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460|回复: 20

[原创]七十岁老者的北京回忆之——东华门大街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8-1-23 13: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下文章摘自我的个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bmlz,转载请注明出处。

渴望与有相同经历的人回复、交流。

       东华门大街

      东华门大街西起故宫东华门,东至王府井大街,路面宽敞,长不过一站路。

       自东华门沿宫墙南行,再西折抵左掖门,这一路右侧是宫墙,左侧是筒子河,自然十分清净。六十多岁的人或许记得这里曾是“算卦一条街”,由抽签的、相面的、看手相的、拆字的,十分佩服拆字先生,对于汉字的结构、偏旁、笔划成竹在胸,信手拈来,新意层出。若去掉迷信的成份,作为文字游戏十分有趣。

       北京刚解放时东华门曾是公共汽车总站。史料给出,此时北京拢共只有七辆公共汽车,在东华门见过它们,车身狭小,残旧不堪,不久为南京调来的一批“道济”车代替。再以后东欧兄弟国家的车来了,匈牙利的“依克露斯”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司柯达”,车型新颖,自动门,这些年在北京运行多年,曾使新中国首都公交面貌焕然一新。随着新开线路迅速增加,北京市公共汽车的枢纽站很快就由东华门移到前门火车站了。

       当年可以由东华门购票进入故宫,后来只能走午门和神武门了,可是东华门内的文华殿不时举办大型展览,还能回忆起三次。一次是梅兰芳逝世周年纪念展,陈列有许多珍贵的实物和照片,介绍先生生平事迹和艺术成就。梅先生1961年过世,享年67岁,算不得高寿。我常想以先生高尚正直的品德、温文尔雅的气质、敬人亦自尊的性格,得以躲过5年后那场浩劫,亦是幸事。这里还举办过纪念曹雪芹逝世200周年展览,调出了平日难以得见的历史档案,说明曹氏家族的盛衰和《红楼梦》成书的社会背景。以地契等实物说明皇庄对农民的残酷剥削,自然要把乌进孝到荣国府送年货一节摘录下来,互为印证,表现了当时“红楼梦”研究的主流思想。这里还举办过一次“苏联当代油画展”,其时中苏两党论战开始,国家之间文化交流尚未中断。画面中国内战争时期的红军战士都是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眼神凝滞,真实再现当年斗争的残酷吧。还有一幅全裸少女欢呼着奔向大海,标题似乎是“青春”。以往见到苏联画家描绘少女的画多是“走向生活”(十年级女毕业生)、“少先队女辅导员”、“假日女工”一类的作品。此次画展所见无论题材内容还是艺术手法已经不同于50年代。

       儿时常去东华门大街,因为那里有北京市第一家集邮公司,不但新中国邮票齐全,还有苏联和东欧国家的邮票。我在这里补齐了“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开国大典”、“国庆一周年”纪念邮票。苏联邮票购得一套12张的俄罗斯文学家纪念邮票,从普希金、果戈里到契诃夫、高尔基,票面是作家各自代表作的插图。还有一套纪念画家列宾的,能把《伏尔加河纤夫》、《查波罗什人给苏丹王回信》这样人物众多的油画复制在小小的邮票上,形象清晰而又色彩鲜明,实属难得。

       离集邮公司不远有家真光电影院。正门上方,左右对称各有一座硕大人体圆雕,仿古希腊男子,为北京建筑装饰少见。影院改建为儿童艺术剧院时,雕像拆了,若得保留也是文物了。不过彼时不拆,“文革”中亦难逃被砸厄运。

       说说东华门大街三家有名的小吃,当年都是摊位。一曰“馄饨侯”。早年北京馄饨摊很多,多摆在胡同口,有傍晚卖到午夜。“馄饨侯”得以独树一帜,条凳上常常座无虚席,不外是馅鲜、汤浓、佐料齐,一般馄饨摊汤锅里只有大骨头,这里要加一只肥鸡。社会主义改造后,就在原摊位的后身设点,字号不变,成了国营小吃店。二曰“奶油炸糕”,牛奶和面下锅炸,吃时撒上白砂糖。个体经营时,摊位兰布幔上写的是“广东炸糕”,后并入东安市场东来顺饭庄一楼小吃部,成为品牌食品。三曰“萝卜丝饼”,现将面团抻薄如纸,再边卷边放入萝卜丝、肥肉丁、葱花和调料。萝卜和脂油荤素搭配相得益彰,先烙后烘,出炉时两面金黄香气四溢。师傅操作是得心应手,挥洒自如,极富职业美感。每过东华门大街必来品尝,并细看“工艺流程”,以致记忆犹新。作家汪曾祺在一篇随笔中写道:“扬州人、广东人制萝卜丝饼,极妙。北京东华门大街曾有外地人制萝卜丝饼,生意极好,此人后来不见了”,流露出惋惜。回忆起50年前东华门大街三种小吃,引起诸多感慨。正是:“馄饨”、“炸糕”应犹在,只是门面改;“丝饼”不知何处去,宫门依旧笑春风。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8-1-23 17: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真不错,可惜彼馄饨非此馄饨了,上次在鼓楼东大街吃了一回,除了给我感觉干净点外,我真觉得味道还不地外地人开的早点摊呢。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 16: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草长鹰飞在2008-1-23 15:19:21的发言:
信息量真大,打心里感谢您,希望你这样好的文章多赐给我们,以便我们学习,谢谢您了先生!![em17]

有你们的鼓励我会努力的。

发表于 2008-1-23 15: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信息量真大,打心里感谢您,希望你这样好的文章多赐给我们,以便我们学习,谢谢您了先生!![em17]
发表于 2008-3-18 12: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馄饨”、“炸糕”应犹在,只是门面改;“丝饼”不知何处去,宫门依旧笑春风。----丝饼没吃到。
发表于 2008-3-17 16: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馄饨侯”在文割中也给改了名,俺七十年代末回北京后听说要恢复老字号,曾专门约了几个朋友去看,那时还没改回来,因为好些年没来了,怕找错地儿,特意的去跟店里开票的一大姑娘打听:“劳驾,您这儿是‘馄饨侯’吗?”您猜人家怎么回的?“你才猴儿呐!”还是一老师傅过来说了她一顿:“你年轻不知道,咱们这儿早先的字号就是‘馄饨侯’,人家同志说的没错,哪有你这么跟人说话的!这几位同志,对不住啊,她年轻不懂事……”

还得是人老师傅啊!

发表于 2008-3-31 10: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爱屋及乌在2008-3-18 12:57:14的发言:
:“馄饨”、“炸糕”应犹在,只是门面改;“丝饼”不知何处去,宫门依旧笑春风。----丝饼没吃到。

萝卜丝饼,在人艺的话剧《天下第一楼》里听说过。

发表于 2008-3-30 23: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人家楼上都知道省钱买邮票,可谓有文化品位之人士,我小时候的零花钱(也是路费)估计都美食用了,哈哈!

接着叙:我后来再吃馄钝侯时已无长条凳,进屋了,70年代在王府井工作过3年,馄钝侯常去,还很好吃。尤其谁要是感冒了,就集体去馄钝侯,可以自己放很多胡椒粉,出一身汗,比吃药灵,这是我们大家的共同经验,一举两得。现在是不行了。

奶油炸糕应该说做的是全北京最好吃的,把现在的店都算上,也没有一家赶得上的,真的滑软、香甜、腻腻的,感觉是一种味觉上的享受!太好吃啦!乐此不彼!随着老东安的翻拆,也消失了。。。

感谢楼主让我想起了那些甜美的回忆,可是馋虫又勾出来了,怎么办呀?夜不能寐了,吃药去吧!

[em15][em16][em15][em16][em15][em16]
发表于 2008-3-30 16: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白马在2008-1-23 13:53:27的发言:

       说说东华门大街三家有名的小吃,当年都是摊位。一曰“馄饨侯”。早年北京馄饨摊很多,多摆在胡同口,有傍晚卖到午夜。“馄饨侯”得以独树一帜,条凳上常常座无虚席,不外是馅鲜、汤浓、佐料齐,一般馄饨摊汤锅里只有大骨头,这里要加一只肥鸡。社会主义改造后,就在原摊位的后身设点,字号不变,成了国营小吃店。二曰“奶油炸糕”,牛奶和面下锅炸,吃时撒上白砂糖。个体经营时,摊位兰布幔上写的是“广东炸糕”,后并入东安市场东来顺饭庄一楼小吃部,成为品牌食品。三曰“萝卜丝饼”,现将面团抻薄如纸,再边卷边放入萝卜丝、肥肉丁、葱花和调料。萝卜和脂油荤素搭配相得益彰,先烙后烘,出炉时两面金黄香气四溢。师傅操作是得心应手,挥洒自如,极富职业美感。每过东华门大街必来品尝,并细看“工艺流程”,以致记忆犹新。作家汪曾祺在一篇随笔中写道:“扬州人、广东人制萝卜丝饼,极妙。北京东华门大街曾有外地人制萝卜丝饼,生意极好,此人后来不见了”,流露出惋惜。回忆起50年前东华门大街三种小吃,引起诸多感慨。正是:“馄饨”、“炸糕”应犹在,只是门面改;“丝饼”不知何处去,宫门依旧笑春风。

看了之后觉得:这是我很熟悉又很不熟悉的地方,前半段基本不详,后半段基本详。您说对了,最最可惜的是“萝卜丝饼”了。我们在家常议论,那“萝卜丝饼”哪去了?回味儿无穷呀!八几年时,稻香村曾经做过热的“萝卜丝饼”卖,后来又没了。幸亏小时候吃过,留下流口水的香香的回忆。。。

发表于 2008-3-30 19: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白马在2008-1-23 13:53:27的发言:

       儿时常去东华门大街,因为那里有北京市第一家集邮公司,不但新中国邮票齐全,还有苏联和东欧国家的邮票。我在这里补齐了“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开国大典”、“国庆一周年”纪念邮票。苏联邮票购得一套12张的俄罗斯文学家纪念邮票,从普希金、果戈里到契诃夫、高尔基,票面是作家各自代表作的插图。还有一套纪念画家列宾的,能把《伏尔加河纤夫》、《查波罗什人给苏丹王回信》这样人物众多的油画复制在小小的邮票上,形象清晰而又色彩鲜明,实属难得。

     

那时的邮票和现在比真是好便宜,但依然买不起~~~

记得买了“生命不息冲锋不止”四方连,才4毛钱~买了之后就没了车费,只能走着回家了~~~

发表于 2008-7-29 11: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毛六一碗馄饨,五分钱一个芝麻烧饼。

周六下午不上课,在清华池洗完澡,浑身轻松,转过报刊门市部到馄饨后吃一碗馄饨两个烧饼,真是享受呀!

发表于 2008-7-31 06: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馄饨候里面也有萝卜丝饼,味道还不错,可以去尝尝。
发表于 2008-8-1 14: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萝卜丝饼没遇着过,倒是很怀念以前的炸糕,现在很少能做出先前那味儿了。

发表于 2008-8-14 16: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您常来这玩儿,这是咱真正的北京,现在的京味儿都快没了,您多写点儿文章,让我们这些晚辈拜读,很多以前的事儿我们没听过,更没见过。

[em12][em12][em17][em17]
发表于 2008-8-30 04: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刚解放时,奶油炸糕是一对广东中年夫妇在王府井南口、长安街边挑担摆摊经营,每天并不多卖,早早就收摊,买主多是熟客。何时签到东华门大街不得而知,公私合营后由东安市场北门东来顺一楼经营,这对广东夫妇不知所踪,此时炸糕已是面目全非,啥对付了,此后我干脆不吃了,以此保留当年美味的回忆。
发表于 2008-9-6 18: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
发表于 2008-9-8 00: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刚解放那会,即使是街边的馄饨摊也是很讲究的,支起的大锅内分两格,大的那格煮馄饨,小的那格放置棒骨和正鸡,这种架势不是馄饨侯所独有,至于多长时间换掉,那就不好说了,但印象中那只鸡总是那么鲜亮的,那时学校门口的摊子以此专供午餐,一般配卖烙饼,馄饨一毛一碗,烙饼五分一份(切一角),可以好好的“密西、密西”一顿了,但这种有滋有味的生活仅属于有钱的学生公子,一般人家的孩子带个窝头就对付了。
发表于 2008-9-8 11: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要是能吃上一毛一碗的馄dun,我就来十碗!!

[em01][em01][em01]
发表于 2008-9-9 09: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飞哥在2008-1-23 17:23:03的发言:
文章真不错,可惜彼馄饨非此馄饨了,上次在鼓楼东大街吃了一回,除了给我感觉干净点外,我真觉得味道还不地外地人开的早点摊呢。

而且现在的服务极差

发表于 2008-10-5 10: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能否发动全北京人找那位萝卜丝饼的后人或传人,为老北京人留下点口福。
发表于 2008-10-8 20: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的那会,东华门有几家好的茶叶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6-5 03:25 , Processed in 1.153692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