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26|回复: 3

◤◢◤◢◤◢◤◢ 先 农 坛[图库] ◤◢◤◢◤◢◤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6-12-4 03: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图片都放在下面的网易相册中:

http://photo.163.com/photos/aappaapp1/108204372/

附:地坛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4 03: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先农坛


    先农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时称山川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先农神的地方,地处今天桥南,与天坛相对,面积约3平方公里。
 
    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分天神、地祗二坛,分祭风、雨、云、雷和岳镇海渎神祗。太岁殿是先农坛内最雄伟的一组建筑,包括正殿7间、南部拜殿和它们之间的东西两庑。皇帝在太岁殿稍事停留,就到东南的“具服殿”更衣,然后在具服殿南的“观耕台”前举行籍耕典礼。

    观耕台是一座华丽的砖石方台,上设御屏宝座,台前就是籍耕田。在这块田地上,皇帝右手执耒,左手执鞭,在鼓乐歌声中,随着驾着耕牛的农夫们走三个来回,算是完成了三推三返的典礼,最后由农夫们播上五谷,将来收获后贮入神仓,专用于祭祀典礼。
 
    先农坛1915年被开辟为城南公园,1931年改建为先农坛体育场,1950年为迎接前苏联访华足球队进行了扩建,1959年为首届全运会召开再次扩建,1987年为首届农运会及十一届亚运会,拆除原有建筑,原地重建体育馆,到1988年完工。


    太岁殿又名太岁坛,位于先农坛东北。太岁之神原为露祭,嘉靖十一年(1532)建太岁殿。黑琉璃筒瓦绿剪边,坐北朝南,阔七间,宽52米,深24米。外额枋为和玺彩画,内额枋为旋子彩画。正殿前有东西庑殿,黑琉璃瓦绿剪边,悬山顶,阔11间,宽57.2米,深13.6米。拜殿又称南殿,倒座,阔七间,中为穿堂。 该组建筑即现在古建筑博物馆所在地。

    中国自古重农,农业是国家的根本、人民生活的保证。历代清明的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虽然自己不可能亲自下田劳动,但是也要做出某种姿态,让天下百姓知道皇帝是重视耕种的,于是便有了“籍田礼”。
 
    籍田礼是指皇帝在特定的地方模拟耕田的仪式,这种仪式就其本质而言,是统治者美化自己、笼络百姓的一种政治手段。尽管如此,毕竟反映出农业在国家政治、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籍田仪式通常在都城南郊举行,虽然是象征性仪式,皇帝也要率领文武百官出城躬耕。西汉武帝刘彻时,把籍田仪式从郊外搬到了京城的行宫;既然是象征性做做样子,那么在行宫举行既达到了目的,又省去了许多风尘辛苦。隋唐以后,籍田大都在宫苑里进行,同时还建起了观耕台,皇帝登台观看群臣籍田。虽然这种仪式并不是年年举行的常典,但当皇帝觉得有必要加强一下对农业的重视,或显示一下太平盛世的景象都会来一次籍田仪式。从唐宋以后,籍田之礼尽管不断松弛,但一直到清代都没有废掉,特别是明清两代还专门在城南建立了先农坛,做为籍田之礼进行的场所,以示重视。

    我国古史传说中把最先教民耕种并受奉祀而成为神者称作先农。历来有把神农当作先农祭祀的,也有供奉后稷的,而以炎帝神农为先农影响最广。先农坛即为祭祀先农而建,又叫山川坛,坐落在北京外城永定门内,和天坛一西一东,相对而立,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先农、山川、神祗、太岁诸神的地方,尤以祭祀先农之礼最为隆重。

    先农坛始建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当时它和天坛都在城外南郊。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外城建成后,才被圈入城内。先农坛并非只一座先农坛,还包括太岁坛、观耕台、庆成宫、神仓、神祗坛等建筑,到清代时统称为先农坛。现在的规模形成于明嘉靖年间,以后历代都有修葺。全部建筑被内、外两道墙围住,占地130万平方米。

    先农神坛在先农坛墙内西北隅,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乾隆时重修。神坛坐北朝南,是一座砖石结构的方形平台,一层,周长60米,高1.5米;祭祀先农的礼仪就在这里举行。坛北为正殿,殿内供奉先农神位,东西两侧是神库和神厨。先农坛的东南有一座观耕台,籍田仪式在这儿举行。观耕台原本是木结构的,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代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才改为砖石结构。台南向,为方形平台,周长64米,高1.5米,比先农神坛稍大些。每年农历三月上亥日,皇帝要到这儿亲耕,行籍田礼。在清代,籍田礼举行的前一天,户部、礼部的堂官要和顺天府的官员把耕籍器具与农作物的种子送到太和殿丹陛下,待皇上龙目御览后,再授还给顺天府官,顺天府官捧着从午门左门出,放在备好的彩亭内,送到先农坛籍田处。籍田仪式举行的当天清晨,午门钟鸣后,皇帝身着礼服,坐着龙辇,在陪耕文武官员的簇拥下,来到先农坛。先到先农神坛行祭礼,然后在具服殿换上明黄色的龙袍,稍微休息一下,由导驾官和太常寺卿充当导引,来到耕籍位。亲耕田就在观耕台的东面,共1.3亩,民间流行的“一亩三分地”的典故就是由此而来的。亲耕田两旁分为十二畦,由三公九卿从耕。皇帝在亲耕田面南站立,鸿胪寺官赞唱仪式开始,户部尚书、顺天府尹分别向皇上敬献耒耜、牛鞭,然后礼部銮仪卫、太常寺官导引皇上亲耕。明代的制度是皇帝右手扶犁,左手执鞭,往返犁三趟,府丞捧着装有种子的青箱,由户部侍郎跟着皇帝播种。亲耕之后,由教坊司乐工唱《三十六禾词》,礼部尚书、顺天府尹跪接耒耜、牛鞭,皇帝上观耕台看三公九卿籍田。亲耕仪式后,皇帝到斋宫,听礼部尚书跪奏终耕的亩数。后面还有一系列的赐茶、设宴、歌舞、杂戏等活动,直至皇帝乘辇回宫,午门再次钟鸣才宣告籍田礼仪结束。

    先农神坛的东北是太岁坛,又叫太岁殿,祭祀太岁神。太岁神是值年之神。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曾设露祭,三年后建太岁殿,面阔7间,黑琉璃筒瓦绿剪边歇山顶,坐北朝南。每逢祭祀太岁、逢水、旱或出征、凯旋等重大事件时,皇帝要派官员来这儿行祭礼。

    太岁殿的正南是神祗坛,包括天神坛和地祗坛两座,建于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天神坛在东边,坐北朝南,方形砖石结构;地祗坛在西边,坐南朝北,也是方形砖石结构。天神坛祀风、云、雨、雷四神,地祗坛奉祀五岳、五镇、五山、四海、四渎之神,祈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如今,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就坐落在先农坛内,人们虽然再也不会听到籍田礼乐的鸣奏,但却能领略中国古代华美建筑的风采。历代建筑的展示与祭坛建筑互为依托,相得益彰。先农坛并未被历史前进的车轮所抛弃,在新时代找到了自己合适的位置。

 楼主| 发表于 2006-12-4 03: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先农坛的建筑 
 
来源:北京文博 作者:李小涛 编辑: 查看:591 【2004-6-28 15:56:05】【大 中 小】
 
  先农,远古称帝社、王社,至汉时始称先农。“春时东耕于藉田,引诗先农,则神农也”(《汉仪》);“坛于田,以祀先农”(《五经要议》)。魏时,先农为国六神之一(“风伯、雨师、灵星、先农、社、稷为国六神”《唐书·卷十四》)。藉天祭先农,唐前为帝社,祭坛曰藉田坛,垂拱年(公元685~688年)后改为先农坛。至此祭祀先农正式定为封建社会的一种礼制,每年开春,皇帝亲领文武百官行藉田礼于先农坛。
  北京先农坛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于正阳门西南,与其东面的天坛(原称天地坛,明嘉靖时始称天坛)建筑群相对应。
  北京先农坛始建时建制沿用明初旧都南京礼仪规制,将先农、山川、太岁等自然界神灵共同组成一处坛庙建筑群。嘉靖十年(1513年),于内坛墙南部增设天神坛、地祗坛,形成先农坛现今布局。先农坛占地约2000亩,由内外两重围墙环绕,外坛墙南北长约1424米,东西宽约700米,呈北圆南方状(现北部荡然无存)。内坛墙南北长约446米,东西宽约306米。
先农坛共有建筑群五组:1.庆成宫;2.太岁殿(含拜殿及其前面的焚帛炉);3.神厨(包括宰牲亭);4.神仓;5.俱服殿。另有坛台四座:观耕台、先农坛、天神坛、地祗坛。这些组群建筑与坛台基本都坐落于内坛墙里,仅庆成宫、天神坛、地祗坛位于内坛墙之外,外坛墙之内。另外,内坛观耕台前有一亩三分耕地,为皇帝行藉田礼时亲耕之地。
  先农坛的建筑群,包括现存的内坛墙在内,从明代始建到清乾隆期大修,迄今历经400余年,整体布局基本完整,建筑的构筑特色及艺术风格基本保留了明代特征,例如平面的减柱结构,屋顶的深远檐出,斗碩的制作工艺(斗幽页、碩瓣及昂嘴),梁架的截面尺度及制作手法等。这些祭祀建筑,根据祭祀活动中的不同要求分为宫殿建筑(皇帝祭祀前后的更衣场所、文武百官祭祀后的庆功之地、祭祀太岁的殿宇等)及象征生产等项功能性建筑(神仓、神厨、神库等)。由于使用的不同要求,建筑的结构及技艺又有所差别:宫殿建筑雄伟壮观,庑殿或歇山屋面,外表辉煌,采用黑色或绿色琉璃瓦,内部雕造精细,用鎏金斗碩装饰,格扇门窗用三交六碗菱花,建筑内外用金龙和玺彩绘等。其余建筑虽然也为厅堂结构,但灰瓦硬山及简练的装饰,与前者形成明显的等级对比。另外,现保留完整的内坛墙,外皮用城砖淌白糙砌,基本为乾隆期原制,内层有明代夯土墙体。墙宽2.2米,高4.1米,墙顶置木椽望板,上盖筒板瓦。内坛墙四面各设三间拱券门一座,南门与太岁殿建筑群置于同一轴线,北门在神仓院与俱服殿之间,东西门基本相对应于观耕台及先农坛之南。四座门均为砖石结构,歇山顶,黑琉璃瓦绿剪边,砖柱间额枋上置三踩单翘磨砖斗碩,四座门均具典型的明代特征,南北二门留有清晰的早期龙锦枋心旋子彩画。

  一、太岁殿组群建筑

  太岁殿建筑群位于先农坛内坛北门西南侧,是为祭祀太岁及春夏秋冬等自然神灵之地。其东邻神仓,西近神厨,南为俱服殿,位置基本在先农坛内坛建筑的中心地带,建筑体量为先农坛之最。
  太岁殿组群建筑占地约9076平方米,内有四座单体建筑,中轴线从南向北依次为拜殿、太岁殿,东西两侧各有厢房11间,建筑间用围墙相连,拜殿两侧墙及东西墙北侧共设随墙门4个。
    拜殿建筑面积约860平方米。通面阔七间50.96米,进深三间(8椽9檩)16.88米。前置332.5平方米的月台,正面置六阶台阶三个。后檐分别在明间、稍间置六阶台阶。殿内北部减去金柱四根,其木构架结构与宋《营造法式》的“八架椽屋乳*%对六椽*%用三柱”类同。彻上明造。屋面单檐歇山式,黑色琉璃瓦绿琉璃瓦剪边。檐柱头有砍杀。斗碩为五踩单翘单昂鎏金斗碩,明间及次间补间斗碩六攒,稍间及尽间为四攒,四周共用柱头斗碩22攒(包括4攒转角斗碩),补间斗碩84攒。殿宇前檐中三间用四扇格扇门,稍间下砌槛墙,上置四扇格扇窗,尽间砌墙,后檐七间全开四扇格扇门,格扇形制为四抹头,菱花为三交六碗。
  太岁殿建筑雄伟高大,建筑面积1118.2平方米。通面阔七间51.35米,明间、稍间前置六阶台阶,进深三间(12椽13檩)25.7米。其木构架结构形式基本与故宫太和殿上层类似。彻上明造。屋面单檐歇山式,黑琉璃瓦绿剪边。柱础石为素面覆盆式,檐柱高6.2米,柱头有砍杀。金柱高10.35米,建筑室内总高15.97米。斗碩为七踩单翘双昂鎏金斗碩,明间及次间补间斗碩六攒,稍间及尽间为四攒,四周共用柱头斗碩22攒(包括4攒转角斗碩),补间斗碩96攒。殿宇前檐七间各开四扇格扇门,其余三面砌墙,格扇为四抹头,菱花为三交六碗。殿内明间北部有神龛,无神像。拜殿及太岁殿均用金龙和玺彩绘。
  东西配殿建筑面积各为755.3平方米。其面阔各11间55.56米,进深三间(6椽7檩)13.58米,前出廊,仅明间置五阶台阶,南北两侧于廊步尽头置如意踏跺三级。悬山黑琉璃瓦屋面。东西配殿大木构架为早期特色,殿宇梁架每一结点的柱头直接承载大斗,斗正面出梁头,侧面出檩枋,柱间用额枋相连接,柱头有卷杀,柱有侧角。殿宇通面阔11间,各开四抹方格四扇格扇门。彩画为龙锦枋心。
  太岁殿院外东南侧有砖仿木结构无梁建筑焚帛炉一座,为焚烧纸帛祭文之用。西向,面阔6.6米,进深3.74米,黑琉璃瓦绿剪边,歇山屋面,须弥底座,正面设三个大小不同的拱券门(中门稍大),四角有圆形磨砖圆柱,柱上砖制额枋处雕刻明代旋子彩画,上置砖仿木五踩单翘单昂斗碩,周圈有转角斗碩4攒,补间斗碩27攒。
  太岁殿组群建筑,于1987年收归文物部门管理,同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抢救性修缮,并根据《顺天府志》记载“垣内南北东西各三间”,复建四角值房。现由古建博物馆使用,殿内陈列《中国古代建筑展》。

  二、俱服殿、观耕台

    俱服殿、观耕台为同一轴线上的建筑,位于太岁殿东南,俱服殿在观耕台之北,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先农时更衣并行藉耕之典的场所.
  俱服殿建于1.65米的高台上,建筑面积392.5平方米,面阔五间27.22米,进深三间(六椽七檩)14.24米,前置254.5平方米的月台,月台与建筑台明等宽,南面设十级台阶,东西面设八级台阶。歇山绿琉璃瓦屋面。檐柱头有砍杀。殿内明间减去金柱四根,前后檐柱承载长10.48米的七架梁。彻上明造,梁头及檩枋下均设一斗三升隔架科斗碩。檐头斗碩为五踩单翘单昂鎏金斗碩,明间补间斗碩六攒,次间四攒,尽间为三攒,四周共用柱头斗碩16攒(包括4攒转角斗碩),补间斗碩56攒。金龙和玺彩画。
  观耕台,现存为清乾隆年间建造(明代为木制高台)。观耕台占地面积约508平方米。台高1.9米,平面方16米,东、西、南三面设九级台阶,台阶踏步汉白玉条石边沿雕刻莲花图案。台上四周有汉白玉石栏板,望柱头为龙云雕刻,地面方砖细墁。台底须弥座由黄绿琉璃砖砌筑,琉璃砖上雕刻花草图案。台须弥座结构层次完全依《清式营造则例》规制,为典型的宫殿坛基建筑。
  1997年,育才学校图书馆从俱服殿搬出,同期,市文物局拨款将俱服殿及观耕台做了全面修缮。修缮中根据早期照片恢复装修原貌,即前檐五间通开四扇格扇门,后檐砌墙。格扇形制为四抹头,菱花为三交六碗。并依室内彩画规格对外檐大木做了彩绘。

  三、神仓
  神仓位于太岁殿东部,为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的建筑。神仓有“天下第一仓”之誉。据《唐土名胜图会》卷四载:“仲春吉亥日,皇帝亲到*耕地”,“至秋夏,奏闻结实,就择吉日,贮之神仓。祭祀天地啐宗庙社稷时使次粢盛。”
  神仓院占地面积约3435.9平方米。坐北向南,中轴线从南向北为山门、收谷亭、圆檩神仓、祭器库,左右分列仓房、神仓、值房各三座。另全院从圆檩神仓后设墙分成前后两院,中设圆门。
  山门为砖拱券无梁形制,建筑面积72平方米,面阔三间13.48米,进深5.34米,屋面为单檐歇山式绿琉璃砖叠涩挑檐,无斗碩,瓦面为黑琉璃瓦绿剪边。建筑开三间拱券门,板门装九路门钉。收谷亭平面为方形,建筑面积49.9平方米。每边长宽为6.85米,南北各设三级台阶,无斗碩,四角攒尖顶,瓦面为黑琉璃瓦绿剪边。
  神仓为圆形形制,建筑面积58平方米。直径8.6米,正南设五级台阶,无斗碩,屋面为圆攒尖顶,黑琉璃瓦绿剪边。圆形平面上制檐柱8根,柱间用木板遮挡,南设四扇格扇门。室内除在原地平铺方砖外,又在其上置厚高16厘米、宽13厘米的木地梁,上铺木地板,此为贮粮防潮。
祭器库建筑面积245平方米。面阔五间26.17米,进深两间9.36米(4椽5檩),明间有礓差踏步,悬山顶屋面,上铺削割瓦。此座建筑造型开阔而矮小,檐柱高3.16米,而间阔为4.8米左右,建筑仅明间开四扇格扇门,四抹头,其余各间为格扇窗。
  两侧南部仓房建筑面积各为76.9平方米。面阔三间10.48米,进深一间7.34米(4椽5檩),前檐明间置三级台阶,硬山顶屋面,上铺削割瓦。建筑仅明间开格扇门,其余各间为格扇窗。
  北部仓房建筑面积各为96.5平方米。面阔三间12.44米,进深一间7.76米(4椽5檩),前檐明间置三级台阶,悬山顶屋面,上铺黑琉璃瓦绿剪边。明间瓦顶正中设悬山顶天窗,天窗高约2.6米,长1.76米,宽0.78米。建筑仅明间开格扇门,其余各间为格扇窗。
两侧最北端值房建筑面积各为119.8平方米。面阔三间14.36米,进深两间8.34米(4椽5檩),前檐明间设一级如意踏步,悬山顶屋面,上铺削割瓦。建筑仅明间开门,其余各间为窗。
  神仓院建筑彩画,除收谷亭为雅伍墨旋子彩画外,其余均为皇家祭祀建筑特用的雄黄玉旋子彩画。
1994年,占用神仓院的单位全部迁出,同期,市文物局拨款做了全面修缮。修缮时,根据现存窗框及早期照片,全院恢复原四抹头方格菱花格扇门窗,并于院四角增建格调一致的办公配套设施。

  四、神厨
  位于太岁殿之西,院落轴线外南部为先农神坛,西北围墙外有宰牲亭。
神厨院占地面积约3790平方米(不包括宰牲亭),坐北向南,“北正殿五间,以藏神牌,东为神库,西神厨,各五间,左右井亭各一”(《日下旧闻考》卷五十五)。
  大门现仅存立柱及斗碩等木构架,建筑面积17.9平方米,面阔6.88米,进深2.6米(3檩2椽),斗碩为五翘单昂明制斗碩,大斗有斗幽页,补间斗碩六攒,柱头斗碩无大斗,碩从立柱卯口跳出,脊檩直接置于柱头之上。以上现状分析,屋面为单檐悬山式。
  正殿建筑面积342.4平方米。面阔五间26米,进深四间13.17米(8椽9檩),前檐明间置五级台阶,屋内明间减去中心柱两根,悬山顶屋面,上铺削割瓦。建筑仅明间开四扇格扇门,四抹头,其余各间为槛墙上开窗。
井亭建筑面积为48.9平方米。六角形,每边长4.34米,三踩单昂鎏金斗碩,有斗幽页,每边平身科斗碩2攒,周圈共有12攒,角科斗碩六攒,室内无梁枋,由角科及其两侧平身科鎏金斗碩后尾悬挑六角形脊枋,室内中心有井口,上置高近80厘米的六角形石井台,屋面为*1顶,中心空置,与室内井口相对,以为天地一气之意。井亭正北有礓差台阶。
  东神库建筑面积270.92平方米。面阔五间26米,进深一间10.42米(4椽5檩),前檐明间置礓差台阶,悬山顶屋面,室内椽飞上为石望板,上铺削割瓦。建筑仅明间开门,其余各间为槛墙上开窗。
西神厨建筑面积271.6平方米。面阔五间26.4米,进深两间10.4米(4椽5檩),前檐明间置礓差台阶,悬山顶屋面,上铺削割瓦。建筑前檐仅明间设门,其余各间为槛墙上开窗。后檐明间设槛墙并开窗,窗外于台明上置石水槽。
  宰牲亭位于神厨院西北部,其西边两米为先农坛西侧内坛墙。建筑面积261.3平方米。面阔五间20.13米,进深三间12.98米(6椽7檩),两层檐,室内为单层。上层檐为悬山顶,下层为四坡水。上层梁架形成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布局,金柱用通柱,并于柱身上的不同位置开卯口穿插承椽枋、角梁及抱头梁等,与周圈檐柱结构形成四坡水屋面。上下层均为削割瓦。室内明间正中心有长2.4米、宽1.16米、深1.3米的毛血池,为宰杀牲畜所需,池上下均有排水口,建筑明间及次间设门,稍间为窗。
  神厨院建筑彩画,均为墨线大点金龙锦枋心旋子彩画。宰牲亭外檐彩画,无地杖,直接绘于大木上,内檐彩画为旋子彩画,枋心图案不清。
1998年,育才学校校办工厂迁出,同期,市文物局拨款做了全面修缮。修缮时在拆除瓦面后发现所有建筑屋面灰背均用白灰铺设,根据文物修缮不改变原状的原则,修复后的屋面仍用白灰铺设。修缮中虽然各殿留有板门直棂窗的卯口遗迹,但由于使用功能所需,也为全院的统一,最终采用了正殿现有窗框的形式,将院内门窗统一为四抹方格菱花形制。同时,对院门平面条石及木架尺度勘察后,根据清营造则例规制对大门做了复原。

五、庆成宫

  庆成宫位于先农坛内坛东北部,与内坛的几组建筑基本处于东西同一方位上,庆成宫明时为山川坛斋宫,清乾隆年大修后更名为庆成宫,作为皇帝行耕*礼后休息和犒劳百官随从之地。
  庆成宫坐北朝南,东西长122.84米,南北宽110.14米,占地面积13529.6平方米。中轴线从南向北依次为宫门、内宫门、大殿、妃宫殿(此名系2001年修缮中在四角套兽及某飞椽身上发现的题迹,因该殿名称无记载,故暂用此名),大殿、妃宫殿间东西两侧有东西配殿,内宫门与大殿间院墙东西各有拱券掖门一间。庆成宫整体布局为院中院,内外宫门形成两个大的院落;建筑集中在轴线北部的同一高台上,周有围墙相连,形成一座封闭的院落;妃宫殿左右与配殿用围墙相连形成一小院;建筑高台两侧又各为一个院落,其后墙为庆成宫院墙,并在院墙上设墙体门,而院南墙与其相对应处开随墙门一座。院内所有建筑及围墙全部为绿琉璃瓦。
 
    内外宫门结构造形基本一致,为砖仿木拱券无梁形制,每座建筑面积120.7平方米,面阔五间16.54米,进深一间7.3米,屋面为单檐歇山式,绿琉璃瓦剪边,三踩单昂磨砖斗碩,明间6攒,次间4攒,稍间1攒,山面六攒,连同角科、柱头科共有斗碩56攒。建筑明次间开三间拱券门,板门装九路门钉。建筑前后台明置汉白玉石栏杆,并于每座门前后中部铺设雕龙石板。
  大殿建筑面积约414.53平方米。前置246.93平方米的月台,周圈安装有汉白玉石栏板,正面置九阶台阶一个,台阶两边有日晷、时辰碑,台阶中部有雕龙石板,两侧七阶台阶各一个。大殿通面阔五间27.2米,进深三间(9椽7檩)15.24米。殿内明间南部减去金柱两根,屋面单檐庑殿式,有推山,绿琉璃瓦。檐柱头有砍杀。斗碩为五踩单翘单昂鎏金斗碩。明间补间斗碩六攒,次间稍间为四攒,四周共用柱头斗碩16攒(包括4攒转角斗碩),补间斗碩64攒。补间斗碩为真下昂,挑金做法。昂后尾挑于正心檩与下金檩之间的枋下,枋上挑檐椽,枋两端通过驼峰,搁置于抱头梁或六架梁上。内檐下金垫板与下金枋之间,置一斗三升隔架科斗碩。殿内有天花。殿宇前檐五间通开格扇门,后檐明间设门,通往妃宫殿。
  妃宫殿建筑面积约288.6平方米。通面阔五间26.14米,进深三间(六椽七檩)11.04米。殿内明间南部减去金柱两根,屋面单檐庑殿式,铺绿琉璃瓦。柱础石为素面覆盆式,柱头有砍杀,五踩单昂斗碩,明间补间斗碩六攒,次间及稍间为四攒,四周共用柱头斗碩16攒,(包括4攒转角斗碩),补间斗碩56攒。殿内山面桃尖梁上立瓜柱,瓜柱上交接前后金檩及山面下金檩,山面金檩上置扒梁,其上再交接前后金檩及山面下金檩,推山做法。殿内置天花。殿宇前檐明间开门,其余槛墙上开窗。后檐及山面砌墙。
大殿及妃宫殿均用金龙和玺彩绘。
  东西配殿建筑面积各为84.12平方米。其面阔各三间12.48米,进深一间(3椽4檩)6.74米,悬山卷棚顶,绿琉璃瓦屋面。殿前后檐柱额枋上有一斗三升斗碩,每间补间斗碩四攒,柱头有卷杀,柱有侧角。殿宇开门。彩画为龙锦枋心。
  东西掖门额枋以下为砖仿木结构无梁建筑,檐头从平板枋以上为木结构。建筑面积为64.7平方米。面阔8.9米,进深7.27米,绿琉璃歇山屋面,中部设拱券门,板门装九路门钉。平板枋上周圈置三踩单昂平身科斗碩28攒,转角4攒。
庆成宫组建群,于2000年收归文物部门管理,现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抢救性修缮。
  北京的先农坛创建至今已有580余年的历史,500多年的风雨沧桑,从本源文化的创意到为帝王服务的建筑而今成为文物圣迹,它无处不体现着历史、文化、艺术的价值。如今虽然外坛已成体育运动场所,但内坛在历史的洗礼中古柏成荫,修葺后的建筑群屹立其中老当益壮更显辉煌。在先农坛古建博物馆内陈列着的世界建筑史上自成体系的《中国古代建筑展》,使先农坛的全部建筑也成为其展览的组成部分,身临其境更能体会到民族文化与艺术的韵味。
(作者为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馆员)
 
先农坛庆成宫建于中国明朝嘉靖年间,位于先农坛内坛外东侧,在明朝和清朝初年称为斋宫,清朝乾隆二十年(1755年)改称庆成宫,是中国皇帝在先农坛行耕籍礼后,休息和犒劳随从百官的地方。

据介绍,现在庆成宫内建筑及布局保存基本完整。庆成宫坐北朝南,占地约10000多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排列为宫门两座,大殿、后殿及东西配殿等建筑,建筑两侧基本都设置围墙,成为封闭状态。庆成宫后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内明间无金柱,为明朝期间减柱造特征的建筑。外檐斗拱为三踩单昂斗拱,单檐庑殿顶,绿琉璃瓦,大殿内外檐彩画均为皇家特有的金龙和玺彩画。美国运通公司此次捐赠的10万美元,将用于庆成宫后殿的修缮,使该古迹能够以新的姿态展现在公众面前。

 楼主| 发表于 2006-12-4 03: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地坛


地坛又称祭坛、拜台、方泽坛,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祗神”的场所,也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坛。方泽坛的“方”源于“天圆地方”的说法,而“泽”则取其周边有水池环绕。它位于北京市安定门外大街东侧, 与雍和宫隔河相望。

地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此后数次增建,并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更名为地坛。坛内总面积37.3公顷,呈方形。建有方泽坛、皇祗室、神厨、祭器库、乐器库、方泽亭、斋宫、神马殿等古建筑。

中国的祭地源远流长(据文字记载已有四千多年),现存的史料中有“夏以五月,商以六月,周以夏至祀地于泽中方丘”之记载。至周代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祭祀礼制,即“周礼”。 此后,历代帝王均沿用周之礼制,于每年夏至祭地于泽中方丘,直至1911年清皇朝灭亡而告终。

民国十四年(一九二五年)辟为“京兆公园” 对公众开放,园内建造了北京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公共体育场。增建的“世界园”则是用各种植物和微缩景观形式的山水在世界地图上标注住中外著名的商埠、名胜、陆海航线以及国旗等。三年后改称“市民公园”并于一九三七年停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则把公园改称“地坛公园”(1957年)。一九八四年五月,地坛公园正式售票开放,并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园内增设了集芳囿、方泽轩、月季园等新的园林景观,以及开展适合广大游人喜闻乐见的活动,昔日的皇家坛庙,今日已成为国内外广大游人的游览胜地。90年代,每年都举办的春节文化庙会,以较高的文化品位,丰富的文化内涵,鲜明的民族特色享誉中外,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

昔日的皇家坛庙,今天已然成为人们进行文娱活动的园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6-4 10:12 , Processed in 1.151023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