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121|回复: 32

还是喜欢颐和园。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7-9-16 20: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下面的文字肯定不是导游词,只不过是有感而发,边想边记而已。

我还是喜欢颐和园。由于工作的缘故,走过不少山山水水,有名没名的园子也看过一些,可是回过头来想想,无论早先去过的还是近来才参观的,其情其景都是淡淡的,有些还混成一片。唯有颐和园,即使你闭上眼睛,它也能像活的一样浮动在你面前,甚至那阳光晒到墙瓦上生成的土腥气味,那湖水回旋在船坞底下击出的汩汩声,都能钻进你的鼻孔、敲打你的耳膜,透着那么熟悉,那么令人眷恋。

友人说,颐和园汇聚了黄瓦红墙、青山碧水,充溢着帝王气象、鸟语花香,当然容易使人流连忘返,刻骨铭心。我觉得这话有些道理,但也不尽然:不见黄瓦红墙、帝王气象,紫禁城可能要更胜一筹,而青山碧水、鸟语花香,可与之比肩者就更多了?那么,真正的原因到底在哪呢?其实,你只要再往深处开掘一下就会发现,这原因就隐在你走出园门时心生的那种空落落的感觉的背后,就是那种对逝去的光阴的珍惜和对光阴逝去的无奈。

上小学四年级时,有一篇语文课文叫做《颐和园》。课文第一页的下端有一个注释,是对颐和园的简要介绍,用小号字印了好几行。在星期六放学前,班主任刘老师要求大家预习这篇课文并背会注释,下周一要进行课堂测验。我从小机械记忆力就差,最不喜欢也最懒得背书,遇到需要背诵的场合总是尽量敷衍。可这次不知哪来了一股子无名冲动,就是想把这篇注释背熟不可。不过,弱项毕竟是弱项,直到星期天晚上睡觉前,我还是没把握能把这几行字不打嗑巴儿地背出来。也许命里注定这次该我出彩儿,一贯赖床的我星期一早晨刚过六点就爬起来跑到奶奶屋里(奶奶从来都是五点多种就起床了),一边发着狠地背书,一边想着如果老师叫到我一定要让她看看。果然,在上午的语文课上,刘老师劈头就问:谁来背课文注释?看着沉默的课堂,我激动地举起了手。当我居然一气呵成背完之后,刘老师说了句:“鼓掌!”就带头鼓起掌来。我当时真是有点儿飘飘然了,要知道,像我这种纪律散漫的学生能获得班主任的当众表扬可是极其难得的呀。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颐和园成了我好感觉的代名词儿。几十年后的今天,我还依稀记得那篇注释中有“解放以后,颐和园已经成为劳动人民休息和娱乐的地方”这样的话。

奶奶晚年躺在床上不能下地时,逢到我去看望她,还跟我念叨过好几次:“只去过一次万寿山哪。”我当时曾下决心,哪怕是用轮椅推也要让她老人家再去看看颐和园。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我的这个决心在她走之前竟没来得及实现。十几年来,每念及此,我都懊悔万分。我有时甚至猜想,奶奶说“去万寿山”,是不是带有年轻人来不及去体会的吉利的含义,是不是她在心底里对延续生命之火的一种渴望呢?

我所知道的自己最早逛颐和园的记录是来自于一张发黄的老照片(一张用135相机拍摄的小小的黑白照片),那上面的我大约一岁多,戴着白色太阳帽,坐在我叔叔的手臂上,背后是万寿山佛香阁。佛香阁大约是颐和园里出镜率最高的建筑物了,在各种印刷品上简直就成了颐和园的标志。可对于我,每次见到它,心里都产生出不一样的新奇感,并且,总是被它的高大、耀眼所折服。看它拔地而起立在山坡上,周围绿树拱卫,真像从地里长出来似的。就连佛香阁这个名字,都让人觉得很有诗意,还夹着点儿神秘。直到今天,我都真的不知道佛香阁这名字是怎么取的,也从未想过要去发现它的来历,生怕这名字来得太实际,反倒使人失去了遐想的空间。

不过,佛香阁也不总是那么威风凛凛,我亲眼见过它走背字儿的时候。文革初期的一天,我跟一位从外地来的表哥一同去颐和园玩,那时已经过了打砸抢和武斗的高峰期,在我们这些孩子的眼里,颐和园里一派宜人气象,特别是你手里再有一些零镚儿可随意支配,那就更愉快了。走到知春亭边上那个最经典的角度,我抬眼往佛香阁一看,发现在它正面的墙壁上被人挂上了一块大匾,看不出是什么质地,上面由上而下写着“反修阁”三个大字。这块匾往那儿一挂,佛香阁好像变得矮小了许多,也不那么挺胸腆肚了,往日里给人的神秘感也消失了大半。表哥看到我有点儿发呆,也略带奇怪地评论:“反修阁,为什么不叫反帝阁?”

我去颐和园最频繁的一段时间是中学时代和当青工的初期。经常是一大早就与同学们结队骑自行车逛奔,大约四五十分钟就到了西苑与颐和园之间的那一溜高大灰墙边,花2分钱把自行车一存,就一窝蜂向园子跑去,进了园门直奔船坞去排队租手划船。那个时代实行的是低工资低物价制度,租一条船只需要两块钱押金,划一小时收费四毛钱。划船既是游乐又是运动,还兼有打水仗的功用,天热的时候大家还可以跳进湖里傍着船戏水。过足了划船瘾后,一般是就近上岸,与那些没租到船等候了多时的孩子们交易船票(按钟点扣除自己应付的部分,然后卖给他们,如果不是整点或半点,一般卖方都会占半个小时的便宜)后,就去爬万寿山。午餐差不多都是到石舫附近的饭馆里解决,大嚼冬菜包子、甲小肚之类,猛喝小香槟或啤酒。由于当时男女生之间一般不讲话,更不会在一起玩儿,所以大家聊的都是男孩子感兴趣的话题,例如哪个国家又打仗了,谁和谁又打架了,最近又看了什么内部电影、小说等等,偶尔也有倾慕哪个姑娘的内容。喝得多了一点儿的时候,哥儿几个也会躺在树荫底下扯着脖子唱起到处流浪,伏尔加河,西班牙骑士,亲人的蓝头巾等等,最可笑的是挺老大个子的壮汉还会唱起阿姨像妈妈……。每每要到夕阳西下时分,大家才你推我搡地走出园门。回家的路上,个个都是疲疲沓沓地蹬着车,全没了来时的兴奋和干劲儿,我觉得,大家的心情可能都差不多,就像那种丢掉了什么值得留恋的东西似的感觉。

其实,也不止我们喜欢颐和园啊。几十年前,有一位著名的诗人闻捷写过一首更为著名的长诗——《我思念北京》。这首诗一共有87行,其中的23行描写了北京的19处景致,颐和园作为一景就占了其中的3行,而且是排在领头的位置:

“我思念北京,难道仅仅因为:

知春亭畔东风吐出了第一缕柳烟?

……谐趣园的池水绣满斑斓的浮萍?

……万道霞光倾泻了佛香阁琉璃的伞顶?

……”

这首《我思念北京》曾是我们最喜爱的一首诗歌。初中时期,有时大家一起逃学聚在某一同学家,会听着手摇留声机放出舒缓的“在遥远的地方,那里云雾在荡漾,微风轻轻吹来,掀起一片麦浪……”的歌声(我总认为唱这首歌的是位门牙漏风的歌唱家)大声朗读这首诗,心中充塞着莫名的烦闷和躁动,还有对不可测知的未来的憧憬和忧虑。七十年代初,当我还是一个没出师的学徒工时,曾跟着师傅们到西部地区参加了一项大型工程的短期援建工作,虽然只有半年多一点儿的时间,可是由于那地方生活条件差——住的是立在半山腰的竹席工棚,吃的是辣嗓子眼儿的棒子面粥和全粉馒头,周围都是操着各种各样口音的陌生人,就连我的徒弟(这是我工人生涯中带的唯一的徒弟,并且还是临时的)也是一个只顾着谈恋爱一点儿也不敬业的傻丫头……所以想家想得要命。逢到乡愁太甚,我就跑到江边,独自躺在沙滩上冲着满天的星星喊出闻捷的这些咬人的诗句:“我是如此殷切地思念北京,像白云眷恋着山岫,清泉向往海洋,游子梦中依偎在慈母的膝下……我日日夜夜思念着北京啊。……”那时,北京的家是空的,想家实际上就是想北京,想那你只要置身其中就感到浑身自在的氛围。我常常心里一边想,脑子里一边过电影,随着那些最真切最温馨的画面不断闪现,知春亭畔的柳烟、谐趣园的池水、佛香阁琉璃的伞顶……每每都会扯动着心底里最脆弱最敏感的那一部分。

写到这儿,回过头去看看、想想,喜欢颐和园,怕不会是仅仅因为,这地方要比其他任何地方更多地承载了你心中那种被称之为难舍的情绪吧?打住。

 

                                                                                            2007915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7-9-17 09: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精彩了,俺都老泪纵横了..........

俺也喜欢颐和园,因为俺在又一阵人生灰暗的时候,带着孩子整日泡在颐和园后山......河边...

 楼主| 发表于 2007-9-17 14: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您的鼓励。

    但,您也太容易被感动了。

发表于 2007-9-17 14: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没哭,但是哽咽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9-17 17: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您的签名看,您也喜欢颐和园,对吧。
发表于 2007-9-17 18: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楼主,颐和园对我来说,承载了太多东西。也许是离家近的缘故。过节也好,全家出游也好,高兴也好,忧伤也罢,我只要眯眼慢慢踱步在那里,就满怀的舒坦释然...........
发表于 2007-9-17 18: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最爱就是颐和园,说不清楚为什么喜欢

呵呵

我旅游版第一期主打的景点推介就是颐和园

发表于 2007-9-17 20: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飞哥在2007-9-17 14:34:45的发言:

不错,没哭,但是哽咽了.

是的,我在颐和园里的照片最多了,哪个年代的都有,而且我真正喜欢上传统文化,是我老师带我到颐和园讲解后,我才迷上的.

发表于 2007-9-18 08: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文章从昨天起看了三遍,还不敢评论。继续看。

不过乌姐,你这经历特像一个小说情节,那是韩国金圣钟《白色的人》,情节是真实的,是作者最初到汉城的生活。她就说,当一个地方开始承载你的哀伤的时候,就是它接纳你的开始,要坚持不能放弃。

老圆周率,我就觉得你对颐和园情有独钟。常去你的颐和园宝贝帖子,最初以为你只是喜欢文物呢,原来是这样……

我也喜欢颐和园,大概去过十几次,可能是北京去过次数最多的景致了。不过我都是高高兴兴的去,高高兴兴的回来,留心的都是大柏树、古建筑、山色湖光;也以为坐在后湖边的人们心里只有游兴,看来是我的人生经历太少。

发表于 2007-9-18 10: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不是什么经历。可是也巧了,从一到北京到现在,很多欢笑洒在了哪里,后来发生了几件事情也恰好和颐和园有关,不论对它的历史一无所知也好,到现在了解了一些也好,这个地方总是让我舒坦.......

我第一次看到蝉,是同学一起现捉给我看的。在颐和园南门。

我和孩子第一次喂到松鼠,是在含新亭,一位老爷爷交给我们一种神奇的魔法,花生的声音,你们谁见过30多只灰的花的松鼠,围着你转,从你手里羞涩的接过花生,欣喜的跳离?松鼠们喜欢孩子。

颐和园的喜鹊都认识人,不认识的他不理你,一次我们忘了带吃的,那些喜鹊追送我们出寅辉城关,高声抗议.........

 楼主| 发表于 2007-9-18 10: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大家都喜欢颐和园(当然别是纯粹作为锻炼场所)真令人愉快。好好享受吧,特别是它的那个神儿。
发表于 2007-9-18 13: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第一次看到蝉也是在北京。

乌姐有趣,喜欢眯眼慢慢踱步。回忆一下我发现自己在颐和园都是瞪圆眼睛的,看柏树、看彩画,看什么都新鲜。

发表于 2007-9-18 13: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归属感可以使人触景生情,我还没有留恋的景物,真是残缺的小半辈子呀……
 楼主| 发表于 2007-9-20 01: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可留恋的东西,从某一方面说也是一件好事:没那么多负担呗。
发表于 2007-9-20 01: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舍得,舍得"

"舍得了"才会获得更大的幸福!

而我

却总有太多的"不舍得"!

发表于 2007-9-20 07: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可不是没有负担嘛,真是觉得在哪睡觉哪就是家,经常是在一个地方的时候根本不想另一个地方。我总是自己过日子,可能跟没有留恋的人有关,对景物的感情实际上往往来自那里的人。我从小就习惯对别人说再见。

不过我发现自己只是习惯这种生活,情感上与别人并没有什么不同。我在长春7年,交往的都是新人,看望过我的故人只有一位爸爸在山西工作时的同事,有次我就不知怎么特别难过就给这个叔叔打电话,说我想他了;但是我在沈阳或其他地方,就几乎想不起这个叔叔。所以我觉得睹物思人是没错的,我就没有多少可睹之物,真是残缺的小半辈子呀……

 楼主| 发表于 2007-9-20 23: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般说,生于斯长于斯为家乡,生于斯而未长于斯为出生地,未生于斯仅长于斯为第二故乡,这三种情况中只有第一种有家的概念,其他两种都只涉及到物,因此,是不是可以说归属感也只和家有联系呢?
 楼主| 发表于 2007-9-20 23: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油油在2007-9-20 1:53:28的发言:

"舍得,舍得"

"舍得了"才会获得更大的幸福!

而我

却总有太多的"不舍得"!

    斑竹,四川省射洪县产一种白酒名“舍得”酒,当地人说,喝此酒到一定量,就能达到舍得的境界。我没试过,不过我猜只要是烈性酒,喝到一定量,大约都可以达到舍得的境界。这里边的道理大概是,要做到舍得,先要忘我。

  随便一说,不必当真。

发表于 2007-9-21 13: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多写点东西吧。您的文字实在是太可爱了。继续啊。
发表于 2007-9-21 14: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一个地方开始承载你的哀伤的时候,就是它接纳你的开始,要坚持不能放弃。”

说得真好,北京之于我来说,就已经成为了这样一个地方了吧。所以来来回回走了多少次,都离不开,舍不得。

从沈阳回北京,我一出地铁站,心里暗骂,nnd真的有种回家的感觉!而这却是在生我养我的沈阳所体会不到的。也许正是因为北京已经成为一个可以承载我哀伤的地方吧。

颐和园,目前为止我只去过一次,但是只这一次就告诉自己,这是一个需要反复来、经常来的地方。只要静静地坐在河边就好,你会感觉到有人能听见你心底的声音。你把感情放在那里,他会接受你。。。

发表于 2007-9-21 14: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胡胡美女有感觉了。恭喜!!

发表于 2007-9-22 02: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胡胡是我的老乡呢,我们小时侯一定都去过人山人海的北陵公园,看过马路上来回跑的无轨电车。不过现在分别生活在不同城市了。

我这个人粗,想得少做得多;对颐和园的印象也就是大柏树大建筑,昆明湖却没多少留意,偶尔想起是王国维先生牺牲的地方,最多心里想:真傻啊哈哈。

我总觉得沈阳是营地、北京是市场、长春是公园,此外别的感情都不深,呵呵。

发表于 2007-9-22 16: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瞌睡虫,有市场,有营地,有公园,将来还会有健身房,小吃城,游乐场,安乐窝.......胃口大,有气魄。偶喜欢。

 楼主| 发表于 2007-9-23 16: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爱屋及乌在2007-9-21 13:33:30的发言:
楼主多写点东西吧。您的文字实在是太可爱了。继续啊。

    实在感谢您的夸奖。

不过,我这写东西只不过是兴之所至,不知什么时候脑子里突然泛起一大堆曾经经历的画面,然后这些画面又都挤成一串串的文字链,都不可遏止地要顺着手指尖儿流出来,这时,你所能做的就是将其梳理梳理、敲敲键盘而已(当然,也还要有点儿相对独立的时间)。在没有感觉的时候,可是怎么憋也编不出故事来,大概是不善长创造性的形象思维的缘故吧。

既然斑竹鼓励,以后如果有时间又碰巧想起什么好玩儿一点的事,一定努力地及时记一记。

发表于 2007-9-23 17: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哈,好啊。希望您每天头灵感乱冒!!!

不知您有没有感觉,很多事情,都是到了一定岁数,才会有感觉,很多年轻时候没有感觉的事情,到了一定年纪才会感慨。追忆。这些感触成了我们生活的小调剂,让我们微笑,欣然,自信,自嘲,坚定。经历是一笔财富啊。

发表于 2007-9-23 20: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当你发现自己在感慨的时候,一切已经改变了,只能变成回忆,或庆幸,或后悔......

    人生苦短,在我们有生之年,尽情的享受吧

发表于 2007-9-26 10: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em23]
 楼主| 发表于 2007-9-26 13: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斑竹的花儿。
胡同串子板姐们儿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7-9-27 08: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07-9-28 12: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多去几次这地方,您没准儿就会才思泉涌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3 04:38 , Processed in 1.203592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