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子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研究价值的课题之一。这一特定的群体或集团的兴衰荣辱,几乎使自17世纪以来至清末连绵三百年的中国社会历史所有的方面,都打上了它的烙印。( |7 C8 W9 h9 {# I
白山黑水是八旗子弟的幼稚摇篮。努尔哈赤以十三副盔甲起事,在松辽平原上创立了“八旗制度”。他把所属各部分编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四旗。而后又增加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共八旗。到了天聪九年(1635)又设蒙古八旗,崇德七年(1642)又立汉军八旗。共二十四旗。% y% J M1 b% H* j, S: K
编入八旗的旗民,其子弟永远当兵,而各旗主平时为行政长官,战时为军事将领。所谓“八旗制度”不仅是军事组织而是军政合一的体制。其中满洲八旗子弟是八旗中的精英。在推翻腐朽的明王朝的战争中,他们以狂飙式的人生风格创造了历史,也创造了自己。他们生机勃勃,不畏牺牲。“白刃交兮宝刀折,两军蹙兮生死决”。- F% A7 f1 T$ a2 Z. ]
在那场血流成河的“萨尔浒之战”中,明军以汹汹四十万(一说四十七万)之众进剿,而八旗迎战之兵不足六万。战争在五日内浴血,历史也在这锋刃中抉择。结果,八旗没有被灭亡,相反明军则溃败如水,主将被杀,崇祯皇帝离自缢只差一步。而后他们旋风般地越过长城,又把已经进了北京的李自成赶走,君临天下,一坐就是268年。昔日那些万里奔走,连年曝露,寄身锋刃,不知归路的八旗子弟,也蜂拥进了北京。成了这个新王朝的赖以生存的基石。这些满身伤疤也满身功劳的“八旗子弟”,完成了他们肩负的使命。, q5 X1 K. D& I h2 ]) r: z
在中国历史上大凡一个新的王朝出现,差不多都以“杀功臣、斩大将”为开篇。清王朝没有循此旧例,但它犯了另一个大差误,它纵容了贵族、八旗子弟的腐化堕落。历代王朝都要维护达官贵族的特权,但清王朝中“八旗子弟”的堕落足以为历代“经典”。/ F: K b6 Q$ ?1 c
当然“八旗子弟”的腐败也是有个过程的。顺治初,皇帝曾下诏说:“我朝以武功开国……所至克捷,皆恃骑射。今……天下一统,勿以太平而忘武备,尚其益习弓马,务选精良。”(《清朝文献通考》)7 m( s' i; X' @7 g& |
说是说,做是做。开始京城旗兵每月还训练五六次,后来则少得可怜,再后来训练成了“闲谈饮茶”,而驻外省地的旗兵,则以骑马为耻,出门讲究坐车是否气派。到康乾交替的时候,就是皇帝要亲临观光的演练也仅仅是摆摆花架子。更有甚者,一次乾隆亲自检阅考核八旗大臣举荐的将官,结果这些人中有的“所射非不至布靶,即擦地而;甚至有任意放箭,几至伤人者……”重臣们推荐的八旗将官的箭法,竟然在皇帝面前也射不到靶子上,几乎伤了别人,可想而知这些人再去各地带兵打仗会是什么样。$ F$ X9 o' h, `. X& o# T
好在当时国家尚无大的战乱,国库尚未捉襟见肘。令人不解的是,这个争王夺位那么工于心计的雍正,为什么在这时还不肯解放旗人,给八旗子弟以自谋生路的自由呢?乾隆曾想过一个好办法,把在京城生计艰辛的旗人,送回东北老家。第一批750人移垦黑龙江拉林,“每户给地三顷、外有闲荒叫其招民可垦,其不谙力作者,准其契买奴仆代耕”(《清高宗实录》)这个“招民代耕”仍是清初的办法。后来大多旗人难耐老家苦寒荒凉,而招佃户不忍盘剥大部逃亡。显然成效不大,加之后来对东北的封禁政策。乾隆的这个办法对水深火热中的八旗子弟,不过杯水车薪。. T. m- u4 q8 L
当太平天国革命兴起,社会动荡、物价飞涨,靠军饷生活的旗人差不多被推进了生死边沿。从前的“铁饭碗”,现在常常没有饭可盛。国库空虚,旗人常常领不到饷粮。同治二年(1863年)山东青州无力支付饷粮二月有余,旗人如同断奶之羔羊,他们身无半技可自食其力,大批旗人理所当然地沦为乞丐。不少人饿死道路,陈尸荒野。多么无情啊,真应了《红楼梦》中所唱: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9 Y1 Z& x; H# H3 K
八旗子弟行乞于乡村市井。有史料记载的最早可追溯到乾隆朝。这是清初的人们绝对想不到的无情一幕。这群曾给历史带来激动与热情的人们,二百年后,竟然还了历史不可名状的悲伤。4 y" ?5 T8 R* I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