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747|回复: 10

[原创]这街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8-4-28 10: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街

   

 这街原本叫石驸马胡同,据记载是因明宣宗女儿顺德公主之婿石璟,石驸马居住而得名。1950年搬到这里时已经叫石驸马大街了,东起宣内大街,西至鲍家街,东口、西口,习惯地叫了近六十年,现在大家还这样叫着。

印象中的西口,好像是到那个官府。原一直以为那就是驸马府,后来才知是克勤郡王府,创建于清朝顺治年间。门口俩大石狮子蹲坐在高高的石座上,威风着呢,爪下小狮子嬉耍,谁看谁喜欢。多少年了,后来文革时丢了,不知去哪儿了。现在这个是新做的,没原来的细致好看。青石雕花斜坡上去,大红门上有门钉,跨过门槛,经过过道,里面大极了。刚解放时,那儿是一所私立幼稚园和小学,叫昭慧幼稚园和昭慧小学,现在想想,是否就是历史记载的北洋政府总理熊希龄夫人的儿童教育基金所办的,没有考证过。从小就在那儿上的学,从幼稚园一直上到小学毕业。校园里高台阶、小木房、秋天的柿子树、冬天的大火炉、------、亲切的校长老师、生动活泼的学习、------,留下多少深刻美好的回忆。公私合营时就改了,叫石驸马二小和幼儿园,那时我们刚刚上了一年级。这街上人家儿,几代几乎都有在这学校里读书的。现在说起来,你姐我哥、你弟我妹、你女儿我儿子、你孙女我外孙,还都熟悉。文革后期,大门处改修成银行,校门移到旁边变成了小门。现又翻修回来了,全都漆雕画勾,很新,但觉得陌生。门口立了石碑,属文物保护。石驸马二小并入成实验二小了,门口私车成市,门卫戒备,想进去看看也不行了。家长等孩子放学,早早儿就候在门口儿,哪儿像我们上学那会儿,一下学,东路、西路、南路、北路,自己排队就回家了。住得远的,也是坐公交或有儿童车接送。门口传达室一个陈大爷,卫生、收发、治安一人全包了。门口总是扫得干干净净,上下课准时响电铃,没电时就摇铃,叮铛、叮当,那声音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这街附近有好几个小学,闹市口旁的石驸马一小、再往西的鲍家街小学、佟麟阁路的南沟沿小学和东铁匠胡同的实验二小,孩子到七岁,报名考试合格就能上学。慢慢儿现在就一个实验二小了,上个小学挤破了门,想尽各种办法,还是不行。东西南北,这儿是个街口。这一片儿,石驸马桥、石驸马后宅、手帕胡同、参政胡同、麻缐胡同、通条胡同、头发胡同、涭水河、永宁胡同、前王公厂、闹市口、鲍家街、东铁匠胡同、西铁匠胡同、文昌胡同-----直到西单的手帕胡同、宣武门的抄手胡同,-方方正正、相通相连、安安稳稳,不曾记得有什么惊人的大事。

往东口去一共也就五、六百米,东西畅通,站在西口能看见宣内大街过往的车辆。路南面有光明日报社、清华大学夜校,过了涭水河就是一大片平房住户儿。北面有女八中,就是原北平女子师范大学,挨下来就是卫生局托儿所和铁路大院。街口最早是小铺儿,后来就是改成联合诊所,看病很方便,全科,随时都能看。单位多,来去文化人多,还住了些小有名气的人,象肛肠病专家卢克勤大夫,留洋回来的庸大夫,这样就显得这半边清静文明一些。倒是麻缐胡同口有个摇煤球的小铺儿,店主姓葛,常见他用一个大草帽似的物件儿,把煤球就摇成了。屋里煤球堆得像小山,但也不觉得有多脏。那时还没蜂窝煤呢,一般人家就烧煤球儿,有时不够了就去那儿搓一簸箕,然后再给钱,店主也不会与你斤斤计较。家里烧的是块煤,记得大人们说,阳泉煤好烧。还从煤块里找黄铁矿,黄镫镫的,还以为是金子。街坊邻居出来进去,安静礼让,见面打个招呼,好像也都知道是谁,几乎没有大声喧哗、吵嚷殴斗的现象。热闹的就是供销社的货车下来卖货的时候,大家一边排队一边聊聊家常。冬天买储存大白菜、农村马车进城卖白薯时,是最热闹的时候。参政胡同过来的一个巷口,那时就有一家朝鲜冷面馆,也就叫延吉冷面,味道正宗,价钱合理,现在的延吉冷面不知是第几代了,吃起来只辣不香。七路汽车一直走这半边儿,从动物园到和平门往返,从和平门过来,东口一站、西口一站就拐弯了。偶有几声喇叭响,很从容,乘客也绝对不会挤成照片。从小很羡慕家住的远的同学能坐车上学,有时也花几分钱从东口到西口就坐一站,过过瘾,上车还没站稳呢就该下车了。

往西走就不大一样了,紧挨小学是当时的供销合作社24店,人们从那里买油盐酱醋、日用百货等生活用品,旁边胡同里是粮店。小时候,那儿还有驴拉磨呢。上小学读书时,一到中午驴就叫,大家正盼着快下课,无精打采,一听驴叫就来神儿了,热闹一番就下课回家吃饭了。

西口是个十字路口,再往西,除了一个铁路中学和石驸马一小,还有顶头儿的三十四中外,大多是平民杂院。卖菜、卖肉、卖鱼,零散间隔一直到闹市口,街坊邻里完全是老北京的生活了。闹市口名副其实,那时真很热闹,几个胡同连串下来,一直可以走到复兴门,整个儿一篇几乎是个大市场,卖什么的都有,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初已经成了一个很大的农贸市场。就记得小时候和同学到那儿的一个羊肉铺买羊拐,几分钱就买一副。女孩子们爱玩抓(chua)拐,几天下来,就把一副柺磨得光溜溜的,还涂上颜色,谁的拐好,都引人羡慕,丢一个就特别心疼。那时,家里大人嫌脏,不让买。真的,如果说不是高级点、小资点儿,那会儿过日子都不用出这一片儿。引人注目的还是三十四种挨过去的中央音乐学院,现在话说是艺术的殿堂,那时它就像西口以南佟麟阁路上的教堂那样让我感到神秘和神圣。有个同学的父亲是那里的院长,我们就常跟她去里面玩儿。一间间小房子,琴声、歌声此起彼伏。一到那儿,就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激动。

从东到西,就这样一条街,。不知过去是多少年,自来到这里,来来往往、不知不觉就走了近六十年。渐渐地看到,闹市口成了横穿西长安街的贯通二环的大马路、音乐学院大门开到了西便门、鲍家街与这街似乎成了两个地段。西口以西,几乎都已是楼房,路旁是小区健身场所,再没有一点闹市的痕迹。西口以东,路南的平房早拆建成楼房、光明日报社搬走了、清华夜校也没有了、煤球儿铺的地方热闹地开着天津百饺园,入夜,霓虹灯闪烁,小车从东口一直排到西口。穿着制服的小保安,煞有其事地指挥着吃客们的小车停放而绝不管车是否妨碍了交通;北面没大变化,诊所撤销后开了好长时候的不锈钢厨房用具店,现是博爱牙科。铁路大院的大门还在,托儿所成了卫生协会,朝鲜冷面早就成了軋面店现在是马兰拉面了。不过,老街坊们指方位还提面店。老平房有的还在,但住的老街坊不多了,搬走了,旧房屋都出租了。女八中曾改158中,现叫鲁迅中学。在那里读了六年中学,至今不忘学校小院里的“三、一八”烈士纪念碑。纪念刘和珍君,深深体会了鲁迅的伟大和那时学生的革命激情,这街后来叫新文化街也和这有关系。学校的建筑也有历史了,是洋建筑,很有特色。现在才知道,那里原本也是个王府,是记得那时,电影“革命家庭”就是在这里拍的,好多同学都当了群众演员,那会儿也才知道电影是怎么拍的。现在,一些电影、电视剧也常到这里取镜头,路过看到也不觉怎么新鲜了。校门口紧紧密密地排放着自行车,都是运动型的,还都是新的。用绳圈着,有看车的师傅。本来的行路就没多大地方,这就更没法儿走了。学生都是新新新人类的模样,有时走路还得躲着点儿他们,但他们绝对是幸福。学校操场大门前依然是一个大斜坡,下雨下雪走过那里一定要小心;门依然常久不开,当时为什么开这门现在依然不明白;每每走过,却常常想起操场隔墙那边俄语专科学校的那棵大槡树。夏天的中午,躲开老师的午睡巡查,坐在操场暖暖的地上,就能吃到甜甜的桑葚。当然,事后紫紫的嘴巴是逃不过老师的眼睛了,批评过后,还很高兴,下次当然还去。再走就又回到西口了,老居委会已搬了新址,门前那棵老槐树还在,树身长歪了,当时的人家就借着树干盖了小屋卖点糖果小玩意儿,一点儿也不亚于“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而那人家当年捡煤核儿的女孩儿,现已是穿着阔绰的老太。

走来走去,一走就是近六十年。街没宽多少,还是东西通透;站在西口,宣内大街的繁华看得更清楚;两旁的老槐树,直的依然直、歪的依然歪,风雨中的摇弋,似乎在述说这街的前古后今;两旁的木电杆早换了水泥的,有的还接高了一截,路灯由白炽灯泡早换了节能的,早晚准点亮熄;饭店一家接一家,美容理发、五金杂货、------,热热闹闹,闹闹哄哄。能知道的老前辈们一个个的离世而去,再没有老爷爷天天坐在院门口,和蔼地看着你来来往往;不断见到的是新面孔,听到的是新方言,年轻的从陌生到熟悉,他们的下一代说着乡音的普通话,在路边骑着我们小时想而没得到的小自行车,滑着时髦的滚轴;地面平整地铺着砖,甬江宾馆门口的水井盖也平平的卧在那里,再也不像以前那样高耸地面,孩子们也不用害怕绊脚跌跤。七路车仍从这街走,只是变成单行,不再到和平门,而延伸到了五间房,大概是郊区了,;买东西要到其他的地方,这街上一定是不再能以前那样方便了。

六十年了,有时走在这街上,觉得熟悉,看着眼前似乎又是原来;六十年了,有时走在这街上,觉得陌生,看着眼前又似乎不在北京。这街,谁知它的以往,谁又知它的未来?就像老街坊们,谁个想到有朝一日,住到了通县、密云、怀柔、昌平------;就像是我自己,怎么就变成了一个拥有外地户口的老北京,天天用地道的京片子话和说着外地口音的北京人打交道。六十年了,太漫长也太短促。岁月经历天翻地覆,也经历平常淡漠。只有这街,还是东西通直,不管它上面盖了什么楼,走着什么人。电报大楼的钟声虽听得不再像以前那样清澈,但依稀还能听得见。王府端端的座在那里,往西不管如何,往东还是一直看见宣内大街。房拆了,胡同的名儿还都在。东口、西口也延续地称呼着,管他哪天消失了,变成了楼群、绿地。

这街,明代因历史人物得名,叫石驸马胡同,后拓成石驸马大街。文革期间,除旧立新,因鲁迅的伟大而改为新文化街。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8-4-28 18: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加精了。
发表于 2008-4-28 16: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写得好! 把一条街写得多细。给您配张图:


发表于 2008-4-29 09: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不错!这些资料性文字将来会很有价值

发表于 2008-4-29 10: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如临其境。五十年代,十路公交车路经这里,往南到城根儿,国会街,往西北,象来街,南拐,出豁口,过护城河,到三庙,就是现在的国华商场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5-4 12: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秦文,我这是第一回从上面看这街;

谢飞哥,给我极大的鼓励,朋友介绍给我这老北京网,我就冒冒失失的闯进来来了;

谢爱钱如命,我会继续老北京的回忆,印象太深了;

谢pangong,您真象老朋友了,我小时候第一回“出远门儿”,就是自个儿偷偷顺十路走到南菜园了 ;

谢meinifg,大家一起快乐、健康的生活。

谢谢大家了!在这儿长知识、长信心。

喜欢老北京,留恋老北京。

发表于 2008-5-10 23: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时候,在矿石收音机里收听小喇叭节目,听到那些娇里娇气、嗲声嗲气、假里假气、贱了吧唧的儿歌,还以为是天上的人呢,最后报说是由“石驸马大街幼儿园小朋友演出的”。那会儿就觉得,妈呀!这石驸马大街幼儿园的孩子可真金贵,成天吃什么、穿什么呀?不至于像我是的,吃不饱穿不暖吧!

 楼主| 发表于 2008-5-11 12: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孟三在2008-5-10 23:37:35的发言: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时候,在矿石收音机里收听小喇叭节目,听到那些娇里娇气、嗲声嗲气、假里假气、贱了吧唧的儿歌,还以为是天上的人呢,最后报说是由“石驸马大街幼儿园小朋友演出的”。那会儿就觉得,妈呀!这石驸马大街幼儿园的孩子可真金贵,成天吃什么、穿什么呀?不至于像我是的,吃不饱穿不暖吧!

     不至于吧,什么朝代、哪儿的孩子都金贵。
 楼主| 发表于 2008-5-12 15: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孟三在2008-5-12 0:07:06的发言:
说起来不怕您笑话,我到了五年级才第一次穿上了新棉袄,那会儿就不知道什么是饱,每天晚上一锅双蒸法的机米饭,划成十份,一人一份,就着白菜汤狼吞虎咽的吞下,到睡觉时又是饥肠辘辘了,没有早点,中午一人俩窝头,还是就着白菜,那还不够吃,每到23号下午就到粮店门口排队,等着买下月的粮食回去吃,没粮食的时候我吃过干菜,就是到农业社砍过白菜的地里捡来的白菜叶、萝卜缨晒的。那时的东西几乎都要票儿,买点儿土豆都要副食本,那时的孩子都是放养着,哪家都好几个,白天、晚上除了上学就是闲逛,就是为着找口吃的,大一点儿的晚上到冰窖去拉冰,用竹牌换窝头吃,你难道——没过过59——63年的日子?

这点儿岁数的人,都是从那会儿过来的。家里孩子多,都是穿上边儿剩的,妈改衣服常到半夜里,等着穿呢,都记着呢。------,没错儿,什么都要票儿、满大街找排队的、有一回买的好像是枣儿酱,------那会的事儿,又得一本书。
发表于 2008-5-12 00: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起来不怕您笑话,我到了五年级才第一次穿上了新棉袄,那会儿就不知道什么是饱,每天晚上一锅双蒸法的机米饭,划成十份,一人一份,就着白菜汤狼吞虎咽的吞下,到睡觉时又是饥肠辘辘了,没有早点,中午一人俩窝头,还是就着白菜,那还不够吃,每到23号下午就到粮店门口排队,等着买下月的粮食回去吃,没粮食的时候我吃过干菜,就是到农业社砍过白菜的地里捡来的白菜叶、萝卜缨晒的。那时的东西几乎都要票儿,买点儿土豆都要副食本,那时的孩子都是放养着,哪家都好几个,白天、晚上除了上学就是闲逛,就是为着找口吃的,大一点儿的晚上到冰窖去拉冰,用竹牌换窝头吃,你难道——没过过59——63年的日子?
发表于 2008-5-15 16: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加精。我小时住西城的胡同,有很多王府和红漆大门,就知道在胡同里跑来跑去,来龙去脉还真没您说得详细,记得清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13 07:13 , Processed in 1.152719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