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北京之脊,重拾城市记忆,中轴线保护复建不简单2022-06-19 12:09·凤凰卫视
$ Q+ l" v5 r# o0 _2 @- x
& @, Q( p& K" c: Z- i- m+ K* ?2 z, c3 ^+ H1 G# p6 T
北京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纵贯北京老城,经历了700余年的风雨飘摇。建筑学家梁思成曾盛赞其为“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并认为“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 F! k- h6 F3 R* a8 h8 ~
: g/ \1 [8 m- v1 p当前,北京市政府正在积极推进北京中轴线的申遗进程。如果申遗成功,中轴线将是北京的第8项世界文化遗产。 保护修缮是中轴线申遗的核心工作。中轴线保护涉及的尺度很大,除了单个文物、建筑外,还包括街道、水系、植物、景观视线等,与整个城市的山水格局息息相关。 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即将提交,我很好奇,重建中轴线上消失的建筑是否忠实于原貌?途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曾经有过哪些激烈地争论?流失文物历经了怎样的传奇?建筑复建了,民间文化是否仍在?✦ 
7 Z4 [$ y7 S5 S6 x* `& H, B: ]1 {$ M# C: b2 W
我叫莫灵风,来自美国,在北京生活8年了。我对古建筑很感兴趣。本周《近观中国》,就跟我一起来到北京中轴线上的永定门和天桥,探寻它们“重生”的故事吧。 第一站 永定门 
' {0 A2 j0 t/ H1 h) l
& t0 E$ b; V r' L3 ^. W0 E复建争议重重 1 争论一 永定门是中轴线最南端的起点。 围绕永定门复建的第一场激烈争论是在哪儿复建。 是不是感到奇怪,复建当然是在原址,怎么还会有“在哪儿复建”的问题? 
+ V) x4 u- }1 ]2 |0 k
3 B1 w1 u* H8 [% R( w李彦成是重建永定门的主要负责人。他告诉我,当年北京文物研究所对永定门城楼做了长达一个月的考古发掘,人们从探坑里找到了城墙的基址,发现瓮城的一角恰好在护城河里。 # B. z2 e3 |( `* {# V9 T
4 D/ V+ H0 m' @
原来,乾隆年间护城河在这里拐弯,但后来河道被改道了,变成直的了,瓮城原址就在河道里了。 1 J+ i ~* \# R* S2 G8 R# r5 I; v
- k8 H O5 U# j- g而永定门是由瓮城、箭楼和城楼三大部分组成的,如果要完整地复建瓮城和箭楼,恐怕还得对河道进行填平、治理,甚至改道,或会影响到主干河道的防汛。又或者需要更复杂的配套方案。 
1 J: h7 x& q) l! v" G9 s
8 h' [- W# y8 d6 @李彦成:本来计划往北移40米,把瓮城也复建上,后来王世仁先生坚持,原地不能动。 李彦成记得,当时文保专家们争论激烈,有人主张异地完整复建。但是以王世仁为代表的一批专家认为,哪怕挪动了一寸,都会失去复建的意义。因为这里既是中轴线的终点,也是自古以来人们进入北京城的起点。因此人们最终决定在原址复建永定门城楼,等条件成熟了,再复建瓮城和箭楼。 2 争论二 围绕永定门复建的第二场激烈争论是造一座钢结构的新型建筑,还是严格按传统工艺建造永定门城楼。 
3 x/ C+ L8 @8 O' K/ b) }* L* w/ b$ f* Y8 c! L
好险,如果按照第一种意见,今天的中轴线南端点就只是一座纪念性雕塑了。 
8 L/ J& p2 P) \% C) N2 N
/ _& F+ Y# Z2 Z: A( ]最终,人们通过了第二种意见,于是投入了两三年时间设计方案,还找出了1937年的实测图、1957年的建筑结构图和瑞典建筑学家书里的测绘图,严格按原样复建。 ( U4 D, T* d: {9 J' I7 W+ x4 }& |
# Q# A, z7 J) L/ N, d# `5 ]* o
王世仁先生还严把质量关,要求用铁梨木打造支撑城楼的12根金柱。 
. T' a4 g& b9 F( Y) Y' ]; N
; `# |- `! _# K* Y半个世纪后回来服役的城砖 
1 Y7 u2 S& G d; R# I/ P: w" z
在城墙根下行走,我注意到城墙上的砖有些斑驳,青的白的都有,这是为什么呢? 这些砖的来路可不小。1996年,一个叫“捐城墙砖,爱北京城”的活动席卷了全北京,当时李彦成专门搭了间名为“捐砖办公室”的棚屋,开设24小时捐赠热线电话,不分昼夜地接受市民城墙砖的捐赠。 4 `5 S6 a4 E: y; Q9 v$ @9 C' u8 S
) i8 C8 X p4 x* S0 T4 K

/ j6 [, c, }& j) o6 R% W; P: X' F, q; [
工地挖出来的砖、市民捐来的砖……就这样,工作组搜集了超过40万块明城墙砖,用它们修复了大约1.5公里的明代城墙遗址。 8 Y \9 v1 J& O4 d6 a
]7 m8 V' M, n/ \* G; q4 z4 Z0 O热线电话还送来了永定门城墙砖的线索。原来,1956年苏联援建的一个危险品仓库,因当时来不及烧砖,就把永定门的城墙砖拿去做了围墙。复建永定门,仓库主任打电话来“还砖”,说是物归原主。现在永定门北面这面墙,就是用当时原封不动搬回来的旧砖砌成的。 ' N. F$ G U$ a! [- r
0 b& p! Q# ~/ s! I, d! K( \# W# \我还有幸去拜访了李彦成总是挂在嘴边的王世仁先生。王世仁先生是梁思成先生的四大弟子之一,在2000年提出保护中轴线和复建永定门。 . D6 n% e4 |; k1 Q# {! Y; T5 y
) g9 A' Z7 P4 g- _ L$ X. s, x王世仁:中轴线是世界上唯一的,主要是说明一个国家统一,政治统一。恢复永定门,它是中轴线的起点,盖起来中轴线就完整了。 王世仁先生那时身体并不好,曾经得过严重的心脏病。但他总是瞒着家人骑着车子在宣武区一带转,最终做出一本全手绘的《宣南鸿雪图志》,至今仍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参考。 
8 d, S0 O' K. D, @3 ^& G" c
* l' K! e8 n' i' e) } . j2 J% a( n( _# X1 E4 N# E- p1 O
/ M3 ]: X, s2 J6 |站在永定城楼上向北看,天气好的话可以看到很远,7.8公里的完整中轴线尽收眼底。“会当凌绝顶”的背后,是数年的细致规划和历史研究,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付出。 ; L9 u' S, @# |: D
5 B; ]3 Z& i( o5 M* {
第二站 天桥 4 d# P# |& E& V# R1 ]7 f' {
0 w) \4 n* ]/ `* G方便面厂底挖石碑 2013年天桥复建工程开工,总指挥仍是李彦成。我注意到天桥之畔有两块石碑,李彦成告诉我,他们仿制了原天桥附近的古碑,还给我讲了当年寻找石碑的传奇故事。 
5 A9 ]8 ~ r1 C4 ?9 Y0 B9 J) `! Y' ^0 `1 f, W& v
0 E9 ^) |& s# s$ t+ k
* \* \& ?: y3 J0 S, @- J R李彦成:附近的方便面厂打电话说他们有发现,位置大概是方便面厂的会议室。他把那碑冠反过来当桌子使来下棋。后来他们说这东西怎么这样啊?怪怪的,就报案了。研究员到了拿探测器测,发现碑冠后还是很响,我就挖。挖到有一米多深的时候挖到这个方碑了,把上面的浮土去掉之后一看,乾隆爷御题!怎么拿出来呢?把人家方便面厂的会议室给拆了,最后拿吊车给吊出来,放到门口这。“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找着了。 - M5 I* D$ d* Z1 T. c1 H! m
- F' b j& L( t- K% b
它怎么到了这个地方来的? 据说当时日本人要侵略中国,东西是乾隆爷的,拿到日本就值钱了。但是,北京市市民听说以后,连夜就给它藏起来了,藏在哪儿不知道,最后怎么落到这儿,也无人知晓,没有文字记载。 
6 b( v4 |* B/ _7 ?6 `" K% l4 \ B1 l! K- ?

/ h2 Q; i: `! T, c( [' u" w: D! r
民间文化传承至今 天桥曾是老一辈北京人心中的民间文化圣地。复建时,有专家说复建没有意义,因为不能恢复天桥的民间文化。现在还有人认为天桥文化没法儿留存了。我看到的情景却不是这样。 8 s3 D' ]/ V, j# i$ }1 N
2 L8 n' \1 k$ l* u9 y清朝时满汉分居,汉人住在外城。天桥的外城平民聚集在这里唱戏、杂耍、街头表演,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这里曾走出500多位民间艺术大师。 + u* N3 e- v" O: G
; Q: i8 [* a6 `! U! J' c# c
# F$ }2 w! P( d: J3 a6 j9 V/ q, f+ o( T$ n6 [" i, T$ g
天桥复建后,仍是天桥演艺区的开端。比如万胜剧场仍在,还建造了专门表演芭蕾舞的天桥剧院。去年我在天桥艺术中心的一场摇滚音乐会上拉过小提琴。 北京人俗话说天桥文化是“洋得冒尖儿,土得掉渣”,意思是这里有从高雅到民间,各式各样的文化。 ( b! h% V7 w& N0 h
" e5 y3 Q3 c$ [1 M9 ]; X+ r
: K1 s# s6 U8 z
4 w* _3 g4 I# a6 P0 r& g
, T: {7 z5 H: o
/ ^, C0 w5 j% b$ o天桥往南延伸了600米的城市历史景观带,白天,孩子们把天桥当滑滑梯,疯玩一下午。傍晚,人流汇聚过来,打球的、踢毽的、玩悠悠球的、骑自行车的,玩得是不亦乐乎。 
3 D8 n. Y7 B9 t8 I
) x- G, L6 K5 {; ~# t: V% I/ a
$ [2 n4 f" B( D" B$ F% }- \
! `9 {5 c6 j9 r3 V* h6 A晚上,市民们扎堆露天唱曲儿,很是热闹。 ! j8 U; @$ e, G8 n- `
% v$ \8 E* J0 ~) U1 d5 l
7 j5 v; O/ x/ ^, t) R( f2 Y: m/ L' {6 G$ @+ s4 g+ a. X1 ~
在这儿,我就邂逅了老北京人宋君卿,他家就住在附近,天天出来在路边练声唱曲儿,每天晚上在中轴线演出到半夜。他还是100多人的民间乐队的领队。 7 F+ x+ L6 Z8 c0 P) n
$ q# \) {5 a p4 o2 O5 |6 P
这个乐队是爱好曲艺的退休市民们自发聚起来的,加上政府实行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当地社区也为市民们提供了开培训班的场地,文化旅游部派人跟团指导。不过两三年,这个民间爱乐团体就超过了100人,这还只是北京民间爱乐团体的其中一支。 
. y5 q2 h0 n+ }+ |6 Z# J
; \& u# G1 D' f* w) N& j& _宋君卿:我会的乐器有二十多种。缺什么我就来什么。比如这个乐队缺打击乐,咱就组织起来练打击乐,这个缺京剧我就拉京胡,那个缺弹拨我就弹拨。没演员,我就化上妆当演员,很开心的。 
|" e3 h$ a1 f5 g# t! L
" \ S' [6 C+ [1 W9 d 0 N+ E8 X2 ?" M$ w
: E- L# q- l4 o1 ^

+ Q+ V4 a, \# U3 I& m) `4 E/ |- ]. B; j* y. G, u3 W& [
这些民间艺术家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和享受让我很钦佩。我想,中轴线的这些建筑保护工作,并不仅仅是重现了美好的景观。正如王世仁所说:重建和保护不仅是修复建筑,也是修复文化——曾经存在并且仍然存在于周遭的丰富的本土文化,从古至今。而这就是古老和现代的北京所具有的真正魅力。 f$ i6 @" O% b" \6 a! J
3 v6 _( a/ o6 W: M+ e编辑:陈欣怡 李杰 . a* Z: u# K0 L%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