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号称“三重城”,据说,它的城市基址下面,依次埋着另外两个城池。世界还有许多城市象开封一样。希腊雅典就是其中之一。在它的一个叫Plaka的地方,有很多十九世纪的建筑物,这些建筑夹在两拨利益攸关的人群之间。一拨人是考古学家,他们希望挖掘这些房子下面的更久远的地层,那里埋藏着古希腊的遗迹;另一拨则是旅游者,一到晚上他们就如倦鸟归巢一般蜂拥而至,在这个拥有许多著名酒吧,餐馆的街区享受他们的夜生活。有意思的是,这两拨人大部分都是美国人。是保护好现存的地面建筑,还是发掘地下的遗迹呢?这是一个困难的选择。 2 E: i- p9 u0 x9 r% e# Y6 I& f
4 [! W% S- U8 U" x. m- A; v% N. g. r
, Y) l' G8 N' N7 ` L/ I
0 T$ i& ]" y" q9 n, C) ?
以色列人做的很绝。在耶路撒冷,新的住宅悬空修筑在历史遗迹之上,而支撑这些新建筑的钢筋混凝土柱子,则在考古学家的指导之下确定其精确的“立锥之地”。这样,考古学家们仍可以在这些新屋下面考他们的古;而开发商们也可以在这些老土之上开他们的今了。但是,这种做法引来了必然的激烈争论,以至以色列因此被投票请出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l* b+ v! B( x( V/ g/ n' F
. h6 _+ o, _! Y2 ~. R. O3 O
9 _' ]" A* o( @# Y9 c' e5 n
3 }6 f5 S, i& a$ F; q2 v
历史遗迹的保护和城市现时的发展和生活,总是在矛盾,冲突和折衷妥协中演进。保护什么,怎样保护,都是很大的问题,不单单涉及到物质环境,还常常涉及到社会,社区,和一个个家庭中的个人,毕竟,历史建筑不是古玩,可以很容易地被收藏,它们中很多还要为这一代人和未来的人们提供功用,在使用与被使用的过程中,建筑与人成为了一对紧密相连的共同体:任何一方的改变都会对另一方产生影响。四合院的主人在过去百年中特别是五十年中已经换了N次主人了,随着主人的变换,四合院本身也经历了巨大的改变。原来封建士绅的合乎儒家正统道家哲学的体面典雅的住居形式,被无产者改造成了肮脏破烂缺乏私密但有人味的贫民窟。现下除了拆掉的,剩下的四合院,象其他世界上很多历史城市街区经历过的一样,似乎不可避免的将要被“中产阶级化”,或,对于北京来说更有可能“贵族化”,毕竟中央首长都住这,哪个有头脑的商业“巨子”不喜欢找个比远亲强得多的近邻呢?+ `& W$ }4 Z# ~, Q, L# E
于是,一些四合院转了一圈,即将或已经回到了中上阶层的手里。是祸是福?无论如何,真使人有沧海桑田之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