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2 ]1 s) r, J+ R( H: {" @
; r; }+ e& n$ D& }/ `$ R' |( C5 v+ F- f+ N& @
发送图片到手机,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 q. ?7 p4 g1 P6 ^* U; l
( F$ y" b+ ~* O; |. X' n武爱、王琳
0 s( m5 D- N- i0 s6 u6 t 1969年国务院作出决定:彻底拆除天安门城楼。在原址、按原规
( Q1 {& U3 d8 Q! \ n3 r5 V格和原建筑结构重建一座天安门。这是一号机密。为了保密和保温,6 k! {/ G& ` |7 j- ^! X& n
必须搭起一座大棚,这大棚要足以把天安门安全罩起来。北京建工集
9 h( x/ `4 f& \7 L2 T Q( V# M团五建公司仅用了不到10天的时间,就用苇席和杉篙搭起了一座长- L6 c2 d2 {) ]+ I& j& I; X$ K
66米、宽37米、高32米的天棚,其跨度之大,在当时的资料上绝无仅- j% d/ }9 r. z9 R( ~
有,堪称世界之最。照明设备和供暖设备都到位了,大棚内24小时如
& ]8 d8 l/ T7 z1 U9 Q3 O- H D; W同白昼,虽是严寒的冬天,却也温暖如春。施工紧张进行了112天,一6 {* u3 l: \( D) R" Q
座崭新的天安门矗立起来了。当时的技术人员说,确切地说,天安门
% [3 `7 {% E& |* g长高了87厘米,恢复到了天安门初建的高度。 0 ]8 B% R: r P4 w
当时,紧张施工的工人们正在拆除西山墙时,突然有人发现了一 X5 O* l8 s( ^( @. j$ H
枚带着壳的炮弹。很快,公安人员、指挥部人1员和专家都赶到了。经! `0 c( e8 |3 w+ B7 t
专家鉴定,那是一颗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使用的炮弹。奇怪的是,它, P0 X1 Z! x5 l# D( H V
是一颗完整的炮弹,如果是炮轰,即使未炸,那么弹壳也该脱落;如
6 Q6 s& _, v) E% w7 J! p果是人为放置,那么放它的意义又何在呢?又是何人所为呢?据资料
2 Y. B+ {- k+ |: x显示:清顺治8年天安门曾改建过一次,八国联军还无从谈起。国民党
" I( H2 }# \9 w6 o, y8 V% D统治时期也曾做过大的维修,但距外国列强入侵中国时期也有了几十8 I# ]+ j& o6 }6 a
年的距离。那么,这炮弹是怎么回事呢?从发现第一颗炮弹起到天安
: Z$ y& ?" q% J, W8 p. y( I门全部拆除,工人们共在城楼上起出了7颗规格相同的炮弹:均是直径0 N) s) {6 D$ E
9.5厘米、高约45厘米。鉴于当时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环境,消息绝. A/ F$ a W: A5 ~" ^
不可以传播和扩散,这些炮弹现存何处,工人们更是无从知晓。
4 N9 b/ e' j& G! r0 {: | 拆除城楼脊瓦的工作是由瓦工连同木工组承接的。组长姚来泉老
& V7 [9 c% J8 m5 C师傅当年是个刚刚进入不惑之年的精壮汉子。在拆除脊瓦前,姚师傅
9 Z- I! e$ i" ~/ k& c带着两个工人上了城楼顶,两个工人分别从东西两侧往中间数脊瓦数,4 e* w& S. C2 ~) q4 C" s
而他则站在大约中间位置,当两个人各数了43块时,一看自己脚下刚3 r9 a$ N8 V5 _2 ?1 S4 q6 s0 Z* t
好有5块,于是他在“中央脊瓦”上做了个记号便飞快地跑回指挥部报
$ u( z+ q# I* r- ?3 |+ P, t$ [告。指挥员来了,专家来了,都上了城楼顶。“把它撬开!”领导一3 Y6 |. h; M+ v% T, s
声令下,姚师傅用撬棍将脊瓦撬开,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很旧的,但
2 z5 n! _+ V! o却雕刻着精美二龙戏珠图案的木匣子。
5 y) H9 N" z4 D$ P" t1 v5 ? 专家验收是无比严格的。如此巨大的重建工程所有部位都要经过! Y0 Q) ` S7 m
探雷器测试。测到一个斗拱时,探雷器突然鸣叫了起来。现场人员紧
% X+ K1 [$ ?1 ~* ?( `' T8 _张万分“拆开,检查!”已经被油饰一新的斗拱被打开了,人们从斗 b, X# R% p( s* U: Y
拱中取出了一只扁铲。估计除了指挥部的人员外,其他参加会战的人
& r; v$ x' A# S, a: o5 H# E- s/ a员都不了解这只扁铲的底细。
3 [7 ~1 d; p B: O5 [/ k 重建天安门城楼,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是从保护历史文物的角, A( b* N$ m+ T( m$ Y" C& ?
度出发,完全保留了其原有外形、尺寸和结构布置,并按9度抗震能力0 r- o$ K5 S% E) J( b
设防。除重建了城楼外,还有东西卷棚和城台加高、女儿墙减薄、电 j1 B) }! V3 j$ Y3 \. z `
梯安装等附属工程,同时还增设了供电照明、上下水、热力暖气、电
1 G; ?: s% Y1 M4 E* p% ^话、电视广播、新闻摄影等现代化设施。 # r, j4 w) f. t: Y- n( y; `$ H
重建后的天安门一些附体结构和表面图案能保留原貌,与周恩来
1 y) o Z! B: z7 X* f& X( T, {的坚持不无关系。当时有的主管领导人,如谢富治坚持要把老檐、小
. C' M) T3 `6 y9 @2 m$ Y3 _檐下的木结构斗拱改成玻璃钢的。周恩来得知后,一锤定了音:照原
: y1 D: [( a) D' J: A来的木斗拱制作,任何结构不得改动。正脊两端的大吻,原来是龙。! X3 G9 N( o/ W9 n9 j: @% m/ y' K/ o
有人认为龙是四旧,要改成葵花向阳。又是周恩来坚持,说,龙是中
l. |4 `0 ~2 g% D5 E华民族的象征,原主体部分不要改。但在一些位置,如棚顶,原来都5 Z' g9 {1 F& m3 m
是金龙合玺的图案,在某些人的坚持下,也只得改成了西藩莲图案。
`! v/ y8 y' @* E& L* W5 ^6 L(1984年维修时,又恢复了原貌)。
/ H/ N4 I' \3 b) L. X% G 重建天安门工程,自1969年12月15日正式开工,上下垒叠,多层5 i+ ]* ?) v8 m7 W* ~4 t
作业,每拆一个木结构部件就画一张草图、拍一张照片,并按顺序编" o4 h8 b* r6 j& a4 G$ [
号,再按原图纸加工制作。一些木结构是由加蓬、北婆罗洲进口的金
- W: @2 j1 w* O8 f( t丝楠木、柚木,全部木柱木梁皆为整体木材。这项工程仅琉璃瓦就制
" j& A& J" _; P作了100多个规格,共10万余件。在中央和全国21个省市的216个部门
5 j4 S$ f. T2 U6 j的全力支援下,于1970年4月7日全部竣工,速度之快,质量之高,举1 V: h, L# E. ?' I9 S, g7 M
世罕见。
+ O- F( F4 m5 V9 h (摘自《跨世纪人才》1999年第3期,武爱、王琳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