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承恩胡同出来,我们顺永宁胡同、民族宫南街再次来到新文化街,这里值得一说的还有位于大街西口路北的135号和137号,我们在9月18日的拍摄活动中就来到过这里,当时被这两所院子的规模惊呆了,经过后来详细的查阅有关资料,我们得知这里是清代的镶红旗都统衙门,根据郗志群老师的《对八旗都统衙门状况的两次调查》所转《八旗通志初集·营建志一》载:“镶红旗满洲、蒙古、汉军都统衙门,初设于石驸马街南。雍正六年准奏,将石驸马街北官房一所,共一百零四间,作为三旗都统衙门。“乾隆元年,增房二间。”共计 106间。由此我们认为,今新文化街135号和137号院,可能当时都属于镶红旗都统衙门范围”9 l! x% ~" l5 N, I8 Y
让我不太明白的是,清代顺治入关之后,将所有的汉人赶至外城居住,将内城九门除正阳门外分由八旗镇守,分别是两黄旗居北:镶黄旗驻安定门内,正黄旗驻德胜门内;两白旗居东:镶白旗驻朝阳门内,正白旗驻东直门内;两红旗居西:镶红旗驻阜成门内,正红旗驻西直门内;两蓝旗居南:镶蓝旗驻宣武门内,正蓝旗驻祟文门内。每个旗都把自己的都统衙门设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 6 q! y# U9 I( D, a( a* d
4 y6 r0 Q+ a$ q0 \/ p1 G9 g
根据郗志群老师的《对八旗都统衙门状况的两次调查》显示是:镶黄旗都统衙门在安定门内大街(官房一所,57间);正黄旗都统衙门在德胜门内帅府楼胡同(官房一所,64间);镶白旗都统衙门都统衙门在灯市口西口(官房一所,101间)等等吧,我不全写了,各旗的都统衙门地址都在自己对应的城门范围内,但镶红旗和镶蓝旗是个特例,镶红旗驻阜成门内,都统衙门却在宣武门内的石驸马街,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新文化街,而驻宣武门的镶蓝旗,虽然最初其都统衙门设在宣武门内塘子胡同东宽街,但却在乾隆三十五年将该旗的满洲都统衙门迁至阜成门内华嘉寺胡同!难道说是两旗的旗主商量好了的?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现在的东城区政府设在西城,而西城的区政府设在东城,以飞哥的才学,恐怕只觉悟到“为什么苹果会砸在我的脑袋上”,但“万有引力”的发现,可能还需要各位高人去论证了吧!
- |/ T% W" E: N/ ] 好了闲扯了点历史,还是正经的说说135和137号现在的状况吧,根据我们的走访,目前状况大致与郗志群老师的《对八旗都统衙门状况的两次调查》所载一致:“137号踏察结果,该院大门虽有所改建,但硬山式三间五架结构之旧貌尚基本保持,屋面为仰瓦灰梗过陇脊......院内现为大杂院,约住居民20余家,院内空地虽多已为自建房占据,但由于北、东、西三面房屋还基本保持旧貌,故院落的形制尚无大的变化。北房五间(另带耳房二间)、东西厢房各五间,原均有檐廊,今已扩建为房间。北房和东厢房屋面均为仰瓦灰梗清水脊,西厢房屋面已经过翻修,失去原貌。$ o; f6 T' H3 m- V3 D. N# n
137号东厢房
6 {* _0 X) K" Q c0 ?$ A, O 与137号相邻的135号院为三进四合院,院内虽有一些自建房屋,但原有建筑基本保存完好,屋面亦多为阴阳瓦鞍子脊,与137号院房子屋面有所不同,当系民国时期后建,故总体状况好于137号院。) _7 \6 v B( Y* v; w! B
135号院二进院: 8 [, L4 o, x( m* H
135号院三进院:
' f# x- Z, G5 e, R2 A# V 137号院大门在郗志群老师走访后已经被相关部门给改建了,为什么不说“修缮”而说改建呢,当我们看到137号院大门时,掌柜的说了一句老北京骂人的话(其实我也骂了),WC!哪位见过这么粗的椽子,纯粹胡来!请诸位同志比较一下137号原来大门和现在的样子,现在的大门大家留意一下椽子的粗细,如果不好估计,大家可以比较一下与椽子垂直的前檐柱,快赶上檐柱的一半粗了。9 b; z$ a1 |! f5 K9 K8 F
未改造前的137号大门:
: K4 J) N1 `% c 改造后的137号大门: , K' h3 n# r5 D* j' n% ^
国庆节期间的第一次活动结束了,我们感觉每次的收获都非常大,但心情却一天比一天急切,北京的保护真是刻不容缓,房屋状况确实让人堪忧;很多保存比较好的建筑因为私搭乱建,随时有失火的危险,还有就是一些所谓的"修缮",已经将原本保存尚好的建筑给修的不是东西了.以现在北京这些胡同及房屋的状况,就算是开发商不下毒手,任其自生自灭,恐怕也没有几年了!( K8 c; s$ I0 z& V. d: j
9 H; O' f' f1 L5 u: i0 h
文章还有很多地方比较粗糙,但我争取每次都有进步,在此感谢各位同志对我的帮助,特别感谢宣南胡胡为我提供承恩寺的资料。 V3 f( N& o+ Y7 f( J& ?3 O+ w
! M# y+ J2 R7 d; d3 a l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7 11:26:27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