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70|回复: 1

清末年代镖师的楷模——大刀王五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8-5-27 23: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末年代镖师的楷模——大刀王五

清末年代镖师的楷模——大刀王五

《京城镖行》----方彪著。学苑出版社出版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宋辽对峙时代,以白沟河为界,边民多习武尚勇。河北沧州滨海地荒,曾是历史上专门发配犯人的地方,《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在沧州走上了反抗的道路。沧州人性格豪爽耿直,阳刚不阿,是闻名遐迩的武术之乡,也是武林高手的荟萃之地和镖师的摇篮,镖界英烈——大刀王五就是沧州人士。
王五名文斌,字正谊,居家排行老五,所以江湖人称大刀王五。祖居沧州,回族,家世已不可考。生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遇难,享年五十六岁。王五十二岁就到烧饼铺学徒,所以出身恐非习武世家和小康农户,即便是,也是在祖父时就已经衰落为微寒之士了。王五“志学”之年拜镖师双刀李凤岗为师,成了“成兴镖局”的一名小达官。沧州地处河北、山东之间的交通干道上,大运河流经其间,是水陆交通的要冲,“成兴镖局”专给北运的南货押镖,跑口外的蒙古买卖。少年的大刀王五跟着师傅李凤岗出居庸关、越八达岭、纵览燕山群峰的耸峙,踏遍了热河、张家口、绥远、包头的山山水水,并深入到蒙古高原的腹地。塞外浑厚无垠的自然环境,不但开阔了王五的眼界,而且陶冶了他的性格。他心怀坦荡,不存民族的芥蒂,认为蒙族兄弟是可共生死患难的好朋友。十几年的塞上走镖生涯,不但使王五由一个习武少年变成了一条而立之年的壮汉,而且培养了他的意志和阅历,他不仅是个刀术精湛、马技超群的骑士,而且成为了一名老练成达、胆略过人的真正的镖师。
1874年,年已而立的王五进京创办源顺镖局。19世纪70年代是镖行的兴盛时期,外城一带镖局比比皆是,源顺镖局坐落在前门外东珠市口西头的繁华商业区,当时北京城中到处都是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太平天国革命和捻军起义被镇压下去后,人民的反抗斗争暂时处于低潮,清王朝的统治处于相对稳定之中。这时尽管爆发了一系列的边疆危机,可是中法战争尚未爆发,封建文人讴颂的“同治中兴”,尚能是统治阶级欺人和自欺的幕布。王五进京后凭着十几年闯练出来的胆识、经验和阅历,事业上一帆风顺,源顺镖局办得挺兴隆。从宏观角度来说,王五创办源顺镖局时正是镖行的得意之秋,原因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我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封建统治又处于相对稳定时期,故镖行很是走红,这一切给大刀王五的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王五的源顺镖局在当时来说是一家小镖局,可是“小而专”、“小而精”,办得很有特色。所谓“专”,就是专走北道,所谓“精”,就是从业人员不多,但素质高、队伍精悍。王五为人豁达,勇于进取,善于接受新事物,这在重传统、重正统、偏于保守的镖师队伍中,确是难能可贵的性格。王五创办源顺镖局后,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已是名成业就的掌柜了,而且双刀王文斌在北道也确有些名气,但王五在实践中发现双刀有些“虚”,于是不顾已经年逾而立,并且已是立门户的人了,毅然又拜武林高手“山西董”为师,改学单刀,由于王五武勇、骠悍、臂力过人,所以手中的单刀又大又重,为名匠所锻造,是世间稀有的上乘兵器,江湖上都称他为大刀王五。这把大刀不但威震塞外,而且享誉京华。但王五为人处事,从不以威相压,而是以诚相待,以义相交,以礼相序,以情相合。镖界同仁,对王五颇为敬重,感其仗义疏财、裘马与共的情怀,曾送王五“义重解骖”的金匾一块。赠匾的具体原因已不可考,此匾尚存于王五故居之中,王五故居之中还保存着一块“德容感化”的功德匾,此匾的意义深远,它是王五侠肝义胆,见识过人,深明大义的写照。
北京城是汉、满、蒙、回杂居的城市,清王朝的民族政策是尊满、联蒙、抑汉、制回。到了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后,“抑汉”已经成为了过去,因为清王朝的军政实权已转移到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族封疆大吏的手中。这些人都是汉族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们缔造的湘军、淮军已经成为了清廷的主要支柱。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爆发的西南、西北回民起义,被清王朝镇压下去了,但回族人民的斗志并没有被瓦解,声称要“三十年一小反,五十年一大反,天下未反回先反”,要当反对清王朝腐败统治的先锋。清王朝推行了恶毒的以汉制回、以回制回的政策。当汉民和回民发生纠纷时,地方官往往“护”汉“抑”回,回民发生内部教派之争时,更给清王朝以可乘之机,地方官不予过问,不在法律范围内进行干预,任凭事态发展,惟恐冲突不扩大。回汉械斗,地方官亦不积极制止,而是等到流血冲突结束后,再“绳之以法”,美其名曰:“如此方可以儆效尤。”能够煽动起大规模械斗的人,大多是以土豪劣绅为代表的封建地方势力,地方官“绳之以法”时,被斩首示众的大多是盲从或胁迫而来参加械斗的下层百姓,所以在械斗发生前,械斗的组织者就往往安排好了地方官“绳之以法”时送出去应差的替死鬼。
老北京是个官多、衙门多、僧多、寺庙多的城市,寺庙中有不少定期举行庙会。庙会其间摊商罗列,逛者如潮。每逢农历七月十五南横街东口的小东岳庙举行庙会,由于南横街和回民聚居的牛街较近,回民也爱到庙会来闲逛。这本和宗教信仰无关,但南横街的纨绔子弟和回民发生了冲突,出言不逊,说出了一些污辱回民信仰的话,引起了牛街回民极大的愤怒,定要到南横街去拼个你死我活。南横街的坐地虎当然也不示弱,于是双方磨刀擦枪、弓张剑拔。牛街方面久闻大刀王五之名,认为天下回回是一家,到源顺镖局请王五出来助一臂之力,并向王五表示,已经准备好了“应差”的替身,让王五放心地去杀,杀几个有几个“应差”的,绝连累不了王五。王五襟怀坦荡,深明大义,奔走于牛街和南横街之间,对双方晓之以理,明之以利害,终于平息了这场即将爆发的回汉械斗。事后地方上的各界人士,到源顺镖局向大刀王五赠送了“德容感化”的功德匾,以示崇敬之意。王五的义举,意义深远,不仅是避免了一场流血的械斗,同时也维护了民族的和睦与团结,在北京的地方史上,确是留下了值得大书的一笔。
第一个为中国变法图强而流血的爱国志士谭嗣同,祖籍是湖南浏阳,但他出生在北京,从1865年到1877年,他在北京度过了自己的童年。1898年9月28日,年仅三十三岁的谭嗣同在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为国家、为民族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一腔热血洒在了哺育自己生长的土地上。谭嗣同慷慨成仁的碧血,向中国人民郑重地宣告:丢掉对清王朝的幻想,革命的手段只能是铁、火、血的斗争。
谭嗣同不但生在北京,牺牲在北京,主要事业的政治舞台在北京,和大刀王五肝胆相照的友谊也建立在北京。谭嗣同自1877年离开北京后随父亲在陕甘、两湖等地度过了自己的青年时代。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洋务派苦心经营的北洋海军、北洋新建陆军覆没了,无情的事实说明了铁甲战舰和克虏伯的后膛枪炮振兴不了中国。年已而立的谭嗣同悲愤交集地来到了已经阔别十七年的北京,寻找康有为、翁同,共求救国图强之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他结识了大刀王五。
谭嗣同和大刀王五在封建社会中是属于不同档次的人。谭是宦门之后,父亲官拜湖南巡抚,是封疆大吏,官运正红,本人是候补知府,出身门第和本人的身份已定下了他四品官的前程,如按照封建社会的正统道路走下去,或许也会不失尚书、总督之尊。谭嗣同博通群书,著有《仁学》一书,用“以太”来解释世界之本源,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大刀王五不通文墨,出身寒微,是个小镖局的掌柜的,但从他个人来讲,已经是混得很不错了。十几年的功夫,由烧饼铺的小学徒混成了北京镖界中有头有脸的人物,无论源顺的买卖,还是个人的声誉,都处在上升时期,继室夫人王章氏比他小十八岁,妻娇子幼,家庭美满幸福。尽管谭王二人的门第不同,身份各异,只要按照自己原来的道路走下去,都能出人头地。可是,他们都放弃了自己原来的道路,重新探讨、求索,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重新塑造人生,爱国忧民的仁者情怀,使他们成了知音,除旧布新,创造未来的想往把他们结合成同志。轻身重义为理想而奉献一切的信念 ,在两个不同的心弦上,弹奏了一支和谐的共鸣曲。英雄、烈士、义侠融会在一起时必然迸发出耀眼的光芒,化成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
谭嗣同和大刀王五相识恨晚。谭1895年到北京寻找康有为时,康已南归广东,谭在京结识了大刀王五。二人一见如故,遂成为莫逆之交,但不久谭又离京。第二年谭又进京,拜谒翁同,在京住的时间也不长,刚和大刀王五把酒接风,弹指间又长亭相送了。两年之后,1898年6月,谭嗣同奉旨进京任四品京卿衔军机章京,参与新政,9月28日在菜市口走完了人生最后的路程,在京和大刀王五相处也只有百日之缘。在这百日之中,谭嗣同日理万机,恐怕和王五共叙友情的时间也不会太多,他们之间的知心不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渐悟”,而是理想和信念交融在一起后激迸出的“顿悟”,使之“立地”成为生死可托,患难与共的义友。有的书中记载谭嗣同幼年拜王五为师习武练功,此说恐不可靠。王五只身进京创办源顺镖局时,谭嗣同年仅十岁,而三年后谭即随父离京,王五进京之初艰难创业,又拜山西董为师改学单刀,正风尘仆仆地奔走于塞外镖路之上,大概无暇在镖局之外收徒传艺。况且谭家是浏阳世族,书香门第,谭嗣同之父在京时又有司官之尊,不会叫儿子向一个小镖局的土掌柜的叩首称徒,拜师习武。即便王五确是谭嗣同的启蒙老师,有过师徒名分,当时谭只是十来岁的孩子,师徒之间谈不上是“知音”,王五百忙之中,对谭的教诲也是泛泛为之而已。谭既不是武林中的人,更没有进入达官的行列,所以他和王五谈不上什么师徒之序,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师徒关系,是志同道合的战友关系,是一支理想和信念的共鸣曲,同时拨动了两个心弦而形成的知音,所以二人之间“顷刻间,生死同,一诺千钧重”。
在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前夕,大刀王五为了挽救变法,曾出谋保光绪皇帝出走口外,到塞上之地,号令蒙古王公勤王。他凭自己多年的塞外生涯,认定了蒙族人民是可生死相托的好兄弟。今天看来,这个主张是犯了方向性的错误,因为蒙古之地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都很落后的地区,不论是上层王公,还是下层民众,都尚未觉悟到要起来支持变法维新的阶段,但它反映了大刀王五在临危时不是个束手待毙的平庸之辈,而是有胆略、敢做为、勇挑重担闯难关的血性男儿。
变法失败后,康有为由天津乘英国轮船出走香港,梁启超也东渡日本。慈禧太后最恨之入骨的人却是谭嗣同,因为他曾夜访袁世凯,共同订立了杀荣禄,派兵包围颐和园,用武力迫使慈禧就范的计划。袁世凯向荣禄告密,出卖了谭嗣同,他已经完全暴露,是后党必除掉的祸首。为了保护同志,避免株连无辜,谭嗣同决定不走,牺牲自己。被捕后在三法司会审时,他把一切“罪行”都承担下来,这是谭嗣同在浏阳会馆坐等入狱的原因之一。他对好友们宣布说:“中国新旧两党,非闹得流血遍地,国家才有希望。”“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起。”他决心用碧血惊醒国人,唤起民众。
在谭嗣同被捕的前一天上午,他看望过已避居外国使馆的梁启超,梁执意劝他留在使馆不要走了,下午使馆中的友人又到浏阳会馆敦请他赶快去使馆暂避一时,谭直言谢绝了好心的朋友的安排。晚上大刀王五再次赶到浏阳会馆,力劝谭即刻移居源顺镖局。天明城门开启时,混在镖师之中,随镖车出城。谭再次斩钉截铁地向王五表明了自己的心意,并直言要求王五马上离去,王五深知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道理,何况谭是秉性刚烈的顶天立地男子汉,所以本着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君子不夺人之志,不强人之所难,和谭嗣同洒泪告别。“男儿有泪不轻弹”,夺眶而出的英雄泪,是王五成为男子汉后第一次流泪,也是这位镖界英烈最后一次流泪。王五离开浏阳会馆后,凭直觉意识到今夜一定会出事,于是又悄悄返回,拿出夜行的本领,藏身于谭嗣同的住室莽苍斋对面的房脊后面,静静地观察着。他看见谭正在写什么,王五的热血在沸腾,他真想跳下房来,拉着谭嗣同就走,可是他的理智又告诉他,君子不夺人之志,谭嗣同既然心志已定,这时不应该再打扰他。谭写完后,拿出了信封,这时王五才知道谭在写信,其实谭是模仿父亲的口气,写了一封谴责儿子的“家信”,目的是为老父开脱,以免受到株连。谭将信装入后,未封就把信的封口撕开了,王五看着真有些不解其意。谭嗣同就义后,清廷宣布谭是君之乱臣,父之逆子,并公布了这封“家信”时,王五才明白了谭临危之时的苦心。谭嗣同把撕掉了封口的信,收入书案中的抽屉里,就提着剑走出屋来,在院内松树下起舞。这时夜正深,雄鸡还未报晓。突然步军统领衙门的提骑破门而入,谭嗣同从容被捕了。谭嗣同就义后,王五冒着附逆的风险为谭收尸,并运回湖南浏阳安葬,此事一时成为京师各阶层的美谈,世人无不交口称誉。
老北京也盛传着谭嗣同被捕后王五打算冒死劫狱,可是刑部大牢守卫甚严,无从下手,于是王五布置了劫法场。清代的杀人刑场在菜市口,菜市口距广安门不过二华里,王五派人乔装成石匠,用三头壮骡子拉着一辆大车,车上载着一块巨形石头台阶进广安门,车过城门洞时故意造成断轴,挡住城门,使之无法关闭,谭嗣同是个好骑手,只要飞身上马冲出刑场,刹那之间即可从广安门夺路而出。可是后党们也有提防,不等午时三刻,就行刑开斩,使王五的计划落空。笔者认为上述传说恐怕不属实,因为由康有为出走到谭嗣同被捕,间隔有三天的时间,如果大刀王五要“夺”谭嗣同之“志”,完全可以带着源顺的镖师们,从容地把谭嗣同架上骡车,出城而逸。正是由于王五尊重谭嗣同必死之志,才没有实施类似的方式,所以也不会用劫法场的方式去救谭嗣同,因为镖师是最重诺守信的。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义和团大师兄张德成久慕王五之为人,由天津赴京,亲临源顺镖局,恳请王五出山,赴天津共建灭洋大业。王五慨然答应。到天津后,协助张德成整训团民队伍。天津的混混儿在义和团运动高涨时,有不少人参加了义和团,这些人本是“根基不正”的歹徒,带着自身的目的参加义和团是准备捞一把,王五厉行整顿义和团的队伍,使一些混入义和团的“混混儿”恨之入骨。义和团在天津的老龙头火车站、北仓、廊房等地和八国联军展开了浴血奋战,以血肉之躯与后膛枪炮相拼搏,前仆后继,王五率集训的大刀队冲锋在前,刀劈洋鬼子多人。战罢擦着刀上的血,对他最后收下的徒弟赵崇斌说:这把刀,今天才成为真正的刀,因为它开了洋荤,沾了鬼血,我王五也不虚称大刀王五了,对得起这把刀,也对得起祖宗了。
义和团运动失败后,王五返回北京,本想出走塞上,再谋发展。可是许多北京的友人都来投奔大刀王五,把源顺镖局当做避难之所,外柜、内柜三十多间房住得满满的。这些人携老带幼,既不能随王五出走口外,又不能丢下不管,由于王五是个义重如山的人,所以冒着风险留了下来。
关于大刀王五之死,老北京流传着许多说法,有的老人说在八国联军洗劫源顺镖局时,王五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中弹身亡。有的说王五知道自己的大限已到,势不能免,在街口迎上前来逮捕他的八国联军,用双枪应战,击毙了洋鬼子多人,子弹打完了,挥舞着大刀冲了出来,进行肉搏,被架在街口的重机枪打成了马蜂窝,倒在血泊中后,又突然跳了起来,砍了一个企图刺他一刀的侵略军军官,倒在地上后两目圆睁,仍然手握大刀,人死气不夺。
大刀王五的继室夫人王章氏,1960年病逝于王五的故居,享年九十八岁,她生前对来访者说义和团运动失败后,由于“混混儿”向清政府告密,五城练勇前来逮捕王五,王五怕连累了在镖局中避难的一百多口男女老少,没进行任何抵抗,从容就捕,后被清政府转送给八国联军,被德军枪杀在前门外东河沿。
大刀王五就义后,北京市民对他的传闻很多,把他描绘成了一个壮怀激烈、刚勇强悍、嫉恶如仇、一诺千金的传奇式人物。王五确是一个英雄烈士,但他不是武侠小说中或评书艺人自编的段子中的传奇式人物,而是个现实社会中的人,有血有肉的人。他富于开拓,勇于创新,能接受新事物,当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他人利益和自己的利益发生矛盾时,他能毫不动摇地牺牲个人利益。可是他又是个镖师,具有封建正统观念的镖师,这就决定了他和谭嗣同的共同命运、共同悲剧。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他们的情怀、理想、信念,在召唤着他们和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抗争,可是又没有勇气与帝国主义、封建传统一刀两断,大刀王五比谭嗣同多在人世间和命运抗争了两年,所以他认清了帝国主义的本质,不但加入了义和团的队伍,而且大刀开了洋荤,沾了鬼血,他长眠在中华大地上时,确实对得起祖宗了。谭嗣同临刑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大刀王五面对着八国联军带血的刺刀,灼热的枪口时说了些什么,现在已经无人知道了,可是他倒下后,谁又能说他只是一条江湖好汉呢?他是中国人民之中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志士英烈。谭嗣同题写在狱中墙壁上的《狱中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据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所释:“两昆仑者,其一指南海(康有为),其一乃侠客大刀王五。”历史证明,康有为实有愧于昆仑之誉,大刀王五却无愧于昆仑之称。
百年过去了,源顺镖局的旧址依然存在,大刀王五的四世孙依然住在高祖的故居之中。王五当年用过的红木八仙桌、太师椅和“义重解骖”、“德容感化”二块金匾保存得完好,金字虽然已经失去了光泽,但木匾饱经风雨之后,显得更加苍劲古朴。令人遗憾的是王五那把开过洋荤、沾过鬼血的大刀,在1958年大炼钢铁的狂热中被送进了土高炉化掉了。可是大刀王五的形象一直留在中国人民的记忆之中,闪烁在银幕之上,北京市民也一直传颂王五的英雄事迹,并不断地渲染,把它传奇化,这个逝去的英雄,永远长留在人间。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27 23: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P3 R4 q! x" D0 m: n2 ^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书名:京城镖行 7 v! k8 c% Z, }; y& a
丛书名
民俗系列丛书
作者:方彪著

 
定价¥20.00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对于镖行、镖师,人们大多只是从武侠小说中获得一些模糊而不正确的了解。本书对镖行的起源、发展衰落,镖行的人员组成、经营方式,镖师的人格与风格,从历史到理论,交代分析得一清二楚。北京是全国的镖行中心。清末北京有八大镖行,镖路遍布大半个中国,影响更是遍天下。所以,虽说是京城镖行,但足以窥中国旧时代镖行全貌。除镖行外,本书还介绍了与之有关的行当,如票号、大车店等的情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15 12:58 , Processed in 1.160847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