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55|回复: 2

北京历史文化科普讲座第54讲——《天坛》笔记整理稿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7-2-26 16: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历史文化科普讲座第54讲——《天坛》笔记整理稿
主讲人:姚安(北京史研究会理事、天坛公园副园长)
时间:2004年5月22日上午9:30~12:00
内容:
      天坛始建于明乐十八年(1420年),历经嘉靖朝扩建和清乾隆朝改建成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皇家祭坛。天坛文化内容丰富,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深厚,受到我国政府的重视和保护,1961年被国务院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被评为“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一、世界遗产问题
      天坛于1998年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北京的皇帝祭坛——天坛的评语是:
1. 天坛是建筑和景观的杰作,它简洁而生动地表达了曾对一个伟大文明进步产生过伟大影响的宇宙观。
2. 天坛具有象征寓意的规划设计对远东许多国家的建筑和规划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3. 中国封建统治延续了两千多年,天坛的规划设计思想,象征者(体现了)它的合理性。
这三条标准是天坛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依据。对于第二条,据说越南也有祭天建筑,也是中间有一个高台。外国人来评定世界遗产,视角是以外国人的眼光来看待的,所以他们提到了皇帝作为中国这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的合法性的问题。他们认为,通过天坛祭天,中国最高统治者皇帝可以表现出他的权力是受命于天的。皇帝独享祭天的权力。
今年,世界遗产大会要在中国苏州召开。全国的世界遗产所在地单位都要在苏州办展览,世界遗产组织的官员有一大部分要到北京来。由于一部分官员点名提出要到武当山被烧毁了的真武殿去视察,所以天坛也在做自检。
当初评世界遗产的时候,世界遗产组织曾经要我们承诺,天坛周围的保护要往外扩展两公里。可大家知道从天坛扩两公里到哪儿,就到了天安门了。也就是说从天安门一直到天坛这一带全都是文化景观区,形成一道视觉走廊。但这种要求实现起来难度太大了。
天坛占地273公顷,有四个故宫那么大。可很多人说感觉不如故宫大。其实,天坛公园所辖面积是200公顷,其余被天坛医院,崇文体育场给蚕食了。另外,还有582电台的问题,天坛很多地方都能看见天线。天坛的西北外坛、神乐署周边烟囱、南门外公交车停车场等等,都很不符合世界遗产的形象。
还有现在在天坛坛域范围内的橡胶厂、副食店一些单位的存在,这些其实属于中国历史问题遗留下来的,但世界遗产组织可不管你是什么历史问题不历史问题,他们就认为你是保护不力,所以我们也在就天坛的环境保护等问题上做报告。
本次大会讨论的议题很多,其中一些甚至牵涉到了政治。比如说申办高句丽遗产中,中、韩、朝三国在高句丽的属性问题上争论不休,上升到了政治层面。
二、天坛的历史沿革:
       天坛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远古洪荒年代,现在发现的最早的祭天遗址是距今约6000~7000年前的红山文化遗址,这里发现了最早的祭坛。另外,西安发现了隋唐时期的祭坛,南京发现了六朝时期的祭坛,但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是北京的天坛。
       北京的天坛是按朱元璋在南京时建的天地坛的模样建造的。朱元璋是农民出身当上皇帝的,他对天地很敬重,所以把“国之大者,为祀与戎”看得很重。可是他祭祀天和地的时候总是下雨,于是大臣就对他说:“分开祭天地不好,应该放在一起祭祀。”朱元璋遂实行天地合祀,建造了大祀殿,周围是“岳镇海渎”,现存先农坛。后来永乐帝在北京建造的大祀殿,形象更加高敞壮丽。
嘉靖皇帝是一个继位故事很多的皇帝。武宗死后无子,于是其母张太后和大臣们商量,选了兴献王之子朱厚璁做皇帝。这位跨越黄河来到北京的藩王之子,着实做了几件彪炳史册的事情。一为大礼之争,即以自己亲生父亲为皇考,使父亲神位入太庙;二即为实行天地,拆掉原来的大祀殿,建造了三重、三色檐圆形大殿,取名大享殿。名称的来历根据,古时称把父亲配天而祭的利益叫做享礼,“孝敬父亲象天一样”,“配天而敬”,嘉靖自认为他十分孝顺父亲,所以名为大享殿。该殿据说“美仑美奂,三色坛体”,大奸臣严嵩因此官升几级。嘉靖皇帝是个比较固执的人,为了达到目的坚持己见一意孤行,大臣在底下痛苦流涕以头戗地他丝毫不管。可是等这些目的都达到之后,他一次也没有来过大享殿。崇祯年间,大享殿作为祈谷大殿。
明清以前,皇帝每年四次祭天,孟春祁谷,孟夏求雨,季秋享地,冬至祭天。明清时,秋天享礼不搞了,皇帝每年三次祭天。康熙在位61年,参加44次祭天礼,是属于比较勤祭天的皇帝。康熙唯一一次流泪就是在圜丘上。不是在祭天大典上而是给祖母祁寿的仪式上。孝庄太后病重,康熙皇帝在宫里盘腿打坐,昼夜不睡守护祖母,但太后病情不见好转。于是康熙步行到达天坛,在圜丘上高声朗诵祷词,“若得太皇太后……我愿自减寿岁……”痛苦流涕,当时底下的文武百官无不涕泪横流,均想“这个满族皇帝确实象汉族人一样孝敬、忠孝节义”。
从雍正篡位的不合史实到对斋戒制度的改造:
康熙60年病危时,选择了雍正去祭天。这个选择应该不是很随意的。这时十四阿哥在边疆戍边,如果康熙真的有意要十四阿哥继位的话,不至于把他分派得那么远。
雍正在康熙60年代父祭天时,并没有直接上祭坛,而是等到探子来报说老皇帝快不行了,立刻放弃祭天快马来到畅春园。遗诏宣布胤祯继位,于是直接不搞祭天大殿搞即位大殿。雍正即位后,一直到雍正八年都没祭过天。雍正是个很勤政的皇帝,长期繁重的工作使他积劳成疾,放今天说就是有心脑血管疾病,大臣说你需要斋戒三天去祭天。雍正不情愿,以“中宫不可一日虚设”为由,不愿意斋戒那么多天。后来终于在雍正九年,在紫禁城斋三天,然后第四天早上,二、三点钟就起床,坐着大轿浩浩荡荡去天坛,不去斋宫直接就去圜丘祭天(雍正皇帝在位十三年从没住过天坛斋宫)。
乾隆即位以后,乾隆七年,立刻就恢复了康熙旧制,斋三天。两天在紫禁城,一天在天坛斋宫。斋宫内御沟因为寝宫的扩建而只存北东南三面。有人提出这样会有碍皇上的安全,乾隆皇帝大不以为然,以诗做答“守德由来胜守险,当年何事堑防门”,在他看来,我以德施政,自然受到万民拥戴,远胜于设墙挖沟防范。
 乾隆年间,天坛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一般一个朝代优秀的建筑几乎都要等到该朝代度过了一百年以后。明朝,110年后遇到嘉靖改制。清朝到了乾隆年间也正好是100年左右。这个时期,不但天坛,北京其他各大寺庙也在乾隆朝得到了大规模的修缮。天坛的圜丘坛也是在这个时候重建的。同时,大享殿也被乾隆皇帝改称了“祈年殿”,认为更加符合殿宇本来的用途。改建完毕后,乾隆皇帝发上谕不无得意地说,“南郊神坛,万事万代,堪称永久”。
       另外,乾隆还改造了天坛的门。门关乎风水,甚至关乎区域的兴旺发达。原来天坛只有一个西门(祁谷坛门),乾隆皇帝认为祭天祁谷应各走各门,故又在南边开了个门,即天坛医院的那个门。
       天坛里的松柏树营造了无穷的浩淼之气。松柏是树中贵族,它们不变颜色,如人之讲节气一样,不随波逐流,所以,中山公园、太庙、天坛等比较严肃的皇家坛庙建筑都种植松柏。乾隆以前天坛的树只有松柏一种树种。但乾隆帝认为祭天讲四季分明,要在祭天的环境里看到四季变化,于是从丹陛桥开始种上了槐树等落叶树。另外,松柏刚种上的时候并不好看,由于天坛“地无高差,道路笔直”,也为了给每天晨练的人们一种祥和的景观,故而现在也种槐树。
清朝皇帝对祭天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明朝帝君。别看乾隆皇帝这巡那巡的,但一次都不耽误祭天。在位60年,祭了60次天。明朝皇帝都很懒,如万历皇帝48年在位时间,只祭了三次天,你看他懒不懒。不过这个皇帝倒做过一件步行求雨的壮举,在当时坊间被传为奇谈。
清末天坛开始衰落,皇帝祭天也不如前期皇帝那么勤了。但光绪皇帝祭天较多。1889年,祈年殿起火,当时雷击把匾烧着了,掉倒了地上,于是把大殿烧着了。外面虽然下着雨,但中国的殿都是雨背,雨浇不进殿里去,雨水顺着屋檐流下来,大殿轰然倒塌。等倒消防队来之后,也是水浇不进殿。最后只抢出了皇天上帝的牌位,周围的汉白玉栏杆爆裂。文人借此说“大清朝气数已尽”,慈禧震怒,勒令重建,守堂官因此受了重刑。可是中国人没有保留建筑图纸的习惯,重建连图纸都找不到。后找到了以前参加修缮的老工匠,凭着记忆修成了。但修成之后,大家都说比过去的祁年殿高一点。
      袁世凯祭天闹剧:
      1915年,闹出了袁世凯天坛祭天的闹剧。袁世凯祭天共筹备了9个月,现在天坛礼仪馆里还有部分当时祭天用的物品。袁的谋士给袁设计用周朝祭礼来祭天。当时天坛里种植有益母草,是中草药,可治妇科病,当时天坛神乐署还开有不少药店,均以天坛里的植物卖钱给人治病。现在天坛医院不还在那儿卖药嘛!后来,袁世凯命人将这些药店全都迁到了前门去。前一阵子,天坛公园整理中路的时候,还挖出了许多当时的药罐子、捣药器什么的物品。
三、天坛建筑:
总体布局:
        天坛的总体布局是“一条天街夹两坛”。在古代,农业和天同等重要,这种意识同样体现在了天坛里。皇帝在圜丘祭天,在祁年殿祁谷。重农重天,皇帝日子才好过。所以我们现在也在讲三农问题。北京原来没有外城的时候,天坛的位置处于南郊,所以祭天坛叫祭南郊。本来天坛的轮廓是马蹄状,现在变成了蘑菇状。一次,一位外国朋友说道,“天坛现在成了T恤衫了”。牺牲所,就是现在天坛医院所在的地方,里面还能找到一段残留的墙迹。
        天坛建筑的精彩处,还在于南北两坛墙是弧形。这正好使两坛的北面都呈弧形。中国古人讲“天圆地方”,“天人感应”,这种在坛墙上的稍稍改动巧妙地体现了这种思想。什么是天人感应呢?天人感应就是“趋吉避凶”。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象你开车在车道上走,总有那不礼貌的人跟你挤车道,而又总有人就跟他去飙劲儿去挤,你说这不是趋凶避吉嘛!有时候,祸害虽然很讨厌,但人力无法改变,就最好是离他远一点儿。不要冒着危险硬顶。(姚园长的个人见解。偶持保留意见。不过真希望她是对的,但观点却不敢沿用。)
        中国哲学讲“品节祥明,事理通达”(大概),就是说人追求天、地、人(或再加个“己”)和,己要先心平气和,再和周围人搞好关系,再跟地搞好关系,于是我们就会很舒服,就会更好地投入工作。就象是晴空万里的天气,人的心情就会爽朗,人应该是“趋吉避凶”的。(点评:这段有点她自己的见解了。不过不难看出她是从天坛的文化内涵里得到了一些启发的)。
 外国人说中国人申报世界遗产总是这个山那个庙,分那么细,干什么不打包在一块申请得了。我说“不一样,含义不一样。天坛是礼制建筑,不是佛教,或道教的庙宇。天坛敬的是天,但天无形象,故而天坛没有一尊像在那礼。也没有一套法则。故宫体现了中国人大一统的思想,颐和园是中国人的造园艺术的集中体现,而天坛则表现出了中国人的哲学智慧。中国人在哲学上是很先进的。”人在天坛感觉非常渺小,“天玄地黄,天高地低,天圆地方”。
单体建筑的价值:
天坛单体建筑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一组声学建筑上。很多游客投诉说,回音壁没有回音。(其实主要是人多的问题。)无人的时候,我们测过,一次一脚踩在一音石上,一脚踩在二音石上,结果回声传回来一会是一声,一会是二声,很神奇。至于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志书上也没见记载。不过个人认为是有意如此做的,连中路甬道上的石头是不一般大小的,参差不齐,而且石头的界限就是声音次数的界限。
        另外还有人说,为什么把回音壁用栏杆围起来,这样的话回音壁没有回音。中国人喜欢在古迹上刻字,回音壁上已经刻的都是字了。国家旅游局前些日子开会说,连金字塔、柏林墙上都有中国人刻的“到此一游”。国人的这个习性一天不改,就一天不去掉回音壁的栏杆。
四、祭天大典:
       参加祭天大典的共有3776人,以现在的品级来说,所有的司局级干部都要参加祭天。而且,限男性。祭天时的警备配置非常详细,36人抬着大轿子从紫禁城出来,大队人马跟着朝天坛行进。抬轿的还分成10个班,一个班抬,九个班跟着走,中途轮流换班抬。
       每次祭天大典前神乐署等单位都要“彩排”(在神乐署凝喜殿演礼,即彩排)。那些以前没有参加过祭天大典的新任官员都要提前到圜丘来“走位”。祭天议程非常严格,皇帝非常重视,往往由此升官的寥寥无几,但由此获罪的却大有人在。一次,祭天时照明的灯被风吹灭了,乾隆皇帝震怒,差点杀人,最后负责官员被免了官。天坛的灯具都是纯金纯银做成的。天坛的器物观赏性差一些,但质地都非常好。这可以从朱元璋的一句话,——“敬天贵在敬诚”,——中窥见帝王的心态一二。
        圜丘上的皇帝神位到了咸丰时是八个,以后不再加了。这是因为,清朝第八个皇帝(算上关外的俩),道光皇帝,在位期间发生了鸦片战争、割地赔款的屈辱事件,他自觉“无脸到天坛见到列祖列宗”,于是下遗诏说死后神位不上圜丘供祭,遗诏写得挺辛酸的。但咸丰上台后,觉得他父亲还不错,于是就下诏说“从朕躬以下不再上天坛”,又说了一些冠冕堂皇的话,类似“余下的要好好工作了”,“沿着某某道路奋勇前进”等等。以后,清王朝江河日下,余下皇帝神位都不再上天坛供奉。
        皇帝祭天时上圜丘,这时圜丘最高一层只站三个人,一是皇帝,一是给皇帝整理衣服的,一就是唱赞官,即唱“起——跪——”口号的人。此人从神乐署选拔,要嗓子好才行。祭天时用的音乐本来音速很慢。因为康熙比较好说话,大臣对他说能不能改了祭天的大乐,康熙点头就同意了,“那你们去制订吧!”到乾隆一登基,这个一个很狂妄、很喜欢舞弄风雅的皇帝,他说祭天音乐就要庄重凝重,可以“涤心虑,荡凡思”,于是又把音乐给改了回来。最近,我们在布置神乐署展览中还发现,从祭天有歌词开始,到袁世凯祭天时的歌词,其内容竟然无甚大变化。都是歌颂天怎么有德的。正如张献忠所言,“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德以报天”,然后后面七个“杀杀杀”字,起义了。
        最近神乐署就要开放了。政府斥资5000万,把附近老百姓搬迁,重建了神乐署。我们准备举办雅乐音乐会,并在神乐署两边的廊房内将中国历史上对音乐做出贡献的人列出来,另外,还会将古代乐器陈列出来。
四、听众问答:
1、问:文革挖地铁时,有毁了树的现象,现在天坛的树怎么样了?
答:乾隆时期,天坛的树有六万八千株。嘉庆时有四万多株,到了清帝退位的时候,有一万八千株。解放前有六千多,到了现在,只有3600多株了。在这里,非常感谢人们爱护天坛,喜欢天坛。比如说有人告诉我说,“你说天坛有3600株树,可是不对,我一株一株地都树过了,没有那么多。”当时我听了后很感动,感谢大家关心天坛、喜爱天坛。(天坛到底有多少株树?据《北京导游十万个为什么》一书,天坛有六万多株树,其中,有古树3560株。试想,273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92%,就算10米一棵树的话,那也有两万多株了,怎么会总共只三千多棵树。姚安说的应该是古代遗留下来的古树数目。)
       其实,很多地方,比如天坛医院等单位不归天坛公园管,但那里面的树都归天坛公园管。天坛的树应该算上这些地方。天坛有90%的树种都是柏树,只是后来乾隆皇帝当政后才种上了槐树。
        有些人很爱护天坛,我们天坛经常出展览,不出一周就有人告诉我们有些字错了。但有些人也很自私。比如说天坛每天有4、5万人晨练,有些人对着树木摽树,对树木的毁损是不言而喻的。有时候又不得不为这些人们提供服务,我们设有晨练区,加装了很多健身设备。有一次,我看到一个老人在摽树,就对他说“别摽树了”,谁知道他追上来说“你外地人干吗管我北京人?”其实我就是北京人,但我没说,就走了。谁知他又追上来说“你就会管我,你管不了风,风比我会摽多了。”还有人不但摽树,还往树上蹭,说是蹭一蹭,就把病传给树了,树可是大家无言的朋友啊。
         外国同行问我,“天坛共有多少职工?”,我说,“500个”。他说“啊?这么多啊?”我没敢对他说我们其实有1000个职工。他不知道天坛除了有供游客参观游览的职能,每天还要接待4、5万的晨练的人们,还要对付那些不太讲公德的行为。
2、问:祁年殿都用栏杆拦上了,为什么不让游客进去看?
答:祁年殿在94年的时候曾经发生过一次爆炸。有个游客拿着炸药包去引爆,结果4个龙井柱全部碎裂。幸亏当时职工当场扑灭了,但雷管爆炸就有这么大的损失。我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把一个钢蹦儿放在人们经常出入的地上,结果一年后这个钢蹦儿变成了手掌那么大。——都被人踩成什么样了。祁年殿的地是北京少有的几处金砖铺就的地面,如果每天这么踩,长此以往,怎么是好?
3、问:地坛有祭地仪式,天坛有无打算搞祭天仪式?
答:天坛是个很祥和的地方,祭天大典是个很严肃的事。我们曾经在丹陛桥上搞过一场一两百人的祭天仪程展示,是从九章仪程中挖掘出来的三章。这样就已经惊动了方方面面对文物的保护工作。但天坛祭天排场之大远远不是一两百人就能满足。天坛代表国家,是文化的象征,如果音乐、服装、道具不能原汁原味的展现祭天文化的话,会有愧于人。所以这件事情一定要慎重。
4、问:天坛北坛墙是明清时的坛墙吗?
答:不是。南移了将近30米。上世纪50、60年代,为了保证106路电车的通行,做的改动。
5、问:斋宫外的两道御沟还会注水吗?
答:斋宫外的御沟在古代,皇帝不来斋宫斋戒的话,也是不注水的;只在皇帝来的那天才注水,走了后,一天就渗到地下去了。现在它已经一百多年没注水了,如果现在要注水的话,解决不了融、冻等技术问题。
6、问:神乐署面积多大?
答:神乐署面积是3600平(据《十万个为什么》,神乐署占地面积9420平方米,建筑面积4700平方米)。天坛面积曾一度缩小为70多万平,现在已经扩大到了200多万平了。将来要把能收的都收回来。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7-2-26 17: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啊,非常有用的东西
发表于 2007-2-27 22: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6-4 00:17 , Processed in 1.139734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