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830|回复: 9

[原创]七十岁老者的北京回忆——内务部街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7-12-21 11: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下文章摘自我的个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bmlz,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内务部街,北京东城一条东西走向的长胡同,东起南小街,西临灯市。和内务部街平行,往南还有一条外交部街,确实有过外交部。内务部街可曾有过内务部竟不得知,如果有,旧址当在我的母校北京二中,学校小操场有一地窖式建筑,同学戏称“地牢”,后听说是内务部的金库。

    1952年到1958年,整整6年,我在二中由初一读到高三,内务部街每天两个来回,沿街景物记得太清楚了,几座特殊的院落更是留下深深的记忆。

    当年北京的使馆区在西郊民巷,可巴基斯坦大使馆就在内务部街,是路北一个大院。常见一肤色黝黑、缠着包头,留着连鬓胡的胖男子立于门内。我入学时就有这座大使馆了,想来巴基斯坦是较早和我国建交的国家了。

    胡同中间路南有一深宅大院,两扇铁门难得开启,偶尔见得一中年妇女坐人力车出入,衣着考究,容止高雅,让人想起俄国画家拉姆斯克依那副马车上的少妇。当时都在一个劲奔社会主义,资本家太太都换上了列宁服,这位妇人如此装束而又旁若无人,实属罕见,以致对铁门后的世界就有了几分神秘感。说来也巧,一九八几年,在西安偶然结识了一位来自北京到西安音乐学院求学的年轻人,闲谈中得知他家就在内务部街,他乡遇故知,很亲切了,无意中谈起那最院落,那位贵妇。“那是我母亲”,他的回答让人兴奋,并得知正是在母亲的严厉教育下,他从四岁开始拉琴。铁门后的故事就不便多打听了。

    离大铁门不远,再往东有一老中医的医寓。平时只见一脚面圆口鞋,手执布条掸子的高个,在门厅内踱步,院里如何始不见得。临街一面灰墙没有窗户,挂着一溜匾额,只记得其中一块写的是“儿科巨臂”,想来是儿科专家了。1966年夏曾路过此地,不想老中医也遭到造反派的冲击,门口贴满花花绿绿的大字报好勒令之类。老中医自然不会是“走资派”,那么是“学术权威”。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的岁月。

    回忆内务部街,自然要说北京二中,由序号看也知道是北京的老学校了。到底有多么老,校友寄来校庆资料,赫然印“庆祝校庆270周年”,以为70印成270,还怪这么明显的错误竟无人校正。看完下文才得知,经过“周密考证”,二中原是雍正王朝八旗子弟学校的延续。前些年还有人考证出北京三中前身是清室宗学,曹雪芹还曾在此任教,看来二中、三中都是系出名门了,姑妄听之。当年二中是一所平民中学,离朝阳门不远,到城边了,住校同学不少来自城郊农村,校风朴实。随着北京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二中早已是闻名遐迩的市重点中学了,听说出了好几名北京高考状元。近来的喜讯是校舞蹈队以“火红的青春”一舞,荣获全国CCTV舞蹈大奖赛第一名。观看比赛实况录像,面对舞台上一群天真活泼的少女,还有点转不过劲来———是二中的舞蹈队吗,因为我就读时,二中是不招女生的。

    说起二中出身的名人,我只知道解放前有戏剧家焦菊隐先生。解放后有刘绍棠和韩少华,都曾是有名气的青年作家。我入学时,刘绍棠已经离校了,据说在校时作品就已选入自己所读课本。韩少华留校作语文教师时就有诗作发表,曾听他朗诵一首迎接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抒情诗,十分优美。后来在文学刊物上常常读到他的小说和散文。由小说内容看出,对老北京习俗如数家珍,可能和他的身世有关。我是他做班主任那个班的少先队中对辅导员,曾有交往,毕业后再未谋面。这些年不见他的作品,听说身体欠佳了。

     离开内务部街几十年了,近年来又得知一些前所未闻的往事:

    《梅兰芳全转》(中国青年出版社)提到,“梅兰芳与孟小冬的新屋设于东城内务部街的一条小巷内”;

    《京城名人故居和轶事》(新世界出版社)载文有,内务部街39号曾为梁实秋故居,还有附几幅相片;

    2002年央视国际频道一期“海峡两岸”节目中,李敖说他当年就住在内务部街44号。

    何日再回内务部街,按图所骥,访访这些名人的足迹,也是很有趣的事。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1 11: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怎么记得内务部街上的使馆似乎是卢森堡大公国的使馆?
发表于 2007-12-21 11: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加精了,本网站支持原创。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1 13: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斑马在2007-12-21 11:21:42的发言:
我怎么记得内务部街上的使馆似乎是卢森堡大公国的使馆?

当年我读书时确实是巴基斯坦大使馆,可能后来给了卢森堡了吧。

发表于 2008-1-9 21: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错,我上小学的时候是巴基斯坦大使馆,后来巴使馆牵走,改成卢森堡大使馆了。应该是80年代的事情。
发表于 2008-1-11 20: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老同学

曾经住过内务部街25号

黄阿毕

发表于 2008-1-21 14: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讲的那位老中医应该是人称小儿周的周慕新老先生,我原在本司胡同住,小时侯还让周先生看过病。再有巴大使馆没错,上世纪70年代才给的卢。

[em04][em04][em04]
发表于 2012-11-23 07: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1938——1955一直住在内务部街20号(现在可能是“内务部街39号曾为梁实秋故居”)。$ |$ f0 x" v* Z
梁实秋只是在1945-----1948住在这里。
# @/ a3 w6 S# T) W. O梁实秋的女儿梁文茜在这里住的时间比较长,好象住到1957(1958)年。
发表于 2013-1-23 17:35:0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二舅是北京二中1951年的高中毕业生。
发表于 2013-1-26 21:4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鸵鸟 于 2013-1-26 21:45 编辑
$ n. R% G9 J6 c+ ]+ G2 W. C) I4 ^
斑马 发表于 2007-12-21 11:21 - p; E7 O* N6 b" U  O2 [1 K+ M
我怎么记得内务部街上的使馆似乎是卢森堡大公国的使馆?

$ s# s* U# W$ ]7 C& v  F6 b( `
/ m7 ~8 }: l6 |# V) t) L那个确实是巴基斯坦使馆。我上二中,除了每天早晚要经过这个门口,平日里的跑步也要从这个门口经过。只不过,我读二中已经是1964年,文中那个缠包头的不见了。8 _! D; K# d6 J- E% O6 v! E1 c4 {/ N
我在校时,韩少华还在教语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7 21:26 , Processed in 1.140617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