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路过了西城区西四一代,很多老房子已经成了废墟,偶尔会发现几段惨砖片瓦裸露在街边,脑子里忽然一片空白,而后想了很多,拆与不拆确实带给我很多思考,那一刹那,我真的不知道自己是“文卫”还是“拆派”。
* u$ V" z- e, V, }$ \& f我必须要承认自己是“文卫”,因为我一直在为这个而和大家一起努力着,虽然我们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我们却尽着自己最大的努力,发挥着最大的作用,感染着身边的人。 ( l. w+ D. a7 ~4 J
可每当走在胡同里面,看着居民破旧的房子,真的想把他们都拆掉,这是我一直矛盾的事情。看着工人在拆,偶尔会有开心的感觉,因为人们的居住条件会大大改善,不会几世同堂还挤在一间屋子;不会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不会住在危房里;不会因为一小块地方而和邻居吵架,而争吵的原因只是因为要搭个煤棚;不会……
" { S+ e# k; t7 f7 D也许是因为自己在这样的居住条件下长大才会有如此的BT心理 4 O. i9 B, b+ K' q. s; P
可真的拆了,又无比的惋惜。无法再在大树下乘凉;无法再到邻居奶奶家蹭饭;无法再和伙伴们在胡同里玩耍;无法再在胡同里享受京城人特有的生活;无法再在听钟鼓楼的钟声;无法再到自由市场去和商贩讨价,无法再…… 2 @- X# _8 @( z/ C4 { _7 g
也许人都是矛盾的吧 + {* h- L8 d3 Z+ M8 q8 v6 h h/ P: m# q
拆了,可以盖新的,看似利大与弊,因为北京有很多居民还住不上楼房,还在很差的生活环境里生存,拆掉,自然是好事,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北京目前残留的古建多是明清、民国时的建筑,再早期的很难找到,这也同时印证了历史,“拆”是一个从古至今,社会进步的必然,否则,我们现在不光能看到明清建筑,更早的也一定能见到,而现在,我们却见不到或很难见到。 " a1 Y# [0 o! s) u3 W9 m
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的建筑风格,现在的建筑风格就是没有风格,就是把好看的,有民族风格的舍弃,留下的是不伦不类的洋式建筑。早先的建筑到了现在就是文物,而现在我们的高级设计师设计出来的建筑,很难说百年之后能不能被称之为文物。 0 F/ \" z @' W5 t" }# `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那是很悲哀的事情。
8 y, F2 V: e7 p f6 b" ]社会毕竟是进步了,尤其在北京这种地方,如果都是胡同四合院,也许会被世人笑话,但如果都是钢筋水泥,却委屈了一个千年古城。当前,怎样“拆”,能保全北京的悠久历史,又让人民的生活可以更上一层楼,又不会让古建在钢筋水泥里不会显得那么格格不入,是我们应该深深思考的问题 : Q5 n: @$ ^. ^8 O& I
我一直矛盾着,一直思考着,却一直找不到答案,也许这一切都没有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