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409|回复: 3

[原创][龙门阵] 消失的海淀镇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5-4-10 10: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龙门阵] 消失的海淀镇

o7 v- r3 Y1 m+ d: ^% U, Q $ K3 D3 g7 z* T: q2 Q/ h9 ? # S' T3 S; R. T: h1 C- n% g0 G

' b6 X1 a% x$ V% L2 `9 m5 ~! v3 O$ M/ Q$ g' P + J4 E+ ^$ [. x# f" _

去年带儿子回北京的时候,在北大南墙外的四环路上,我指着脚下的路面对儿子说:"你爹小时候经常在这里玩耍"。儿子说:"您怎么老跑高速公路上玩儿呀?"

! o2 s! u: y/ w6 l5 F " m* \6 Q: A) C0 |, @" ~ . x0 ~5 O4 A$ x, v; i( U

2 U7 a+ H+ l9 e0 E" p) [" v+ G( R) \+ ? 0 F3 F8 y5 z5 w- {

那一带几年前还不是高速公路。在我小的时候,那一带还有农田。现在呢,海淀镇只剩下一条半街。四周的民房几乎全拆了,除了被四环路占去不少,其余的地方都盖起了大楼,被纳入中关村高科技区的核心部分。

# t! V4 C! `, F( ?' j3 K % M# A4 S$ j. c: ?$ F" l * L' G) M; ^8 A' K# |# V* j* |3 L

' c/ f# m4 m# G8 n+ k. P* Z/ I3 Y' q8 y; Y 8 A* B- F6 P' l4 Z0 z' B- _

我小时候住在海淀镇的一条胡同里,出了胡同向左拐,沿着土路走不远便是农田,穿过农田,就是北京大学南门。当年淘气,我和小朋友们有时在土路上挖个坑,里面拉泡屎,盖上树枝树叶洒上土。然后我们就躲在玉米地里,看行人一脚踏进陷阱。

5 y+ ]5 w L6 I 9 T! X* x7 E: D $ C" W3 T& r( m8 }

# h* Z. u9 u. c* g4 {$ J( ? " g( U; l% M" W4 u, D & T/ l. W- ~: [1 `+ g3 _5 O

海淀是个古镇,说是自打明代或更早就有了。到了清朝,皇上和太后在夏天搬到圆明园住,城里的官员们为了免于通勤之苦,就纷纷在圆明园门口的海淀镇修别墅。那里有好多王公大臣的别墅,现在海淀卫生局所在地则是李莲英的别墅。北大西南门外面有一条短短的胡同,名字就叫"军机处"。当年一入伏,那里是除皇帝以外,掌握中国最高权力的几个人居住的地方。在我小的时候,军机大臣堂前的麻雀早就飞入寻常百姓家了。有个同学住在那条胡同,院子里有棵枣树,枣子熟的时候,我们经常去打。那棵树结的枣子又大又脆又甜,军机大臣当年种的是难找的好品种。

2 e+ B3 ` n* U; d ' T! F) i8 y% r6 ?$ J ; I# n6 X+ E# S& }

3 _4 ^& k9 O2 y7 m 3 Z$ U" H( Y. i9 N% P4 Y1 N! _' A- M

又想起看电视剧《大宅门》,里面的香秀第一次见白家老太太的时候说:"我们家住在下洼子",我听见特别亲切。下洼子在我小时候有个副食商店,是我打酱油、拿副食本买白糖、芝麻酱的地方。

, N$ ]- ? H; } + D5 D4 i$ K0 U. B * y, A/ j- y( ~% _8 \, W

6 J; X7 }: Q- L- L# Q! v4 v7 I- m7 j2 Q% M) W ) ]5 v2 d! I$ D7 E& |% T2 y# z

: K1 g* f; T; [% K 洼子那个时候是一条小街,只有这么一家商店。顺着下洼子朝北走,然后朝西拐,就是老虎洞大街,开始两边都是民居,快走到头,过了军机处胡同的时候,则进入 . s5 B& @+ f8 } }9 t了海淀镇的商业区。老虎洞以前有一个百货商店,海淀镇曾经就这么一个百货商店,旁边的一个茶叶店也一度是海淀一带最有规模的茶庄。那条街还有一个浴池,是. {1 Q; o! G4 T7 \ \ t 海淀镇周围唯一的公共浴池,八十年代搬到中关村,改名叫玉泉池。老虎洞现在已经全部消失了,变成四环路的路面。

- m. L( E" K" D5 C , k7 i% M! L: o/ ^ G9 I 9 L: B7 e* e% c+ p8 a

3 A7 Z( A$ z4 L2 A/ Y3 B5 |6 N' v2 Y; n6 D; o. ~9 r4 \ 3 ?4 U' U+ y, o5 }3 E& a( d

0 R( q* Y5 h( P4 `8 V' t- K年的老虎洞大街走到西头朝左拐,就是西大街,西大街最重要的商店包括新华书店、中国书店和体育用品商店,现在这三家商店都还在。有一个叫作桂香村的商店却 8 Z; S- b6 d/ s+ L8 d老早就没有了。桂香村类似北京的名店稻香村,专做香肠、猪头肉、笋豆这样的熟食,里面的作坊传出的香气是很诱人的。西大街走到头向左拐是南大街,在把角的 - S. R5 R5 A- ^6 d地方曾有个海顺居餐馆。旁边有一个百货商场,现在还在,规模扩大了不少。南大街当年再往下还很长,一直通到黄庄,但现在拆得只留下与西大街交界的那一点茬 9 E, x: V+ I+ @7 I子。

! O- z0 s) O* X5 F( f 4 ^1 N0 h; t+ x . w2 Y5 B3 m4 T* e# q' O

& f* H" r2 r; R5 D0 [5 C3 T2 Y& } 4 I3 i0 k+ y) K6 @1 a " \7 ^3 u/ m. S% L! Y& C% w

这样,海淀镇以前的商业区基本上仅剩下一条西大街,这条街在九十年代后期修成了一个图书城,里面除了上面那几家老店、几家餐馆和一个药铺之外,是林林总总的大小书店和录像店。因为挤在一起,除了著名的国林风和新华书店,大多数的样子都不怎么景气。

$ [/ d) w! o- d % N8 O2 A2 s' N: B0 Y. U; _/ ~9 A* e) i$ r/ z; N/ ^- U8 N

6 @% _- B+ K; A+ M 3 u$ a4 e: t3 D" d8 M ! A: |6 W, O$ I( V2 I3 p; A* V. ^

6 E1 w4 O; {; M. _2 z- D- i$ W N 年,海淀镇商业区的周围是很多胡同。! ]3 A& P+ t+ f 我们家住的那个胡同沿街是两溜大槐树,我们家住的那个院子,门口有两个上马石。一进院子右手是个小山,左手一大片空地,曾经是花园。沿着砖铺的甬道朝里面" X |1 a" s, Y% _: j8 I 走,是一左一右两个青砖漫地的跨院。我们家房子后面还有一个后花园,花园围墙是白色青顶,墙头是用瓦拼出的花格。

' U2 @; | p4 F! Y6 E- J& L 3 K) Q; ?5 A: o' m+ H9 K0 Y8 Y $ s' I$ p( S% N0 {0 H$ X( q

& j, C5 c, y/ t) i7 c" F $ i {- u2 F3 O& \ . X! C$ `+ n% t' G+ ]# Y6 \! y( ~

这院子当然不是我们一家人住,是好几家人住。再后来,跨院前面的空地又隔出另外一个院子,里面盖了新房子,是中国从前常见的那种多快好省的红砖平房,一排一排的。

8 p; v( Z# a( |, U. l0 ^/ c * ]/ P; l0 |+ Q3 i7 Y5 B4 P& l% }, \- L

; d; W. w, c9 ^8 M; G: H 5 c& \ ]/ r8 z( y" }0 i/ U: l ; x0 o* r5 b. U" A/ N4 e+ X' N- i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结构变化,海淀镇四处都出现了这种见缝插针的扩建。一些大点的院子里面和原来的空地上盖了新的红砖房。在胡同里面走一走,到处可见讲究的老式房子和廉价的房子相间,磨砖对缝的青砖墙连着红砖砌的简陋的二四墙。有的地方绿树掩映,有的地方则是光秃秃的。

+ d# G4 [$ S0 V. m8 T$ ~; k& y8 \. k8 c. D + a+ v& ^1 Q1 H( ?3 P1 H0 v' [

y/ E; Z' u4 V. F9 `7 V5 d. j9 j/ t- b, `0 W, {% `% X ) ^6 h3 E+ U4 Z, x# C( ~8 i

/ U( U7 d4 t/ q# z9 K }( j 的时候找街坊小孩去玩,很多院子虽然早已变成大杂院,但仍能看出当年很讲究,有影壁,有葡萄架,有石头鱼缸,有树,幽幽的。有的是几进的大院子,从里面老9 X1 e: t; S6 ~+ y$ ^0 N/ P 房子的章法和院落的布局上,当年的气派依稀可见。街道和院子里的树很多是槐树和枣树,想起北京的胡同里到处都是这样。中国的讲究是"桑枣杜梨槐,不入阴阳宅",这两种树可能是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吧。

" t( b6 T% F0 ]8 R+ i $ y; B ?) V E9 e, n% h3 j3 y

+ D0 `) p) W: y0 r& g# p3 M * Y* I3 ?/ p" h6 n7 C$ f. Y, D2 B) U- w! L/ n7 H, g: i( R

( K' z8 S% d. C: B/ ]6 F 子里的生活设备是很简陋的。有的院子有自己的公共厕所,当然是蹲坑的那种,有的是几个院子一个这样的厕所。隔些日子,就有马拉的大粪车走到胡同里来,淘粪 7 K9 u1 w5 j" X# z- D工人背个木头箍成的粪桶,拿个长把的粪勺串茅房,路人遇见都掩鼻贴墙而过。我很小的时候,一条胡同只有一个自来水龙头,所有的院子,几十户人,都到那里去 . D/ s% |) @" X- C) {挑水。后来每个院子安了一个自来水龙头,比以前方便多了,但仍是几家或十几家人合用。

7 S6 L1 `, b6 J- ^4 } k6 \0 Q, u! p 5 i8 T. r7 Q. j/ O* }- i

7 i$ [8 R7 D; A' z" q + X! X; B9 {2 t- ] # t( \/ ]2 M8 N V& }. p4 i' i

所以,我想住在这些胡同的人一定是赞成搬迁的。我为原来的邻居们能够住上有现代设施的楼房感到高兴,但为把那些绿树掩映的四合院拆了感到可惜。在拆海淀镇的时候,北大环境学院的师生抢在推土机前面录像和拍照,最后一次纪录下那些精致的建筑和庭院,然后目睹古镇的灰飞烟灭。

$ a) A& V4 p1 G& J' t ) j+ p6 C3 N8 Q( @4 x / t. e7 Z) \$ [: n, N

9 L/ s' z3 g* J, ~7 H: F0 G. O5 E 4 Z3 @8 I3 Y9 j0 s, z$ N

其实这个情况发生在整个北京。在对北京古城的摧毁方面,如果五十年代拆城墙如梳,那么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就是如篦,到了公元两千年,那简直是如剃了。

2 Z' W" ~+ Y' g ; _; |% P: N4 ~& q ' |& j3 E1 G& F( _

, a8 Q. G- W5 D, O 5 I3 t% `! u: L' I/ L' X; Q7 w: m& u" b- y q

) W+ ~+ E2 D# u0 u$ @% ?初中快毕业的时候,我们家搬离了海淀镇,此后我回去的时候很少。出国以后多次回北京,只有一次骑自行车从原来的胡同穿过,一个熟人也没看见。其实我挺想回 + r: H3 n) x, J- t& s' P去好好看看的。老是想,等下次回国再说。谁知道,因为这如剃的变化,我现在只能对着高速公路和陌生的高楼大厦来凭吊了。

: b7 U' I$ M2 h8 H4 ^ / w/ M0 a9 O6 e4 W' _7 M ' q9 @6 g" d0 L2 [- `

j- W8 |/ C! U; u z 0 i8 v6 d6 C3 p- J $ S# r r/ F- k' n

京人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5-4-10 10: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消失的又岂止是一个海淀镇啊!唉!!!!!
发表于 2005-4-10 13: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海淀消失的时候我几乎天天去~可惜啊,当时没有相机。
发表于 2011-6-9 21: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唉 又是一声叹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5-8 19:45 , Processed in 1.141774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