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240|回复: 4

北京科举家族及科场佳话(北京人应该了解)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8-2-19 11: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科举家族及科场佳话4 t2 T- h |* i! V/ U

   ) a5 }3 v" W2 F6 Q2 | 提起科举家族,北京远远不及南方众多及声名显赫,没有“桐城张”(5 A5 J' P% A. m9 Q 张廷玉家族六代26名进士 * J5 [# e: [5 X3 H; B5 P" k ),“常熟翁”(# Y& i3 N2 f- ]# b- X F 翁同龢家族四代登科 G9 Y. u7 Y% w0 Q4 \# c ),“螺江陈”( - c0 G5 a% c0 g& g 陈宝琛家族21名进士" V4 J9 |' ]* L2 \ )等显赫的科举家族,但北京也不乏一些使人津津乐道的科场佳话及鲜为人知的科甲世家。 ; S; j5 C) t& F2 ^

    : b5 [' X5 u; X: D4 | 北京最有名的科举世家可以说就是“燕山窦”,在五代末时,燕山名士窦禹均生五子, & Q0 Q t$ b6 R0 Z 仪、俨、侃、偁、僖,相继进士登科,时称,“窦氏五龙”后世也由此演变为“五子登科”的典故,这个窦氏家族,以窦仪这辈人往上算起,其曾祖窦祖逊官至玉田令,祖窦思恭官至州司马,其伯父窦禹锡也在朝为官,父窦禹均官至左谏议大夫,他的四个弟弟也均在朝为官。。。。在这个窦氏家族中以窦仪在历史上最为出名,史书载其“年少有为,风度俊整”,后晋天福年间进士及第,历官于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其在北宋为官时,官至 % o$ a \9 H3 @- i2 z9 n* K7 E- { : g E3 g* H; h& ^* x2 R2 a, ? 部尚书,兼判大理寺,后又加礼部尚书,其为人庄重正直,深受太祖的赏识,称他为“禁中不可多得之人才”,但天嫉英才,在三十三岁时窦仪抱病而亡,太祖在得知窦仪的死讯后,对左右大臣叹息道“天何夺我窦仪之速耶!”可见它在太祖心中的地位。卒后,被追赠为右仆射, w ^8 }; p, D ,4 b; i' }( t& @% T' g+ W 窦仪的三个儿子,諲,諹,诰也继承了其家族的传统在后来相继登科,而这个燕山窦氏家族的五子登科成为了日后科场佳话,家族登科的代名词。在窦仪的父亲窦禹均去世后,/ B: ?! L* c+ z) k 当朝太师冯道还作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来颂扬他的功绩。《三字经》中也写到“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来歌颂此事;“五子登科”的典故有以各种吉祥图案,在版画,瓷器,木石,雕等等上反复出现,它寄托了一种对科场登科的美好意愿,成为了后世人们津津乐道的科场佳话。 , G: N! }& b1 Y3 E) Z8 M

    + D+ K! W1 V3 ?, p8 C 时间推到了清代,五子登科的佳话还在现时中传承着,清时,顺天大兴人黄华蕃的五个儿子( ; p9 T4 v4 J! B1 d) N7 @& Z6 g3 ~ 黄叔琳康熙辛未科探花,黄叔琬康熙己丑科进士,黄叔琪康熙乙酉科举人,黄叔敬康熙己丑科进士在康熙年间任巡台御史一职,黄叔瑄康熙癸巳科举人0 G% S8 ~% B& ?) a% Q$ e4 R- J* L ),而这个家族的“五子登科”包含着“兄弟同榜( ) E& i9 [. Q T# y$ I& B: D5 j- I. _ 黄叔琬和黄叔敬同为康熙己丑榜进士 , p1 j/ l8 d* e8 v' g )”及黄叔琳的“探花及第/ b" c( ^. h6 M* j, w( U L ", % `! T$ S4 N+ O$ y( a& h% K 这可以说是佳话中的佳话。这个家族的代表人物可以说是康熙辛未科探花黄叔琳,其年仅二十便探花及第( 0 Y5 A2 F" A7 w) h6 R 中国古代一甲进士最年轻之一7 D5 E* F1 T: \ ~! v ),历任山东学政,江南乡试大主考,浙江巡抚,詹士等职,其在山东任学政其间,以兴贤育才为己任,建三贤祠贡祭当地先贤( ) W; ~0 w, p$ X; m7 w 后他被山东人也贡入其中,缅怀其为山东所做的贡献" Q9 o: N) y9 g ),并建白雪,松林两书院,发展当地文教事业,后任浙江巡抚期间,他在当地兴修水利,惩治地方恶霸。后虽被小人弹劾,但据其一生之政绩来讲,应为清代优秀官员之代表,其不仅在为官时政绩卓越,他在著书,藏书方面也颇有建树,在家中他更是以孝誉著乡里,奉母于九十余岁,雍正帝手书“德门寿母“匾额来表彰他的孝道。黄叔琳少年便进士及第,在他八十岁时还经历了比八十大寿更具世人瞩目的荣耀,乾隆十六年他与此科的进士同赴恩荣宴( : p' J; r4 O- C5 |7 h. v8 I" O8 u2 ] 清代国家为新近登科的文进士举办的庆功宴 4 D3 y& @! H7 ?, k+ N, N8 A# H ),行重赴恩荣之盛举(* b a2 H5 r% J: {) w 士子进士登科后六十年,恰逢此年又遇科考,老进士要与此科的新进士同赴恩荣宴,又称重宴琼林,举人也有,重宴鹿鸣的仪式,要求与即使一样! ]" V. i$ W3 b1 i8 r- ~2 J/ O ),可以说他是有清一代官员中不多的“全活儿人”,八十五岁卒。他的儿子黄登贤,也继承了黄氏家族的传统,十六岁时考中举人,乾隆元年便进士及第,其历官,户部主事,左副都御史,山东学政等职( t! c, H0 s8 I, J4 O- H 父子同为山东学政,相当于今天山东省教育厅厅长一职,并且他是在其父在山东任职期间所生,父子与山东的渊源极深) . K8 S$ [) n, f/ q, z 。他在山东督学期间,效法其父之作为,整顿士习,鼓励文教,最后积劳成疾,卒于任上,六十八岁卒。生前遗言“生于山东,死于山东,命也。生于学署,死于学署,数也。吾分止此,夫复何憾!”感人肺腑。可以说黄氏父子为发展山东的文教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W9 p' @3 [( e! d. @9 e6 K

   / n2 m' h8 Z$ M: i0 w' w 除了五子登科外,北京甚至还涌现了六子,七子登科的的科场盛况,通州雷鐏的七个子登科及第便是一例( 8 E1 `0 X! b) p$ R5 K. `5 @8 p, v 雷学海乾隆乙卯进士,雷学淦乾隆甲寅举人,雷学淇嘉庆甲戌进士,雷学涛道光壬午举人,雷学瀛嘉庆庚午举人,雷学潮嘉庆丙子举人,雷学沣辛巳科副榜 , }3 Y0 c$ H6 y6 T, m ),这个家族不仅多人登科及第,而且更是创造了“一门两进士,父子同鹿鸣”的盛况,雷鐏在乾隆二十七年壬午科考中举人,恰逢六十年后道光壬午年又遇科考,并且其子雷学涛洽在此科登第,由此演出了一场,“重赴鹿鸣日,父子同赴宴。”的科场佳话。除了通州雷氏,大兴邵大业家族也创造了,“父子同进士,七子皆登科。”的佳话(0 j% o; F2 @: G2 \3 F+ f1 y& P 邵自昌乾隆壬午进士、邵自华乾隆乙卯举人、邵自悦乾隆戊戌进士、邵自本、邵自和、邵自巽、邵自彭皆为举人 , D [( I1 x0 V9 W- X )。在上文提到的,重赴鹿鸣,琼林为世人一生中视为最大荣誉之一,做到一项便可光耀门楣,而二者皆得,可为是可遇不可求之事,而清代顺天大兴著名书法家,金石学家翁方纲,便做到此点,其乾隆十七年考中进士,在他考中举人的六十年后嘉庆十二年又开北闱,其以七十有五,与新近举人门同赴鹿鸣,在嘉庆十九年甲戌科中,他更是以八十二岁的高龄,重宴琼林,翁方纲,一生少年及第,官至高位,并且在金石,书画方面颇有造诣,又享得高寿,他的儿子翁树培,著名的古钱币鉴定家,在乾隆五十二年也考中进士,可以说占进人生得意事。: C- r6 w9 p0 w; u( g   ' k+ @7 R& g( L$ ]% Q

   $ `/ O2 ?. u! ^ v, [) d+ J 在中国古代,父子两代,祖孙三代,甚至四代,五代皆登进士第为科场中甚为荣耀的佳话,大兴邵自镇家族的“四代进士,父子同榜”为其代表。邵自镇,登乾隆辛巳进士,其子邵庾曾也为乾隆辛巳进士,演绎了一出父子同榜题名,共赴琼林盛宴的科场佳话,在后来乾隆庚戌科中邵庾曾的儿子邵葆醇也高中进士,邵葆醇的儿子邵甲名也在嘉庆己卯科中考中。这个邵氏的四代进士就目前资料来讲可以说是北京不多的四代进士登科的佳话。乾隆年间大兴朱文炳家族,更是创造了“兄弟三进士,联科闻喜宴”的奇谈(5 ?% }. W2 }, D; \" ?, K. ? 朱珪乾隆十三年进士,朱垣乾隆十六年进士,朱筠乾隆十九年进士 $ b& U; Y8 O$ z1 [! P ),这朱氏三兄弟在当时不仅科场得意,而且在仕途上也颇为风顺,朱珪,十八岁时便进士及第( ) h5 y# x# [/ H# O$ T. g 北京地区岁数最小的进士及第者 1 i, O3 s- l, d! Z4 Z ),其一生从翰林到帝师(2 l2 I! ~3 n& Z' n4 n 嘉庆皇帝的老师 ! t( l _- i: f ),从封疆大吏最终入阁拜相,深受乾嘉两帝的器重,一生荣耀无限。他的两个哥哥,朱垣为乾隆年间断狱,及法医高手,一生断案无数,深受世人推崇,朱筠著书大家,在金石,及考古上也颇有造诣。- H& L5 D. o; D4 N

      2 N% V) _, G5 G9 Q4 \% H5 r4 j 家族登科,历来是最受世人所钦佩及敬仰的事典,他不仅只是体现出一个家族的治家,治学的优良传统,他更体现的是一种当地社会千百年来形成的一种民风,文风,这些北京科举家族的登科佳话,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北京这座五朝古都在中国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史中,也是人才辈出之地。7 I i9 ]& M2 ]) i- a8 _6 m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8-2-19 11: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去过你们哪里,对北京人的评价极低,说北京人不好好学习,呵呵。

发表于 2008-2-19 11: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08-2-19 13: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人不是不爱学,只是生活太优越了,学习的动力不太足而以,哈哈

[em01][em01][em01][em01]
发表于 2008-2-19 22: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更注重家庭教养、社会道德修养、文化趣味的培养等等,那跟走科举道路同等重要,绝不能进了清华还去用硫酸泼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5-14 02:23 , Processed in 1.110652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