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250|回复: 3

如何判断四合院的年代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6-12-7 03: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冯肯 注: 这是多年前关于美术馆后街22号院的一篇文章,作者是张一兵. 美术馆后街22号名人祖宅虽然早就拆毁了,但是从这篇文章中可以学习如何判断老四合院的设计和建成的年代.

****************************************

                                 探访北京美术馆后街22号院

                                               张一兵

  京华本是故里,夏日小住,正可以谒先辈、访亲朋、游故地、赏蝉鸣。不意朋友一声电话,把我引到了美术馆后街22号四合院,一座看似普普通通、貌不惊人的小院。
  在主人的带领下,笔者仔细考察了小院的里里外外。22号四合院的外观年代,大约是从清代中叶延续到民国时期,但其内部结构和构件中,却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22号院原为两进院落,前院正房及两厢被他人借用,至今没有归还,残破较甚,已不好判定年代。大门设于前院西侧,为广亮式,现存的构件及做法都是清中叶以后流行的,如正面雀替下部已经不做真正的丁头拱,而是阳刻拱形,并贴上木条表示小斗;又如梁及瓜柱用料皆为方(长形)形截面,等等。但这些只是表面现象。
  主人赵景心先生现住后院,有一正两厢。厢房建造年代较晚,约为晚清民国时期,有院中拆下的两根方形截面五架梁为证。正房外表亦为晚清民国的通行式样,如前檐廊的梁架等,室内装修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之处。笔者征得赵先生同意,钻到天棚顶上观察了梁架结构,到后院挖出了石柱础,发现此座建筑的确与众不同。
  一、各条梁及瓜柱用料的截面都是圆角(长)方形,与北京地区现存绝大部分四合院民居正房的用料有明显区别。据笔者的实地调查,在本地的四合院建筑上,凡有明确记载为清代初年的房屋,其屋梁及瓜柱皆用较小弧度的圆角(长)方形,凡是较晚一些的晚清民国时期的房屋,其屋梁及瓜柱皆用正(长)方形截面的木料。前辈学者的调查资料显示,元、明时期的屋梁截面大都为上下平面、两侧弧面的近椭圆形截面。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圆角(长)方形截面为唐、宋到明、清时期屋梁截面的中间过渡形态,从时代上看,大约出现于明代晚期及清代早期。
  二、脊檩及(上)金檩与檩方之间皆用垫板(又名夹堂板),雍正时期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已有明确图例,故宫三大殿也是如此做法,应是明朝遗制。而现存的其它四合院建筑中较少见到这种做法,因而推测这可能是一种较早期的做法。清中叶以后脊檩及(上)金檩之下,已经普遍不再使用垫板,而是直接使用檩方了。笔者见到的实例大多是在檐檩(及下金檩)下使用垫板。对此,本地工匠的解释是,原来(朝代待考)这种做法较为正规,清中叶后就取消了上部的垫板,是为了省工省料而做的“偷手”。本屋的原始状态是有垫板的,而大修时撤去了一根垫板,也可以说明两种规制的先后。
  三、五架梁及三架梁皆为中段较粗、两端略有收分的梭形梁,是元明时期的月梁造向清代以后的直梁造过渡的中间形态。现存北京地区的民居中,此种形制已极为少见,笔者调查过的上百处本地清代中期以后的民居中尚未见到一例。
  四、柱础与清代一般做法不同,石础上部覆盆(古镜),下部底座为斗状,是明代以前的流行做法。本地清代础石底座皆为垂直的扁方形,没有向下的收分。
  五、单檩鞍子脊。据乾隆图载,此院为某官宦府第的西配院,等级偏低。这样等级的建筑应当用鞍子脊,与房屋现状正合。因而此屋很可能为乾隆前之遗物。另外,此四合院院落格局与乾隆图相合,即乾隆以前已有此院,平面布局至今未有变化。
  以上所举的几个例子可以表明,美术馆后街22号四合院现存建筑的一些构件具有明代晚期建筑的特征,与1950年向赵家出售此房屋者所称此屋为明末清初之物基本吻合。
  行文至此,笔者不禁想就如何识别古建筑年代,发表一些感想。
  关于这个问题,前辈学者已有许多讨论,最主要的有梁思成先生的论著(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等)及刘敦桢、陈明达、王朴子等人的论文、专著,比较通俗且容易找到的书则首推祁英涛先生的《怎样鉴定古建筑》(文物出版社出版)。几乎所有这些著述都提出过这样一个基本的观点,即古建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判定其年代就一定要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要将调查结果综合起来看,而不能只见到其中的某个部分就匆匆下结论,好像盲人摸象一般。
  对于年代较为久远的建筑,识别起来更要谨慎,因为这样的建筑往往经过历朝历代多次修缮,外观上往往是最后一次修缮的样子,给人以假象。当年梁思成先生见到五台山佛光寺,就没有被这幢建筑上的一些明清构件所迷惑,而是深入其中做调查,发现其中保存了唐代的构件和做法,为我们发现了重要的国宝。宁波保国寺的外表是清代康熙时期的,其外槽的重檐、柱、墙都是康熙时加建的,只有内槽的梁架、斗拱是南宋时的原物,从外面是根本看不到的。浙江武义延福寺从外观上看,也是清代乾、嘉时期的风格,只有其正殿保留了大量元代的构件和做法。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即识别古建筑不能光看外表。
  此外,识别古建筑年代还应具备一般的古建筑常识,如官式建筑与民居的区别,外观形态及内部结构,常见构件的名称、形制、做法、功能及历朝历代演进变化的大致序列等等。一般来讲,一座建筑物的外部是保护层,要承受较为恶劣的环境条件,往往比较容易损坏,在人们对之进行修缮和装饰时,首先更换的大都是外部构件,如屋顶上的砖瓦和暴露在外的飞檐、檐柱等木构件,而其内部的梁架、础石等构件则可以维持较长时间,在良好的条件下甚至可以使用和保存上千年。因此,判定一座古建筑的年代,绝不能仅凭其外观,一定要观察其内部,主要看梁架、础石等耐用构件,才有可能得出较准确的结论。这已成为古建研究界的共识与常识,学者不可不慎重对之。
  北京美术馆后街22号四合院的情况也是这样。据赵景心教授介绍,传说此屋建于明代。赵景心教授的父亲为著名学者赵紫宸先生,他的话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这就好比谁家有一块垫床脚的石头,有一天一老者看到了,说是和田玉。对此话,主人决不会掉以轻心。据笔者调查,北京民居尚无一处是可靠的明代遗物(北京南锣鼓巷59号洪氏祠堂是民居与官式建筑的中间形式,非典型的民居,不具备完全的可比性)。因此,寻找明代民居应当是文物工作者的关注点之一,是一种责任,而不应当有了线索,却自己把它砍断了。如果真的找到一座明代民居,就等于给北京人找到一件宝贝,是功德无量的事,即使是明末清初的建筑,在北京也所剩无几了。因此,22号院实在是一座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小院。

(作者为吉林大学历史学博士研究生、深圳博物馆副研究员)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6-12-7 12: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真好!收藏了,啊!冯肯半夜上网整的啊,辛苦!怎么还没老就觉少了啊,hehe .呵呵.
发表于 2006-12-8 23: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我又长知识了。真得谢谢fengken老师!
发表于 2006-12-20 17: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知识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6-3 08:33 , Processed in 1.128932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