内以北是御花园。太庙建在城东,即“左祖”,社稷坛建在城西,即“右社”。主要的市场设在城西北部积水潭北岸的“斜街市”,即“后市”。因积水潭是大运河的终点,是货物集散地,适于交易。此外还有东市、西市。
2 W1 i, j0 d8 Y4 R# [
3 w+ U3 z" M# ~- f+ g4 | 1271年,忽必烈将国号“蒙古”改为“大元”,忽必烈由蒙古大汗成为大元皇帝,即元世祖。# {7 [ w9 f5 t/ ?! |' R* f5 N1 u
/ B' D( E# X3 e7 ^ 1272年,忽必烈还将正在建设中的新都城由“中都”改称为“大都”。' i" z& } C, H( J7 S* L
3 R8 L2 ^ n" {7 `7 c7 I0 @% Z
1274年,大都的宫殿建成,这年正月初一,忽必烈在新宫殿中举办大典,接受百官朝贺。而这朝贺的礼仪制度,也是刘秉忠制定的。9 C% s! R+ u: j- s% u, o0 ?
& x7 k& Q" d+ E. y _! a# H5 q6 ` 大都城继续施工,至1276年基本建成。
* a! e y4 G( q0 t ?" a- |( i# ^4 i, j, l
北京的二环路又堵车了。3 W3 L" T! ~6 ]7 X- i% Q, x5 }
! Z5 ^6 d* H) }8 U3 q1 F$ H7 q- h5 f 当想到车轮下面碾着的正是元大都的城墙,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 L4 U& a9 L: T2 k1 d2 X, i# R' k7 S, G7 S( _5 B
8 R6 E& _5 w4 L& `
7 V% }0 y6 O, L百年胡同与现代文明近在咫尺 柴春芽/摄
1 V+ Q" x4 [* b6 p; g4 a$ V
5 j3 s( ]$ ^" i* Z- W- ?6 T0 T* p$ f+ q7 g T
北京建城史有3000年。从忽必烈营造元大都算起,也有近800年。那时的元大都的营造几乎都不存了,但元大都并没有消失掉,现在,它就活在胡同里。北京长安街以北的每一条胡同都和这座800年的古都有关,北京的胡同活着,元大都也就活着。
1 I7 h2 ~3 g+ i# \0 p t% M/ O
$ W8 ~. k' U) l& R0 { 考古学家说,胡同是一个出现在元代的名字,它的原意是“帐篷与帐篷之间的通道”。胡同被忽必烈营造元大都时广泛地应用。6 r' ? Y+ z q7 f
6 W h9 G0 t; y* {7 `
在现在胡同在一条一条地消失。因为胡同的消失,北京正在改变着模样。
r: X! ^1 O8 q
4 _. P3 C4 {3 G9 a" U0 o8 j 一条胡同,一个活着的元大都4 f! B* |( V' f/ a- x
0 B5 C- D/ o5 w$ l+ X4 k+ }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苹芳的眼里,孟端胡同不是一条普通的胡同。它是一条有800年历史的胡同,是活着的元大都。
2 V& b' v- s, v: o4 B z0 B9 K7 D. }/ J7 r4 }2 L0 I
1964年至1974年的十年间,他做了一项工作,在元大都光熙门到北土城之间进行钻探考古,证实了北京长安街以北的街道都是元大都城的旧街。此发现表明,明清的北京城因袭了元大都的规划设计格局,将北京城的历史延长到800年。
! S G: m2 i4 R. j! w% E
! X3 d9 Q5 E- t4 {0 q9 D ]3 ] 元代房子的式样和风格留下来了,街道和胡同都没有变,它们还是原来的样子。这就是北京的风格、风貌。
! j6 v$ y' a4 {! v' `5 }$ Z5 z+ n/ g! ^' E: h0 V
2004年的某一天,北京西城孟端胡同里的最后一盏灯灭了。
* z3 j# \% |' w8 \# m- n* I; f' A9 K* b. M8 |" |
孟端胡同在北京城成千上万条胡同里是一条普通的胡同,在这个胡同存在的几百年里,住过王侯但也住着寻常的百姓。- Q& L/ m- X4 d. G( u9 F, x
/ y( |3 [4 Y4 z. F1 `" W* h' t
2004年12月,是它的最后的日子,以后世上再无孟端胡同的存在了,周边的几十条胡同也随之在北京的地图上永远地失去。) _% E6 T5 O7 M* m
+ G k) \! T& _
相伴了一生的老邻居散了,长了上百年的古树倒了,古老的灰砖灰瓦的房子拆了,一条胡同消失了。; _! t; ]- t% A- [! E( ]: `
; q- u3 v2 w4 R: A- e( z$ C* T* Z2 M
一组三所大院“孟端45号”正在迁建中。围绕这所建筑曾进行过长达4年的拆除与保留的争论。尽管国家文物局局长称誉说,“我看过北京260多个四合院中,这个院子是上上品”,它最后的命运仍是迁建他处。; G& Y) h% s# t% c# q s0 k% j
. D9 f5 }: S3 J1 E- E X7 u6 _
2004年12月3日上午11时,天气寒冷,75岁的清华大学建筑学教授陈志华大老远从清华赶来看孟端45号的迁建。
% m- e b4 i" R* E. F' @5 ]6 W+ Z" e0 e# F5 m8 }& g9 R" i4 S3 L
一个工人站在3米高的墙头,手拿十字镐,用力刨下去,往外一别,一大片灰色的方砖夹着尘土从3米高的墙上轰然坠下。( w* K, s, w5 P3 ^, e8 v
( k- ~ |% R+ }4 y
站在围板外的陈老先生大怒,大吼起来:“快停下来!有这么迁建的吗?老砖的边角要碎的!”没有人理会这位白发老人的呼喊,包工头和工人们连认都不认识他。孟端胡同就这样在一个寒冷的冬日寂灭了。
% X# |3 ^ T7 \6 @( M% H$ n T' ^0 x! c0 }. J2 w
其实这样的结果,孟端胡同里的老居民早就预感到了。
+ J0 J; K- L& ~- A: \7 X- q0 \2 m. v& L% \
2003年年底,记者走进孟端胡同的一个小院里,一对老夫妻正在忙碌,他们在拆祖传老屋内的老隔扇门。
+ ?! l1 L( R e) @8 A' o4 }4 `; @+ n8 V/ {- F
那门是由一块块木雕花组成的,有葫芦、花篮、变形的福寿纹。他们不知道是什么年代留下来的,只是知道这是个“老东西”,毁了就没有了,想保留下来。妻子把拆下的一组组雕花托在手掌上,让记者看,赞叹着古老的工艺:“整个门没有一根铁钉,雕花全是嵌上去的。”* |+ Z; }8 |1 q( }
2 r9 s: F: f& X9 S0 I! S' h
2004年9月9日,孟端胡同37号的人们搬离了居住了将近70年的老屋。男主人说:“我们是一步三回头走的。”走之前,他们提前打下了院子里核桃树上的果实。
. ]/ B! z9 Z6 e2 W' F. {# n& n! u* o
“这是最后的收成了”,他们让果实铺满一地,用照相机照下这一切,还请人给房子前前后后都录了像,全家老小在家门口的石门墩前留了影。
/ w# R: N% k& g, [' u
% g$ ^6 e n" N9 A “一个星期后,我回来看我的房子,发现它们已经永远地不在了。”这个60多岁的男人伤感地说。
2 b# k, m1 x- ], ?$ Q: B
2 }3 h8 O# ]# U' W 停泊在梦里的胡同1 @9 ?. i* @5 T3 R6 Q- X4 V) z/ `4 b
9 @1 R+ J; n; K* |3 k u( B
徐苹芳摊开三张地图———元大都图、明北京图、清北京图,三个朝代里皇家宫阙发生很大变化,但北京的中轴
+ m/ S+ P$ ?. L8 V/ Y
a. n7 |7 h! ?* b' Y& o6 X2 @8 Q 线没有变,街道依然是元大都定下的九经九纬纵横18条道路,北京的胡同也没有变,在长安街以北它们整齐地排列着,东西两道城门之间,平等布置着22条东西向平行的胡同,胡同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都是79米,靠大街的头一条胡同宽一点,达100米。这条规律就如同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在长安街以北的旧城内反复出现。
- f% v. A0 w/ h( m7 [% J" h- w3 w
孟端胡同就是这些平行排列的胡同中的一条。元大都被笔直的纵横大街分割出来的胡同方区被称为“坊”。唐长安的坊有坊墙,如一个个城堡,坊门晨开暮关;元大都则用幽静的胡同代替了坊墙。在明代的地图上,南阜城门内大街北到复兴门大街的孟端胡同所属的方区被称作“金成坊”。
! V: q3 y) E# [5 }; e( Y! K: u2 T$ F
孟端胡同没有了,曾经住在那时的老邻居们都四散而去。仅仅过去几个月,当我们试图联络曾经拜访过的人家时,发现很多人再也找不到了。就像一棵大树失落的叶子,很难确定它们漂泊的方向一样,这些出生在这里长大在这里,彼此相伴着几乎度过一生的人瞬时间已是陌路。8 i' ~5 m9 `; R' |
) s9 V: \( R1 l: \ 经过辗转努力,我们联系到了四家,一家搬去了河北,一家在大兴县城,一家在距大兴县城10公里的农村,只有一家还留在北京城里,住在北京城的南部。
# b6 J: d- H; o R1 y+ l5 S5 h8 J0 I- R7 B
“我们都是一块长大的,上的是广宁伯街小学,我们每天从一条细得只能穿过去一人的斜胡同里穿过去就到学校了,华嘉胡同住着苏老师,她是我们的小学老师,她现在还活着,现在也不知搬到哪里去了。”一位70岁的老人向记者回忆童年。
) O) s) b# [$ y* m' J4 }0 u. y0 b* x# m$ D* \2 X& G
“我不再想孟端胡同了。”一位60岁的大妈说。“是不想还是不愿意想?”记者追问。“不愿去想。”大妈回答的时候,把“不愿”二字咬得很重。白天不去想,但夜晚孟端胡同就会重回梦里。“孟端胡同长在梦里了,梦里的孟端胡同和小时候一模一样啊!”老人长叹。
7 Y+ G8 k1 t6 h; k A' `
$ T9 Q5 _) o- [" g0 \! { “我每回进城(现住在大兴),都会去看看。我沿着武定胡同慢慢地走,(实际上武定胡同已经变成了一条大马路)转到锦什坊街,看看齐白石故居,再转回孟端胡同。什么也看不着了,但不去心里空落得慌。”大妈说这些话的时候反而像梦游一样。: ^7 c$ i: U4 X, E" X# j
) x: Q8 P1 l! {+ v/ w- i
居民的记忆,能够连缀出一条胡同的历史,一座北京城的将近100年历史。因为有人的气息有人的故事,这历史饱满、鲜活而生动。6 F6 Y2 }% u! o# R8 w
% N) G+ m" U5 `' I: r V
这是一所由三组平行的四合院组成的大院子,它在整个孟端胡同里显示出特别之处:大门宽大,门口立着两个石制的门墩,门两侧立着拴马柱———房屋旧主人非一般的身份。" d0 w1 C. s- Q! [9 r# }' c
3 M6 }& d) `' O! f4 x8 p- Z! A 一位老太太居住这里已经60年了,在她的记忆里,这所四合院的特别之处是院子里没有树,树都植在院子的四周,而且都是果树,海棠、桃、柿子、枣、白果、核桃……让人时时感觉到安全与丰足。
6 }3 a- ?' ~! c$ T1 r( C0 p- T. l+ |; {. K8 `
“拆的时候白果树已经有一人合抱那么粗,应该有上百年了,我们打白果的时候,还在感叹这是最后一年的收成了,记得小时候,白果当药材治过不少人的病。”$ J+ y7 `5 n. S3 ~& S# q
) M/ O) b$ @4 q- A6 C5 S* g 24间房位于整套四合院的正中间,一个大家族居住在其中,这是中国人的平生理想,就是“置家”。
# p% q' a% f% m" [# P# n
; l/ ^' h% L1 q `/ S- @ 在她的记忆里,不少于十个孩子出生在这所院子里,父亲精心经营着他的家,院子的中间是一个大花坛,种着太平花和美人蕉,他们兄妹白天在院子里学骑车,晚上躺在院子里数星星。
& a# g) A% |2 v; a# m; J
) [- C! N/ l* U. u+ c5 \ 1958年到“文革”是北京胡同里的四合院变化巨大的另一个时期,政府号召居民将自己的房子腾出来出租或由政府经租,然后是产权上交,私产变为公产,再后来是四合院里居住的人越来越多,房屋失修迅速朽坏。
- K; i3 v* z3 [, J- w
# c1 c- u: j7 t! g7 Z$ E$ G {! o 1980年代落实政策,她艰难地要回了几间自己的房子,但很快墙上就写上了拆字。
* b5 z" N' N" I$ V) _! Y/ R. _/ n: C6 x: S* ]
无处安放的胡同文化
! ]1 }. p' _" n; k2 U4 e. n2 D
) `$ o, j! T$ k( O6 ^ 谁懂北京的胡同?在现代的高楼面前,一条条胡同看上去都是灰头土脸的样子,但它们却是一个活着的世界上最伟大的800年古都的细胞,是一个从历史深处一直活到现在的都城的印迹。每一条胡同都有一个它自己的文化,每一条街都有它自己的韵味,当一个又一个细胞破灭,一条又一条胡同消失,便是800年古都的死亡。7 t/ D7 A3 b& Q
/ I$ X- X" A4 o! P+ R 孟端胡同在元代已经有了,孟端这个名字在明朝的北京地图上就已经标识了。在这个区域里消失的不仅仅是一条孟端胡同,还有大盆胡同、小盆胡同、武定胡同等几十条胡同,是整个坊区的消失。, T1 D) Z' u$ j& ]7 m
7 i' C/ B) @* ?' T# ` 记者找到了一年前把自己家隔扇门上的雕花收藏起来的那对老夫妇,那五组古老的隔扇门现在安装在他们在大兴农村的新家里。这是他们从北京城的旧居里带出的惟一物件。记者惊叹于它安装在农民的瓦房里竟也那么地妥帖,隔扇门被小心地擦拭过,更显古老风韵。
0 K a. B2 v, B8 l9 N6 T: g
9 S$ m7 [( \' {. j 他们的经济状况甚至买不起大兴县城的房子,他们不愿意拖累子女,就住在乡下农民的房里。
7 t( o; N! g+ Q
$ x$ O, y3 \6 |& A+ j! V “我喜欢四合院的感觉,乡下可以住院子,你看我特意保留了屋子的高台阶,这和孟端胡同我家的高台阶一样。门口常常也有叫卖声,让人感觉好像是孟端胡同里的叫卖一样。”
' E; `1 E$ O z) M Z- ~
6 Z# E# G1 c# W1 z' S 在他们记忆里最鲜活的是在胡同里叫卖的带着露水的红草莓,相邻的护城河里游动的小虾,锦什坊街上的热闹。7 o: q2 d$ V" g
$ f* }, B& X0 ?) U 除了记忆还是记忆,孟端胡同里所承载的几百年历史无处安放。孟端胡同的西头是一座王府,也就是孟端45号三组大院,另一头是热闹的锦什坊街,再往前是齐白石故居,故居往北又是一座王府———顺承王府。“只有我们这一代人还记着孟端胡同的样儿,等我们老了走了,孟端胡同就真的死了”。& @$ I$ z$ }# t( ]1 Y7 j" i5 {/ x. N
# r2 w6 K. T" W6 ]$ T8 ]
记者注意到除了那隔扇门外,农舍里还挂着两幅放大的照片,一张是一位外国画家坐在孟端胡同里画画,另一张是男主人的照片,两张照片的背景都是相同的———幽静的胡同,古色古香的门楼。“那就是我的家,孟端胡同39号,这就是我们能保留下的东西。”主人指着照片说。. r- f# j, K. f# {/ G" s
, y" z; k6 {' R3 k: C 胡同里繁衍出来的文化因为胡同的消失而无处安放四处流浪。孟端胡同39号门前有一对石门墩,主人想给它们找一个地方,“一个想了随时可以去看、一个可以让自己的记忆存放的地方”,最后找到的这个地方是北京真觉寺内的石刻艺术博物馆。他们把它捐给了博物馆。. R2 }% G% d& g( x! Y3 q) V
( [7 E0 J# l+ o 但这样的家并不好找。2004年12月24日记者敲开了保留下来的齐白石故居的门,发现保留下来的也有自己的尴尬。
' }0 H, }5 R G" q7 y
" J1 W9 s2 k" j$ U# K0 @ 周围的胡同全没有了,齐白石故居就裸露在车水马龙的马路边上,显得非常突兀。! { j* ?! C& S
) z } y' X$ m, r3 W
故居所在的跨车胡同已经不存在了,只留下齐白石故居一个孤独的门牌号———“跨车胡同15号”。& F/ j) j; K( w- O4 P; s
0 Y% w2 p3 O5 d9 j6 ~1 Z! w ^" l+ w “当年这里是文人墨客社会名流齐聚的地方,我爷爷就站在这大门口迎来送往。你现在坐的凳子,就是周恩来总理坐过的。”齐白石的孙女、画家齐自来说,“我们现在变成了孤岛,高楼把我们围成了井底之蛙。”
. _4 q$ r1 I; Q% z# j! Y* J3 I G6 C; `
齐家后人还记得上个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2次修缮故居,而现在他们从有关部门得知,如今的政策是“谁居住谁修缮”。
9 Q/ m; `- Q7 f* ?
1 K: k0 {3 Z# C8 y5 z) l 每当从世界各地来的客人要求参观故居时,他们都是拒绝,因为他们实在无法将这座破败的故居让人们参观,无法展示曾经在这所院子里发生的历史,更无法将这个每一片瓦都充满了文化底蕴的屋子发扬光大,只能看着它慢慢朽坏下去。0 {+ T9 m. ?$ g! d5 d% g
0 I& L5 F7 J/ _) K) E9 |+ |
与齐白石故居相依相存的胡同消失了,和齐家交往的邻居们散了,这所故居的人文地理生态就没了。
/ H0 P; }' \# O% H* r" m& C0 `" c" U: f: z. m
希望胡同不仅仅停泊在梦里。 (□驻京记者 南香红)
E+ G0 Q5 i! p* \/ w3 d0 ^: O( _' L: [1 I) K) }: q+ [, j
南方周末 2005/01/04
9 ]4 Z4 J9 a% h% b6 r7 [
* Z* O7 Z& M! o; w' }7 _
3 ~4 X% \4 K) E% h# u0 |
. d6 C; }0 Y- t k
2 |" L4 B; w5 l: K0 B% Y8 h8 U8 @+ K |
( X; D1 g& z7 M' l" B; g- |/ ?3 o; g
! x+ c* {+ r/ h& M: X! D& `6 R; O
' i* G; k; E4 y3 y
|
+ P" e! D: w$ X/ S7 Y, O% j | ( n% V% z" ~. ~" t. E! R
n1 o; U" ]3 A1 [# _9 l | # w4 @4 H; x$ M& c) K; \4 g% 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6 22:45:59编辑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