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399|回复: 57

察院28号:傅奶奶家拆了,我们渺茫的希望幻灭了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6-11-17 19: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六月十七日傅奶奶在察院28号书斋画室兼客厅里,接待拜访者


傅奶奶家拆了,我们渺茫的希望幻灭了。

十月二十三日傍晚,我照例做一次巡视,看看察院胡同28号傅奶奶祖宅保存情况。虽然每次走到二龙路拐弯时心都要忐忑跳动,但当视线能够直达28号熟悉的门楼,而且门楼还在的时候,心里总是平顺下来。而且希望不是最后一次体验。希望是永久的体验,希望不久的将来奇迹般的幻想会实现-----那就是还能在这个古老的院子里和傅奶奶聊天,她老人家孝顺的儿媳还能在后院为傅奶奶换着样儿的做吃食。傅奶奶不是一个普通奶奶,她可是当年燕京大学司徒雷登的学生呢,民国时在北平创办过杂志,以“冷宜”为笔名写了很多文章。49年后在北京戏曲学校做语文老师。老年后唐诗宋词读悲了,察院拆迁这几年,专读元曲,我们经常受教。奶奶的墨笔字工夫到这个年纪还棒着呢!写了《中吕-山坡羊》给我们读。自从傅奶奶般到楼房,适应不了干燥的环境,已经五次进医院了。傅奶奶94岁了,就想住在自己的院子里,住自己的小园林里享受晚年时光。是的,我们为什么没理由这么期盼呢?!

十月二十三日傍晚,所有的感受体验和幻想象光影一样快速闪过之后,我进入古老的察院夹道,夹道以西的工地以前是叶嘉莹教授的大宅院,以东呢,半年前还是很好的院子,据说以前是天津大学的产业。胡同南侧就是傅奶奶门前了。先查验东侧,把机器举过围墙扫了一个扇型,拍一段视频,察院的马路北边开始挖大坑,南侧张学良故居的后罩楼全部拆光了,正清理地基,做挖坑的准备。傅奶奶家和张学良家之间的空宅地已经和张宅连通,民工们在清土方,似乎傅奶奶的院子暂时还不“碍事”。 我又分别从门孔,西侧夹道观察里面的山墙,树木,到三进院的大黑枣树,和后山墙,还都完好。

北京十月底的秋色是美好的。我想傅奶奶宅子里边的秋色更美好,虽然进不去了,但想过几天拿长长的秆子架着照相机举过墙拍摄,但懒惰拖沓丧失了最后的机会。我熟悉里面二进院1954年用杏核种的大杏树,两棵丁香树,香椿,石榴,和当年腾退文革住户后,在二进院东北角种下的一竿翠竹,我曾经和顾先生说这是"冉冉孤生竹"啊! 我知道里面树木花草在傅奶奶般走后虽无人照管和欣赏了,但依然蓊蔚,好象傅奶奶一家外出短期旅行一样,等待主人回来。

我最喜欢后院的大黑枣树下面,有一块高出洋灰地面来的褐土,夏季长满青苔绿菌,像是古瓷器的“开光”一样。傅奶奶祖宅在老北京不算顶好的,但是文气浓郁,近闹市近通衢,又极幽静。傅奶奶的儿子顾先生曾经说过,要是前几年没做拆迁冻结的话,他们早先准备从月亮门开始建造抄手游廊,游廊围院一圈,一直通到三进院去。我打量了几回这个院子,做游廊是极其聪明的选择,因为此院不同于普通民宅,它更像小园林,是理想的城市别墅,顾先生也如是说。

唉,实在不甘心想十月二十三日傍晚是最后一次。我还给华新民老师打电话,叫她别担心,房子还在,尽量往好处儿想,保留一份希望和幻想。曾一智老师来北京办事,巡视(巡视已经成为功课)中发现了这令我们十分伤感的事件,因为老北京这样有独特魅力的院子,是无法复制的,拆毁了就永远消失了。

傅奶奶家拆了,我们渺茫的希望幻灭了。





看看相隔几个月,住了楼的傅奶奶有什么变化。

请注意,傅奶奶住的楼极其宽敞明亮,所谓“高尚社区”,不是普通楼房。

A6 [4 g- Z% Z6 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8 3:11:05编辑过]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7 21: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10月21日找到并看望了傅奶奶。

照片为傅奶奶向华老师诉说住楼房造成的病痛,并五次进医院

 

这是未找到傅奶奶之前华新民老师的文章:

寻找傅奶奶
(祖宅故事之四) 载于 “新地产” 2006年11月号
文/华新民

这些天里,总有傅奶奶在我的眼前。在厨房里我洗着葡萄的时候,眼泪便一滴滴掉在池子里,接着便和葡萄上的灰尘一起冲进了下水的管道;在街上走路的时候,我的心沉沉的,机械地走着不知该往哪里去。
察院胡同28号的院门,再也不会被敲开了。傅奶奶终于还是搬走了,虽然我和几位关心她的朋友,一直在为她默默地祈祷着,但这一天还是到来了。傅奶奶美丽的小院,她廝守了六十年的家,就这样突然地空荡了。我从门缝里和墙外看到的,是丢在过道里的几把椅子,和在秋风中摇曳的丁香树。我不敢想象傅奶奶是用怎样蹒跚的步子迈出她家门槛的,我不敢想象她的痛苦。
我恨那座欺负她的大厦。
因为那座大厦,她两年前先是失去了她的邻居,和她所熟悉的半条胡同。对于92岁的傅奶奶,胡同的墙和她的身体早已长在了一起,察院的截肢便已经伤害了她的生命。
接着,一个日夜喧闹的工地又使她失去了睡眠,她告诉我她夜里被震得脸贴不住枕头,院墙的砖也一块块地被震到了地下。显然,在那尊一天天升高着的水泥巨型怪物眼里,察院胡同和傅奶奶的小院仅仅是规划图纸上的一个符号,是属于“A4地块”的,或是属于“B3地块”的,而傅奶奶的人更是在这符号里几乎找不到的一个斑点,是预先设定不存在于这地面上的透明物。
然而察院胡同和傅奶奶都是活生生地存在着的,察院胡同已经存在了600年,傅奶奶也已经在这里居住了半个多世纪。
傅奶奶不单是存在着的一个生命,而且她是自家宅院和察院胡同的主人,也是整个老北京城的主人之一。当曾经做过语文老师的傅奶奶坐在她家客厅的沙发上给我们讲故事的时候,就像我走进的很多老北京的家庭一样,她家的故事和这座城市的历史是融合在一起的,她自己的家谱就是北京城的家谱。
傅奶奶在说话的时候,她白净的脸是那样的安祥,她的声音是那样的清纯,她一会儿讲到富察桂春——她的那位在清代晚期做过仓场侍郎的祖父,当年曾经怎样去禁止储存含沙子和稻子皮的粮食并因此被民众所爱戴,又怎样差一点就救出了谭嗣同,一会儿讲到胡同西侧路北那个做过明代都察院的院落,如何就是当时多少冤案得以昭雪的场所,一会儿讲到旁边的象来街,那些被用于明朝宫廷礼仪的大象,是怎样成群的穿过这条胡同去护城河洗澡的,一会儿又讲到不远处的石灯庵,怎么就会成为清代至民国期间北京一个著名的放生地点。她几个小时不停地讲着,我们便跟随着走进一个个被她触醒的场景当中,感觉她家和外面周围那一大片波浪般的屋顶都像活过来了一般。
傅奶奶已经快走过了一个世纪,但眼神里却透着那样强的生命力。为了说明她的养生之道,她给我们带到了她的书桌旁边,那上面摆满了她的墨宝。傅奶奶伸出了她的右手,说:“我天天写字,所以手是不会颤抖的啊。”
傅奶奶的建于一百多年以前的宅院,虽然经历了太多的沧桑,也同样是那么滋润。这是一座式样为中西合璧的三进院落,从一个小三合院穿过月亮门,便见到垂挂着木制檐板的主房。院子里有假山石,种着杏树、丁香、竹子和黑枣树,还摆着鹅掌槐和君子兰,都由傅奶奶亲手照料着。在客厅里,我还看见一个清代的斑竹花架,和一个清末民初的硬木写字台——傅奶奶说那是她母亲的嫁妆。傅奶奶站在高台阶上,深情地望着院子,对我们说:“如果不拆迁,本来是想添建一个游廊的。”
傅奶奶的家也仍然是一个传统的几代同堂的家庭,她长年和小儿子与儿媳妇及孙子住在一起,天天享受着儿媳想方设法变着花样做出的饭菜。
……..
然而,一支判笔把文化沉淀如此丰富的察院胡同一带贬低成了“地皮”,一张视察院胡同为无人之境的规划图把傅奶奶的院子变成了附属于水泥大厦的一条道路,傅奶奶却完全不可能发出她的声音。
傅奶奶现在一定是太难过了,所以她没有告诉任何人她的去向。
而在我写这几行字的时候,失去了主人的察院胡同28号院还寂寞地挺立在那里。我多么希望它可以留下来,多么希望傅奶奶能够回家啊。
但是首先,我们怎么才能在北京这茫茫的人海里找到傅奶奶呢?

 


& L0 Q5 |4 ^: r' q1 y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8 3:01:35编辑过]
发表于 2006-11-17 23: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一些照片吧,怀念一下,即将拆除的察院胡同,2005年9月:


察院胡同28号的正房:


28号的奶奶,甭管是哪个奶奶了,奶奶的背后就是那个该死的大厦:

 

 

冯兄,你真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我有什么理由不给你的帖子加精呢?

* @# P( t% @* t7 C+ e5 f; K; S8 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17 23:26:43编辑过]
发表于 2006-11-18 00: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了......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8 00: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飞哥!

 你拍第一张照片时,你就站在28号大门口,右手的就是28号后墙.前边的楼是张学良在京的多处房产之一,正门开在文昌15号.剩下的是察院胡同21号院,对着28号,隔夹道与叶嘉莹祖宅相邻.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8 23: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察院胡同,明代都察院在此胡同25号。28号为清朝最后一任“仓场侍郎”富察桂春的别院。正宅在红庙,既劈柴胡同后面,于2000年前拆毁。

这个院子占地近一亩,为狭长类型。月亮门外是小小三合院,日寇曾经住过,拆前的住室窗户和门房还是抗战时的式样。

月亮门以里是二进主院。树木茂盛,夏日清凉。1954年种的杏长得高大,树冠荫及半个院,所结的甜杏每年都用簸箕端给街坊们吃。我爱吃杏,但总是错过杏子收获的时候。当然我七月五日去的时候,树梢上还挂着橙黄的果实,但太高了,梯子也够不着。

这张相片是35mm镜头的拍的,要是17-21mm的,将收入更多养眼的绿色。(to be cont...)

发表于 2006-11-29 12: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好的胡同。
 楼主| 发表于 2006-12-7 02: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察院28号富察桂春别院,也就是傅奶奶的祖宅。二进院正厅前的丁香花。

台阶上左边的盆花叫做“鹅掌槐”,是傅奶奶八十年代从美国带回来的一小段繁育的,那个时候中国还见不着,现在的花鸟鱼虫市场都有。

 

 


傅奶奶腿脚不太灵便了,送客人就在厅门目送。 ) { g9 y/ B0 G' a) 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8 3:22:06编辑过]
发表于 2006-12-8 23: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好的小院!多美的丁香花和月亮门…………!!!
发表于 2006-12-13 16: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彩!
发表于 2006-12-13 17: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奶奶的眼睛里带着悲伤的感觉

像极了我姥姥,是在旗的老人吗

“南侧张学良故居的后罩楼全部拆光了”

啊,那个楼很漂亮啊,天啊,都没啦!

我还记得第一次去的时候的每一个瞬间,那天特别的冷,但大家的兴致一点没减,当时第一次从虫子口里知道奶奶的事情

一晃一年过去了,事过境迁啊

祝愿奶奶可以健康长寿!

发表于 2006-12-13 17: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姥姥86了,在旗,一辈子干净利索,儿女都住楼房,可老人就是愿意住在自己那10平米不到的平房了,那才是她的家,自己的家住惯了,到哪都不习惯

为什么那么好的院子就非要推了呢

危房拆,挂了牌的也拆

衡量的标准是什么

我一直不想讨论拆和不拆的这个问题

可现在看来,这不是拆和不拆的问题了

后面有更多的不可告人的秘密

而我们能做什么呢

发表于 2007-1-3 13: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奶奶脸上都是老北京的沧桑

希望奶奶身体健康!

 楼主| 发表于 2007-1-4 00: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油油:你说的话让我感动,不知道怎么说。傅奶奶是旗人,父姓富察氏,民国后改傅姓,母姓叶赫那拉氏。文革后傅奶奶的旁系亲人改回富察姓氏,傅奶奶当了一辈子老师,受思想教育多,没改。傅奶奶在拆迁以前对往事记忆清楚,现在历经摧残,又住了楼房,健康不如过去,记性也差了。记得对我们讲述过许多满族习俗和礼仪呢。哪天我叫上你去学正宗的女人请安姿势,俗称“蹲儿安”。

贴心的小棉袄:过几天见傅奶奶时,带上你的问候,谢谢!

z% Z1 M, k3 Z; u, Y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4 17:14:51编辑过]
发表于 2007-1-4 15: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啊,您答应我的事可又多了一件,我等着了。
发表于 2007-1-23 20: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冯老师博爱之心,精彩的片子,让我感动落泪.........
发表于 2007-1-24 20: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漂亮,清馨的小院拆掉太可惜了。。。。
! M! R) h( V1 B; d  c3 q. c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4 20:49:34编辑过]
发表于 2007-2-25 21: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住在东侧的手帕胡同,对这里熟悉极了,一边阅读文章一边掉泪。这一片现在已经全没了,我不知道用什么语言形容现在的心情,当我看到楼主的文章中提到这条胡同已经存在600多年了,心就紧紧的揪在了一起,怎么能就这样拆了呢?我不明白,我真的不明白!!!院子里的一切是那么美好,我仿佛闻到了花香,看到了老人慈祥的笑容。有仿佛听到了孩子们在胡同中打闹的声音!!一切的一切都不会在回来了,北京真悲惨!
 楼主| 发表于 2007-2-25 23: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晓丹你好!头像是三峡照的麽?手帕胡同就剩一点点了,你知道手帕33号院的情况吗?

33号我没进去过,现在拆平了。

如果喜欢傅奶奶这院子,等些日子我将在“文卫调查”板块里,做一个《察院28号院影像展》。

欢迎光顾。

发表于 2007-2-27 00: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冯肯老师的文章写得真好!不能不让人动容!
发表于 2007-2-27 16: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em17]
发表于 2007-2-27 21: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

我总觉得北京的规划部门是一个建筑指挥部,
发表于 2007-4-21 08: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能说见外呢楼上,欢迎您常来这里与我们一起回味,但比回味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一起,尽自己所能,把现在还残存的记忆赶快记录下来,让我们20年后不会有后悔!
发表于 2007-4-21 09: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飞哥在2006-11-17 23:24:53的发言:

发一些照片吧,怀念一下,即将拆除的察院胡同,2005年9月:


察院胡同28号的正房:


28号的奶奶,甭管是哪个奶奶了,奶奶的背后就是那个该死的大厦:

 

 

冯兄,你真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我有什么理由不给你的帖子加精呢?


您的四张照片中,后面的三张照片里照的不是察院28号,是察院21号,照片中的老人是南屋的杨大妈.21号和28号好象不是一个院子吧??

发表于 2007-4-21 09: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啊,有情大哥认识?

发表于 2007-4-21 10: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那里住了十年!太熟悉了!
发表于 2007-4-21 10: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说呢,10年,我们可以在生命中留下多少记忆,可这些记忆,却可以在一瞬间灰飞烟灭!您什么时候成拆派了呵呵.
发表于 2007-4-21 10: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拆迁才使居住在院子里的家人告别了"脏、乱、潮湿"的“居住”场所。
发表于 2007-5-6 21: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她一会儿讲到富察桂春——她的那位在清代晚期做过仓场侍郎的祖父,当年曾经怎样去禁止储存含沙子和稻子皮的粮食并因此被民众所爱戴,又怎样差一点就救出了谭嗣同,一会儿讲到胡同西侧路北那个做过明代都察院的院落,如何就是当时多少冤案得以昭雪的场所,一会儿讲到旁边的象来街,那些被用于明朝宫廷礼仪的大象,是怎样成群的穿过这条胡同去护城河洗澡的,一会儿又讲到不远处的石灯庵,怎么就会成为清代至民国期间北京一个著名的放生地点。她几个小时不停地讲着,我们便跟随着走进一个个被她触醒的场景当中,感觉她家和外面周围那一大片波浪般的屋顶都像活过来了一般。
那傅奶奶一定知道察院35号(以前是甲18号、19号)富察春家的事了,可惜那占地1000平米的独门独院在03年春节后就被推平了。
匿名  发表于 2008-1-17 14:41:00
[em06][em0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4 02:45 , Processed in 1.198798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