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查看: 9662|回复: 8

[转帖]北京王府逝去背影:近半数王府成大杂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5-2 21: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帖]北京王府逝去背影:近半数王府成大杂院 / J( L" ~3 p/ F9 c2 l2 i ' M$ Y2 V0 F( V3 P0 R! ?

/ W! T4 f4 t! L" m 3 z, @6 F6 P: Y: i, K5 L' b( J3 k/ s

4 u8 a2 F, t) F+ e$ r

人来人往的庆王府门口。 陆 欣/摄

" Z) g- C% R+ k4 r' m( h6 Z! z) Q

  北京的王府有很多并没有恭亲王府那样幸运,由于种种原因,它们有的变成大杂院,有的变成了饭店,有的已经被高楼吞噬,更有甚者,只剩下一些残留的遗迹。它们能留给人们的只是一个背影,也许再过一段时间,它们的一些就只能在人们的记忆中残存。

# a5 d; C4 K1 Q! h$ d$ l4 g

  孚郡王府:沦为大杂院

7 D |. Z/ g/ }2 d! U

  孚郡王府位于朝阳门北小街附近,孚郡王府门口有一对特大号的石狮子,多年来孚郡王府因此享誉京城。昨天记者来到孚郡王府门口,发现这对石狮虽然保存比较完好,但有些细微文饰之处已经有风化的迹象。

4 _5 d8 T/ @$ V1 i/ T& K( j

  孚郡王府的建筑规模很大,其主体建筑精美且保存较好,但至今仍被多家单位占用。王府院门的柱子因为年久失修已经腐朽,外面的红漆剥落,露出里面的朽木。王府院内除了办公单位外,还有不少民宅,一位老大妈告诉记者,她已经在这里住了几十年了,最近没听说要拆迁的消息。孚郡王府的西院墙还被改建成一家餐厅,生意不错。

4 ]; U* _! A7 C* H- `0 U5 o" c# ~

  孚郡王府最初是怡亲王的新府。道光皇帝幼子奕譓道光三十年(1850)封为孚郡王,同治三年(1864)迁出皇宫居住于此称孚郡王府。建国前曾为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校舍,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 y0 W$ h$ c; q8 g' `, b4 f" f. C: e- [0 g4 w - C. l: m/ R/ a: [2 `

1 }7 V$ P" g0 d& a* ^* i

 居民楼与王府建筑近在咫尺。 张 越/摄 1 P% L6 b6 |2 q3 S$ x q$ A9 j3 x : X8 Y6 ~! D& V! M  恒亲王府:仅存几间偏房 # H7 b: I6 S0 I, t9 F9 a5 X9 O- Z" [1 ^   恒亲王府处在二环路朝阳门段西侧,一片高层建筑的包围中,记者沿朝阳门北小街向东搜寻了半个多小时,终于找到了该王府现存的二进院落。 : \) G! ~% M* I! n $ R9 C# |# j( R; J2 q1 j7 F7 V! W  记者看到,这座院子东西两侧高大的灰砖院墙基本保存完好,院子中私建房都已经拆除,现存王府旧房间为明末清初建筑,都被搭上了脚手架,屋顶被大塑料布罩住。现场的工作人员介绍,这些柱子和檩子中有不少也已经腐朽,但仍然可以修复;恒亲王府现存建筑的地基都仍然完好。 ! s" @9 C2 c+ P4 U F4 D0 y6 ]: M 1 n0 D9 H; Y- q% x+ U  记者看到,王府现存建筑被高楼包围,北面仅一墙之隔是一个居民小区;东面是几栋正在建设的高档写字楼;东南面是正在施工中的新闻出版信息中心大厦;南面是名雅会馆;西面王府原来的建筑早已被拆除,现在是外交部和海关总署漂亮的宿舍楼。站在院子中,有一种被包围的压抑感。恒亲王允祺是康熙第五子,故恒亲王府也称五爷府。 S! C) }, F. A' Z+ z / e( }# K5 r* E8 o  循郡王府:被劈成两半 , M$ D. F- ^& d/ v . y; n9 L7 q2 H* I4 i. [! b   记者来到位于安定门内大街的方家胡同,胡同的深处,循郡王府已经被割裂为13号和15号两个门牌号。记者看到,方家胡同13号院的门口,循郡王府的匾额上方挂着“东城区老干部活动中心的牌子。王府门口的墙上,还挂有东城区老干部大学、东城区老干部党校的牌子。 ; _7 ]; H/ G& D% k3 x. L8 k/ Q 8 h9 N2 Y8 r* n, t   走进13号院,这里的地面被铺上水泥方砖,院内停放着小轿车。看门的大爷告诉记者,这里的建筑都是新的,没有老房子。13号院内原来是府学小学的校办工厂,1998年校办工厂搬出,房子都进行了翻修,然后作为东城区老干部活动中心使用。记者又来到15号院,住在这里的一位老太太告诉记者,这里是外交部的宿舍。 8 U( U- v! ~3 i { ' Q4 D3 `. Y8 D% U+ d& ^5 A# S   有关专家介绍,循郡王名永璋,是乾隆皇帝第三子,死后追封循郡王爵。循郡王府按贝勒府的级别修建,现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4 j( [8 ]; B/ y& o' R+ V; I% Q% g4 T, f5 w/ o. x/ n. Q" S , T7 B( e; @# B) m# \. N. ?; n! X 6 J: l! j; v3 E. O. v E% q

: w! N/ l1 [$ N1 y- o6 X

只剩几块石礅的英亲王府。张 杰/摄 8 @: U( B' V+ R ' v/ B# q/ y3 N- A. _# T  敬谨亲王府:王府变实习饭店 6 Z& v) Q7 c4 t1 t7 e8 m . }* `) F" R1 B4 l   按有关资料显示,北京市西城区教育街1号,就应当是当年的敬谨亲王府。但当记者来到这里,却发现昔日王府已经成为了饭店。门口的铜牌上有“北京市外事服务职业高中实习饭店”字样。大门有翻新的痕迹,门卫说,这里曾经装修过,但这个不是正门,该王府的正门早已不存在了,王府仅存的旧址大多在这个小院里。 + v! I; x9 R7 e, ]' ]- V 8 M. b- X9 W" A* w9 ^ Q0 @/ \   记者看到院内有一间正房、两间偏房,在大门东侧小园子成了茶楼,而门西侧的房屋上又添了一层同样用来招待客人。王府的旧址上,除了这家饭店还有某武警招待所。 & o4 @2 F4 ^- e8 K, ~ . u( f2 M- H2 m G, R   有关专家介绍,敬谨亲王府为清太祖之第一子褚英之第三子(努尔哈赤之孙)的王府。光绪年间这里改为学部,民国时期为北洋政府教育部,鲁迅先生当年曾在此任职。 6 i7 a/ c+ ~2 g# m : l2 V% S% R3 v9 X% f/ E  郑亲王府:被众楼吞掉的王府 & N. }+ m: J0 N! u& r: X) p " s! s& I- w. Z0 |6 l/ B  按照有关资料记载,郑亲王府位于西单大木仓胡同35号,正门虽然朱漆有所剥落,但仍能彰显出深宅大院的气派,迎门的建筑是王府正殿,正殿与大门之间摆放着刻有“中国华育发展总公司”字样的石刻。门卫告诉记者,这是教育部办公所在地,拒绝外人进入参观拍照。 ' H6 ?3 b F& T8 E5 M 从门外能够看到,紧挨着大殿正北,有一栋崭新的办公楼。当记者绕到当年郑亲王府的北面,进入该院的北侧。抬眼净是现代化的办公大楼,除了正门与正门所见的“和乐堂”的正殿与后院“逸仙堂”,王府里的建筑所剩无几了。有位居住在此的北大教授告诉记者,这些办公楼立身之地是郑亲王府的后花园,“当年的园中园、厢房、假山全没有了。”教授站在自家楼前指着昔日景点所在地叹息。 & Z! C- {$ e2 E, x4 K5 V7 t0 T4 }, u8 a4 f# M   有关资料显示,郑亲王府是清代开国元勋济尔哈朗的封邸。济尔哈朗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三弟舒尔哈齐之子,顺治九年(1652)加封叔和硕郑亲王,是清初著名的“八大铁帽子王”之一。郑亲王府今为国家教育部所在地,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 Y0 _! D& P8 e( L: a 6 b7 N0 K; B0 w/ j& C$ T+ P  淳亲王府:变成私人住宅 ! Z! [6 Y$ A. ^1 C+ ^3 x3 f. ` e3 B4 Z6 y: _! j  虽然东长安街的周围居民不少人知道附近有王府的旧址,虽然他们叫不上王府的具体名称。经求证,淳亲王府仅存的一角就在位于东长安街四号公安部家属院内,戒备森严。 4 F) T+ `2 B4 D, _ % v: \1 o5 Y& Y: G   值班的武警核实记者身份后,仍旧放心不下,陪记者参观。这几间古建筑位于家属院的东北角,从围墙外就能看出造型的不凡。其中靠近大门的大殿用作老干部活动室,单独被圈到一个小院子里,从窗户里看到摆放成会议室模样,窗台后随意摆放着自行车与建筑用的三轮车。 9 a7 ^% ?( ?( w- }7 v 6 _% V' R) z8 W6 K" w+ R' T   挨着大殿的一排古建筑都是私人住宅。可以看到雕花木窗上挂着窗帘,有的窗下安装着空调,顺着一扇打开的门往里看,室内完全是现代化的装修。东北角的二层楼阁已经搭好了脚手架,工人正在进行修缮。“这是对古建筑进行保护,住在这里的居民即将搬离。”武警对记者说。 ; A- t) _ a. e- |% V 1 [* L n# F) D* N: R$ j2 y, I: s: v  淳亲王府原系康熙帝第七子淳亲王允佑的府邸。 % ^% l6 A6 m! z9 W. O% E ( V2 N2 L( c5 Z& h  惠亲王府:已成寻常百姓家 5 C3 E3 ] y) l J/ Q , n& H% I5 @3 z7 l2 E% K6 F  在富强胡同打听惠亲王府是件容易的事情,这边的居民知道他们现在所住的地方就是惠亲王府的原址。“但你们可能看不到正殿,不太好找。”一位大妈善意地提醒说。一番周折记者还是成功地看到了正殿,虽然在试图进入的时候被一位工作人员阻止了。在周围高高的居民楼的压迫下,破旧的殿身让人感到它有点奄奄一息。在居民区的大门口,“惠亲王府”几个白色的字不是很鲜明,但和周围的现在建筑的接合还是给人很大的冲击力。 0 d3 v! h( s% t& }" g4 R- q) [' |2 `0 U   惠亲王府位于现在灯市口西街路北的富强胡同六号、甲六号及二十三号,是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惠亲王名绵愉,为嘉庆皇帝第五子。据了解,该府正门及后部现在均已改建楼房,正殿、后寝尚在,其余多被改建,现为机关宿舍。 o1 O5 k$ R# d$ Q 2 }1 S1 l/ g& \4 ]" o0 f0 d! Z  英亲王府:只剩几块无名石礅 : C2 O7 S: {2 n& H6 c9 T , @! h9 T# @9 S& D$ K- E  19日,北京27中学。下课的时间到了,学生们飞快地跑到校门口内的一块矮石礅旁边,在石礅上的红色塑料筐里翻拣着书信,拿到信的,就高高兴兴地跑回到教室。但他们中很少有人知道,他们平日上课的地方就是以前的英亲王府所在地。 * ]( n) w. ]% F; o ]& [( b$ u ; {* o0 `$ H# M  这也难怪,盛着学生们信件的塑料筐下的矮石礅,现在已经成了英亲王府原址的惟一见证。27中的一位老师告诉记者,这些矮石礅肯定是英亲王府的,“但具体是做什么的,没有人能知道”。记者看到,在学校门口一共有3块矮石礅,直径约一米,高约半米。门口里面的两块在柱面雕刻着精美的花纹,门外的一块花纹不是很明显,显得有些粗糙。为什么留几块石礅在这里呢?这位老师说,“太沉了,根本挪不动它们啊”。他说,从学校刚开始办的时候,这三块石块就在这里。 8 {. v( P5 |8 _) U% j( j " l3 _" A3 M; G/ Y, T7 ^% `& Q' z3 q  英亲王府现位于东华门大街路北,现为北京第27中学所在地。英亲王始王阿济格为清太祖第十二子。 : F. U! O4 E/ g5 l3 {+ u4 Z: m . m+ {: ]9 x" B$ Z  定亲王府:无人再识的王府 ; N& Z9 P3 B: r2 @9 {& k3 [ * w2 g: M6 | [' z4 L* f/ e0 ~9 L  据资料显示,定亲王府应位于西四南大街缸瓦市的砂锅居饭庄一带,但记者前去打听,却发现即使在砂锅居饭庄呆了三十多年的老服务员也不清楚定亲王府的位置。记者在周边胡同里询问了许多老人,仍未得到确切的说法。无奈之下,只好沿着砂锅居饭庄的北侧的胡同往东寻找。 + ^; S2 Y9 C2 f1 I `& o. P7 D9 Z. x( I" G* b* C; i y   按照资料的说法,这里分明应当隶属王府。记者沿着胡同往里走,意外发现胡同的一面灰色墙壁俨然是王府大院里气派,其间有被封死的明清建筑的大门,门前的台阶坑坑洼洼显露历史的沧桑,但他们也弄不明白这里原先是不是王府,记者的推断无法得到核实。定亲王府以类似的形式在周边百姓的记忆中逐渐淡去。 (王健 张守刚) 4 z" j7 }- W& [2 p& O 4 E e3 G) t5 Z% L; [

发表于 2005-5-2 21: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跟斑马聊过,王府被军队占用,是幸运的,就好象那些尚未挖掘的古墓一样,现在我们技术不好,现在挖掘的话,我们无法保护好他们.而王府被军队占用要比沦为民居幸运的多,虽然闲人免进,但保护的很好,早晚有希望和民众见面,但已经沦为民居,或只剩下只檐片瓦的王府,就只能怪自己命苦了![em03]
发表于 2005-5-2 21: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寻找永定门外民主北街,沙子口,侯庄,李村,桃杨路,琉璃井附近的老街坊

这是前几天我去东城安定门附近看到的一处很牛B的院子,两进院落,抄手游廊,工艺优良,只可惜租给了......, / H& F& d+ i8 e3 j7 o1 ^2 z

; g. c* h) ?* Y, c5 h9 y

可惜了这么好的院子,要是我住,准给他收拾的好好的,那才叫享受啊!可惜!记得在哪看过这么一句话"人最可怕的就是有知识没文化"!我看这帮人,是没知识,没文化.成天就知道挖空心思赚钱,您抽空享受享受生活,把自家拾掇拾掇!哎~~~,有文化的人,住没文化的地,同志们,宁可食无肉,不能一辈子没住过四合院啊!

1 }; b4 {: g* N3 d0 _. P

我们的那些沦为民居的王府,恐怕比这也强不了多少! ! V" e/ P2 M& O

发表于 2005-5-2 23: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就是这么回事~
发表于 2005-5-7 01: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出租这类房子应该租给懂得珍视和保护的人

好像有规定的……

发表于 2005-5-23 1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城里的大部分王府我几乎都到过.情况确实很糟糕,有时我就想,把王府们腾退出来,修缮完整,继续为老百姓们服务,真的就那末难吗?根源就在文物保护意识太差了.要在英国,上百年的电线杆都保护下来,有的甚至为了保护文物,在建设中不惜巨资为古建筑让路,为的就是能让子孙们还能再见到这些真正的历史.相比咱们的差距就不可同日而语了,原位于广渠门内的曹雪芹故居"十七间半",这样有保护价值的院落也在扩建两广大街中烟消云散了
发表于 2005-5-27 06: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些保护的比较好的大院子,好多常年在北京的外国人住着呢。
发表于 2005-6-1 16: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T政府的有关部门

不懂得保护历史的人怎能维护好北京的建设

发表于 2011-6-12 12: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唉 都解放这么多年了 大院儿该腾腾地儿了 还给老百姓 哪怕卖票参观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11 12:59 , Processed in 0.127709 second(s), 18 queries .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