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352|回复: 35

驸马桥·王爷府·桃李苑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7-6-11 01: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驸马桥·王爷府·桃李苑

有人撰文说:北京城原是座水城,它曾经“泉潭海塘遍地,河湖溪流纵横,荷花映日,垂柳摇曳,白云轻拂;樯帆蔽日,浆橹欸乃,渔歌互答……”,对于兼具“前挹九河,后拱万山”“形胜甲天下”之势当然少不了名士题咏,据说江南四才子之一的文徵明先生借寓北京时有过这样的咏叹,“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白鸟似江南……”

几百年前正当其时的北京风景有多么旖旎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了,但至今依然矗立在汇通祠的郭守敬纪念馆和老北京人口口相传的刘伯温筹建八臂哪咤城却植根在了人们心里,因为他们曾经真正地给北京老百姓造了福。

城市不能没有水,居民离不开水,元明清以来人们在自然水系的基础上又分别开挖了一些人工渠道,使得环绕并穿过北京城的三大水系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北京人,同时也将因水而留存的历代文脉沿袭下来。

北京城的西部有条金水河,它曾经是皇家的专用河流,水自玉泉山引来,不与其他水系混流,它从西直门南的西水关入城,到横桥(红桥)折向南,沿如今的赵登禹路直到太平桥大街,转向东南方,经西斜街、甘石桥、东斜街,折向东北,沿西皇城根北上,转厂桥、北海进入皇城。另外,金水河在东斜街处有个分岔,经灵境宫向东直入中海太液池。

明代宣宗年间,皇家将紫禁城东宫墙外移,玉河被圈入皇城变成了御河,且金水河上游的泉水不足,它便再没有了往日的光彩,东行注入紫禁城的河道从前泥洼,后泥洼就慢慢地逐渐湮塞,失去了旧日的辉煌。但这条河并未被弃用,而是继续南下,到北闹市口的沟头向东,经下岗向南,再东折南,沿今日的佟麟阁路,经象房桥南入南护城河,大约就是七路汽车过去的路线。只是到这时,它的主要任务就是排汅和泄雨了。到了清代,它被称为大明濠。

长十几公里的大明濠上共有35座桥,具体是哪些只能到故纸堆里查找了。但由于我家住在石驸马桥,自然对这个名字最清楚了。

石驸马桥是以石姓驸马命名。石驸马姓石名璟,在《明史。列传》第九只见到简单的记述:“宣宗二女。顺德公主,正统二年,下嫁石璟。璟,昌黎人。天顺五年,曹钦反,璟帅众杀贼,擒其党脱脱。诏奖劳。成化十四年,奉祀南京,逾年卒。”这显然太无法满足读者的兴趣了,再查,在祭祀方面,却查到“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英宗朱祁镇下诏亲征,遣驸马都尉石璟诣陵祭告。”但让人奇怪的是,在《本纪第十  英宗前纪》中,正统九年“秋七月己酉,下驸马都尉石璟于狱。”显然这与前一条记述有了出入。

石璟生活在一个多事之秋,这段时间正是大太监王振专权,接下来是土木之变,夺门之变,一旦站错了队,就是皇亲驸马也会倒霉。

最后,找到昌黎县的相关信息(终究是娘家人),才算是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描述:

石璟(14181479),字廷贵,明代昌黎县石各庄人。其祖父石名初随明太祖朱元璋征伐元军,荣立七次战功,命为武略将军,授德州卫副千户。永乐年间,其父石林改任府军前卫,遂被调迁京师居住。

石璟19岁被明宣宗朱瞻基选为顺德长公主驸马(帝婿例加驸马都尉称号,简称驸马,非实官),掌宗人府金书玉牒(即掌管皇家族谱的官员)。, n; @2 P1 |/ a1 @2 W. |. N
  《明事本末》称石璟“性骨鲠”。英宗即位后,信赖宦官,他让宦官王振掌握司礼监。王振少年时自阉进宫,在东宫侍候太子。司礼监是明朝24个宦官衙门中最重要的一个。为此,他不仅负责城里的一切礼仪、刑事及管理当差、听事等杂役,而更重要的是,还管理内外一切奏章,代替皇帝批复臣子上奏的一切公文。正统七年(1442年),精明能干的曾多次严厉警告过王振不要过多干预朝政的皇太后张氏病故后,王振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他摘掉挂在宫门那块禁止宦官干预政事的铁牌;役使军民大兴土木,为自己建造好几处府第;建智化寺,为自己祝福;卖官鬻爵,收受贿赂;排斥异己,陷害忠良。石璟痛恨王振所为,但英宗年幼,见王振如此专横,不以为奸,反认为是对自己忠诚。正统九年(1444年),石璟因事痛骂家奴太监吕宝,指桑骂槐,发泄对王振之类的奸诈、阴险的阉人的不满。正所谓“不要当着锉子说短话”,当时正是王振玩弄权势的鼎盛时期,“恶其贱己同类”,把石璟投入锦衣卫狱中。正统十四年(1449年),在“土木之变”中王振被禁军将领樊忠用大铁锤砸死,石璟之冤随即自行化解。
i: M5 N; k5 _7 H1 n% }# L# {
  成化十五年(1479年),石璟卒于驸马府,终年61岁。北京城宣武门内的石驸马大街因其而得名。

鉴于此,再以情理推断,正统十四年,英宗正值宠信王振且出征在即,不会派石璟去“诣陵祭告”的,基本可以认定石璟尚在狱中。

最有参考价值的应该是墓志铭了。明代大部分死去的皇亲嫔妃公主及夭折的皇子们都安葬在京西的金山口沿线。考古学家们在门头沟三家店中街曾出土了顺德长公主墓志,志云:正统八年(1443)四月二十三日葬宛平县黑石山之原。可见公主先于石去世37年。而石璟墓志出土于石景山区狼山(琅山),志云:以成化十六年(1480)五月十七日于宛平县玉河乡琅山之原,附顺德长公主而合葬焉。那么,可以判定:顺德公主与石璟成婚于正统二年(1437年)婚后五年或六年公主去世,第七年上石璟下狱。到石璟去世的成化十六年(1480年)才将公主墓从黑石山迁至狼山合葬。而昌黎方面记载由明宣宗选石璟为驸马之事也恐怕不实,选驸马的另有其人。

大明朝除了那“红丸,梃击,移宫”三大奇案外,还有件奇怪的事情,从而也导致了明英宗废除了妃嫔殉葬制,这件事情说起来,也与石驸马有些瓜葛。

下嫁给石驸马的公主是顺德公主,顺德公主的父亲自然是明宣宗朱瞻基了,可她的母亲却无记载,无论正史还是野史,可她还是长公主。而那位后来故事多多的她的弟弟明英宗朱祁镇同样是有些出身不明。为此,历史不但给我们展示了大明江山的首位废皇后,也随之展示给了我们一位被废的皇帝。

不过,这就又涉及另外一个故事,跑题太远了。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7-6-11 14: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石驸马大街这个名字好听,看来又要开一个系列了呵呵,我们期待着后面的呢.
发表于 2007-6-12 09: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期待下篇

 

[em01]
 楼主| 发表于 2007-6-13 15: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飞哥加精,这两天有些忙,再者看的资料多,还是真晕人,只能慢慢絮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6-13 15: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楼城南的朋友好~~~~~[em27]快乐开心---------

 楼主| 发表于 2007-6-13 16: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恐怕没有人知道,是先有了石驸马大街再有了石驸马桥,抑或是有了石驸马桥之后才有了石驸马大街,但不论街还是桥,总之是在有了矗立在这里的驸马府之后的事情,也许它本就是由老百姓们坊间说法而修成的正果。

石驸马府的位置应该已有定论,尽管岁月的沧桑迷失了本原,人们已经无法复制出它当年的样子,最简单地说,它究竟有多大,它的规制又如何?这都是一个谜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地规模不会小于后来在其基础上兴建的克勤郡王岳讬的王府。理由很简单,驸马府建造时北京的人口还很少,土地相当富裕,而且说不定那会儿的驸马府附近真的是:“泉潭海塘遍地,河湖溪流纵横,荷花映日,垂柳摇曳,白云轻拂;樯帆蔽日,浆橹欸乃,渔歌互答……”这样充满诗意的世界呢。

崇祯皇上吊死煤山,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李自成仓惶出走,顺治帝入主中原,风雨飘摇中改朝换代了。在逐步的稳定过程中,石驸马府也换了新主人。幸亏无论是闯王还是大清,对北京城没有进行大规模的破坏,也算是万幸。中国历史上换代的新皇上都有放火屠城的不良嗜好,最不济也要按风先生的倡议,挖掉龙脉,铲除王气。有记载说,李自成于山海关战败后,仓惶逃回京城,于16444 29日称帝并于次日逃往西安,离开时,放火焚烧了紫禁城及部分城市建筑。闯王放的这把火,从历史记述不多可以想见,放火涉及的范围及危害并不是很大,顺治皇帝的登基大典能够在皇极门举行,一方面说明皇极(太和)殿确实被焚毁,另一方面也说明紫禁城内还是基本完好的。要说,北京城能得以保护的另一位“功臣”应该是摄政睿亲王多尔袞了,因为在涉及是否迁都北京时有过有争议,英郡王阿济格曾表示反对:“初得辽东,不行杀戮,故清人多为辽民所杀。今宜乘此兵威,大肆屠戮,留置诸王,以镇燕都。而大兵则或还守沈阳,或退保山海,可无后患。”但多尔衮以太宗皇太极的遗言坚决地回答了其胞兄:“先皇帝尝言,若得北京,当即徙都,以图进取。况今人心未定,不可弃而东还。”正因为如此,北京城才得以未被八旗的铁骑“大肆屠戮”。想想也是挺悬的,只要一声令下,那些杀红了眼的当兵的可是什么都干得出来的。

尽管北京城因大清朝定都而得到了保护,但随之而来的圈地、占房又变成了另外一种形式的浩劫。清朝奉行的是“旗产”,圈的地是旗地,占的房成了旗房。后来干脆就将内城划成了八旗属地,据记载,顺治元年(1644)到四年期间,清廷曾多次发布圈地令,尽行分给东来诸王、勋臣、兵丁等。北京内城的民房被强行圈占,原居住在内城的汉族官员、商人、百姓除投充旗下的以外,都在被驱逐之列。顺治五年八月,又以减少满汉冲突为由,重申前令,勒令尚未迁出的内城民人限以来年终搬尽。这样就形成了北京旗人(满洲、蒙古、汉军以及投充旗下的汉人,亦称京旗)居内城,民人(汉人和其他少数民族)居外城(即南城)的格局。 2 d# v; d y8 t) x0 [

在这其中不多的一个例外就是对耶稣会士汤若望的特殊照顾,他是位德国人,明崇祯年间被征参与天文推算,设馆于现在的北京宣武门内南堂。由于顺治皇帝尊崇耶稣会士,汤若望以馆内藏经、像为由,上书请求缓迁。竟意外地得到钦准的满文谕告,贴在堂门,得以免迁。知恩图报,不久后,这位老先生硬是为大清朝出了把子力气,为康乾盛世奠基铺上块特大号的石头。

只是到了此时的石驸马府,不管是不是还有后人居住,被扫地出门是必然的了,在经过整修改建后,它摇身成为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的克勤郡王岳讬后人的府邸。

 楼主| 发表于 2007-6-16 18: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打开电脑,输入“克勤郡王府”,点击搜索--------

       只感觉一股热浪扑面而来,四千多条消息让人目不暇接,红压压的让人联想到百元面值的钞票,真搞不懂老岳家和旅游及“吃喝玩乐”有多大关系,更何况新妆亮相的王府根本就不开放。

      再翻捡下内容,几乎都是一个版本(起码在前几大页),敬录如下:

克勤郡王府位于西城区新文化街(原石驸马大街)西口路北。克勤郡王系礼亲王代善的长子。克勤郡王是死后追封,为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此府是顺治年间所建。原占地面积不大,平面布局与王府规制尚符。府路南影壁尚存,府前部只存东翼楼。后部的内门、后寝与东西配房、后罩房均保存完整。西部跨院也存大部原有建筑。民国后最后一代克王曼森将府售给了熊希龄为住宅。现后寝两山墙角柱石上尚存熊希龄夫人朱其慧将财产交由北京救济会的刻字内容。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如此地口径一致倒让人觉得像是篇公文,未免有些哭笑不得的感觉。真想不明白“原占地面积不大,平面布局与王府规制尚符”是要表述什么?

且不管标准的宣传口径是什么了,我想还是将我所熟悉的石驸马二小及它的过去和联想按照自己的想像记录下来吧,对不对的还可以同这儿的朋友们切蹉探讨~~~~~~~~

1 Q, ?) b1 I% V0 o( k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16 18:25:45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6-24 17: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要细数落克勤郡王府的事儿就得弄清楚两个问题:一是克勤郡王的家世和传承,二是清代对王府建筑的规制。这些确实比较烦琐,有些朋友们也都很清楚,可为了叙述方便,这里还是再絮叨絮叨吧。

大清朝的这点儿事,正说戏说的文章作品已经不少,对《清史稿》大家诟病多多,认为它多有讹误,甚至语焉不详,可尽管如此它还是被引用的第一手资料。

清太祖努尔哈赤共有十六个儿子,由于梳理起来过于繁杂,而与本文有关的只涉及到元妃佟佳氏所生的广略贝勒褚英和礼亲王代善这两支。

广略贝勒褚英是努尔哈赤的大儿子,36岁上被努尔哈赤赐死。褚英有三个儿子,袭爵的二人,一个是安平贝勒杜度,一个是敬谨庄亲王尼堪。

安平贝勒杜度有七个儿子,袭爵的共有五人,分别是杜尔祜(贝勒)、穆尔祜(贝子)、特尔祜(贝子)、杜努文(贝子)、萨弼(贝子)。杜度的这几个儿子中,只有杜努文是没有战功的,他的贝子爵也是在死后追封,然而只有他的儿子苏努后来进封为贝勒,可好景不长,雍正二年由于被划入廉亲王允禩一党,被削爵并黜宗室。杜度这一支也就日渐式微,再没有出色的人才了。

敬谨庄亲王尼堪的爵位是由他的第二个儿子尼思哈继承,到顺治十七年去世。他的大儿子兰布以贝勒袭爵,到了康熙朝,皇帝念及尼堪是以亲王爵而战死,进兰布为郡王,到康熙六年又进封为亲王,倒霉的是这兰布娶了鳌拜的女儿,由于连坐牵连第二年就被贬为镇国公,康熙十七年,死在讨伐吴三桂的战斗中,而且死后又再次追论其罪,被削爵。他的儿子赖士还是借着祖上的荫功,得到了一个镇国公世袭的结果。

礼亲王代善族系是所有亲王中最出色的一支。代善是努尔哈赤第二子,位居四大和硕贝勒之首,他一生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代善死于顺治五年,时年66岁,做为三朝元老,配飨于太庙。

代善有八个儿子,其中七个是封爵的。他们是:岳讬、硕讬、萨哈璘、瓦克达、玛占、满达海、祜塞。

长子岳讬就是第一代克勤郡王,他有七个儿子,得到封爵的有五人,分别是罗洛浑、喀尔楚浑、巴尔楚浑、巴思哈、祜里布。岳讬死后,他的儿子罗洛浑先是以贝勒后以衍禧郡王承袭了爵位,在顺治三年战死后,罗洛浑的儿子罗科铎以平郡王衔承袭。这一宗支一直延续到满清灭亡,最后一代的晏森也虚应着做了几年的郡王,但民国后家事衰败,最后将王府也卖掉了。在这一支中袭爵平敏郡王的福彭在雍正、乾隆年间曾经有过一段辉煌,为家族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他王爷虽有起落,但未出现非常大的变故。岳讬的其他儿子都承袭或恩封过贝勒,不过他们及后人并没有十分特殊的表现,几经动荡,有的甚至被削爵成为闲散宗室。

硕讬是代善的第二个儿子,他屡立战功,进封过贝勒,但因为皇位之争中站错了队,被“谴死,黜宗室”。

萨哈璘是代善第三子,也是战功卓著,并深得太祖太宗信任,死后追封为颖亲王。萨哈璘有三个儿子:阿达礼、勒克德浑、杜兰。阿达礼是萨哈璘的大儿子,袭爵为郡王,他与叔叔硕讬同样,在清太宗死后即被“谴死”。萨哈璘的第二个儿子勒克德浑,险些也没能逃过这一劫,幸而他命大,只是被“黜宗室”并且不久便恢复宗室地位,封为贝勒,最后以战功,进封为顺承郡王。勒克德浑的后人虽有起落,但一直保有着顺承郡王的这顶铁帽子。另外杜兰初封为贝勒,其后坐事,降为镇国公,后人则不知所终了。

瓦达哈是代善的第四个儿子,也是久经战阵,屡立战功,可惜他也受到哥哥硕讬一案的牵连,被黜宗室。其后又因战功恢复了宗室,顺治五年,再进封为郡王。《清史稿》中有这样一段话,“瓦克达尝驻军平阳,戢军安民。既薨,平阳人建祠以祀”。这样的赞誉不知真假,但被当地人民建祠进行祭祀却是其他王爷没有得到过的待遇。他的后代再没有出色的人才,只是靠他的福荫在镇国公,镇国将军间承袭,而有的不肖子孙甚至还要打着他的名义去争权争位。

玛占是代善的第六子,也立过战功受封为辅国公,崇德三年死于军中,他无子,也未立后。

满达海是代善的第七子,礼亲王的铁帽子衔就是由他来承袭,而他本人也立下了卓越战功。特别是松山战役及入关后与张献忠的战斗中,表现勇猛,顺治六年袭爵。随后改封号为巽亲王。然而当他去世后,爵位由儿子常阿岱继承后,却因过被降为贝勒。这顶铁帽子亲王衔便改由祜塞的儿子杰书承袭。满达海的后裔也就从贝勒而世袭递降了。

祜塞是代善的小儿子,初封镇国公,追封惠顺亲王,他的第三子杰书以从子身份承袭了满达海的亲王衔。顺治十六年改号康亲王。杰书是个文武全才,在康熙年间,平定三藩中率师征讨耿精忠,独挡一面,直至平定了反叛。杰书的儿子椿泰勇武,善使六合枪,袭爵。这一支到永恩袭爵时又复号为礼亲王,最终直至大清王朝被推翻。

4 Q- j; S! X( z& J) Z$ C4 W4 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25 0:22:10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6-25 00: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都知道,清朝共有十二位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所谓“铁帽子王”是指这位王爷的后代总有一人能够享受世袭王爷的尊称和待遇,即使无后或因大罪被黜,也会在他的直系近亲中找到一人继承。

清初受封的八大“铁帽子王”分别是: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讬、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随后陆续又有怡亲王允祥、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四人也被封为铁帽子王。使铁帽子王增至12个。

清朝的宗室封爵有十二等。即: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另外一种继承方式叫做“世袭递降”,即儿子的爵位比父亲的爵位要低一等,父亲如果是亲王,儿子就袭封郡王,孙子袭封贝勒。但最初封为亲王的,降到镇国公就不再降了,最初封为郡王的降到辅国公也不再降了。

让人钦佩的是代善家族在八大铁帽子王中占了三位,而禇英的后人中只有尼堪被封为敬谨庄亲王。

为什么我在这儿主要提到禇英与代善的后人呢?原因是这两家族的王府及贝勒贝子府都处于在京城的西南部,由于宗支较近也就必然与石驸马大街的克勤郡王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连系。

下面再聊聊王爷府(包括贝勒贝子府)的情况。

那么清代对于王府的建造有何规制呢?

封建王朝最讲究的是礼制,上至皇亲,下至庶民,都要服从制的约束,无论谁逾制都可能会招来杀身甚至灭门之祸。

王爷府的房子是由内务府规划设计建造的,是在册的“国有资产”,如果是奉了皇上的旨或者你有钱,还要扩大或添建,只要不逾制,不被御史参你,朝廷并不过问。如果你说,我勤俭节约,要少盖房给皇上省钱,那也不行,也算违制,皇上可不愿你丢他的脸。房子盖好了,你可以不用,点不起蜡烛您不妨点油灯好了,这大概是没人管你。

小时候看《红楼梦》时,对贾府被抄,总觉得很悲惨,现在想想,那府邸本是皇帝赐的,他要收回去不给你住了,好像也是无可奈何甚至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能让你带走些自己的浮财也就是恩典了。

清代对亲王府的建筑规制是:正门五间,启门三,缭以崇垣,基高三尺。正殿七间,基高四尺五寸。翼楼各九间,前墀护以石栏,基高七尺二寸。后殿五间,基高二尺。后寝七间,基高二尺五寸。后楼七间,基高尺有八寸。共屋五重。正殿设座,基高一尺五寸,广度十一尺,后列屏三,高八尺,绘金云龙。凡正门寝殿均覆琉璃瓦,脊安吻兽。门柱丹垩,饰以五彩金云龙纹,禁雕刻龙首,压脊七种,门钉纵九横七。楼房帝庑,均用筒瓦。其府为库、仓廪、厨厩及典司执事之屋,分列左右,皆板瓦,黑油门柱。

世子(郡王)府的建筑规制是:正门五间,启门三,缭以崇垣,基高二尺五寸。正殿五间,基高三尺五寸。翼楼各五间,前墀护以石栏,台基高四尺五寸。后殿三间,基高二尺。后寝五间,基高二尺五寸。后楼五间,基高一尺四寸。共屋五重。殿不设屏座。梁栋绘金彩花卉,四爪云蟒。金钉压脊各减亲王七分之二。余与亲王同。

贝勒和贝子的居所严格说,不能算王府,只能称作“府”。这可不同于北京人常说的“得空儿咱到您府上叙敍?”中的“府上”。贝勒、贝子府同样是“国有资产,皇上同样可以收回或转赐其他的“功臣”。

贝勒府的规制是:基高二尺,正门一重,启门一。堂屋五重,各广五间。筒瓦,压脊,门柱红青油漆,梁栋贴金,彩画花草。余与郡王府同。

贝子府制:基高二尺,正门一重。堂屋四重,各广五间,脊用望兽。余与贝勒府同。

# m9 q7 Y* c( D$ p0 U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25 0:37:34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6-26 15: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新翻建后的克勤郡王府




8 X R9 U4 p' k5 k H, ]! P: n4 E! 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26 15:05:45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6-26 15: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俯瞰可以分辨清:正门、翼楼、排房、二门、正殿、偏殿,后殿也隐约可见,但却没有后寝和后楼。

据说在重建设计时也请了许多专家包括故宫里的专家。

在占地上基本保持了原址,只拆掉了东侧的老门牌21号院和西侧的二十四店及“粮店”死胡同内的东边。

发表于 2007-6-26 18: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有哪些建筑是新建的?哪些是为动过的,我看第一张照片觉得王府大门的屋面是老的.其他都很新.

 楼主| 发表于 2007-6-27 00: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全部是新建假古董:))

后殿我没能进去看到,估计也是扒倒了重建的---------也别说,你看那东墙腿子上边的那块挑檐石,我记得特意到根前看看,是原档儿的:)

还有就是对面的大影壁是原档翻了翻新--------

 楼主| 发表于 2007-6-27 00: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门的屋面瓦也许是用拆下的老瓦凑的,这我没调查,不能肯定,是猜测-------




' I# {+ h9 S; c9 ?/ X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27 0:49:29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6-27 17: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今的人真是有意思~~~~~~~~~

不比不知道,大影壁东西两面的边哨和瓦件儿竟然差了这么多,西边在明面儿上,用新的、假的,东边藏在大树下背荫处就用旧的、真的-----:))这倒真是假作真时真亦假了。

这手艺要是王爷还在世,或是被气晕,或是斩立决:))

 楼主| 发表于 2007-6-27 18: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郁闷~~~~~~~~~~~~~~

神侃--八卦--质疑

王爷府不能没有祭祀祖先牌位的大殿,克勤郡王家的在何处?总不会去皇上家“蹭儿”吧?

王爷家的厨房、厕所在哪儿?几百号人的上下方便处总得占用二排房吧?

王爷家的亲兵护卫少说也得几百号,都驻扎在何处?

王爷虽说是武将出身,上朝总得有全班执役,总得有大轿,且全家轿子不会少于十顶,总不能上街租民轿吧?这些执仗轿夫住哪儿,也有上下班一说?:))

王爷家的马总得有百来匹,马厩怎么办?总不能像如今“街边停车”似的吧?

普通人家都内外有别,官员、富贾大宅门也分个内外宅,侯门还深似海,外男不得擅入,克勤郡王府上却只见外庭不见内寝,那些福晋格格们能乐意吗?

富在深山有远亲,哪个王爷府不养些远支近亲,还有临时投奔的,总不会统统去投店打尖或租房赁屋吧?

八卦了---------权当一笑

 楼主| 发表于 2007-6-30 02: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对克勤郡王府的规制我们就可以有个印象,起码这府第必须有五重院落,还要有后罩楼才能是完整的。更何况,克勤郡王一家是“从龙入关”,那时清廷对王府的要求和规制还没有十分完善,府第的规模自然是只会大不会小。

再来侃侃克勤郡王的事儿吧。

岳讬(1599—1639)的出身是天潢贵胄,本人又为大清立下了特殊功勋。翻看清史,让人不禁对岳讬其人很是钦佩,尽管着墨不多也可以看出这是个血性男儿,他很得祖父努尔哈赤的宠爱,是在祖父身边长大的。太祖高皇帝深爱之
   
,抚育宫中。比长,授台吉,简任阃、外,谋勇兼优”,他随祖父、父亲南征北战,功绩赫赫。年纪轻轻便已经得到晋封,有人考证,他至迟在天命四年(1619—1620)二十岁左右,便被封为贝勒。

杜家骥先生在考证中认为,这时候岳讬已经分府建宅了,而且他的府第规模“宽且佳”,甚至超过了他父亲代善的府第规模,他还拥有仪仗,设有总管府第事务的长史----旗鼓。

他是八大旗主之一,虽然对这一问题史书争议很多,但有专家通过史料考证,认为清初的八大旗主应该是:正红旗主代善、镶蓝旗主阿敏、正蓝旗主莽古尔泰、正白旗主皇太极、正黄旗主阿济格、镶黄旗主多铎、镶红旗主岳托、镶白旗主杜度,后改为豪格,这恐怕也就是所谓的八王共治了。

岳讬做为一大旗主,年青权重,在崇德元年(1636年)时又晋封为和硕成亲王,当时他37岁,但不久他就被指责包庇有谋逆大罪的莽古尔泰,险些丢掉性命,降爵为贝勒。他对家族间的这种仇杀很是不服,心里呕气,在皇太极招待蒙古使臣要求他与之竞射的场合下,竟然以不能持弓为由,五次将弓堕地。以致皇太极怒其“素志骄傲,妄自尊大”夺了他的兵权,再贬为贝子。崇德三年,岳讬复爵为贝勒,八月进攻明朝时被封为扬武大将军,统领右路军,他的副手就是杜度,而左路统领是多尔袞,在攻占了济南后,岳讬于崇德四年死在军中,右路军由杜度统领。随后被追封为克勤郡王。

从史料记载中可以感觉到岳讬的个性耿直,敢于直言抗上;他虽然纵横疆场,却胸怀相对宽广,不是只擅杀戮;对国事他能以大局为重,对亲事他也能秉公持正,扶助弱小。

岳讬很早就另立门户,恐怕这一是同努尔哈赤有关,二是与他的性格独立有关。做为代善的嫡长子,他在分家时候必然会得到父亲所领红旗的一部分,据记载,因分给岳讬牛录较差,努尔哈赤还亲自出面干预,对代善进行了斥责,这一点也成为代善未能继承汗位的缺憾之一。岳讬自领镶红旗后,弟弟硕讬便跟他在一起,硕讬与父亲代善的关系非常不好,阎崇年先生在正说清帝时也提到了这件事,就是代善为了取悦后娶的福晋,竟然说硕讬通敌,欲置这个儿子于死地,幸而努尔哈赤调查后,才让硕讬逃过一劫,这其间并未记载岳讬的表现,但从后来,硕讬一直依附与兄长,可以想见,岳讬是相当照顾弟弟的。只不过在岳讬去世四年后,再一次的皇位之争上,硕讬还是在父亲的举报下,死于非命了,至于这是否是个冤案,就不是我们所知了。

特别有一点能展示岳讬宽厚之处的是,当皇太极继位后,将二白旗与二黄旗互换,并由豪格担任镶黄旗主时,杜度便不再是旗主了,而转入了岳讬镶红旗的旗下。尽管这段历史着墨不多,具体情况难辨真伪,但岳讬能够接纳表兄弟杜度并与之相处不错,确实也显得非常厚道。

在拥立皇太极继位上,岳讬以大局为重,主动劝说父亲表态,在其后的制定大政方针时,包括制定对汉人的优抚政策,以及反对表兄弟们屠城的行为中,他都有很正确的选择。

可以想见,皇太极对岳讬的感情是很矛盾的,既不喜欢他的时常做对,敢于直言顶撞,又敬重他的耿直和勇敢。从“上惊问,始闻丧,大恸,辍膳,命毋使礼亲王知。丧还,上至沙岭遥奠;还宫,辍朝三日。”以及将岳讬的长女收为义女,都能够表现出来。关于收岳讬之女为义女,我想还是有疑义的,即使收养,也应该是义孙女,中间还是有辈份的差距,或许清初的皇室收养关系只凭皇上一句话,还是史料叙述的文字省略?不妨存疑吧。

实际上,岳讬并没有住过石驸马大街上的王府,而他的儿子衍禧郡王多洛浑也没有在此享受过多长时间,多洛浑是在顺治三年死于同豪格一起征战四川的军中。从袭爵的平郡王罗科铎之后,岳讬的子孙们才在此安稳地生活下去,共传世十三代十七王(其中有三人夺爵)。

这样一个显赫的家族人口众多,通常住在府中的总应该有一百多到二百人,恐怕还不包括那些执役的勤杂人员。

而我们在今天所看到的克勤郡王府的面积,是绝对是不够这样一个大家族居住和使用的。

: q1 Z3 [+ N/ M% @, Z: X2 f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30 2:57:55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7-2 18: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克勤郡王府到底有多大,其实今天再讨论它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做为一个问题,只不过是希望能够还原历史的那段时光,构成诸多史实的一部分。让我们来看看同在石驸马大街与它相邻的斗公府的情况吧。

斗公府的昔与今

与克勤郡王府只有一门之隔的是如今的鲁迅中学,鲁迅中学的前身是女八中,文革中也改称过158中,在更早的年代它还有个响亮的名字,叫做“斗公府”,那是因为这儿曾经是辅国公斗宝的府第。

那么,辅国公斗宝又是何许人呢?

岳讬的克勤郡王爵在他的孙子罗科铎承袭的时候,还有个孙子叫做诺尼,诺尼在顺治十三年受封过贝勒,而这里就是贝勒诺尼的府第,斗宝是诺尼的孙子,只不过后来人们叫得嘴顺,便呼为斗公府了。

至于斗公府是不是诺尼分家另过从克勤王府划出去的,还是在王府边另拨地建造的,已经无从得知了,但二府相邻互相照应却是事实。于是,岳讬的后人也就习惯地称之为“西府”和“东府”,《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对此也十分清楚,或许他笔下对宁荣二府的东府西府称呼就取材于克勤郡王家的这个原型。

斗公府占地不大,多大呢?八九亩而已。东西并列三组院落,或二进或三进,东、西院狭长,且建筑物较少,有房间二十多间。中路是宫门三间,正殿三间,后寝五开间,东西有翼楼。

清光绪年间,斗公府被征用,光绪帝应黄瑞麟之奏颁旨在此设立女子师范学堂。宣统元年,斗公府经拆建完成,成为了“国立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1924年改称北京女子师范大学。

鲁迅先生在教育部担任佥事的同时,于19237月至19268月兼任了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教授中国小说史。住家在石驸马后宅的革命先驱李大钊先生也经常出入于当年的女师大,教授课程并从事爱国的学生运动。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女子师范的学生自治会会长刘和珍和国文系预科生杨德群不幸死难,于是就有了鲁迅先生那篇《纪念刘和珍君》的文章,至今在鲁迅中学的校园里还矗立着那块小方尖碑,记述着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前不久,看到网上的一位朋友发了张纪念碑所在小院儿里的照片,还是那座方尖碑,但周围已经是一片花的海洋了。记得我小的时候,那方尖碑周围环绕的是一圈不大的汉白玉石栏,座北向南,有三四步的台阶,台子下面有几株矮松树或侧柏,台阶左右是两方石桌,几只石鼓式座樽,石桌面上分别深深地刻划着中国象棋棋盘和围棋棋盘,逢到休息日,学校无人时,我们这些淘气的孩子就会翻墙进去,在棋盘上过把棋瘾,尽管对两位烈士有些大不敬,但当时很小,并不知道刘和珍与杨德群的事迹,只好请她们原谅了。

女八中(鲁迅中学)正门面临石驸马大街,东临参政胡同,西与47号院(老门牌20号)相接,后身直达东铁匠胡同。在它的东北角,参政胡同与东铁匠胡同相接处,被切下了方方正正的一块,分成南北两个院子,当年都是邮电部的宿舍,至于它们是否曾是斗公府的一部分,恐怕其中原委已经无人知晓了。

还有个有趣的事,当年女八中有两个操场,大操场在学校西侧,长度大约是整个学校长度的四分之三,剩余的四分之一被一座近2米高的铁栅栏门阻断,与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的南操场隔铁门相望。为此,女八中的西北角就也缩进去了十多米,然后再经过一个小过道通到后操场。后操场的面积小了许多,一半是校办工厂,一半是有两个篮球场大的小操场。操场北端有个大木头后门,平时不开,后门开在东铁匠胡同,与这后门相对的是实验二小的后门,住在附近的老人们都知道,实验二小的后门就是当初的前门,后来才掉了个个儿,将正门改开在了手帕胡同。

关于女八中与实验二小的这段纠葛原委,就放在后面再说吧。

' k. Y1 \# ~" }. i, \; |)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 18:29:47编辑过]
发表于 2007-7-2 18: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行,且听下回分解.
 楼主| 发表于 2007-7-21 15: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天没来了~~~~~~~~~~~道个歉

 

鲁迅中学(依旧是当年女八中原貌)

正门

位于参政胡同的院墙和东楼

新修的墓碑: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借本网上的照片)

7 ~+ e% M% [& ]: F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1 16:03:49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7-21 16: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平湖畔----从贝勒府到潜龙邸

打克勤郡王府里分家的不仅是诺尼贝勒,岳讬的第三个儿子喀尔楚浑恐怕在他很早之前就已经分府独立了。这位显荣贝勒是在顺治六年进封的,不过在顺治八年头儿上就辞世了。

喀尔楚浑的贝勒府在哪儿呢?说起来离郡王府也不远,石驸马大街西头儿是闹市口,再西就是鲍家街了,鲍家街并不长,走个三五分钟就可以顶到头儿,喀尔楚浑的府邸就曾经设在此地。

要说起喀尔楚浑的贝勒府鲜有人知,但若说起老七爷府,附近的老居民们是没有不知道的。为什么?那可是潜龙邸呀,4岁的光绪皇上就是从这儿被抬进紫禁城坐上了金銮宝殿,成为一国之君,虽说光绪做了皇上也没过过几天舒坦日子,可万岁爷生在了老七爷府那就是龙脉之地,别人再也甭打算住了。

当年的贝勒府并不大,冯其利先生在撰文中认为,这处贝勒府面积大小应该与诺尼的府邸相近。

冯其利先生是个很认真的人,握有许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他的论述应该是比较准确和有说服力的,他描述的喀尔楚浑府是,“府门五开间,府门外还有东西班房各三间”,但府门以北的正殿、后寝在《乾隆京城全图》上漫漶不清。

那么,我们大概就可以想像到,此府是座北朝南,府西是笔管胡同,府后是鲍家街,府东是太平街,府前及东侧有一条泄水河经过,向西注入太平湖(大致相当于三十四中的南偏东位置)。由此也可以想像,当年的鲍家街还要比后来的长一些,而笔管胡同应该是南北走向并没有沿着老七爷府后那向东的一折。

如果这些是真实的,那么这条河流经之处也就是如今的东西太平街全线,当年它只是条泄水河,使太平湖与大明濠相互沟通,在乾隆全图上我们可以分辨出这是条并不窄的水道,至于水道边有没有房屋也就不得而知了。

说起来,喀尔楚浑也很不幸,刚刚二十四岁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克齐此时还不满三岁,不过克齐倒是以贝勒衔平平安安活到了七十四岁。而他的儿子就没那么幸运了,在雍正七年以“举动狂悖”险些掉了脑袋,结果被遣往陵寝,给祖宗守陵去了,贝勒府也就换了新主人。

荣亲王永琪是乾隆皇上的第五个儿子,喀尔楚浑的贝勒府在经过了扩建后,被赐给了荣亲王,实际上真正住进来的是永琪的儿子荣郡王绵亿。绵亿的儿子是奕绘,于嘉庆二十年袭贝勒,奕绘自幼秉承家学,遗传基因中不乏爷爷和父亲的文学细胞,工诗工画,还有许多著述,他自号为太素道人,或许这是为了与他的侧福晋西林春的雅号太清相匹敌吧。

绘贝勒爷的这位侧福晋在当时的文化圈里可是位大大有名的领袖级人物,所以还得多说几句。她姓顾名春,字子春,号太清,因族望为西林,所以又叫西林春、西林太清。当时有句流谚:满洲词人中“男有成容若,女有太清春而已”,其在诗词上的成就也就可见一斑了。例如她的这两首诗:

 

亚字阑干曲径通,美人家在绿杨中。秋千小院闲金索,芳草长堤老玉骢。

流水飞花随去住,断虹残日各西东。武陵洞口云深处,踪迹难寻踏雪鸿。

 

采采芙蓉洛浦姿,碧阑晴雪落花时。一溪春水浮山影,尽日灵风扬柳丝。

玉笛闲吹翻旧谱,红牙低拍唱新词。娉婷合是神仙侣,小谪人间归去迟。

 

从诗中读者不仅可以想见当时荣王府的曲榭回廊,佳苑丽景,也可以想见这西林太清肯定是位多才多艺的美人。

是美人就会有倾慕者、追求者,尽管太清与奕绘夫妻关系很好,伉俪情深,但也传出了绯闻,而且轰动了京城,并且还给弄成了悬案,有不可靠的传言说,这绯闻竟然影响到她和她儿女们其后几十年的生活。

说起顾太清的绯闻男友,大家都很熟悉,就是那位道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当时的名宿龚自清先生。在《闲话石驸马桥》一文里我们曾提到他在手帕胡同21号有一处宅子,后来他卖掉了这处宅子又在上斜街买了处宅子,只是这两处住家都离荣王府不很远。我们也不好说住得不远就是欲得亲近顾才女的芳姿,更不能以此做为绯闻关系的证据,但龚自珍在这两地住过却是真实的,有据可查的。

道光十八年奕绘去世,他与大福晋生的儿子载钧以贝子袭爵,不久,太清便带着她所生的两个儿子、两个女儿离开了荣王府,“移居邸外,无所栖迟,卖金凤钗,购得住宅一区”,无奈下,她只好卖掉金凤钗,在西养马营买房自住了,此时她已经四十岁。直到载钧死后,无子,太清的的孙子溥楣得以镇国公袭爵迁居芸公府(位于东城美术馆后面的大佛寺北岔),这位迟暮才女也终算又有了归宿。之所以归去的是芸公府,则因为荣王府已经被宣宗(道光)第七子奕譞分府征用,搬进去住了。

自此荣王府又改称为醇亲王府,也就是老百姓习惯称呼叫的老七爷府。

一百多年后,关于顾太清的绯闻悬案又被提起,而且闹得轰轰烈烈,有人将这案子的名字叫做“丁香花疑案”。

发表于 2007-7-22 22: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这一直等着呢,鲁迅中学,可惜门口那门柱头刷的白漆太恶心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7-22 23: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呀----不过能像鲁迅中学这样基本保持旧风貌的地方已经不多了,想想,当我还是孩子时,它就是这个样子,那墙上的凸起部分,不知被多少只小手摸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7-22 23: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年的显荣贝勒府西近太平湖,而当荣亲王府扩建后便将太平湖部分纳入园中,给王爷府平添了诸多的灵气和韵味,但太平湖的绝大部分山水亭榭还可以任由百姓踏青游玩。多年后,在震钧笔下是这样描述的,“太平湖在内城西南隅角楼下,太平街之极西也。平流十顷,地疑兴庆之宫;高柳数章,人误曲章之苑。当夕阳衔堞,水影涵楼,上下都作胭脂色,尤令过者留连不能去。其北即醇邸故府,已改为祠,园亭尚无恙。”好在他倒没提到“一树百枝千万结,更应熏染费春工”的“故府”丁香。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先生当年也曾经多次偕好友到太平湖游玩,饮酒赋诗放风筝,他笔下的荣国府会不会有这儿的影子呢?以后研究红楼的学者也注意到了这一点,据说,周汝昌先生还曾特意寻找过太平湖的踪迹。据记载,敦敏在太平湖有个园子叫槐园,曹雪芹因为与敦诚、敦敏是好朋友,经常与他们兄弟在槐园相聚。至于对槐园的考证,史学家们有许多不同意见,有些几乎说不清了的感觉。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荣亲王是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十一月册封亲王,三十一年三月薨,此时他还住在紫禁城内的兆祥所,赐第与绵亿时已经到了乾隆四十九年,而先生辞世应该是在乾隆二十八年或二十九年,那时只有喀尔楚浑的显荣贝勒府,荣王府还未建造。故此,槐园的确切位置也就更难说清了,如果是在槐抱椿树庵之南,则不会纳入王府,如果以北就或许成为王府改造后的一部分了。

解放后,太平湖逐渐干涸,先是变为一个破公园,只有一些土山、树木、荒草和残垣断壁,其后很大一部分又被当做部队的营房、汽车库、油库,拉着铁丝网,到晚上也没灯,黢麻乌黑,我们这样大的孩子们是绝对禁止到那附近走动的。等到拆城墙,改造前三门,改建二环路时,太平湖也就什么都没有了。

老七爷府曾经是最美的王爷府之一,文史资料中描述得很多,做为潜龙邸,醇亲王也不能再住,便搬往什刹海北岸原明珠的府第,而老七爷府也分成两部分,南半部是只有太监把守管理的潜龙邸,北部是醇王府的家庙。

尽管如此,老七爷府还是有偶尔露峥嵘的时候。据说,闹义和团时团民们在王府中设过坛,颇有声势。到满清灭亡宣统退位,它还曾有段时间做过进步党的本部,原投身政治鼓吹立宪后成为中国近代清史学科杰出奠基人之一的孟森先生曾经来过这里,睹物思人,且又齁不待劲搬弄是非的冒鹤亭老,于是便有了之后的《丁香花》一文,虽然此文的真正完成与当初的进步党占用老七爷府有相当大的时差。文章中涉及到老七爷府时他是这样形容的,“进步党本部,自石桥别业迁新宅。其地址在太平街、太平湖之间,俗称七爷府,谓前清醇贤亲王之所居也。”

    下面他又进一步进行引证:太平湖邸第,今适为进步党本部所在;(绘)贝勒诗有“太平湖巷吾家住,车骑翩翩侍宴还”之句,自注云,“邸西为太平湖,邸东为太平街。”所指极确;余尝一至此宅,见政党作此豪侈气象,不忍再往。这表明,至少在1913年至1916年间,老七爷府还是完整的,保留着王府的庄重高贵和豪华侈靡。

那么进步党又是怎么回事呢?怎么他们就能进驻老七爷府还招来孟森先生这么大怨气,“不忍再住”呢?那段历史也确实很乱,可由于这里面涉及到几个与本文有关的人,只好简单叙述一下。辛亥革命,清帝退位,袁世凯为了从国民党手里夺取胜利果实,开始利用君主立宪派,他需要一个能与国民党抗衡的政党。191210月,梁启超回国,袁世凯提出资助其20万元作建党活动经费。梁认为20万不够,非50万不可。袁世凯便从善后大借款中拨出160万元作为统一、共和、民主三党联合组党的活动经费。191342,袁世凯派出马队、宪兵、探访队保护梁启超从天津来到北京,磋商合党事16日三党举行联谊会,由梁启超在演说中强调,为战胜国民党,取得议会之多数,为使中国保有二大党对峙之政象渐入于轨道,必须谋三党之合并。529,举行三党全体在京党员大会,宣布三党合并,改组为进步党,举黎元洪为理事长,梁启超、汤化龙、张謇、伍廷芳、那彦图、孙武、王揖唐(1877―1948)、蒲殿俊、王印川(1879―?)9人为理事,冯国璋、蔡锷、汪大燮、熊希龄等23人为名誉理事,林长民为秘书长。分政务、党务两部,由林长民、丁世峄(1888―1930)分任部长。723进步党发表通电,支持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袁世凯在7月底任命进步党名誉理事熊希龄组织内阁,几经讨价还价,熊自兼财政总长、梁启超任司法总长、汪大燮任教育总长,组成所谓第一流人才内阁。这些第一流人才首先要办的一件大事是把袁世凯捧上正式大总统宝座。袁在镇压了二次革命之后,急不可待地要在当年1010日武昌起义两周年纪念日当上正式大总统。他等不及履行先制定宪法、再根据宪法制定总统选举法据以选举总统的正常法律程序,于85唆使北洋派19省军事长官发表联名通电,提出先选总统、后定宪法的主张。进步党最初主张先定宪法、后举总统,这时改变初衷,附和先选后宪的主张,并操纵国会通过此议,使袁如愿以偿。此后,袁便不再需要国会,当年11月,悍然下令解散国民党,收缴国民党议员438人的议员证书,使国会不足法定人数;19141月下令停止参、众两院议员职务,至此第一届国会被解散。2月,又下令停办各省地方自治会,解散各省议会。这一切破坏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违法命令,都是熊希龄内阁副署的。同时,袁世凯又伪造了一出“热河行宫盗宝案”嫁祸于熊希龄,19142月,熊希龄被迫辞去总理职务,任职仅5个多月。

被袁世凯整惨了的熊希龄不愿再趟复辟帝制的浑水,便借故离开北京,但他还是没挣脱袁世凯的控制,这是因为尚在北京的夫人朱其慧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四者具备,法度容止俱佳,被袁世凯指任为女官长之选。她明知这是袁世凯的笼络和控制手段,也不敢得罪,只好答应。袁世凯在诏书中特别提到:“……洪宪开基,更新涤旧,罢黜宫妃采女,永禁内监供奉,特设女官,掌理宫政,领以女官长,冠冕宫闱。兹特任中卿前内阁总理熊希龄贤配命妇朱氏,为宫中女官长,仪同特任,位视宫内大臣,赞襄后德,掌领宫规。

夫人被扣为人质,熊希龄无奈,只得于19161 月自湖南返京,接受了袁世凯授予的中卿的任命。

熊希龄先生与石驸马大街密切相关,是因为克勤郡王府被他从最后一代郡王晏森手中买下做为住宅。特别说一下,最后一代克王是晏森而不是网站上铺天盖地的“曼”森。其后熊氏夫妇又将住宅捐给了北京救济会,以收容孤儿和兴办慈善事业。

进步党里还有个人与石驸马大街有些瓜葛,那就是王揖唐,但此人的出名却是因为大汉奸的臭名,然而参政胡同的命名却是因他而来,在北京的胡同史上,这也开创了唯一的以活人命名胡同的特例。

在其后的时间里,老七爷府又做过民国大学的校舍,抗战时期民国大学南迁,它又改为民大附中。在日本侵略者占领时期,这里还做过实验厂。

解放后,老七爷府由两个学校瓜分,北面家庙部分改为私立新中中学,后改为北京市第三十四中学;南面部分进驻的是北京市俄语专科学校,而俄语学校1953年与几个学校合并升级为外语学院,1954年迁往西郊苏州街新址,这处旧校址便转给了中央音乐学院。

 

 楼主| 发表于 2007-8-15 00: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白果松荫院长家

19671,从中央音乐学院传出了一件爆炸性的新闻,它轰动了北京、全国乃至世界。

第一届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燕京大学音乐系教授,全国人大代表,第一任中国音乐学院院长马思聪从修正主义“牛鬼蛇神”队伍中失踪了潜逃了。这对正在轰轰烈烈开展运动的中央音乐学院的造反派不蒂是当头一棒,对以四人帮为主的中央文革也是个沉重打击,当时握有绝对生杀大权的康生和谢富治立即指示公安部“要彻底查清”。19675月,公安部成立了马思聪专案小组,代号002号案件。经过半年多的立案侦察,“002号案件专案组写出书面报告,经谢富治签发、上报,将马思聪的出走定为“叛国投敌”。随后,马思聪的亲朋好友纷纷受到了株连和追查,其中有含冤病故的,也有自杀身亡的。

马思聪这位伟大的蜚声乐坛的著名音乐家,是在经历批斗,毒打,人格侮辱,实在无法忍受的情况下,携妻儿潜逃出走的,经香港而到美国定居,其后直到1987年病逝于国外,他再也无缘踏上他所挚爱着的土地。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我平生有两件事深感遗憾,其一就是马思聪五十多岁背井离乡到国外去,我很难过。”

在昔日声名显赫的老七爷府大院里蹒跚着一队“剃光了头发,脸上涂了墨,全身贴满了大字报,被打得这体鳞伤”的“牛鬼蛇神”。在那或许是王府马厩的小房间里,潮湿肮脏,满地是被撕碎了的乐谱,而他们或是被按倒头跪着,或是在皮带的抽打下爬也爬不起来。极具讽刺意味的是以摧残他们取乐的却是那些从小唱着由马思聪谱曲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长大的青年人。

这真是段可怕的回忆,其实在这队“牛鬼蛇神”中还有个受到更大摧残的人,他就是赵沨,赵沨是当时中央音乐学院的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是正宗嫡系的有黑根子的“三反分子”,也是中央音乐学院里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因而他所受的特殊照顾就更不一般了……

这些悲惨的记忆还是让我们暂时忘却吧,我们来说说赵沨的家。

赵沨的家住得并不远,也在石驸马大街上,就是夹在克勤王府与斗公府间的那座院落,它的旧门牌是石驸马大街20号,新门牌是新文化街47号。在文革中附近的孩子们给它起了个很搞笑的名字,叫“苏联大院”,北京的孩子起外号是相当有名堂的,至于为什么起这么个外号,后面我会说到。

这座院子是我从小的乐园,我的许多童年乐趣都与它脉脉相关,就是到今天在我的梦境中仍然有时会呈现当年的情景。那时候这个大院儿是外语学院的宿舍(再早是北京俄语专科学校宿舍),虽然我并不住在这里,但我的小学同学有七八个都是这院里的孩子,还有些是发小儿,所以我从四五岁起就经常泡在这院子里玩儿,原来宿舍传达室有位看门的邢大爷,他与我也极熟,从不拦阻我到院里玩儿。再以后外国语学院迁往海淀苏州街,院子里陆续搬进来一些非学院职工的居民,传达室失去作用也就消失了,而对进出院子人员的管理和盘查也就根本放弃了。

今天回过头来,再了解了这段历史,也弄清了小时候曾经困惑过我的一个问题,那就是赵沨为什么会搬到这儿来住。

这也就涉及到一段童年的很幼稚的记忆了。

赵沨的家在院子的紧后院,就是飞哥及草长鹰飞版主都拍摄过的在红墙环绕包围中的那座小独院。这原是俄语学院的一位院长的住宅,如今我已经记不记他的姓名了,但只记得他对我们这些男孩子们特别好,更具体的说就是他经常会主动给我们一些烟盒,都是些我们不易搜罗到的,如熊猫的,中华的,花溪的,红牡丹、绿牡丹的,偶尔还会有外国牌子的。而赵沨却是不抽香烟的,他只抽烟斗。

他是这样的一个人,个子不高,较白有些胖,我的印象里他总是穿件半长的花呢上衣,里面是条深色花呢短围巾,头上斜戴顶无沿的但顶上有个小疙瘩的扁花呢帽子,从院里经过时总略显匆忙,他常年戴副茶色水晶眼睛,也常年在嘴上叼着他的半黑半棕色的烟斗。这在我们的印象中不蒂奇装异服,那个年代这种着装打扮的人往往会被归为异类。

尽管当他遇到院子里的孩子们也会习惯性的微笑,可我们都能感到这种微笑离我们很远,而不像前院长,会时不时的摸摸孩子的头,揑揑孩子们的鼻子,问些不着瘙痒的家常话。

再一个更让我们许多男孩子不满的是,从他搬进来后,将他家东面的非常大的一块院子圈了起来,将至少十多棵高大的松柏树伐掉,改种了一大片向日葵和蓖麻,而圈占进去的这块地有近二十米长的院墙,恰恰是我们这些男孩子翻进女八中操场的捷径和最方便处。

除了这两条外,其实他同我们没什么“过节”了,但是仅仅砌道墙便想挡住我们那就错了,不久那道东西向的墙上就被我们拆去了些砖头,弄成一个个的脚窝儿,用不了费多大力量也就可以爬到墙头儿上并重新可以轻易翻进女八中操场。而从此后,他家种的向日葵和蓖麻也就不再能仅仅作为他个人收成了。

非常非常巧合的是,那时还是小姑娘的我的爱人与赵沨的儿子是小学同班同学,还在一个学习小组,而他们的小组就设在赵沨家。

赵沨的妻子叫吴锡麟(这是我们从传达室及传达室取消后院里邮报箱中很多很频繁的来信上得知的),她个子不高,脸色有些病态的白,是个很典雅很有气质的女人,她不喜欢说话,但她的微笑却让人有亲切感。赵沨有两个与我们年岁差不多的儿子,都是实验二小的学生,学习都很不错,那时的实验二小是全日制,一周中只有一个下午没课,而我们这些石驸马二小的孩子是半日制,所以我们很少能玩到一块儿,特别是我们经常爬他家墙头儿(严格说本来并不是他家的)毁坏他家的向日葵和蓖麻,在骨子里他们还对我们有些仇视。但小孩子总要有玩伴的,时间长了,双方也就都不再介意了。

爱人是赵沨长子赵友的同学,她在形容赵沨家的住房时,措词很谨慎,她认为那房子特别是那独家院子尽管很大,很气派,但有些瘆人。我问过她因为什么,她说只是感觉,具体说不出所以然来,然后她想想又说可能是院内及院子周边有许多高大松树的原因。爱人也是老北京的世家,她说是松柏树的原因是很有传统道理的。

赵沨住的房子是三间前廊后厦的殿座式房屋,由于进深大,便从中隔开变为六间,又因为人口少,中间的两间做为穿堂和客厅,所谓穿堂是因为南面是一座不小的院子,院子里的东西两边各有一座圈起来,比地平高出约半米的花坛,而花坛上种的却是两棵数百年树龄的白皮松,郁郁葱葱的,这在北京人居家住房中很少见,正对中厅的是砖墁甬路,甬路通到院门,从外面看,这院门原是正门但我却知道它从未开启过,除了原院长搬走赵沨未搬进来由着我们在这儿淘气时打开过。正门早先是有个小门楼,那门道还足够我们避雨,周围是正方形的近三米高的红墙。顺便说一下,这是我们在20号大院里唯一没有爬上去过的墙。

三间宽大正房的北面连接的显然是后起的廊子,通到与主体建筑无关的二间北房,一半是小锅炉房,另一半是洗澡间,再向西还有二间房,是保姆住房和厨房。赵沨家自己圈起来的院子在东面,那里中间是条二米多宽的甬路,甬路通过院子的前门再转过东面,再向前便转而东向,在与女八中的操场墙连接处戛然而止,早年间这儿明显是有个随墙门的,而后用砖将其砌死了。

赵沨家东面的墙另一面就是女八中的操场,而他家北面的墙后就是实验二小的南操场,这二个操场前面我已经说过了,这样,实际上石驸马大街20号的后院也就与女八与实验二小南操场连为一体。而这两道墙都是很随意的比较矮的墙。

为什么我要对赵沨住的房子说这么多,因为自打小时候我们就说这房子像庙,其后更认为它与克勤郡王府是相关连的,前不久回新文化街,听老街坊说,在赵沨家的地下室发现了克勤郡王的祖先牌位,并且有关的文物管理部门也来鉴定过了。事实上也就可以认定这里曾经是克勤郡王府的家庙。

有人也许觉得奇怪,这个院子俄语学院的院长住过,中央音乐学院的院长住过,那么长的时间里为什么没有发现,而直到最近才被人发现克勤郡王家的祖先牌位呢?

我个人的猜测是,两位院长住的年代,人们并不注意房子原来的功能,即使住的就是克勤郡王府的家庙也无所谓,赵沨先生去世,这里建立了一个“赵沨工作室”,进来了些年青人,虽然周围居民都与他们没有什么来往,甚至许多都没见过住在里面的人,但年青人总是好奇心盛些,东瞧瞧西看看,也就会找到地下室并发现了牌位。

随后又翻阅了一下赵沨历史,才了解到他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几十年来为祖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教育事业上在音乐领域他都是个伟人,文革中他以及他的家人都遭遇了很大的不幸,朋友们有时间也可以查看下他的生平。而他住进石驸马大街20号则是因为俄语学校与音乐学院的交接而连带的结果。

文革中只见到过赵沨一次,那时我已经上中学了,由于功课忙和兴趣转移,很少再干那些爬墙头儿的淘气勾当,更不会去偷吃他家的向日葵了。那是文革中去音乐学院看大字报,才知道老七爷府里铺天盖地的都是批判他的大字报,在一队被批斗后劳动的队伍里我看到了他的身影。至于他的儿子们,虽然偶有路遇,也不过是打个招呼而已,其后,他的大儿子赵友竟然患上了精神上的疾病,不过这都是插队以后得到的消息了,其后也就再没有了音讯。



5 m) u% I$ C7 U& A( P* 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15 0:49:23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8-15 00: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石驸马大街20号

; [( p) C8 A# o; Q f7 Q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15 0:53:34编辑过]
发表于 2007-9-3 00: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可惜后来成了车王府喽" c; Q f6 A. c+ \, L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3 0:44:27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8-12-6 16: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久没来了,借此向诸位朋友问个好~~~~~~~

) n* l# Z0 h! s+ s* O( G

前不久看到了一篇有关车王坟的文章,让人想起了车王晏森

发表于 2008-12-10 21: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20号大院里面原来没有那么多的房子,从大门进去往后走就是很大的一个院子,土地,都是松柏树,阴森森的,是挺瘆人的。有围墙和女八中隔着,围墙尽北头儿,有一个大铁栅栏门,永远锁着,从操场能看见俄专大院儿里面。尽南面儿有一棵大桑树,桑葚儿都落在了女八中的操场上,围墙是越往南面儿越高了。

3 V6 Q( w1 a0 d5 h

      女八中的刘和珍君墓碑,原只有中间一小块儿,每年三一八都要在小院里开会纪念。小院儿有一圈廊子,墓碑后面那个房子,我们都叫它“大方屋子”,里面还有象二层似的一圈儿,原来是空的,什么都没放,锁着,我们老偷着往门缝儿里看,好像有什么似的。

, ]" G( [9 G0 [: D

       女八中里面的建筑结构也是很有意思的。

发表于 2008-12-11 22: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下大功夫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9 03:45 , Processed in 1.211669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