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12|回复: 8

[原创] 我和我的北京,我写我的北京[新人拜山贴]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6-12-14 16: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怎么发现这里的?要感谢《城市》

电视对于我,通常只有两个频道:CCTV-5和BTV-6。除此之外,就喜欢看BTV-5从19:15到20:30的一条龙节目《身边》、《首都经济报道》、《城市》。

《身边》,是听紫薇姐姐和胖老郭他们幽默似的暗讽;

《首都经济报告》,是喜欢潮东和长盛京味的评述,当然重庆的王娟妹妹也很好 :-)

《城市》,则是说我们北京城的故事了,主持董路,虽说他是足球写手出身,俺也知道他当初在北工大可不是这方面的科班,现在能混到这步,是相当不错了!

昨天的《城市》,很吸引人,说的是保护北京胡同的事,就寻到这里来了。

二、我是哪儿的人?

确切的说,我肯定不算老北京(家里几代在这里才算?)。我户口本上籍贯写的是江苏,是因为我父亲出生在那里,但是,我对老家根本没什么概念,父母很小的时候就已经都迁居北京(母亲来自山西),我是出生在北京,成长在北京南城,目前工作在西城。

工作之后,碰到一件原来从来没有碰到的事(因为大学也是在北工大,工作前没出过北京,呵呵),就是,总有外地朋友第一个话题就是喜欢问,“你是哪儿的人?”,一开始特别不适应,为什么老问这个?!后来才慢慢习惯,哦,原来是认老乡。我不知道别的北京朋友是不是和我一样,我好像不太关心别人是哪儿的人,就算出差到外地,我也不会主动问:你是哪儿的?是北京人么?没这习惯,但是,我到外地,还是有很多人问我:你是哪儿的人?!呵呵,这一点不知道是不是北京人大都这样?还是我自己的习惯不同?

三、我眼中的北京

我从小就住在右安门,现在也是,准确的说是右安门外,但抬腿下楼过河就是宣武区了,小学,中学都是在宣武区,成天混迹在牛街,菜市口,南横街,虎坊桥,琉璃厂,和平门一带,在陶然亭公园还被大孩子抢过钱,呵呵,记得中学前很少自己跑到西单以北。小时候住平房,但绝对算不上是胡同,对胡同的概念都是去同学家,很多同学家都住在南横街,琉璃厂一片,其中,有个非常好的朋友住在朱巢街的中山会馆里,当时那里已经是大杂院了,唉。还有琉璃厂一带的好像是杨梅斜街?小时候不懂,就觉得那里好玩,呵呵!

南横街是上中学的必经之路,鼎鼎有名的小肠陈那时候就经常光临,至今习惯未改,店主人那个老头子一幅爱搭不理的模样真是多年未变啊。还有虎坊桥十字路口西南角那个卖炒干和包子的馆子,也经常光顾,好久没去了,听说搬到路口那边了?那时候菜市口路口还是丁字路口,记得南来顺在那里,小吃挺火的,但我就爱吃他的豆腐脑,现在搬到大观园了,离我也不远,周末早上有时候去,人还是那么多。

上大学后,同学来自北京的东南西北中,去玩得地方更多了,这时候才真正见识了四合院,一个同学,住北海北门对面的胡同里,一个大家族住一个大院子,这可不是南横街的大杂院,真爽啊,有葡萄架,夏天去他们家吃饭就在院子里,真舒服!虽然我相信一个家族住在一起免不了磕磕碰碰,但是真的很喜欢那种院子,关起大门,就隔断了外面的喧嚣。还有个同学住北兵马嗣,那里现在也是藏龙卧虎,很多有钱人买下了整个院子,还改造了车库,看着不起眼的门,一打开就出来辆宝马奔驰什么的,不知道里面被他们改造成什么样子了呢?

这几年北京变化太快了,但很多东西也变味了,两广大街到是宽了,原来的味道也没了,南横街现在还没拆,但也没见到保护什么,估计拆掉是早晚的事,我不知道现在北京的规划者们有多少来自北京,或是真对北京有感情?无论怎样,千万别把北京给毁了.............

另外还有一点不爽的是,一直认为咱北京人大都是很大气的,能容得下来自各地的朋友在这儿一起生活和建设,但越来越发现北京人反而在北京逐渐失去了地位,甚至看过有的报道说在北京的公司都不爱用北京人,这事闹得...有时候真想让别的地方当首都算了,别一来就北京人怎么怎么样,北京需要清静清静,不喜欢国贸的高楼大厦,我头晕.........还是那个观点,欢迎大家来北京,但请善待她。。。

这几天看《康熙大帝》突然想起一个奇怪的问题:老北京,是指明清北京的汉人平民呢,还是来自蒙满的旗人?那个时候,是不是前门外一片京油子口音,而紫禁城内全是东北口音呢?!哈哈。谁给答答?

新人新贴,随意写写,大家多支持!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4 22: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哈,祝好文频频!!
发表于 2006-12-18 00: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创意!《新人拜山帖》!我也是个新人,不管不顾的、咣、咣、咣!就上东西,真是有些失礼了。

北京人,不好划线,只能说北京就像一口大粥锅,甭管哪儿的人,一煮一熬,只要够功夫儿,都是北京人。而且还甭管哪的人,都给咱北京留下了痕迹。

发表于 2006-12-18 11: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大家!
发表于 2006-12-29 13: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后我很怀疑楼主中学不是在62上的就是140。。。。。。
发表于 2007-1-6 01: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共赏之
发表于 2007-1-7 21: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的美文,很喜欢,朴实而真挚,让我忆起了我的童年
发表于 2007-1-9 22: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天我也写一篇[em01]
发表于 2007-1-9 22: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大枣树的文章果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5 20:06 , Processed in 1.132944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