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498|回复: 20

[原创]童年杂忆念永宁(06年4月增补)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5-5-30 18: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孩提时代生活在刚解放不久的北京城里,那个时代的北京城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记。随着老北京城的逐渐消失,更加怀念起了那时的北京城,更加怀念当时生活居住永宁胡同时的情景。要说这永宁胡同在北京是一条由东向西不起眼的小胡同,也就十几二十户人家。历史资料里未见更多记载。不过这条小胡同历史悠久,在《乾隆京城全图》里胡同的位置清晰可见,在清光绪朱一新《京师坊巷志稿》里也有记载。


        这条短短的小胡同虽不出名,但与其相临的街巷胡同多有故事。胡同东临以著名抗日将领佟麟阁将军命名的佟麟阁路。佟麟阁路东侧有头发胡同、受水河、抄手胡同、石驸马(桥)大街、克勤郡王府等,中华圣公会救主堂位于佟麟阁路西南侧,是圣公会在北京地区建立的第一所教堂。再南就是国会街、象来街、宣武门城墙了。胡同西口是后王公(恭)厂,再西则是天仙庵、圆弘寺了。文革后,后王公厂(王恭厂《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载又名铸锅厂)等归入永宁胡同。胡同南侧是前王公厂,光彩胡同、石灯庵……,胡同北边是东太平街、西边是闹市口。永宁胡同的名人旧居有:胡同东口5号住过前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魏传统,西边后王公厂住过前副总理姚依林。小的时候街坊们称姚宅为“一号大门”# o9 O# t; N# o& V: \) t* x 。门口有一对青石上马石,这对上马石当时保存完好,也是这一带小友们的玩耍之地,我也曾与儿时伙伴们在玩“此骑马打仗”的游戏。

        王公厂一带曾经是明代火药局,明天启六年五月初六日,(公元1626530)王恭厂发生了一场奇特的灾害,瞬间天崩地裂,烟云闭日,火光冲天,倒塌房屋数万间,死伤不计其数。后来民间流传关于这场灾难与地安门火神庙有关。灾难前,位于府右街的巡城军兵数次听到空中隐隐传来乐声,沿声循迹至地安门火神庙前,发现乐声从庙内传出,于是推开庙门,与此同时只听一声响亮,一道红冲天而起光直奔西南方向,接着王恭厂就发生了爆炸。恐怕这段奇闻便是这个地段数百年来最著名的事件了。

        笔者从出生至文革始一直住在永宁胡同的一座普通小院里,这座院落虽然不是四合院,却也非常静谧、安详,笔者的童年就在这座院子里度过。院内有两颗西府海棠,春天时粉白色的海棠花挂满枝头,馥郁的香气弥散在整条胡同里,院门开着的时候常有路人寻香而来。秋后的海棠树挂满了酸甜适口的红色果实,我和亲戚的孩子们早早就惦记上了,但只有等父亲和表哥休息时才用竹杆打下海棠。打下的海棠除了自己吃外还要送给周围的街坊邻居,吃不了的海棠晾成干,可泡水可干食。树上还留下部分果实等到冬天打下来,用凉水拔出冰碴在食,又凉又酸甜的冻海棠别有味道。

        每到春天清明节后我在姨母和母亲的带领下开始在院内种鸡冠花、茉莉花、指甲草,种蓖麻、向日葵……。夏天来临前表哥就会在海棠树下的鱼缸内种上漂亮的子午莲并买回金鱼放养在鱼缸内。院内生活的只有表哥和我家两家。我们这两家人还是沿袭着老北京人的生活习惯,比如早晨,母亲和姨母必须把茶喝好才吃早点……。那时的生活虽然清贫平淡却是非常和睦温馨的。现在想起儿时的生活历历在目,令人回味。

          1 B2 q9 J% w5 V% a 记得小时候吃水不太方便,每日由水车送水。水车上置一个躺着的大木桶,由送水者或推或拉送到门口,摆好水桶,拔出木塞放水并给您提到家里倒入水缸。然后用水者拿出先事先买好的水牌视用量付给(水牌是一个长条小竹片)。后来街道在后王公厂也就是现在永宁胡同西口设一水站,附近居民用上了自来水,心情也自不必说,不过吃水也要付出更多劳动了。人们开始用肩挑、用人抬、用小车推水,水站每日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帮不上大忙的我也与家人一起用小竹车往家里推水,长大些后就自己去推水了,直至六十年代初期院内安装了自来水。

        燃煤与取暖9 O+ y4 [7 g3 N, ]4 b2 O 生炉子是每家人每天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项。最早一般居民都用小煤炉子烧煤球、煤茧。每天必须搬进搬出,以防煤气中毒。大冬天的搬来搬去,屋里别提多冷了,尤其是后半夜,屋里就是一个冰窖,用来盛水的水缸也会冻上厚厚的冰层。那时在后王公厂水站北边有一座煤铺,煤铺掌柜的整天到晚脸上都是黑的,就像京戏里的包公。煤铺门口总是有几位摇煤球的工人整天抱着大笸箩,每个笸箩底下垫着一个花盆,一笸箩一笸箩的摇着煤球。还有些摇煤球的走街串巷,边走边喊:“摇煤球――”4 r- y, l- N" { T5 Q6 T !谁家里要是煤沫子多了,讲好价儿就会在门口儿或院儿里给您摇煤球。随着时代发展煤铺逐渐用机制煤球代替了手工煤球,也没有了摇煤球的工人,再后来也听不见上门摇煤球的吆喝声了。要是谁家的煤沫子多了,您就得弄点黄土掺在煤沫子里和好喽自己个儿攥煤茧儿或者把和好的煤平摊在地上,用煤铲划出小块晾干备用。在煤沫子里掺黄土是必需的,要不然煤沫子粘不起来,晾干后一碰就碎,当然,黄土不能掺多喽,否则火不旺,还净出炉灰渣滓。不论以前还是现在奸商们经常用这个法子蒙骗用户,现在没那么多黄土了就多往煤里掺石头。随着机制煤球的使用家里也慢慢用上了“洋炉子”。这洋炉子又叫花盆炉子,接上烟筒直接搁在屋里,再也不用搬来搬去了。晚上只要封好火屋里也不像以前冷的那样厉害了,水缸也不结冰了。再往后煤球炉子又升级到了蜂窝煤炉子,比起煤球炉子又好烧又省煤。每年秋末冬初装炉子时必得装上风斗,以防煤气中毒。买不到风斗的冬天就用秫秸杆自己糊,用起来效果也不错。现在虽然已经多年不用洋火炉子至今还是念念不忘。尤其是吃剩下的窝头、馒头在火上一搁,烤它三天、五天的,金黄酥脆从外酥到里。那时的北京人称其为“干嘣儿”,几乎家家都这么吃。“干嘣儿”搁到嘴里又香又脆既解闷又助消化,老少皆宜。还有就是烤窝头比烤馒头更好吃。离开永宁胡同后至今已经几十年没吃到这酥脆的“干嘣儿”了。

          2 E& G- M) Y( p 五十年代初夏天炎热,北京的胡同里绝大部分是土路,可算得无风三尺土,下雨一街泥。当时的街道组织居民每天定时泼街,下午两三点钟就有人摇着铃铛在胡同里喊“泼街喽,泼街喽”。于是居民们家家户户端着脸盆用清水泼街。几盆水下来之后这胡同里便觉清爽,尘土也就随之降低了。现在想起这情景颇有点像皇帝出行时的黄土垫道、净水泼街的感觉。

           / f) r: {7 E* A2 F& ~% N6 F3 w 那时北京的冬天雪多,下雪后也是街道积极分子摇着铃铛带领大家扫雪,那时人们心态好,街坊邻居都知道互相照应且非常自觉,即使家中没有铁锹只要铃声一响也会拿着簸箕笤帚等跟大伙儿一块扫雪。胡同里的路上一会儿就没了积雪。行人和骑自行车的都不会滑倒。扫完的雪都堆到路边,孩子们一个个就开始了堆雪人、打雪仗。这时候虽然小手冻得通红谁也不在乎,实在冷了把手搁到嘴边哈哈气,接着玩儿。

          ( a7 B y4 j2 l+ C1 A 那时永宁胡同东口路东有一猪肉铺,已经记不得是什么字号了。附近街坊们都去那里买肉。每次不是买一两毛钱肉就是买一两毛钱馅,除非过年过节平时很少有人买一、二斤肉。那时用薄薄的软木纸包肉,软木纸是成卷的,就搁在卖肉的柜台上,掌柜的切好肉后搁在顺手撕下的一片软木纸上让您拿走。肉馅一般用荷叶包上。

        盛夏偶食烧羊肉便由长辈们拿着锅出永宁胡同东口往北离石驸马桥不远的一个羊肉床子端回一锅香喷喷的汤和烧羊肉,然后煮好绿豆杂面,撒上黄瓜丝用烧羊肉和肉汤一拌――别提了,扑鼻的香味儿逗人馋虫,甭管饿不饿的谁都得多吃几口。

        国庆节 & i6 T2 Z' P: p' i w7 b! z 那个时代的每个国庆节必定得用游行集会来庆祝,向世界显示新中国的存在和崛起。北京各单位的职工早早就动手准备上了,搭彩车、造模型、演练游行队伍,忙得人们不亦乐乎。国庆前几天的夜里还要进行彩排、放花。人们去天安门看彩排、放花时要穿上绒衣裤甚至还得穿上棉大衣,那会儿天气比现在可冷多了。国庆节时沿长安街一带要戒严,每条胡同口都有警察和街道积极分子把守任何人不能通行。游行过后才解除戒严。每年参加游行的坦克车进出城时,都会把柏油路压得路面翻了起来,游行过后有关地段都要重铺柏油路。永宁胡同口的佟麟阁路也在其内。

          , p8 S8 o7 G5 Y% |& s 在当时永宁胡同周边交通相对方便,佟麟阁路上有南菜园到北京站的10路汽车,石驸马桥有前门到西郊公园的7路汽车。对于当时城圏不大的北京来说通过这两条线路就能够四通八达了。

记得五十年代初的公共汽车转向灯像一条红色臂膀,每到拐弯时就会反复抬起放下直至转弯结束,警察站在马路当间儿的指挥台上用指挥棒指挥着过往的车辆。当时的这一情景记忆犹新。

        那时与前苏联友好,全国上上下下均称之为苏联老大哥。大街上的出租车等都是苏联车,记得牌子有“胜利20”、“华沙”等等,高档的车有“吉姆”和“吉斯”牌。记得军事博物馆曾展出过当年斯大林送给毛泽东和朱德的“吉斯”牌小轿车。

        挖河泥 9 R- M' Z6 X3 g3 G( _" l2 ] 有几年开春后,表哥带着我去宣武门城墙附近的豁子外护城河边挖河泥,用来给家里养的莲花作肥料用。那时的护城河水比较深,沿岸绿柳成行景色非常漂亮。可是河里年年都会有人淹死,据传河里有拉替尸的鬼,所以每去河边我总是提心吊胆左顾右盼。上学后与同学去河边玩仍然心有余悸。

        除四害、大炼钢铁 : |. ]/ E3 T6 R' M 那个时代运动多,有三反、五反等诸多运动,连儿歌里都唱到:“猴皮筋儿我会跳,三反运动我知道……”。还有除四害讲卫生运动,并有“四要三不要”等宣传口号流传。四害好象是麻雀、老鼠、苍蝇和蚊子吧。除四害运动城乡都在进行,院子里、街道上要做假人、草人,带上破帽子穿上旧衣服往那儿一戳,不让麻雀落下。还有大家一块儿敲锣打鼓轰麻雀,甚是热闹,我也学着大人站在家门口敲着家里的一个铜茶盘,那时颇觉好玩。不过没过多长时间,大炼钢铁时街道动员家家户户捐献废铜烂铁,说实在的家里哪儿有什么废铜烂铁呀,只有把还能用的铁锅、脸盆、铜茶盘……捐了出去,以后家里也就没有了轰麻雀的响器,也只好用磁茶盘装茶壶茶碗了。

        闹市口、石驸马大街(新文化街)  南北闹市口一带是当时比较繁华的地区,因离永宁胡同较近,家里经常到那里买日常用品。石驸马大街东边有一副食商店,当时叫合作社,后来改叫二十四店。凭本、凭票的芝麻酱、食油、碱面、粉丝、花生、瓜子等都要到那里去。买记得南闹市口中街西南角有一家点心铺名字叫“奎顺玉”,母亲带着我曾在那里买过点心。掌柜的是位颏下留着白胡子的老人家,文革时被迫害致死。听说这位老爷子会武功不怕打,后来被施暴者用秤杆从嘴里插进致死。家人听说后无不唏嘘,也不知后来杀人者是否被绳之以法。闹市口中街往北路东有一位中医大夫名8 T7 r* {( v4 n/ R7 J- j" [) D$ B* X. K “陶振东”,开着一座中医诊所,小的时候出麻疹或不适时曾数次前去就诊。诊所是一所座东朝西的院子,陶大夫非常和气,在西房内应诊,每次去就诊者不少,小孩子看病也得排队等候。

        那时候强调为人民服务,街道附近的商店售货员为方便群众经常推着货车到大街小巷“送货上门”。居民们也就可以在家门口打油买醋,买凭本凭票用品了。根据那时的情况北京评剧院还推出了一出著名的现代评剧“向阳商店”,表彰甘心平凡工作的售货员们。当时著名的评剧表演艺术家新风霞、张德福、喜采莲、魏荣元、马泰等都参加了演出,这出戏也成为了当时人们耳熟能详的剧目,大街小巷都在传唱其中群众喜欢的唱段。

        上小学的时候学校地点离家不远,就在石驸马大街上,也就是今天的新文化街西口,学校西墙外就是热闹的南闹市口。当时学校名为“石驸马一小”。那会只知道学校是一座大院子,房屋非常高大。现在想起来可能有三进院落。每当天气不好无法在室外上体育课时,教体育的李老师便在教室内给我们讲“西游记”,弄得同学们天天盼着上李老师的课,接着听未讲完的“西游记”。学校老门牌是石驸马大街48号,今为新文化街137号。后得知此处曾经是“镶红旗满洲都统衙门”。

小学毕业后,不知哪一年石驸马一小搬到新文化街东段,在石驸马二小(克勤郡王府)的斜对面(路南),而这座院落就沦为大杂院了,后破败不堪。近两年大门已修整过,似欲保护。


 

 


 

镶红旗满洲都统衙门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5-5-30 18: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近处气派的大门和远处那一蔟绿,叫我陶醉,这才是我的北京!

但很显然,四周已经都是楼了.

发表于 2006-1-27 14: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近处气派的大门和远处那一蔟绿,叫我陶醉,这才是我的北京!

但很显然,四周已经都是楼了.

 楼主| 发表于 2006-4-19 14: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重新增补了文章内容
发表于 2006-4-20 08: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永宁还在,尽管不全了。
发表于 2007-11-3 13: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字好细腻啊!
发表于 2007-11-3 16: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好,加精,希望更多好文字呢!!
 楼主| 发表于 2008-1-30 15: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诸位朋友关注!
发表于 2008-2-8 13: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顶呀!楼主说得好呀!
 楼主| 发表于 2008-2-18 15: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没存档在2008-2-8 13:31:36的发言:
我顶呀!楼主说得好呀!

谢谢浏览!

 楼主| 发表于 2008-9-6 18: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读自己的文章感觉还应增补些内容。
发表于 2009-1-14 23: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街坊呀~~拜读了
发表于 2009-1-14 23: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给朋友添几张照片:))

0 z+ z5 G+ @9 q' Y+ F0 w# V0 t

 

9 ?: W1 n! L" E8 a% x1 Q




 楼主| 发表于 2009-1-16 13: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横窗瘦影在2009-1-14 23:08:00的发言:
老街坊呀~~拜读了
6 a& r% \( J: w' r

呵呵,老街坊您住哪儿?

 楼主| 发表于 2009-1-16 13: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spring_1951在2009-1-14 10:08:00的发言:
O) o$ X4 k* {4 ^0 z5 u

写的好,难忘的童年!

9 {: U% y, @$ Y* W. f) E! |

谢谢浏览!

发表于 2009-1-16 19: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街坊啊,写得真好,实实在在的都经历了。现在去光彩那个社区卫生院还老从这儿走呢,呵呵!
发表于 2009-1-18 23: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燕都蓟城在2009-1-16 13:27:00的发言:
( V u0 b+ `1 P; }6 V- d

呵呵,老街坊您住哪儿?

+ Z1 ?; e4 V1 |% ^

承您问候~~~~~~~我住过石驸马桥,也住过承恩胡同,与老兄近得很,故称老街坊:)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 21: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路丁在2009-1-16 19:41:00的发言:
老街坊啊,写得真好,实实在在的都经历了。现在去光彩那个社区卫生院还老从这儿走呢,呵呵!
1 G! R6 I& d( _9 v

谢谢老街坊浏览!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 21: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横窗瘦影在2009-1-18 23:29:00的发言:
( ]0 a4 k3 j* E2 v# S

承您问候~~~~~~~我住过石驸马桥,也住过承恩胡同,与老兄近得很,故称老街坊:)

6 E! c7 A0 Y0 P2 [2 p5 b+ `

石马桥(我小时候,大人们都这么叫,省了“驸”字)、承恩寺,儿时离不开的地方。这些年有时也会去永宁胡同周边走走,寻找着儿时的记忆。

发表于 2009-12-2 09: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了,燕都老师,后面的图片很喜欢。

2 v* ?( o6 k' b+ r' C( z

 

, I q! c" g# |4 L7 d8 [, p7 O1 i

问候师兄和路丁老师。

发表于 2009-12-2 09: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盛夏偶食烧羊肉便由长辈们拿着锅出永宁胡同东口往北离石驸马桥不远的一个羊肉床子端回一锅香喷喷的汤和烧羊肉,然后煮好绿豆杂面,撒上黄瓜丝用烧羊肉和肉汤一拌――别提了,扑鼻的香味儿逗人馋虫,甭管饿不饿的谁都得多吃几口。

) X" M: X7 T. v! H+ B

 

7 P- {1 ?3 l7 e" D

-----不行了,不行了,馋虫掉了一地,这个天儿这个时节,我能吃三碗烧羊肉面!!!赶紧想辙解馋去!

5 W2 S, c; m" \! v, v( i

 

+ o5 e' e% h8 a9 R

 

. n* ~" |; j1 n5 m1 U5 p

您别忘了再想起啥再添上哦,偶等着看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17 19:25 , Processed in 1.171994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