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穎太世澤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含1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楼主| 发表于 2019-3-11 00: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9-3-11 02:53 编辑 % O/ C% s4 h2 ~+ ]) C# ~
5 Z1 e( ~! x; `; [
袄子
Untitled5_page14_image1a.jpg
                              
袄子旧唐书舆服志曰:「燕服」古“亵服”也,亦谓之常服,江南以巾、褐、裙、襦,北朝杂以戎夷之制,至北齐有长帽、短靴、合裤、袄子,朱、紫、玄、黄各任所好,若非元正大会,一切通用,盖取予便,是则今代“袄子”自北齐起也。
0 S, I! u4 k( S3 c3 @& @2 O6 R! e
旧唐书《舆服志》说:“「便服」是古时日常闲居时穿的服装” ,也称之为常服,江南穿着是以巾、褐、裙、襦 为主,北朝则杂以戎夷的制式,至北齐有长帽、短靴、合裤、袄子等,颜色有朱、紫、玄、黄,各听凭自己的喜好,若非元旦集会的场合,一切都通用,盖取予方便“。所以现今〈明代〉的“袄子”是自北齐开始的。
+ [3 u' P/ \4 n# H1 O0 [  N; u7 ^' X
【褐】 褐读音同“合”。释义是 粗布或粗布衣服
【燕服】燕服指:日常闲居时穿的衣;便服。
【亵服】 家居所穿的便服
【元正大会】元正谓:元月一日,即「元旦」。 元正大会即:元旦集会

. _% m* l9 g5 U% E+ V! ^( M, X$ ?/ f
; m- N. X  c  M6 Y9 M3 r  u$ W( ]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11 00: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9-3-11 02:53 编辑
9 C$ d: \+ `1 R) h3 e9 H& s4 B
* k' X. z1 T! o9 T( ?4 f$ H+ i! K: y+ @$ ~# F; O: L8 {
褙子
Untitled5_page12_image1a.jpg
                              
褙子即今之「披风」,《实录》曰:秦二世诏,朝服上加褙子,其制 袖短于衫,身与衫齐,而大袖,宋又长与裙齐而袖纔宽于衫。
% {1 s# Q- [) o* b- A
明《三才图会》描述: 褙子即今之「披风」。 《实录》说:秦二世时下诏,朝服上加褙子,其制褙子袖短于衫,身与衫齐,而大袖。到宋时又长与裙齐而袖纔宽于衫。褙子的特征就是袖子特别肥大,但比衫袄短,相对窄袖而言,宽袖的褙子袖子就更大了

- j0 h! c5 b9 o* ]
明代的褙子多为合领或直领对襟的,衣长与衫齐,左右腰下开禊,衣襟敞开,两边不用钮扣,有时以绳带系连,是女子的日常服装。褙子有宽袖与窄袖,宽袖褙子,只在衣襟上,以花边作装饰,并且领子一直通到下摆。窄袖褙子,则袖口及领子有装饰花边,领子花边仅到胸部。一般情况下,贵族女子穿合领对襟宽袖的款式,而平民女子则穿直领对襟窄袖的款式。

7 D1 y! T. s* g9 Q0 y/ L

4 L" t& e0 a! J3 l
# d' J5 H, t/ m3 R  U4 J
 楼主| 发表于 2019-3-11 00: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9-3-11 02:54 编辑 ' L: J$ \2 j8 ]) M

% B# r* p: [  H
5 w3 O: d0 a- ]2 y' u
半臂
Untitled5_page13_image1a.jpg
                              
实录曰:隋大业中内官多服「半臂除」,即长袖也,唐高祖减其袖谓之「半臂」,今“背子”也, 江淮之间或曰“绰子”,士人竞服。隋始制之也,今俗名「搭护」又名「背心」也。
: O$ z7 l9 J# O8 N; c
明实录说:隋大业中内宫多穿着这种号之为「半臂除」的服装,也就是长袖也,唐高祖减掉其袖,谓之「半臂」,就是今天的背子也,江淮之间或曰「绰子」,士人争相穿着。此服是隋朝最先制作的,今俗名「搭护」又名「背心」。

: `$ m: L4 ?8 B% v3 w
背子为对襟、无袖,左右两侧开衩。背子与隋唐时期的半臂,有着一定渊源关系。明代背子大多为年轻妇女所穿,而且多流行在士庶妻女及奴婢之间。到了清代,这种服装不断有所变革,在清代更加流行,它缩短了衣身后来成为马甲、坎肩、背心。

; y4 _7 \% S3 H. |& K+ \$ L. Z

9 `, @6 f2 R7 h9 H4 h7 X' W$ A6 h$ Z6 C
0 L6 P" y9 D7 ]2 n% y; e' G1 k- L
# B0 x8 l# x! l. t7 c
 楼主| 发表于 2019-3-11 00:27:3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9-3-11 02:39 编辑
# a) W+ N& ~6 I* u
7 s, p$ w: g& r9 {& Q3 N
! q1 ^; ^+ n  u9 B6 Z
霞帔
Untitled5_page18_image1a.jpg
Untitled5_page18_image1b.jpg
                              
明实录曰:三代 无帔说,秦有「披帛」以“缣帛”为之,汉即以“罗”,晋永嘉中制「绛晕帔子」,是「披帛」始于秦;「帔」始于晋也。唐令三妃以下通服之‧士庶女子在室搭「披帛」,出适披「帔子」以别出处之义。宋代「帔子」有三等,霞帔非恩赐不得服,为妇人之命服,而直帔通于民间也。国朝命妇霞帔、褙皆用深青缎匹;公侯及三品金绣云霞翟文;三、四品金绣云霞孔雀文;五品绣云霞鸳鸯文;六七品绣云霞练鹊文。

- P9 C9 \- ]) q! d( j& Y
明实录说:三代 无帔说 〈三代 没有关于「帔」的传说〉,
秦 有「披帛」以“缣帛” 〈 质地细薄的丝织品〉为之,
汉 即以“罗” 〈 汉披帛是用“罗” 制作〉,
晋 永嘉中制「绛晕帔子」,是以「披帛」起始于秦;而「帔」起始于晋也。
唐 令三妃以下通服之‧士庶女子在室搭「披帛」,出适披「帔子」以别出处之义。
宋 代「帔子」有三等,霞帔非恩赐不得服,为妇人之命服,而直帔通于民间也。
明 国朝命妇霞帔、褙皆用深青缎匹;公侯及三品金绣云霞翟文;三、四品金绣云霞孔雀文;五品绣云霞鸳鸯文; 六七品绣云霞练鹊文。
6 M+ T$ P8 Z- |  ^: p
帔音同“佩”,是妇女披在肩背的衣饰,像两条彩带,绕过头颈,披挂在胸前。帔是從西晋時開始有的,在之前,秦只有「披帛」,到宋時,霞帔成为贵妇礼服的配备,明代因袭不改。
( O( _; L0 {, Q' ?  m5 _
【披帛】薄纱罗制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带上,再披搭肩上,旋绕于手臂间的帛带。
【缣帛】缣读音同“坚”, 「缣帛」是古代一种质地细薄的丝织品。
【绛晕】绛是大红色,晕是渲染。绛晕是红色散开像光晕渲染有深浅层次感的红色
【在室】女子未出嫁谓之「在室」。
【出适】女子出嫁谓之「出适」。
【恩赐】帝王赏赐臣下谓之「恩赐」。
【命服】指官员誥封之母或妻的制服
【三妃】三妃为惠妃、丽妃、华妃。
【士庶女子在室搭披帛,出适披帔子,以别出处之义】而士庶人家女子未出嫁的搭「披帛」出嫁的披「帔子」以示区别。

4 T( u3 o. T7 O
【令三妃以下通服之】卽 玄宗下令惠妃、丽妃、华妃以下的嫔妃皆使用「帔子」。
唐初皇后之下,设四夫人,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再下为九嫔,然后是婕妤九人、美人九人、才人九人、宝林二十七、御女二十七、采女亦是二十七人〉。
玄宗开元后宫封号改制,设惠妃、丽妃、华妃 三妃。
后世的唐朝皇帝,册封妃子的封号仍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
三妃乃玄宗朝,故“令三妃以下通服之,”应是玄宗下令惠妃、丽妃、华妃以下的嫔妃皆使用「帔子」,

2 {7 z7 Z4 u: E3 f  c1 o
【云霞翟文】云指云采,霞指霞光,翟指雉鸡,文指图案花纹。‘翟’音同笛,是常用于皇后华服的鸟图案,‘云霞翟文’卽指绣有云采,霞光,雉鸟图案的霞帔。  

% _# }* M& \6 L; Q3 h2 b  Y; |# v5 r$ e* w. j9 F' @$ _
' D; R* x8 r3 ~/ f5 |( J
" L% j( n- l6 ?
 楼主| 发表于 2019-3-11 00:35:0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9-3-11 01:00 编辑 3 b9 k& r2 }. i

! A4 w/ F7 [2 D  K. I# m+ j3 w5 E3 N帨巾5 s/ v% j8 J8 `" ~. H- t& q2 v& f
Untitled3_page2_image1a.jpg
- S4 v9 n) u) M- I缡图 尔雅云:妇人之「袆」谓之‘缡’。 孙氏云:「袆」帨巾也。 故集传曰:妇人之袆,母戒女而为之,施衿结帨也。
/ X0 F: q& o* H- I
帨图 礼记:妇事舅姑,左佩纷帨。 注:「纷帨」拭手之巾也。

5 o1 U7 c" b! {/ s/ l1 P% N
白话语义
缡图 《尔雅》说:已婚妇女的「袆」偁之谓‘缡’。 孙炎说:「袆」是帨巾也。 故《集传》说:已婚妇女的袆〈帨巾〉,是母亲训戒女儿,在其女儿出嫁时为其身上所佩带的佩巾。
帨图 礼记记载:已婚妇在事奉舅姑时,身左佩带「纷帨」。 注说:「纷帨」就是拭手之毛巾也。
( O3 P7 A( D# U7 A
「帨」读音同‘税’,帨巾是女子随身佩带之物,用来清拭。礼记:妇事舅姑,左佩纷帨。摘节自礼记·内则第十二,原文片断为:
“妇事舅姑,如事父母。鸡初鸣,咸盥漱,栉縰,笄总,衣绅。左佩纷帨、刀砺、小觿、金燧,右佩箴、管、线、纩,施縏衮,大觿、木燧、衿缨、綦屦。以适父母舅姑之所,及所,下气怡声,问衣燠寒,疾痛苛痒,而敬抑搔之。出入,则或先或后,而敬扶持之。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问所欲而敬进之,柔色以温之,饘、酏、酒、醴、芼、羹、菽、麦、蕡、稻、黍、粱、秫 唯所欲,枣、栗、饴、蜜、以甘之,堇、荁、枌、榆、免、薧、滫、瀡 以滑之,脂、膏 以膏之,父母舅姑必尝之而后退“。
此段文义说明妇待舅姑如侍奉父母,清早洗漱整理仪容完毕,身携各种居家生活工具卽趋父母舅姑之处所,问安嘘寒问暖侍洗奉食 為长者服務。所佩帨巾即为服侍长者居家工具之一
1 N* N: c5 [" W9 [: |. u% \4 ?
「缡」读音同‘梨’。
古代女子出嫁时,母亲所授。外出时系在身上。周制昏礼中,由母亲将其系在即将出嫁的女儿身上,称为“结缡”。《仪礼 士昏礼》说: 母施衿结帨,曰:‘勉之敬之,夙夜毋违宫事’。卽母亲在行将出嫁的仪式为女儿系上帨巾,并谆谆喻勉警戒要记牢‘夙夜毋违宫事’,卽时时刻刻不要忘了居家的工作。
女子婚前婚后均佩帨,只不过佩戴的方法不同,形式不同,称呼不同,基本功能是一样的。在婚前,帨巾是女子的贴身亵物,婚后结缡于外,故后即以“结缡”指结婚。释曰:“孙炎云:袆,帨巾也”。袆邪交落带系于体,因名为袆。此女子既嫁之所著,示系属于人。也就是 释偁:“孙炎说:袆就是帨巾也。袆纵横交错垂落系于身体上,因名为袆。这是女子既嫁之后所穿着,表示所系帨巾已是出嫁之人。
) N" _3 w, }& B! e
【孙氏】指 孙炎。受业于郑玄,时人称为“东州大儒”。注作甚多,所著《尔雅音义》影响尤深。

: J! o: h1 r" D! y+ z8 l, L
【帨巾】 是女子的佩巾。
4 _+ V8 t) o  }) H: l
【施衿结帨】 语出《仪礼 士昏礼》。“母施衿结帨 曰:勉之敬之,夙夜毋违宫事”。
「施衿」卽女子出嫁之礼仪;
南朝 梁 沉约 《奏弹王源》: “买妾纳媵,因聘为资;施衿之费,化充床笫;鄙情赘行,造次以之”。  北周 庾信 《周赵国公夫人纥豆陵氏墓志铭》:“施衿 赵北,侍母 秦南”。 倪璠 注:“施衿 赵北,谓娉于 赵国 也”。‘娉为「婚礼」六礼之一, 后用以称女子出嫁之仪为「施衿」。
「结帨」卽系上佩巾的仪式。
「母施衿结帨」:卽周制昏礼中 母在嫁女儿的礼仪上为女儿亲系上佩巾之仪式。母亲将佩巾系在即将出嫁的女儿身上这种仪式,又称为“结缡”。 母亲为女儿系上帨巾后, “勉之敬之,夙夜毋违宫事”,卽谆谆喻勉警戒要记牢时时刻刻不要忘了居家的工作。 
, L. W) W5 W2 K) S% w6 S
【宫事】古代指妇女在家庭中承担的事务,如女工、养蚕及其他室内劳作等。王聘珍 解诂:“宫,蚕室也。事,谓蚕事。”
【縰】读音同洗 ,古同“纚”,古时用来束发的布帛。
【觿】读音同西 ,古代用骨制的解绳结的锥子。解衣绦结用〈如附觿圖〉
【金燧】古代向日取火的工具。似镜,铜制故曰金燧。
【箴】缝衣针;  
【管】置针线之具
【线】缝衣之线
【纩】絮衣服的丝绵
【縏袠】袠读音同治 袠,刺也。 縏袠,泛指装针线等物的囊袋。亦卽是针线包
【木燧】 是木制的钻火用具。
【衿缨】 即编织的香囊。
【綦屦】 丝织品制成的鞋
纷帨、刀砺、小觿、金燧,箴、管、线、纩,縏衮,大觿、木燧、衿缨、綦屦。皆侍候长者之用具。

2 Z) x; H% o0 T( }8 q

8 y* G, j4 M+ s/ r
【饘】读音同詹,稠的饭称为饘,稀的称为粥。
【酏】读音同乙,稀粥。也是古代酿酒所用的清粥〈黍米〉。
【醴】读音同礼,甜酒
【芼】读音同毛,蔬菜也
【羹】读音同耕,稠状浓汤
【蕡】读音同焚,是子麻。
【菽】读音同淑,豆类的总称。
【粱】俗称小米
【秫】读音同叔,高粱
饘、酏、酒、醴、芼、羹、菽、麦、蕡、稻、黍、粱、秫 皆供长者饮用的食物。

5 @1 u. Z9 {6 `" U$ ?

( C: ]7 k5 d& ?+ I- e) F0 N5 r
【堇】菜名
【荁】读音同环 ,草本植物,根茎肥大而短,古人用以调味。
【免】古同“娩”,免、新生者。指刚生长出的新鲜食材。
【薧】读音同考,薧、干也。干的食物:“凡其死、生、鲜、薧之物,以共王之膳。”
【滫】读音同朽,米泔水 亦卽淘米水。古烹调,用淀粉拌和食物使之柔滑。
【瀡】读音同髓,滑泽。
2 u2 k  ^$ V8 N8 n6 K3 D) I
「枣、栗、饴、蜜 以甘之, 堇、荁、枌、榆、免、薧、滫、瀡 以滑之, 脂、膏以膏之」。以上 郑玄注:「谓用调和饮食也」。卽在长者饮食中,用枣、栗、饴、蜜来调和甜味,用堇、荁、枌、榆、以及干湿润滑诸食材以使食物软滑入口, 用脂、膏以增食物爽口,目的皆是为了调和饮食以增食欲。

/ R& f# A; q4 z/ W' |6 o0 U2 j( ~1 }
" o+ d8 Z4 l9 c( M# \) h% {; H

5 E: ?  b3 c$ p
觿图 〈具有龙吞口的象牙觿〉
Untitled3_page3_image1a.jpg
Untitled3_page3_image1av.jpg
  ~5 C& s6 d$ u, a- _, c0 |; G  m# U

) `5 [! S) w) o! _2 G0 V: q% v. d
3 q2 D+ ?* G+ U1 r2 F. M: ^- J9 K9 l! l
 楼主| 发表于 2019-3-11 01:03:5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 X& q3 U2 l( @0 C/ X
  X" t( Q, l% a5 y1 T  W
非帷裳图
Untitled2_page14_image1a.jpg
                              
凡裳前三幅后四幅,像阴阳也,非帷裳则斜裁,倒合腰半,下齐倍腰,无襞积,而有杀缝也

* Y! L' U* d' T  O
三才图会:凡裳前用布三幅后用布四幅,像徵阴阳也,非帷裳则用斜裁方式,倒合相接使腰減半,底端是腰圍兩倍,不用折叠的方式減縮,而是利用缝合的方式以縮小

, l7 i2 X0 H+ I
/ M- c3 p/ H% h# Q% S3 s
% U% B8 X, [4 o0 M) _, \+ ~5 Z9 e9 @- J
 楼主| 发表于 2019-3-11 02:25:0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 h3 W. d8 a' r/ r# h
% C  E" J% C; K5 a  E' Y
帷裳图
Untitled2_page15_image1a.jpg
                              
帷裳是礼服,取其方正,故用正幅,如帷帐,即今之腰裙也。襞是折,积是叠,即今之所谓裙杀

; A# E/ G8 c* p* ^. D  F  X
三才图会:帷裳是礼服取其方正,故用正幅,如帷帐,即今之「腰裙」也。裙上有“襞积”,襞是皱折积是堆叠,这种利用折叠以缩小腰身的方式即今之所谓裙杀。 

+ v  m* N, h, a: d
5 `1 b' l/ E5 x0 U" `# W1 r: W/ B: }' C0 y% H# j
% I, W, T! |- u, y) c
 楼主| 发表于 2019-3-11 02:34:4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9-3-11 02:56 编辑 6 W# I' q+ @& v7 O1 T' R
8 u7 A& a# @" a. u8 t2 w. D
; w& g4 v6 \8 W( T. M4 W2 d7 \
6 B( ]( y3 G$ e3 H! C
裙子
6 ^$ \1 ^# a+ I5 }6 u! b
古时服装谓「裳」是指「下体之服也」,裳實卽裙子,古人不只女著裙,男女皆然。在唐以前女士的下裳是“裙”的形式。至清朝汉奁妇人下裳裙没有什么差别。 

9 m$ }1 S% Z0 P" H
古裙制:“凡裳前三幅后四幅〈所谓「幅」是指布帛二尺二寸寬为幅,三幅卽六尺六寸寬〉,裙有「帷裳」与「非帷裳」,帷裳是礼服取其方正,故用正幅,如帷帐,即今之「腰裙」也。裙上有“襞积”,襞是折积是叠即今之所谓裙杀。非帷裳则斜裁倒合腰半,下齐倍腰,无襞积而有杀缝也“。

- ?% |" w% t& S8 O
非帷裳的裁制和帷裳显然大不同,古人了解裙子若制成上下齐腰的桶形必然无法行走,于是发展出两种形式「帷裳」与「非帷裳」。在裙子上打折即所谓「襞」然后把皱褶叠起来即「积」,利用這種方式来缩小的腰身呌「裙杀」,如此合腰身而裙端开合自如行动不受拘限,这就是「帷裳」。而「非帷裳」的裁制是斜裁倒合,就是梯形裁法〈这一点仅代表个人想法〉,然后上窄下宽的布幅接续缝起来,如此形成腰窄下宽的裙子,裙襬自然下垂,因它不是用皱褶叠起来减小腰围的方式是纯以裁缝的方式故曰:“无襞积而有杀缝也”。此处的「杀」作“减小;缩”解。非帷裳形如锥体,那么裳下端与腰的比例若何?三才图会文中说「下齐倍腰」下齐是裳的底端,倍腰即二倍腰围,亦即裙端是腰围二倍宽大,比例是二比一。
   
清汉奩妇人的裙子沿襲明制,据百科文摘: 
“崇祯初,裙子多为素白,即使刺绣纹样,也仅在裙幅下边一、二寸部位缀以一条花边,作为压脚。裙幅初为六幅,即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后用八幅,腰间有很多细褶,行动辄如水纹。到了明末,裙子的装饰日益讲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间的褶裥越来越密,每褶都有一种颜色,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称“月华裙”。腰带上往往挂上一根以丝带编成的“宫绦”,宫绦一般在中间打几个环结,然后下垂至地,有的还在中间串上玉佩,借以压裙幅,使其不至散开影响美观,作用与宋代的玉环绶相似“。
- h- J$ s% P9 D4 ~
下附兩幀汉奩妇人像

. k; I1 ?% m" @' d( I9 U  p
明 美妇 褙子衫裙
8aa.png
                              
- g' d! m9 @6 z  o1 b7 m/ `8 u4 \
清初 汉妇褙子衫裙
9aa.png $ E, X8 N  I6 {4 j. v9 }4 e
6 v. d  L" v0 @; P  r

' X9 Z0 u, A' m$ L# I& z- f
 楼主| 发表于 2019-5-20 00:57:5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9-5-20 01:03 编辑 2 f0 @: l; v4 c* _% R/ l  R

, M( D+ e$ }* u' r1 {$ n! h/ I# l; t; Y) i- v+ r

! T; |. Z. {4 j" x9 a! b1 N6 Q
汉奁妇女的首饰
6 h7 x7 v- L; O6 |( W0 P# d1 ~
首饰在周代時稱作首服,义卽服飾的一種,是首部服戴的飾物。
周礼说的首服,包括:副、编、次、追、衡、笄等,实则广义的首饰涵盖范围甚为广大,包含髮、鬢、耳、唇、眉、面的妝飾,一般女子可佩带的饰物卽甚為廣博,僅发髻一項,触类旁及,琳琅满目。
& G0 {, e! r2 d1 @
为了便于整理蓄发与维持整洁,初时古人创造了笄、楴一类的理发工具,这些物品的原始任务只是固定发型维持稳固,以朴实为主,纯从追求实用出发,称不上装饰,但随着发展应用,逐渐朝美观迈进与扩展,在造型、图案、花样、色泽、材质、工艺各方面的精进,乃产生了各式各样不同种类与功能的首饰系列,如冠、带、笄、梳、篦、环、夹、簪、钗、钿、珠花、步摇、翠翘 等饰物,「首饰」之名才实至名归成为一项重要的头部装饰品

3 D$ d5 m) T$ X
发髻上的首饰配件根据不同形式与佩挂,名种繁多,包括笄、簪、钗、钿、箍、带、梳、篦、环、绦、瑱、衡、紞、纮、纚、冠…等。以材质分有银、铜银合金、 镀金、 纯金、锦缎丝织;以嵌镶材料有珠、玉、宝石、水晶、珊瑚、翠羽等;图案有龙、凤、蝶、蝠、花卉、枝叶、吉祥物、仙佛人物、;材质颜色有各色宝石、白珍珠、红珊瑚、翠玉、碧玺、青金石、翠羽…等。

7 {0 B1 O: W3 S9 T' j. F
明《三才图会》中命妇冠服有部分记载关于:笄、冠、髻、钗、环、面花、满冠、两博髻等饰物,爰就其中内容予以阐述如下
- 笄
Untitled3_page3_image1b.jpg
說文:簪也,其端刻雞形,而士以骨為之,大夫以象為之。
                              
凤笄,属簪的一种,最早称「笄」。因头作凤形,故而得名。在汉族妇女使用很普遍。 古男女皆束发,男子亦用笄,分别在于男主实用女主美观。古女子满十五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十五岁为「及笄」 指已成年。 说文曰:「笄」,簪也 ,其端刻鸡形,而士以骨为之 大夫以象为之。可见笄是簪的一种,有形似鸡〈凤〉的造型,是用骨牙制作,士以的阶级以兽骨为材质制作,大夫的阶级以象牙为材质制作之。而从「笄」字的原形揣测,最早的笄应是以竹为材质制作的,是一般庶民百姓用的。而后来发展到骨牙制作。 最终用金银制作,無論名称为凤笄、凤钗,或凤簪,本質上很難以區分的
! u0 D8 [0 ?- }/ v) R+ m
「笄」的凤造型优雅美观,凤自古即表征象阴的女性图驣,广受女子的喜爱,凤笄与钗造型不断加大与华丽并普及成冠、首的主要饰物
4 b& Y; i% S! ?  q- f
在「汉奁妇人」单元内共有五幅画,其中就有三幅,分別為单元〈41〉〈43〉〈44〉是头戴凤笄的。 而在古装剧俯拾即可看见头戴凤钗的剧照,可见自古流行之一斑,在清时凤笄乃是广受流行与喜爱的汉族头上装饰,即使在旗头上或清后妃冠上也可经常发现凤形式的装饰

. `7 B# J4 @" |, k' i8 A
圖一
Untitled_page3_image1a.jpg
% o- k* H& f. G5 Q  }7 E
圖二
Untitled_page4_image1ab1aaa.jpg
5 N- K, Q+ D. j: r' Z, e9 J

: x& C" [$ \8 J
图三  单元〈41〉〈43〉〈44〉之合成画面,分别显示出图二之正凤、偏凤的三个角度
清国京城市景风俗图.Les Rues de Pékin.2册.19世纪_page89_image1aa.jpg

, L7 [$ [8 m; S& P* K8 d: ]. K0 a5 a% l& _4 l: o" b
图四 剧照中的凤釵
0fecdb33c895d143ec5a8a6d72f082025aaf071e.jpg
* Y4 k6 k+ p  R
" R0 s# o2 f+ H4 M' |
3 u1 M+ Y0 j+ |
图五 剧照中的凤釵
9c08af4bd11373f0fdfd7ad1a50f4bfbfaed040c.jpg
; d" @/ k2 D2 \0 {3 S9 R" o7 ]% T
- L$ y. N* Q; O! c% f
图六 剧照中的凤釵
847672cf3bc79f3daf0eca82bba1cd11738b295b.jpg
& Y' ~* T0 B- P3 W
6 y! \1 ?; M6 U
2 a* o) y5 i: [6 h
; d% ^3 r& Y. D" C4 G

( x& i. b, n" z1 x9 h: r' a( ~
 楼主| 发表于 2019-5-20 01: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9-5-20 01:17 编辑 6 c( G5 w, k* ]- k

. c( Y, O  P) i; Y$ x( r! m! u
# c+ R4 x. h  ?; K& E
* P" S0 T+ [  ]* v7 i# g' W, Q( g: k" x
内外命妇冠服
冠、髻、钗、环、面花、满冠、两博髻
3 A4 q7 Q0 I3 `

* Q; y$ a* Y# E8 `0 ~. u: A0 q
Untitled5_page15_image1a.jpg

5 G+ ^7 |6 I% N9 R/ A1 _
Untitled5_page16_image1a.jpg
4 L; w2 J/ |* S! K; l
Untitled5_page16_image1aa.jpg
4 e, N' @1 p* A% g& s, U
Untitled5_page17_image1a.jpg
/ h6 S* H( t/ v1 z4 M; ^
- 冠
Untitled5_page15_image1a1.jpg

/ p" ~* {: J' ~! }: D: F; m
" Y) A* F/ r$ V0 J4 [) f2 Z
二仪实录曰:爰自黄帝为冠冕而妇人之首饰无文至周亦不过幅筭而已汉宫掖承恩者始赐碧或绯芙蓉冠子则其物自汉始也

, `4 k4 v! V5 [8 }4 H8 L8 G
二仪实录说:从黄帝开始制作冠冕,而并无关于妇人之头冠之记载,至周代记载也不过是幅筭之类而已,汉时宫廷妃嫔接受皇帝恩赐,始赐给碧或紫色芙蓉冠子,是以女冠是自汉朝开始的。
: h. F6 E! X8 d, Z
然何时形成凤冠迄未见记录,但在宋后妃画像已可看见凤冠的出现,到明陵发掘出土凤冠。正式得赌凤冠其真实的真面目。
凤冠 〈是一种以髹漆细竹丝编制为胎〉,上缀点翠凤凰,并挂有珠宝流苏的礼冠。后妃的凤冠除缀凤凰外还有龙,普通命妇的彩冠仅能缀花钗。

( _+ C4 k* K% @  p, Z
某些报导称凤冠〈是以金属丝网为胎制做的〉,现代出土的实物,明凤冠是以髹漆细竹丝编制,和以金属丝网为胎显然有极大的出入,现代人戴凉帽是用竹草编制取其轻便凉爽一样 ,古凤冠应亦如此,至于是以金属丝网为胎可能是罕例或根本是现代凤冠。据明永乐三年《明会要》记载,皇后的凤冠为:
“九龙四凤冠”,漆竹丝为圆框,冒以翡翠,上饰金龙九,翠凤四,正中一龙衔大珠一,上有翠盖,下垂结珠,余皆口衔珠滴。珠翠云四十片,大珠花十二树,小珠花如大珠花之数”。据此可以清晰的断定凤冠 是以漆竹丝网为胎。

$ w5 J0 E0 s0 U

/ U( `7 h, Q& u

. y" ~* V* \- v# o$ i
9 {; q' s& w+ s. ?

$ G, D$ Y1 ^  P/ r+ Z0 n
 楼主| 发表于 2019-5-20 01:25:1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9-5-20 01:26 编辑
+ _' m  t4 p2 M0 q8 t% L, G
9 z* V$ d0 b! F6 w7 Z* r* b9 t! N. J  A8 F7 O5 I( v

8 q* [/ b3 P5 ~6 M5 `7 }0 X& I8 t" w. L9 i
《三才图会》除记载内外命妇凤冠外,另有明皇后冠服的九龙四凤冠如后:
- q1 J5 d1 d1 u" Q" p

* c! C- H: G! n" Q0 x6 ]0 ^# b
《三才图会》九龙四凤冠
Untitled3_page12_image1a.jpg

0 O6 s- [& c8 ^- c% [
Untitled3_page13_image1b.jpg

4 }& X$ s6 e' @* p0 j9 E
                              
“国朝皇后首饰冠为圆匡冒以翡翠,上饰以九龙四凤,大花十二树,小花如大花之数。两博鬓,十二钿。服袆衣,深青为质,画翠,赤质,五色十二等。素纱中单,黻领,朱罗縠褾襈裾。蔽膝随衣色,以緅为领缘,用翟为章三等。大带随衣色,朱里纰其外,上以朱锦,下以绿锦,纽约用青组玉。革带、青韈、青舄,舄以金饰。凡受册、谒庙、朝会皆服之,燕居则服双凤翊龙冠,首饰、钏、镯以金、玉、珠宝、翡翠,随用诸色团衫,金绣龙凤文, 带用金玉。”

1 [9 F) {% p0 X$ e. u/ U
文中:「国朝皇后首饰冠为圆匡冒以翡翠,上饰以九龙四凤,…..凡受册、谒庙、朝会皆服之。 燕居则服双凤翊龙冠….」。这一段,三才图会的记载更指出明皇后的凤冠有二顶,即用于受册、谒庙、朝会大典的“九龙四凤冠”,与燕居的“双凤翊龙冠”,这在日后发掘定陵得到了印证。
7 b0 Z" C, `/ Y
! U9 X1 ]& C% \# }( U+ _
名词注释
【博鬓】即「掩鬓」,下垂过耳,上饰有花钿、翠叶之类的饰物,为一种假鬓。
【钿】「钿」指用金银珠宝、贝壳等镶嵌的装饰,于器物如螺钿,于妇女首饰如花钿。
【袆衣】袆衣,王后六大礼服之一。 依次为:袆衣、揄狄、阙狄、鞠衣、展衣、缘衣。
【点翠】取用翠鸟羽毛黏贴于饰件的工艺
【黼黻】读音同‘府服’。 古代衣服边上有规律的“黑白”“黑青”相间的刺绣花纹;外观类似商朝青铜器上的边框纹路。最早出自周制(天子服十二章纹样)。花纹半黑半白如府形的称「黼」;花纹半青半黑如两个弓字相背的形状称「黻」。意指官服或朝服
【黻领】领子图案为半青半黑如两个弓字相背的形状
【罗縠】縠读音同胡, “罗縠“是一种丝织品似罗而疏、似纱而密者也。
【褾】读音同“表”。  衣服上或开口的绲边。  
【襈】读音同“赚”。  衣裳的边饰
【裾】读音同“居”。  衣裳的下摆
【緅】读音同“邹”。帛 青赤色,即暗红色的帛织品
【舄】读音同“细”。古鞋,单底曰履,重底曰舄

3 m5 N2 Q8 q) v7 k) m4 h" s3 O( C! A6 N

1 L. o) t+ [! e5 U# N( Z
 楼主| 发表于 2019-5-20 01:32:1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9-5-20 01:33 编辑
+ _" k2 A5 i! W! |- P3 W  j2 e- s7 s' ^6 ~- n5 B0 ^: i7 z
* E5 F* J4 r! J7 `/ w# o
- e* V5 B$ S2 [4 _

5 I  q0 S6 j- H: q0 @: S
定陵发掘出土凤冠

9 o; n- y4 x6 ]2 G
1957年考古人员发掘明神宗万历帝定陵起出三千多项物品,其中包括出土四件凤冠:
0 m. X9 H4 [- v7 g
一.   九龙九凤冠、  〈孝端显皇后大典冠〉
二.   六龙三凤冠 、 〈孝端显皇后燕居冠〉
三.   十二龙九凤冠、 〈孝靖显皇后大典冠〉
四.   三龙二凤冠,  〈孝靖显皇后燕居冠〉

. c& I7 B6 ?, Y  S2 k8 V
前两顶隶属于明神宗孝端皇后,其中“九龙九凤冠”是大典用、“六龙三凤冠” 燕居用。
后两顶隶属于明神宗孝靖皇后,其中“十二龙九凤冠”是大典用、“三龙二凤冠” 燕居用。

2 [1 ~7 q+ R, c9 \- j
按《三才图会》记载,皇后凤冠定制为“九龙四凤冠”,比对出土凤冠,
孝端皇后大典冠为“九龙九凤冠”增了五凤
孝靖皇后大典冠为“十二龙九凤冠”增了三龙五凤

' S: ?! D. c" @- e5 {( g; I3 `
同样的用于燕居的“双凤翊龙冠” 比对
孝端皇后燕居冠为“六龙三凤冠”增了五龙一凤
孝靖皇后燕居冠为“三龙二凤冠”增了二龙

( L7 [+ L& W' w; D' m. Q
两后的凤冠和典籍上纪载的不一样? 而二后之间的凤冠又存在显着差异,至万历距永乐已170多年,典章制度应是顺应当代的需要而作变更,显然明朝的后冠并未墨守成规有极大的自由度。

3 K5 [4 g7 d2 `! k# I  w0 [

! ^: g, x: W3 O9 e( D
8 a  o& ?, t" z5 s3 ]5 H( f

$ P5 J; I( p! f% M
 楼主| 发表于 2019-5-20 01:39:1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9-5-20 01:41 编辑 - P1 \0 t3 d# F7 e& n4 E
/ h* T) _8 Q. P9 J% \) `# `

$ C7 a6 i9 c" Z' J$ S  U" g$ v0 J7 A  U) w

5 o, E+ w, h9 W, ~' e: K" y5 s: z8 ^& Y
凤冠的主人
孝端皇后是万历皇帝的元配,而孝靖皇后是皇长子朱常洛即光宗生母。
, U: N  s# [1 A1 W  Q
孝靖皇后事略
孝靖显皇后王氏(明神宗).jpg
                              
王氏在万历六年被选入后宫,为慈宁宫慈圣皇太后的宫人。三年后有孕。太后取内宫起居注,证实神宗临幸王氏有妊,因而在万历十年六月晋封王氏为恭妃。同年八月,王恭妃生下皇长子朱常洛,即为日后的明光宗。然而神宗对她始终没有太多感情,也因此当受宠的郑贵妃生下皇三子朱常洵并而晋封皇贵妃时,生下皇长子的恭妃反而未被晋封。

: B. {; D1 H9 d3 U9 R2 k: X+ J
万历二十九年,神宗在群臣压力下,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恭妃仍未晋封。万历三十四年,朱常洛的妾侍王氏生下皇长孙朱由校(日后的明熹宗),神宗为表庆祝,为太后加尊号曰慈圣宣文明肃贞寿端献恭熹皇太后,这才晋封王恭妃为皇贵妃,但始终将王恭妃屏居景阳宫,也隔绝皇太子朱常洛与王恭妃母子俩。

4 }# c7 \3 z9 G& j5 [
万历三十九年九月,王恭妃病笃,皇太子朱常洛闻言急往景阳宫探视,见景阳宫门深锁,于是破坏门锁入内探视。当时王恭妃已双眼失明,她以手代眼,拉着朱常洛的衣角:“儿长大如此,我死何憾!”言毕王恭妃便与世长辞。

6 Y* S4 b! S: _
王恭妃死后,大学士叶向高曰:“皇太子母妃薨,礼宜从厚。”但不得回报。复请求,乃得允许。谥以「温肃端靖纯懿皇贵妃」,万历四十年七月葬天寿山。朱常洛即位为明光宗后,下旨:“朕嗣承基绪,抚临万方,溯厥庆源,则我生母温肃端靖纯懿皇贵妃恩莫大焉。朕昔在青宫,莫亲温凊,今居禁闼,徒痛杯桊,欲伸罔极之深悰,惟有肇称乎殷礼。其准皇祖穆宗皇帝尊生母荣淑康妃故事,礼部详议以闻。”但不久光宗暴崩,待明熹宗即位,方正式上尊谥“孝靖温懿敬让贞慈参天胤圣皇太后”,并迁葬定陵,神主奉祀于奉慈殿。
7 S, D- T% M" b4 H

4 k/ X9 C: Q* U; @* ^! u
名词注释
【莫亲温凊】凊,读音同“静”,释义是清凉。「莫亲温凊」是指:未尽人子侍亲冬暖夏凉的孝道
【青宫】喻太子所居之宫。宋 杨万里《冬至后贺皇太子及平阳郡王》诗:“青宫朱邸环天极,五色祥云覆帝城。
【禁闼】「闼」读音同“踏”,「禁闼」意指宫廷门户。亦指宫廷。
【杯桊】即 思念逝去的母亲。桊读音同“劵” 《礼记.玉藻》说:"母没而杯圈不能饮焉。郑玄注:说 圈,屈木所为〈即将木制作成弧形〉,谓卮匜之属〈即储水容器之类〉。孔颖达疏:说 杯圈,是妇人所用,故母言杯圈〈即称母亲以杯圈代替〉。"后因用作思念先母之词。
【徒痛杯桊】内心对思念逝去的母亲无法挽回的悲痛。徒是空自、徒劳无益、意即对过往无法挽回
【罔极】永远达不到;无穷尽
【悰】此处作.心情;思绪:如“离~病思两依依。”
【肇称】“肇”,首次引用。如 创建、创立、创始。肇称 即创立称号
【殷礼】盛大的祭礼。 “殷,盛也。”
【欲伸罔极之深悰】心里想报答母亲如昊天罔极的亲恩之深切.心情
【惟有肇称乎殷礼】只有藉诸盛大的祭礼为母亲上尊号一途而已。
8 K9 _/ a6 s0 z6 R$ u! R/ K) C
【其准皇祖穆宗皇帝尊生母荣淑康妃故事】
穆宗即「朱载垕〈读音同厚〉」,也是「光宗」的祖父,光宗和其祖父穆宗有着极为相同的境遇,其生母非正宫皇后,因而欲为其母上尊谥 特爰引祖父穆宗的例子。
「其准」的“其”意即「這個」 指“光宗欲為生母上尊號”;“准”即「同一标准」或「同一模式」也可以说是「同一方式」, 「其准皇祖穆宗皇帝尊生母荣淑康妃故事」的句意即:比照 皇祖穆宗皇帝尊生母荣淑康妃的往例来执行,或 按照皇祖穆宗皇帝尊生母荣淑康妃的同一方式来执行
' V- r. t& ]* P/ g
“皇祖穆宗皇帝尊生母荣淑康妃故事”其原委如后:
孝恪皇后,杜氏,明世宗朱厚熜妃,明穆宗朱载垕生母。嘉靖九年,杜氏以选妃入宫,十年三月,与其他八名选妃同册为九嫔,是为康嫔,为九嫔中的最后一名。十五年,晋为康妃,十六年生明世宗第三子朱载垕。不得宠。
嘉靖三十三年正月,杜氏逝世,谥为荣淑康妃,葬金山。礼官奏请让朱载垕服三年丧,嘉靖帝不允许,以“应避至尊,不宜重服”下谕,大臣遂不敢争。
待朱载垕即位后,为其生母杜氏恭上谥号“孝恪渊纯慈懿恭顺赞天开圣皇后”,并迁葬永陵,设牌位于神霄殿。
﹝至尊﹞至高无上的地位。多指君、后之位;此处应指皇后。

% ~% b! \( X$ N  C) u5 z; W; F: E# Q
. v* h9 _; N1 o, r* Y
 楼主| 发表于 2019-5-20 01:45:1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 s2 a9 c- C; O2 L9 S& t4 W+ [: ~
. N' A0 D6 }) c$ K* T% y5 r

1 E: D$ |1 Y& K; m' m4 n  F. `/ g
孝端显皇后事略
孝端显皇后王氏(明神宗).jpg
                              
王氏,名喜姐,万历五年正月,孝安皇后和孝定太后下诏礼部为明神宗朱翊钧选后举行选美。王喜姐因姿色美丽入选。万历六年正月,年仅十三岁的王喜姐与朱翊钧正式举行大婚仪式,被册立为皇后。
3 r% [; V1 P+ P' N5 Q$ q0 K
王喜姐与明神宗年少夫妻,一生互相敬重,万历九年,成婚四年的王喜姐生下了皇长女荣昌公主朱轩媖。在她怀孕时,明神宗与李太后分别派遣内官到武当山和五台山祈嗣。在生下皇长女荣昌公主后,再未有生育。后来,在「争国本」事件中的万历二十一年,明神宗曾以王喜姐尚在盛年,有可能会生育嫡子的理由,拒绝了大臣要求册封皇长子为太子的请求。

0 w- `: |- l) L) u2 I5 a! k: f/ L. e: a
直到万历二十九年终于给皇长子朱常洛行冠婚礼,立为太子。王喜姐在四十二年的皇后生涯中,她始终行事端谨,用心孝侍婆母孝定太后(神宗生母),得其欢心;因明神宗迟迟不立王恭妃所生的皇长子为太子,引发长达三十年的「争国本」事件,使神宗朝的前朝和后宫都不太平。王喜姐作为后宫之主,尽力维护着后宫的和睦,在明光宗为太子时好几次遇到危机,王喜姐多次为他周旋,保护了他

* \3 g" c' w) L9 O/ x! y1 L
万历四十八年四月,一直与神宗同食共寝的喜姐崩逝,享年五十七岁,谥号孝端皇后。孝端后正位中宫四十二年(1578年-1620年),颇有慈孝的美名。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后。
: L" h5 T5 p5 y, w2 P
喜姐死后,明神宗传召礼部葬礼查优厚先例办理,心情悲伤的明神宗,三个月后于同年七月驾崩,其时王喜姐的梓宫仍停在宫中。随后,太子明光宗即位,为嫡母王喜姐上尊谥曰“孝端贞恪庄惠仁明媲天毓圣显皇后”。光宗在位月余暴崩,待明熹宗即位后,才将祖父明神宗、嫡祖母王喜姐葬入定陵,并为王喜姐上册宝,神主祔庙。
7 r# [5 K( z) D' ^$ L/ K7 h
名词注释
【梓宫】即 殓而未葬,暂厝〈停放〉的皇帝﹑皇后棺木。
【册宝】此处,册指「谥封尊号」,宝指「授予的印玺」
【神主】古认为人皆有灵魂,死后用木牌设立牌位书以姓名以供灵魂依附栖止,谓之神主。神指「灵魂」
【祔庙】将皇室薨逝者神主牌位放入宗庙中供奉之仪式

4 S+ K0 |6 m2 `, H; Z2 y& U' K9 u. j$ S5 S& M
 楼主| 发表于 2019-5-20 01:52:1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2 K" {$ n7 x8 K4 x. T/ N

) x5 D% s& K6 x1 U1 f  ?# e
# @; p( s  E8 }/ K; p. a& C
$ O! g- ?! c% m4 Y* W0 E5 `
未得神宗宠爱,但母以子贵的孝靖皇后
3 a" F- _4 b% E% p$ O4 T
孝靖皇后一生未得神宗的宠爱,死时葬天寿山,先神宗九年而崩的孝靖入宫时只是万历六年被选入慈宁宫慈圣皇太后的宫人,和万历五年正月太后下诏礼部为明神宗朱翊钧选后举行选美入选的孝端皇后王喜姐自是不同,与朱翊钧正式举行大婚仪式被册立为皇后的王喜姐,除了美丽慈孝并得神宗的宠爱,但遗憾的是喜姐未能生男,因之神宗迟未立储是对喜姐有所期望的 。
. m6 `9 M- ?8 E1 H
世事造化弄人,正位中宫的孝端皇后未生嫡子,而不受宠爱的王恭妃却生了皇长子,迫于事实与大臣的请求直到万历二十九年终于给皇长子朱常洛行冠婚礼,立为太子。迨皇长孙朱由校(日后的明熹宗) 诞生,神宗为表庆祝,为太后加尊号,这才晋封王恭妃为「皇贵妃」,但始终将之屏居景阳宫,直至病笃而亡。九年后万历四十八年喜姐神宗相继崩俎。

  g3 i, O7 R1 b' @9 p- p; b" M
按制正位中宫的「孝端皇后」大典冠上龙凤理应较多,事实上是「孝靖皇后」较多,孝端皇后并非光宗生母,而孝靖皇后仅是慈圣皇太后的一个宫人且不受神宗的眷顾,但毕竟是光宗生母,母以子贵,尤其光宗对生母的悲遇始终怀有弥补与感恩的心思,他认为能 嗣承基绪〈继承皇帝的大业〉,抚临万方,追溯这个源头,则是生母温肃端靖纯懿皇贵妃的恩惠为最大。 所以在即位后即下旨要为母上尊号,命礼部详议以闻,但上位未及一月光宗暴崩,此事待皇子朱由校即位为明熹宗,方正式上尊谥“孝靖温懿敬让贞慈参天胤圣皇太后”,并迁葬定陵。
2 K7 |9 q* }& R
是以孝靖地位的提升并与神宗、孝端同竁,皆因子嗣贵为国君之故,这些都是孝靖死后九年才追补的,这时孝靖的尊号才得以名符其实,在之前的尊号不过是「温肃端靖纯懿皇贵妃」而已, 因追谥与迁葬的缘故,所以孝靖的后冠可能是后来迁葬定陵时补上的,此时已是皇孙熹宗当政,因此大典冠上有“十二龙九凤”之多是可以想见之事,对此迟来的尊荣,孝靖皇后九天也堪可告慰了。
$ f; `5 f8 ?! m" z' `3 J- C/ Q! `
  @5 o/ [0 U: K. C: i8 ]
 楼主| 发表于 2019-5-20 02:05:5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9-5-20 02:11 编辑
3 ~4 L# }0 q! M1 z
  c. g( ]5 _( ?+ `) Y1 f4 ~7 k) C( T+ z

) [# ?+ i1 P+ u! Q" u4 m: d. z7 \
       明定陵出土凤冠
定陵发掘后,出土了四顶凤冠
其中九龙九凤冠和六龙三凤冠是属于孝端皇后的凤冠,前一顶是礼服冠。后一顶则是燕居冠,即喜姐画像上所戴之凤冠。 后两顶隶属于明神宗孝靖皇后,其中“十二龙九凤冠”是大典用、“三龙二凤冠” 燕居用。 四顶凤冠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

8 [8 [# \, N4 z, H. w2 I& V9 Y' ]
3 M7 Q* ]' G6 I
明定陵出土凤冠照
九龙九凤冠 孝端皇后大典凤冠,明万历,高48.5厘米,径23,7厘米,重232公克。
1956年北京市昌平区定陵出土。
凤冠的主人是明神宗孝端显皇后。孝端皇后是万历皇帝的元配,生前当了42年皇后。
p1332251411.jpg
                              

+ _; p4 j1 i9 H6 h
5 C0 ~+ y4 q8 Y* j2 i& c. c
% Q# @( H( T! o, E
明定陵出土凤冠照
六龙三凤冠 孝端皇后燕居凤冠,明万历,高35.5厘米,径20厘米,重290.5公克
1956年北京市昌平区定陵出土。
凤冠的主人是明神宗孝端显皇后。孝端皇后是万历皇帝的元配,。
孝端顯皇后的燕居冠六龍三鳳冠Ming_Dynasty_phoenix_crown.jpg
霞帔.jpg

8 v8 P/ o; t. ]6 F7 r

5 E( E. ?" E, I
" m0 |5 x" ^* J% }1 B7 `
明定陵出土凤冠照
十二龙九凤冠 孝靖皇后大典凤冠,明万历,高32厘米,径,重259.5公克。
1956年北京市昌平区定陵出土。
凤冠的主人是明神宗孝靖皇后。生皇长子朱常洛,即明光宗生母。
十二龙九凤冠 属孝靖皇后.jpg

9 g- ]2 [* C* {  |1 w$ t
# k4 d* @8 d5 \" W  u
3 z, a9 d! ?! f% k
明定陵出土凤冠照
三龙二凤冠,孝靖皇后燕居凤冠,明万历,高31.7厘米,径19厘米,重216.5公克。
1956年北京市昌平区定陵出土。
凤冠的主人是明神宗孝靖皇后。生皇长子朱常洛,即明光宗生母。
448_20130316171907176386_1.jpg
此凤冠以髹漆细竹丝编制,通体饰以翠鸟羽毛〈点翠〉的如意云片,十八朵以珍珠、宝石所制的梅花环绕其间。冠前饰有对称的翠蓝色飞凤一对。冠顶部等距排列金丝编制的金龙三条,其中左右两条口衔珠宝流苏。冠后部饰六扇珍珠、宝石制成的“博鬓”,呈扇形左右分开。冠口沿镶嵌红宝石组成的花朵一周。

' l- J( Y$ M6 K6 D# @0 B1 m: [, ?& @/ A" ~& A, ]  G/ H, m

' h3 r5 v% r7 c2 a4 j9 ~
$ U3 u$ X' l% 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3 01:01 , Processed in 1.199999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