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26|回复: 4

转帖:中西方欢乐文化的差异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7-11-23 21: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乐是人类的普遍情绪,是人类的共同心理体验。然而,千百年来,世界各地的人们通过各种不同的欢庆活动体验欢乐的感觉,表达欢乐的情绪。日积月累,在人们年复一年的欢庆活动中,逐渐积淀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欢乐文化。欢乐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包含着一个民族历史形成的性格、心理、信仰、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以及价值取向,带着深深的民族文化烙印。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迥乎不同,这也决定了中西方欢乐文化内涵存在巨大差异。传统节庆活动是集中体现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我们可以了解中西方传统欢乐文化的一些明显差异。

  首先,中西方欢乐文化蕴涵的心理期盼不同。中国人通过节庆活动企盼丰收、享受喜悦,而西方人则更偏向借此发泄个人情绪、张扬个体人格。

  中国的封建社会绵延上千年,“男耕女织”的农耕生活方式源远流长,农业生产状况、农作物生长情况一直是老百姓心理情绪的“晴雨表”。因此,中国传统节庆活动都是依照农历上的节令产生的,人们通过丰收农闲时的这些欢庆活动,祭祀日月星辰,庆祝五谷丰登,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代表中国人欢乐极致的节庆—“年”就是典型。按照古书记载,“年”本身就包含有五谷大熟、丰收的意思,每到农历“年”关,天寒地冻,万物休眠,忙了一年的人们,纷纷放下手上的农活,开始祭祖祈年、敬奉土地、拜年贺喜、休养生息,人们还自发组织起来,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表达丰收的喜悦情感。这种风俗一种流传至今。

  在西方,人类社会早期的节庆活动也具有企盼丰收的性质。后来,由于基督教等宗教的兴起和普及,由于工业社会商品经济取代了农业经济,敬土乞收的传统节庆习俗逐渐被人们淡忘,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宗教意识衍生出来的节日,例如圣诞节、复活节、万圣节等等。在宗教教义和近代西方“人本主义”的影响下,人们更偏向于把节庆活动当成缓解压力和情绪发泄的通道。在节庆期间,人们往往打破平时森严的地位界限,撕掉一本正经的面目,发泄平时压抑的情绪和紧张的压力,还原人本来的原始的面貌,张扬个性,追求个人的心理和生理的极大满足。

  其次,中西方欢乐文化的表达方式不同。中国人喜欢采用家族团圆、和谐、温和的方式表达欢乐之情,而西方人则更强调个体的舒适和满足,表达欢乐的方式多为直接、纵欲、粗放的风格。

  中国人向来讲究含蓄深沉,“温柔敦厚”,“发乎情,止乎礼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提倡以克制的心态发泄欢乐情绪。中国人还强调“有福同享”、“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注重多人之间分享欢乐、传播欢乐。纵观中国传统节庆活动,大多展现出中华民族强烈的宗族家庭观念和社会群体观念,例如除夕之夜的年夜饭,中秋佳节的月饼,重阳节的怀念祝福亲友,春节期间的寻亲问故等等,无不突出人与人之间感情沟通、情绪传递的同乐氛围。就连现在,我们也经常说举国同乐,普天同庆,这就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欢乐文化的传递和继承。

  西方的欢乐文化,十分注重个人性格的张扬与个人情感的表达。风靡欧美各国的狂欢节(英文名为carnival,相传起源于古希腊的酒神节,也称“嘉年华”)最能淋漓尽致体现这一文化特点。节日一到,处处张灯结彩,大街小巷上填满了狂热的人群,彩车游行,锣鼓喧天,人们或者身穿色彩艳丽的奇装异服,或者在身上涂满五彩斑斓的油彩,或者戴着形态独特的面具,极力地显示自己的个性,吸引他人的关注。游行队伍里的人们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贫穷富有,谁都可以毫无忌惮地疯狂跳舞、拼命唱歌,充分张扬自我,让自己享受极致的欢乐,而不必在乎别人是否感同身受。再譬如西方的情人节,纯粹是两个情侣之间的节日,与其他任何人无关。这个节日,除了相爱的两个人,除了爱情,不需要任何其他的人,也不需要任何其他的东西来填充或升华。

  再次,中西方欢乐文化所追求的理想不同。中国人的欢乐,是建立在民族国家的命运和前途之上,以实现全民族的幸福为理想的欢乐。在宗教尤其是基督教的影响下,西方人追求欢乐,更多的是通过忏悔、内省和宣泄,以求个体灵魂的洁净和个人感情的升华,它更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个人幸福的追求。

  从孟子的“独乐乐与众乐乐,孰乐”,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庇得天下寒士俱欢颜”,再到中国近现代史上不胜枚举的先驱英烈,他们为追求中华民族的光明前景和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所做的不懈的探索和努力,我们可以知道,中国传统的欢乐文化,往往是与全民族共同的命运,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紧密相连的。没有国,哪有家?没有普天同庆,哪有个人幸福?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繁荣富强,这才是每个中国人最大的欢乐。

  在西方,欢乐文化强调个体的心理体验和感受,欢乐往往只跟个人有关。古时候,《圣经》就告诉人们,上帝创造了人,并赋予每个人灵魂,个人只对上帝负责,这使得人们产生了强烈的个人存在意识。随着一系列宗教革命、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和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个人的这种意识又演变为灵魂的自决权和个人的神圣性。不断高涨的个人主义精神,积淀成一种深厚的文化心理根基,影响着西方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因此,西方人的欢乐,更多的指个人通过奋斗努力,克服了人的恶念,升华了感情,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价值,得到了肉体和精神的满足感和愉悦感。

  中西方欢乐文化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两者的差异远远不止以上谈到的三点。事实上,这两种欢乐文化各有所长,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在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的今天,我们不能闭关锁国,在发扬光大咱们自己传统欢乐文化的同时,也要汲取西方欢乐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为我所用。目前,中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传统欢乐文化开始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的魅力,中国老百姓也开始了解西方欢乐文化的迷人之处。中西方的欢乐文化互相渗透,相互融合,这是两种文化紧跟时代潮流、永葆生命活力的一大福音。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21: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错,家庭是儒家理论中构成社会的最小分子。这个理论也广泛影响了亚洲很多国家。

西方国家更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个人是社会的最小分子。

发表于 2007-12-3 21: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外国人个体意识强 中国人家族意识强~

感觉是这样的

发表于 2007-12-5 19: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vanish在2007-12-3 21:01:36的发言:

外国人个体意识强 中国人家族意识强~

感觉是这样的

不会吧?反了吧?现在的世界似乎不是这个样子了,西方开始回归家庭,而东方开始.............

不过也不好说,毕竟哪里,什么样子的人都有,不能一概而论。

发表于 2007-11-28 02: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长阿,没有看完,只看了不到10秒。。。。。。。。。。

因人而异吧。。。。。。。。。。

现在差距越来越小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3-29 22:05 , Processed in 1.142412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