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根儿就没离开过北京的我,从没认真想过什么叫作乡音。整日里听得是地道的北京话,说得是满口的京腔,胡同儿里一块长大的发小儿哪一个不是贫嘴呱舌的小京油子。父母虽说原籍是南方人,但也是北京生人。几十年从未离开过皇城。皇城根儿的小胡同儿给了我一种特有的“文化灵感”。无论在哪儿,只要您是北京人,只要您一开口,我就能知道您说得是不是我们城圈里的话,长住在京城的哪个方位。您说,就凭这本事,谁还能说我不是个地道的北京人?可哪曾想,我这个地道的北京人却在山东栽了。
7 U5 t1 N$ w: U# ?0 u 这事儿还得从八一年说起。那时候北京刚刚兴起旅游,厂里的哥儿几个姐儿几个吃了半年的素,从牙缝里抠出了300元,借着“十一”的三天假,一行七人奔了泰山。到了泰山的脚下,近代观宏大的岱庙,仰视高耸的泰山那个兴奋劲儿就甭提了。从山脚下的"孔子登高处"到临近中天门的"快活三里"一路下来,我们被泰山的自然风光和众多的人文景观深深地吸引住了。大家谈笑风声、说古论今好不痛快。嬉笑之间,突然发现不知为什么周围的游人对我们格外注意。稍加思索,方解其中道理。原来我们已是在山东地界,中原的人们对我们这些满口京腔的年青人所见不多。再加上当时国内的旅游刚刚开展,北京外出旅游的人也少,人家多看上几眼也就不足为怪了。知此原由,我们不由得压低了嗓门,同时也特别希望能多几个北京人同行。就在这兴奋与希寄中我们到达了中天门。5 N2 m+ p8 Z0 }7 a( L& d( o
在山间不大的一块平地上,古松环抱、亭台错落、中间还有一个小茶亭。我们要了一壶茶刚刚坐定。忽然,一个熟悉的语音飘入耳际,清晰、和缓、格外亲切。是京腔!是我从小儿就传入耳际、印进脑海、溶入血液的京腔!!二十几年来从没觉出来有什么特别的北京话,今天听来确是动彻肺腑、心情激荡、令我难以自持。我不禁冲着伙伴们喊道:"听!乡音!这儿有咱北京老乡!!": `7 I+ z) h; k
我们觅声寻去。在一棵古松下的石桌旁,有俩位老者鹤发童颜正在品茗清谈。“老先生您好。咱们是.....是北京老乡。”我高兴地说话都有点不利索了。老者抬起头来冲我一笑,说了句我做梦都想不到的话。
/ V [9 q% P, g1 q; Y. g “小伙子,你不是北京人。”
& N& [/ H2 D8 A1 T 嘿!这老头儿不是跟我开涮吗!“那您说我是哪儿人?”4 p6 u8 }4 T: P
“你祖籍是南方人,在北京不到两代”
( Q7 j( f! B4 E/ ] 这一下我可真有点傻眼,但是还不死心。就拉过来一个同伴,他说道:“老先生,我可是个地道的北京人哪。”. _# z) ^, o6 R' P8 R. @
没想到老者笑道:“你一准儿是东北人!”这个同伴的父亲还真是哈尔滨人。: H% B- _0 r$ A) T$ s
这时,另一个伙伴走过来叫我们去吃午饭:“干什么哪嘿?!开饭啦!”- u# w$ s1 [$ T# y, S9 u* Y5 Y/ W
就见老者眼睛一亮,朗声说道:“这才是我们北京老乡!”正如其言,这个同伴的祖宗八辈儿都是北京人。这个老头儿可真神了,莫非是算褂的?我心里暗自捣咕。乡情与好奇趋使我们邀二位老者同进午餐,大家边吃边聊很
' X8 ~9 N* n3 H: c3 K是热闹。我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向他们讨教识别乡音的决窍。其中有一位身材瘦高的老者喝了一口清茶娓娓道来:“我们的乡音-京腔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它是历史痕迹与社会文化的反映。举个例子说吧,住在东城的百姓多有一口地
- g: T; m- K& j f5 x/ R" A道的京腔。但是语速比较慢,口齿不太清晰,给你一种拿腔拿调的感觉。可是这只局限于东城的中部。这是因为他们的祖辈多在宫里当差,或是在皇城周围的衙门口儿里头做事儿。受皇城和官宦人家语言习惯的影响的原因。你们想一想,在那个朝代当老爷的与下人们说话多是拖着官腔,久而久之就会有很深的影响。. l2 o5 |4 ^' {: P: X1 |! F, r9 L
而居住在西城中部的住户,口齿却十分清晰,并且语速较快,尤其从西四到沙滩一带尤为明显。这是因为从民国以来,很多文化人集居于此,他们来自天南海北,又多从事教育、报刊、书局等文化传播工作。可以说是形成了一种具有近代京城文化特色的北京话。
* N( k5 N" B% Z1 ~3 o: s3 v" r 北京话中最好识别的就是外八门儿城根儿的语音。一张嘴,一口的板儿爷腔。原因自不必说,住在那儿的百姓们不是出苦力的,就是拉洋车、捡破烂儿的。个丁个儿的都是苦大仇深的主儿。”
4 P) h" O; m0 L1 h V 听着老人的话,再想想我自以为得意的“文化灵感”真是有点自惭形讳。于是我恭恭敬敬地献上一杯茶问道:“您又是怎么样从口音上知道我们不是地道的北京人哪?”
( w7 }# U; }- l* m% k3 Z, Q1 C 老人笑道:“你说的是带着京腔的普通话,并且齿音清晰。这是南方人讲北京话的特点。尽管你几乎到了乱真的程度。但是小伙子你到底不是地道的北京人哪!”
5 @$ a. T p3 ^! j1 |0 Z9 p- E 他又转向我的那个同伴说道:“你呢?说到句子尾音时音调下滑,这是东北人说北京话的特点。”茶喝到这会儿,我们这些自认为是地道北京老乡的晚辈们算是真的服了。我们提出等到回京后到老人府上拜访。' c3 J# U" P; X
老人按住我的肩头慢慢地说道:“小老乡呀!我们离开北京已经有二十多年了!!真想再看一看北京的小胡同,听一听那字正腔园的乡音哪......”当时我只觉得一股热血直升上来,冲至喉头却哽在那里半晌无语。直到我们与俩位老人道别时,大家的心都是沉甸甸的。- V; O+ _. C* R1 b
当我们踏上山路已经走得很远很远了,俩位老人还在向我们这边住足眺望。我在心里说道:“多保重,祝您老硬硬锒锒儿的。”
5 Q" X! h |2 n. d- p[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26 10:04:38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