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722|回复: 10

[转帖]评溥仪《我的前半生》完全版:情节更加拍案称奇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7-5-25 23: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评溥仪《我的前半生》完全版:情节更加拍案称奇

  从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封建君主到负债累累的战犯,再到自食其力,重获新生的平民……溥仪的人生经历、命运沉浮有着异乎寻常的戏剧性,他的个体遭际映照出历史的风云变幻。上世纪60年代出版的他的自传《我的前半生》,历经多个版本,从1964年推出长销40余年的“定本”,直到近日出版 的“全本”,自然有着远超过一本传记的意义。书中展现了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历史图景,深入触及溥仪从末代皇帝到普通百姓的心路历程。“全本”增加的16万字内容,令这位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更加立体、鲜活,该书也因此更具史料和文学价值。

  末代皇帝溥仪的《我的前半生》是一部名著,先后印行近二百万册。在中国,它曾经引起上至毛泽东、周恩来,下到普通读者的极大关注。在外国,它同样拥有众多读者(有十几种文字的译本流传),有些西方人甚至称誉它是20世纪中国最优秀和最有趣的传记文学。可以这样说,让溥仪获得妇孺皆知般的国际知名度的,不是他曾经三度做皇帝的特殊经历和地位,而是这部《我的前半生》。

  但是,中外读者并不知道,他们所读到的《我的前半生》本子,并非“全本”,而是吸收了各方人士意见的“改定本”,或称“流行本”(初版于1964年3月)。现在,群众出版社出版的“全本”,则是听取各方人士意见之前的“原本”,又称“二稿大字本”。换言之,现在读者所看到的“全本”,是该书的原貌。

  当然,所谓“原貌”,只是相对而言。因为,在“全本”之前,还有所谓“稿本”、“灰皮本”、“一稿本”。但无论怎么说,“全本”是作者最初确定的版本。就此而言,说它是“原貌”,并不为过。

  那么,“全本”的推出,是否表示原先流行的本子就可以作废了呢?并非如此。因为,流行本不仅包含了各方人士的修改意见,也含有溥仪本人的意愿。而所谓各方人士的意见,完全是从技术层面提出的,并不涉及所谓政治上的“忌讳”。例如老舍,就着重从文字表达的角度对书稿的写法提了若干修改意见。当然,这些人的意见并不完全一致。例如有的史学家从历史学科的实证特点出发,觉得书稿不宜于文学性太强,而既是文学家又是史学家的郭沫若,则肯定了此书的“文采”。其实,这类问题见仁见智,很难取得一致意见。总的来看,流行本与全本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所叙述的史实和线索也是一致的,两个本子各有所长,完全可以并行不废。

  不过,依笔者的情趣,还是更喜欢“全本”。

  所谓“全”,一指内容全,恢复了原来删除的内容,比流行本多出十多万字;二指内容更丰富和丰满,有许多流行本没有的细节。这些细节,除本身吸引人外,在写法上也极富可读性,起到了烘托对象、感染读者的作用,以至笔者在阅读中时常忍不住拍案称奇。

  没有读过此书的人,大概想不到书中的文笔居然那么流畅和富于动感。作者非常善于调动形象、运用隐喻,在字里行间播撒出感性的美,给人极大的阅读享受。例如讲到溥仪的乳母,书中说,二两月钱,就“把一个人变成了一头奶牛”。谈到选后妃,说照片上的姑娘,“每位都有个像纸糊的桶子似的身段,脸部很小,实在也分不出丑俊来”。提到北京小朝廷的近臣,则以“那群蝇子”称之。书的后半部分写溥仪等人被押送回国后,为假装进步,便在读报时故意把嗓门放大,“好像一大群蝈蝈似的嚷成一团”。特别是如下一句:“关东军好像一个强力高压电源,我好像一个精确灵敏的电动机,吉冈安直就是传导性能良好的电线。”直脱脱地把溥仪这个傀儡“皇帝”和日本关东军以及关东军安插在他身边的所谓“帝室御用挂”的关系展示了出来。

  书中还善于调动张力,采用对比的手法,表现对象假矛盾、真虚伪的特点。如讲到日本大特务头山满,说此人以佛教徒的身份,在玫瑰花香气的氤氲中,捋着银须,面容“慈祥”地冥想出一个又一个的骇人阴谋和惨绝人寰的凶杀。书中多处说到溥仪本人如何吃斋拜佛,如何不杀生,连苍蝇蚊子蚂蚁都不打,却时常打人,因而是“一只带念珠的狼”,等等。这类描写,让人印象非常深刻。

  不过,这样的写法,很容易遭受批评,说它有失严谨,不真实,等等。笔者以为,这样的批评是值得商榷的。所谓真实,应当首先看作者所叙述的内容是否符合事实,其次看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发自内心。就事实而言,书中某些具体事件的细节,容或存在讹误。但是,它所涉及的基本事实,却是完全可信的。而具体细节上讹误,一来并非出自作者有意作伪,二来并不伤害基本事实的成立,三来以传记作品而论,此类小毛病本难于避免,故而值得谅解。实则,任何一位通读全书的人都不可否认,这本书的基本内容,完全是真实的。所以,所谓此书错误百出云云,并不符合事实。

  以近年来俄罗斯披露的档案文件来印证,就足以看出此书所写溥仪在苏联的经历,是完全真实的。例如1945年溥仪等人被苏军俘获的情形,溥仪在苏期间所受到的相当优越的人道待遇,以及溥仪如何依旧在下属面前做“皇帝”、如何试图留在苏联、如何在“远东军事法庭”上作证,等等,书中所写和档案所录,都是吻合的。甚至溥仪说他在苏联曾经学习《列宁主义问题》和《联共(布)党史》,将此话与他当年写给苏联领导人的信相对照,发现信中提到的正是这两本书。

  应该说,此书所运用的形象化的写作手法,不但无损于该书的真实性,而且使其达到了更高层次的真实。这种写法非但不缺乏深刻性,而且能够使人在形象中感受深刻。

  溥仪本人说过,对于历代最末一个皇帝的命运,从成汤放夏桀于南巢,商纣自焚于鹿台,戎弑幽王于骊山之下起,一直数到朱由检煤山上吊,他都格外熟悉。而他的命运,应该说只是从真心接受共产党的改造那一天起,才真正得到大解脱,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幸福。此前,他实际上只是一个封建皇权观念的奴隶而已。经历了满清家国、北洋军国、国民党的党国和民国以及他自己做傀儡皇帝的伪国,几乎人类历史上的所有政权形式,只有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共和国,他才真正认识到,他原先拼命要夺回的那个皇帝宝座,不过是一只垃圾箱。这样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对人们的启示,是相当深刻的。

  有时人们可能会问: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应当说,溥仪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曲折经历,他本人虽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主要还是时代以及他周围的小环境造成的。正如溥仪所总结,他在刚会跑的时候,就被抱上了君临天下的宝座,浑然无知地度过了三年革命的风暴,然后在封建军阀保护下的皇宫中度过童年。从这时开始,他的命运便被注定了,已经无法自行选择。此后,在民族敌人的豢养下送走青春,接着认贼作父,充当了14年的傀儡元首。如此40年的生活里,他必然地“只有罪恶和羞耻,愚蠢和狡诈,凶暴和怯懦,猜疑和迷信……”。在这种情势下,他除了不断沉沦,是不可能跳出苦海的。

  也许,溥仪与胡适的相识曾经为他的命运打上一丝转变的微光。但这丝微光,还没有让人瞥见,便倏然消逝了。胡适再差劲,也终比溥仪周遭的那批封建遗老晓得何为历史潮流、何为世界大势。而那批封建遗老,可谓个个都是满腹经纶的学问家。但这些人在思想上,特别是在政治思想上,又可谓个个都是糊涂虫。例如康有为(本书附录中收了一封他写给军阀吴佩孚的信函,堪称现代政治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献),虽然也能说出一通保皇的“大道理”,但就是看不清封建王朝体制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已然明日黄花,大势不再。看不清这一点,任你说得天花乱坠,也只能落个螳臂当车的反派下场而已。还有那位不惜投水自杀的国学大师王国维,溥仪清楚明白地告诉我们,他和他的父亲摄政王载沣早就剪掉了辫子,许多爱新觉罗的子孙也早就穿上了西装,惟独王国维、辜鸿铭这些顶有学问的外姓人,却始终留着那条猪尾巴。这种“皇上不急太监急”的强烈反差,对知识分子来说,是非常值得深思的。

  这本书的一大好处,就是具有“解构”的功效。他解构了封建帝王的穷极无聊,也解构了国学大师的不识时务,使人们看清了他们的真相。解构完成之时,也就是解脱和解放之时。在抚顺监狱,一位伪满洲国原大臣对溥仪说:我原来忠心耿耿地崇拜你,现在才发现,原来你不过是个废物。当“废物”一词从口中冲出时,他所感受到的,不是失望,而是轻松。

  由“废物”而成为“公民”,真正从内心得到解脱,获得所谓“人”的自由,这是溥仪历经周折后所收获的荣幸。为此,他真心感谢共产党。从共产党对他的改造以及他最后对共产党的态度来看,此书实际上还潜伏着一根贯穿始终的暗线,那就是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线索。这是本书非常深刻的一点暗示。看不到这一点,就无从通过此书照见自我。

《我的前半生》(全本),爱新觉罗·溥仪著,群众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7-5-25 23: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恩!怎么也得买本全的看看!
发表于 2007-5-26 00: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中观点与作者有待商榷

 楼主| 发表于 2007-5-26 11: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更得看看了,可惜找了几个地方居然都没有。
发表于 2007-5-26 16: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小仨儿在2007-5-26 0:52:05的发言:

文中观点与作者有待商榷

你去阴间找他商榷吧![em02]
发表于 2007-6-6 14: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旗人吃老米在2007-5-26 16:14:37的发言:

你去阴间找他商榷吧![em02]

严格地说,溥仪并非真正的作者. 作者(至少作者之一)还健在. 见过溥仪本人的文章, 与本书的风格和水平是有不同的.
发表于 2007-6-12 12: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现在看着呢,颐和园里新华书店买的,砖红色的皮.群众出版社

第一次看见是在天津的古籍书店,当时没买

发表于 2007-6-22 09: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盗版6块
发表于 2007-9-27 23: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嗯嗯...我已经买了...西单图书大厦就有卖得...咱还是买正版吧...怎么也是个名人..好歹支持一下...
发表于 2008-2-19 00: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tyin在2007-6-6 14:21:16的发言:

严格地说,溥仪并非真正的作者. 作者(至少作者之一)还健在. 见过溥仪本人的文章, 与本书的风格和水平是有不同的.

请问您在哪看的溥仪本人的文章啊,我也想看一看,

这本书看了1/3了,很好看

发表于 2008-9-3 16: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当年看过央视版《末代皇帝》,溥仪在抚顺那段记得无非表现溥仪怎么样无能,连小孩子都会的系鞋带、蘸牙粉、洗衣服等等都无法自己完成,然后从内心开始改造,终于把自己变成了普通百姓。当时上小学不明白,后来逐渐感觉到好像不是那么回事。皇帝这个职务代表国家最高管理者,四川地震,北京的老百姓最多做到捐款、当志愿者,但是国家领导人必须考虑怎样调集军队、物资赈灾,怎样鼓舞士气,保持平稳,一句话,领导人跟百姓会的是两码事。哪怕领导人有白头发、淡眉毛、近视眼之类的不足,也都不妨碍处理国家大事。溥仪会不会洗衣服都好,与他作为皇帝有什么关系,电视剧里的表现太没意思。

作为溥仪,他不仅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代封建皇帝,而且其经历丰富,在历代封建帝王中都具有代表性。他最大的问题是没在正确的时候做正确的事,这是电影《末代皇帝》集中表现了的。不想进宫时被抱上龙座,想上龙座时民国了;想出宫被拦下来,不想出宫被赶出去......总之在近代风云变幻时,溥仪总是不断地与命运抗争,但每次追求把自己弄得很尴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6-6 00:35 , Processed in 1.134668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