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
应该叫“美老板”!小小年纪一点规矩都不懂!
先不跟你计较,你下吧!
http://www.down18.com/st/list/list_67.htm
行,玩儿美。
好的,玩儿美。
噢,对了,玩儿美,谢了。
唉,白谢了,还是不行。
人家的提示信息:
怎么办?
“侯宝林儿”????
楼主,这也是你能喊的吗?
实在抱歉!那我发个网站!你们自己找吧!
牛
侯先生是杰出的艺术家,也是长辈,直呼其名已是不妥,后加儿化更是目无尊长。
他是谁的长辈啊?在是艺术家他也是说相声的!
不要看不起相声,也不要看不起相声演员,侯先生人品俱佳,没有他们这一批老艺术家的不懈努力,哪来那么多大家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忘记他们的功劳就等于数典忘祖!
敬人者人恒敬之,否则何异于狼心狗行之辈?!
他是谁的长辈?
问得好!以他的年龄相当于你的父辈只怕不辱没了你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听过吗?只怕你是没听过的,即使听了你也未必能懂得其中之味。回去好好查查!
天天说要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天天说要保存北京人的好东西,不只是口上天天叫喊就行的,从一点一滴做起才是最重要的。老文化里的精髓是要发扬和提倡的,有句电影台词说得好,“辫子剪了,神留着”,别真有一天把辫子剪了,神却没留下,那才真的是悲哀无处说了。
侯宝林是最腻味别人当面叫他侯宝林儿的。这一“儿化韵”在他看来“轻蔑”的意味更多于“亲昵”,总是与“小”、“贱”一类侮辱性含义相关的,甚至还表现出对相声这种“艺术”仍然当做“玩意儿”、对他这样的“艺术家”仍然当做“说相声的”或“臭说相声的”错误看法。每每遇到这类情况,他那极好的情致就会一落千丈,使自己与对方都陷入极其尴尬的境地。比如,他正在高谈阔论,门外突然传来一个声音:“哎,侯宝林儿”他就会文思中断,话锋一下子停顿下来。设若这种声音又凝聚来许多围观的群众,不管他们是好奇还是找乐,侯宝林总是脸色一沉流露出不悦的表情来。如若有谁甚不知趣,造次地喊一句:“来一段儿吧”他则或是矜持地笑笑礼貌地搪塞,或是装作并未听见“王顾左右而言他”。如果对方太不自重,我甚至可以推断:他会扬长拂袖而去的。虽然,这类事儿并未发生过。 ( R5 M7 z9 e* L, M; c! U# Q4 Z+ Q: k3 S @ 七八十年代之交,他曾两次到北大、南开讲学,并被北大聘为兼职教授。去北大我是陪同,来南开我是接待。两次都做“助教”为其板书。在北大小礼堂那个多国元首和世界名人曾经讲演过的讲坛上,他侃侃而谈说古论今,从俳优谈起中国讽刺艺术的源流。台下正端坐着我的老师朱德熙、林焘等先生。我为他也为相声感到荣耀。来南开也在小礼堂,我曾组织学生观看他的“白沙撒字”,引起了强烈反响。在此之前校长们曾去住处看他,谈笑间也请他表演一番,我想这绝不是恶意的。没曾想他却正言厉声地说:“我是来讲学的。”言下之意:听相声可到剧场买票。好在校领导旨在寒喧,并未察觉。事后我曾向他解释。他说:“我明白,但还是得强调说相声与作报告的区别。”实际在他的报告始终,都串珠般地连缀着妙语与雅谑,是他的任何相声表演都无可比拟的。尤其是他的学唱,在“文革”十年绝响之后是那么绝妙动听,仿佛把曾经遗失了的历史文化和民众生活,都一下子在其惟妙惟肖的叫声小调中寻找回来了。 w2 a q3 x* h8 } ; d6 g0 o% \7 x+ e& g& F# R 送别他时,侯宝林说:“‘文革’的创伤无论多甚,都不及一个‘林儿’字伤害深。”接着,他又告知我:“牛虻”做小丑的那种心情你理解吗﹖我明白他是指那本《牛虻》小说。他还说:喜剧演员的内心深处总有严肃的东西,伟大的喜剧大师无不如此。是的,侯宝林从来都是一个严肃的人。惟其如此,他才以一生的追索为把相声由“玩意儿”擢升为“艺术”而努力;为把自己由“说相声的”变为“艺术家”而奋斗。他说:“说了一辈子相声,又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我最需要的就是一点尊严——一点做人的尊严、一点艺术的尊严,人老了尤其如此。”
——摘的
不错 谢了
哥们先杀奔那网站lou lou
谢您了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11 11:29 , Processed in 0.209625 second(s), 18 queries .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