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球恒温层里取暖 让大树"原封不动"----
2 _- V* d3 ]/ U. z+ A) R e. K0 i
" E0 r; H) z7 { h' E' y1 } + w" O t8 x) X5 k% p3 O. f
马维红戴着一副金属细边眼镜,身材魁梧,半长的头发有些花白,一身休闲打扮,手里拿着一个英式烟斗,猛一看让人感觉像是老外或者混血儿。这位不到四十岁的建筑设计师常说:"我就是一个普通人,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 6 Q# N8 I$ k, o K
! f3 C/ I2 J4 q& u, X, X 我设计的四合院要环保还要现代化 2 ]! L9 M2 f1 t2 M5 M8 r' x* d& N! k

9 J+ h* w& E. O! s' b5 ^ 马维红1966年出生在北京西城区的胡同里。他的父亲是南京人,从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后来到北京做了大学老师。
0 x4 q$ n+ K6 F5 J : ~% R3 r4 H- a( ~1 z" u# P0 w9 ?+ j
马维红回忆起童年时的胡同生活,仍然一脸俏皮。他喜欢在老槐树下看老人们下象棋;自己的书包里装的经常是"板儿砖"而不是课本。胡同里的安静与喧嚣、院子里邻里的和睦、孩子们的游戏,打下了他对北京传统建筑设计理念的基础。 / Q! v6 H- r [
0 @" v& U4 K; F# Z, M
聊起北京的建设,马维红立刻滔滔不绝,他希望热爱北京的老北京人能够宽宏一些。"要想保留四合院,已经不能单纯地重建或者照搬,而是需要建造更符合当代人生活、更人性化的四合院。比如要先解决卫生设施、取暖、生活用水等问题,要让四合院这个建筑形式通过现代技术得到更好的发展。"
! X8 I1 A1 N! [& l p
9 Z1 o- @1 I4 e 马维红在提到自己的设计时说:"我会尽可能多地把中国传统的东西保持下去。不但要从文化、历史意义上着手,还要考虑环保。比如我的设计中会有雨水收集系统,形成水的良性循环。采暖则通过地能,打一根粗管下到地下,一直打到恒温的地层,然后通过注进的水使它保持在一定的温度,再加温到取暖温度,比起从零度加温的水要少消耗很多能源。"他又接着补充说,"卫生设备、采光、保温等很多方面都需要一套科学、系统的东西,这需要建筑师具有完善的科学知识。国家最好也能够拨出专款、组织人员去研究,来达到保护四合院的目的。" 2 ~- M6 b7 F3 l: \) _3 i& D: j
" C) S3 W9 H# ~; O 第一次参加设计变成"马克思" B: e5 s6 W1 ]2 K
' X5 y+ Z+ U3 E
马维红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设计院,新毕业的学生必须要有师傅带,马维红的师傅叫翟品善。马维红说,翟品善是上世纪60年代从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的,他的国画功底很强,尤其擅画紫藤。
5 J2 {) A- j$ b3 A7 Y
3 `6 T4 K( l9 |/ L1 F6 m' G "我那时刚从学校毕业,前两三年,自己认为自己挺不错的,谁都看不上,锐气十足。自己那个时候不看带字的书,只看有画儿的,我爸说我一点文化都没有。"马维红哈哈大笑起来,"和翟老师在一起后,我发现自己欠缺的知识太多了。作为一名建筑设计师,不仅要熟悉建筑业本身的知识,还需要文化、艺术全方面的修养,有些书上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我觉得这句话太局限了,建筑艺术远不止于此。" 0 P* [" B4 D& {2 f1 M2 h( X
( I& _6 }" F- l' F- {) J, M
马维红第一次参加设计工作,是与师傅一起在山东设计一座商厦。师傅患有严重的高血压和心脏病,但还是亲自去了。到了工地,他们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剩下的时间就是工作。这次设计,马维红从师傅那里学到了设计的技巧和观念,还学会了做人。他们带去的近20厘米厚的画图纸,回来时,已经画满了设计图。马维红去的时候没有带刮胡刀,到了工地后发现根本就没有刮胡子的时间,本来就是络腮胡的他,回来时已经跟马克思没有什么两样了。
( D9 H, q% ]0 ?5 `! K 
8 v3 F; Z8 ?3 B6 b/ s2 J 5 @2 U# u1 O& D
从地球恒温层里取暖 让大树"原封不动"--- 8 V! W6 F, F* Z" A3 R
6 V; {0 g. l7 Q5 K
韩国老师让他开窍:中国建筑要有东方底蕴 - ^" i+ r5 a4 c# R2 E9 E' J
" y6 I& Z! ^" @* B 马维红眼里不可替代的老师,是韩国著名建筑设计师承孝相。在为一个房地产开发商工作的时候,他们认识了。在一个著名风景区,承孝相设计的建筑群与周边环境相得益彰,马维红当时正做这个项目的设计协调工作,两个人用生硬的英语交流,而建筑图纸成为他们最便利的交流工具,看一眼图纸,立刻就明白了对方的意思。
( S$ G$ c$ e Y4 O , [0 p O. B) ]0 V0 f
; O5 H9 h9 k0 X; ]* V 马维红说,中国的建筑设计师已经几代没有受到中国传统建筑方面的教育了,学的都是国外的建筑理论。尽管他很佩服外国尤其是德国的建筑设计师,但心里却总是不服。中国文化底蕴毕竟与外国不一样,不应该按国外的标准来衡量中国的传统建筑,而应该有中国自己的特色。这一点,韩国建筑设计师承孝相却考虑到了。他在北京和海南的建筑设计中,都遵循了东方的设计和审美理念。
: b7 d5 v3 ]6 H6 a+ y, o6 n
; \% h4 J T3 Y9 X6 U 马维红从承孝相那里看到了一个建筑设计师所应具备的素质,把他当作了自己的老师。马维红深深吸了口烟斗,说道:"搞了这么多年的设计,从其他优秀设计师那里,我知道了应该丰富知识。在设计过程中,很多因素也许表面看起来与设计毫不相关,其实这些知识都会影响整体设计。我曾经有过很多想法,可是功力不够,这不是设计问题,而是一种'神'的东西。"
+ ?' m. |: w" G, @& C1 R- C
6 i3 |# l. [ ^* l! J 败笔和得意之作 ' A6 p3 U% @+ B) z3 T
z5 }4 h: `( F# y) K# m 马维红是一个特别随性的人,和谁都自来熟。但是他骨子里却具有中国最典型的知识分子的特征,他说:"中国的知识分子很多外表很谦虚,骨子里却很傲。"
" w4 j) m ?+ _5 J k/ ]9 d/ u U2 m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马维红为一座很重要的建筑做的设计中了标。年轻的他非常开心,在设计建筑物的时候,他特意跑到午门前,一看就是大半天。最后,他设计出来的是一座中西合璧,以中式风格为主,并与周边环境比较和谐的建筑。但在施工中,他的设计被无情地篡改了,年轻气盛的他曾想罢工,可是这只能想想,工作上却一点不能怠慢。 9 P A4 K; Q6 D6 |/ O
+ ?# I. t' s2 _: S3 z" S- u U, n' h9 [ 最终建造出来的,是一座连他这个建筑设计师都不认识的、中不中洋不洋的建筑。他说,这是他最大的败笔,幸亏中国没有把建筑设计师的名字刻在建筑上的习惯。 7 z# X! t9 l( M: N, H6 l/ r" ~
3 N) U+ V: P6 J2 }: X0 b
1998年,马维红为镜泊湖设计的酒店一举中标。他并没有像大多数建筑设计师那样把山炸平,然后造一座大楼,而是在层层叠叠的山峦间,依着山势在不同的高度建造房屋。这里植被生长茂盛,施工时,马维红首先想到的就是不能破坏环境。他要求工人把每棵直径在10厘米及以上的树木编上号,在地形图上再把树木的位置相应地标出,然后把树移开。施工完毕后,他再按照地形图上的标号和树木上的编号,把移走的树木一棵一棵移回原处。所有的树木移回后,从远处根本看不到建筑物的存在,仍然是青山绿水的美丽风景,然而在酒店中,却又能够从不同角度欣赏到美景。
6 \/ b# f# \* D& l
1 f/ O- \# }2 c" o. d0 ^ 马维红说:"只要是建筑物,就会对自然环境构成一定的破坏。我只能尽可能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我无法阻止大兴土木,那么就尽可能用自己的设计阻止对大自然的破坏。"
$ z4 Z* d N$ X: |( F3 G# I 6 d3 Z6 ]9 S; {& [3 B' h
永远有颗童心
4 R/ j- M) o& u3 U- w" h( }
# A: v3 [. [# P. Q/ c1 s8 G( t 马维红很爱玩,他希望自己在做设计的时候永远能够像个孩子,有颗童心。"人得会活着,如果一个建筑设计师活都没活明白,没有生活的情趣,就无法给别人设计出美好的东西。"他非常欣赏清代著名学者李渔。这位当年的大杂家也是一位设计师,他早在300多年前就提出了人应该懂得生活,懂得情趣。
( r- }2 w ]3 Z& Y" L% G / l' Q( Q) f; I) R6 M5 ~
马维红说:"我无法去和建筑大师相比,只是在自己的设计中加入中国人的阴阳之道。如果你不能做到保持事物内在的阴阳平衡,设计出来的建筑就会毫无生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