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88|回复: 1

[转帖]北京前门我们对你充满希望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7-3-13 23: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前门我们对你充满希望
本网站记者 王建明 发布时间: 2007-03-13 08:51 

  近来一连往北京前门地区跑了多趟,因为那里正在改造。但经验告诉我,北京不管什么地方一说改造或是改善老百姓住房,那之后就是一个字——拆!许多具有文化或文物价值的东西也会随之一扫而光,或所剩无几。一座座陌生的、金碧辉煌的、更是价格昂贵的高楼大厦便迅速拔地而起。

  曾看到过一篇有关文章,说前

门商业街区的改造很注重文物保护,对有保留价值的建筑,逐一设计了保护方案。今年启动前门大街东侧路拆迁,2008年前门大街将会被改建成步行街。对于老字号,今后一些原生地为前门,但现在已不在此经营的老字号将会被再次请回;对于现正在此经营的一些老字号,将继续对其进行大力扶持;而一些已经失传的老字号,将通过不同方式将其挖掘出来,以向世人展示中华老字号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前门地区历史风貌特征。

  可以说,规划基本上是好的,但天知道改造后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于是,工作之余或星期六日我便一趟趟地往前门地区跑了起来,一句话,留住老前门的记忆一一拍照!

  也许是从小就生长在北京的缘故,我对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充满了感情。看着它们这20年间像推头一样被无情地一次次横扫,心头那种痛惜和失落感是难以形容的。新中国成立时,北京的内外城共有3000多条胡同,可现在呢?有不少胡同连名字都没了。我也会经常翻看一下1958年我和母亲在大栅栏门框胡同照的那张像,因为我曾在大栅栏一带住过六年多,所以一直都将那里当作我心灵深处最后的乐园。那六年多,虽恰值我刚记事不久,但正是那些被许多人看不上眼的长街短巷、青砖灰瓦,以及在那种狭仄的环境中生活着的熙熙攘攘的人群,一年年默默地伴着我长大,以后不管我搬到何处,但那种自幼便刻骨铭心的熏陶,早已融入了我的血液。

  其实,前门大栅栏在十几年前,早已被改造过一番了,除了瑞蚨祥的老门脸和它东边的祥义号绸缎店,以及大栅栏街西路北的瑞蚨祥鸿记的门脸之外,大栅栏里的一切早已今非昔比了。如今,大栅栏西侧的煤市街和东侧的长巷二条已经风扫落叶般地向北开出了两条道路,那一定是为将前门大街改造为步行街而开辟的通道了。然而我却不喜欢,许多“老北京”也不喜欢。嚷着要保护一个地方,而大家看到的,却首先是破除。

  前门大街东西两侧的门脸房早已被木板遮挡了起来,里面,有的正在施工,我虽手拿相机,却感到有点“狗咬刺猬,无从下口”。西河沿也是如法炮制,好在我熟悉的劝业场后门和交通与盐业两家老银行旧址尚存,看样子是要原样保护。但我还是都连拍几张,因为我不知道,改造过后我是否还能认识。现在不少地方一提改造和保护,往往就会说要恢复明清或民国时期的老样子,可他们的参照物又在哪里呢?三四十年代乃至再往前的老北京金鱼池、天桥等知名的地方我没见过,但上世纪五十年代这些地方我却都去过,如今改造后变成了什么样子,已无需我多言。

  劝业场是我最熟悉的建筑了,儿时从大栅栏去正阳门,经常是从门框胡同穿到廊坊头条再从劝业场前门穿到后门,记得劝业场楼内还有天井,从顶层可看到一楼。不知从何年开始,劝业场改成了宾馆,其前面的门脸也早已不知所云了。廊坊头条民国以后以金店居多,劝业场东西两侧的那两座二层老式楼房,从上到下的装饰都是精雕细刻,还有东边的现在叫“无量宾馆”的,无不如此,在它们身上,都无不明显地记刻着北京从传统到现代,从老式四合院向中西结合,从故步自封到放眼看世界的时代变化特征。前门一带的许多建筑无不如此。

  现在的北京,一切回忆都被无情剥夺。面对所剩,索性大栅栏以东的粮食店街,以南的王皮胡同、施家胡同;煤市街以西的取灯胡同、杨梅竹斜街;前门大街以东的鲜鱼口胡同一直到东兴隆街、西打磨厂胡同一直到祈年大街,肉市、布巷子等我都是这头进那头出,或那头进这头出,统统拍了个遍。因为我知道,面对推土机,它们简直太脆弱了,说不定何时就会被风卷残云。现在的兴隆街东西一带到西打磨厂的北翔凤、南深沟一带连同它们形成的历史、故事和在那里祖祖辈辈生存了多少年的一切记忆,现在已然拆得差不多了。自明朝永乐时,在现在的西河沿一带建了不少廊房,用以招民居住和经商,直至发展成为后来的廊房一条至四条(大栅栏),一直都处于蒸蒸日上的商业发展之中,清末修通了京奉和京汉铁路后,又先后建成了前门东西火车站,因而前门一带的客栈和货栈就相当的多,又由于它处在北京城中轴线的南端,前门这一带就形成了最独具特色的商业区。只要它们还在,它们所承载的信息,就会使人从中清清楚楚地体会出老前门,乃至老北京的文化、历史、生活和建筑艺术等等。所以我希望前门地区的老街老胡同老房是修复,而不是像其他地方一样整个推倒重建。照原样修复,保住的是一种动态,是自明清到现在几百年间前门地区的文化、历史、经济的自然而然的变化过程。

  说实话,以我50挂零的年纪,又不是搞北京历史、建筑史、商业史、民俗史等研究的,我对这一带谈不上很精熟,但这一带大概有些什么胡同及走向,哪有处较有特色的建筑等等,我还是大概知道的。比如同仁堂过去没有楼,进店是下洼地。廊坊二条过去以做玉器买卖和加工的多,所以有不少老式二层小楼。前门地区的不少建筑上,诸如某某杂货铺、洋货庄和果店等等的老招牌,至今还比比皆是呢。可以说,整个前门一带,是北京自明朝永乐以来的发展史,它的历史价值、商业价值、建筑价值等等,都是无法衡量的。

  不时会碰上一些也在拍照的人,有国人,也有异域人。据说,北京有一个“老北京拍记队”,他们完全是跟着拆迁的步子走,目的是完整、客观地记录一个古都的历史变迁,自发地做一些资料上的“保卫战”。我不知碰到他们没有,但使我感到遗憾的是,从未见过在拆旧之前,拆房者会拿起相机或摄相机认真地进行过拍摄,以当作资料。《北京晚报》常登载一些回忆老北京的文章,这让人觉得很滑稽可笑,我们一面在饱含深情地回忆与咀嚼历史,一面又在毫不留情地拆去胡同和老房子。但我更多的还是觉得可悲。我国著名建筑学家陈志华曾对我讲,他们在搞农村古建筑调查时,由于缺乏资金,拍一张照片都要反复斟酌,致使许多宝贵的资料还未及拍照就被拆除了。而同时去的日本人拍起照来速度快得就像打机关枪。现在,虽然拍照的人多了,但就整个北京拆除的速度、幅度和范围而言,其实拍照的速度根本就没有拆除的快。正由于此,所以我们的许多反映建筑艺术和文化底蕴的宝贵资料将来只好到民间或其他国家去找了。大约是十年前左右吧,一批我国昆明清代的照片不就是我们从外国人手中花大价钱买回来的码?所以我认为“老北京拍记队”的社会良知和外国人的珍惜之情是伟大的。我相信他们的照片早晚会派上用场,因为早晚有一天会有人觉醒、后悔,并不惜一切代价尽力恢复,永定门城楼的重建已预示着其维时不远了。

  我热爱北京,但并不固执。但北京绝不是现在这种变法。现在的北京,陌生得就像是从平地上突然冒出来一样,如果北京是个没有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建成现在这样子那是应该抚掌大笑的,可现在,不知有多少人能笑得出来。

  前门地区改造后到底会是什么样子,现在说还为时尚早。有个民工曾对我说,改造如果做不好,那正阳门和瓮城就成了孤立的存在。这是一个民工的见解,可能更是许多北京人的见解。我曾经去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南湘西的凤凰县,那里的许多老式木楼和门脸房多年前就已钉上了保护标志。已经改造维修后的,基本上也是照老街道的肌理,按当初的顺坡就道、见缝插针式的修旧如旧。但愿北京这最后的一点宝贝——前门地区,也能像凤凰县一样,改造后不是面目全非,而是似曾相识,让人们不是在照片里去寻找和回忆北京,而是能在现实中去触摸和感知到老北京。

光明网

http://www.gmw.cn/content/2007-03/13/content_569576.htm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7-3-14 08: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网站记者 王建明?哪位大侠啊,写的文章很深刻,叫我佩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18 05:45 , Processed in 1.121264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