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一本书,瑞典学者喜仁龙在1924年撰写的《北京的城墙和城门》
( U+ j' l: ?" n1 l7 m2 r据说是研究北京古城唯一的线索。说来可悲,这么一部作品竟然是外邦学者
5 c' M8 i! }0 U所著,而如今国人却要从中寻找自己文化的线索。本书详细的介绍了北京城
7 v' _# T" }6 S" y/ q2 o发展史,并细致入微的介绍了北京的每一座城门与城墙。同时还有很多珍贵 # P: j, C9 ~2 G& d w5 h; G
的历史照片。原版书印于1924年,且之印刷了800册,及其珍贵,如今每本
S% m& o; Z1 u( o, w价格大约值6位数人民币。我只买到了85年出版的译文版,还有一部本世纪
7 d0 S% Y" p% M( s出版的画册,图片资料和原版几乎一样。 3 I, h- N1 h9 T1 y" c0 `$ T
 ' Q! \" D+ b9 t6 @4 I
 这里我想引用作者的一段话来说明,作者在上世纪20年代是多么期盼中国能 % o# y6 i) Y. p5 x, i2 @. n7 r+ M, Q
拥有一个强大而独立的政府去保护,去发掘,去研究北京这座美丽的古城。
; l4 C- H; t* `& s8 Z& S9 S
3 T. p+ S% ?$ Z8 r4 ]- K& T“北京的雄奇壮丽和图画般的美究竟还能维持多少年?每年有多少金饰雕刻 4 E. [+ ?0 n8 ], G: p. x- h$ [
的店面牌楼被毁坏无存?有多少设有前廊和巨大花园的古老住宅被夷为平地, ( ]% Z$ R* t3 r% j; A
而让位于半新式的三、四层的砖造建筑?有多少古老的街道被展宽,多少皇
5 l# j& W+ y7 c- w8 t3 l# P8 g城周围华丽的粉红色宫墙为了铺设电车轨道而被拆毁?古老的北京城正被迅
3 d+ A0 H ^" ~+ e) H' r9 ^7 J# O4 X速地破坏,它已失去昔日皇城的面目,但却没有一届政府去设法保护她那些
. b# {( Y4 i- c6 H最值得骄傲、最珍贵的古迹。既然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民国”,人们又有什
5 [4 R3 Z+ f3 a( z3 I么必要去关心昔日的美呢?如果对于北京城墙能够予适当审查,使其无声的 $ F9 [; `2 U8 v. C/ L, O. H
证据变成语言,他们无疑会比北京的任何记载道出更多更有趣、更准确的故
8 } ` z0 ~* G6 C6 D' i2 s; l事来(笔者:1969年拆除西直门时,在城墙内挖掘出了元代和义门,应正了 5 ~2 m' h$ K( C5 C( n. _
多年以来元大都西城墙及城门与明清城墙位置吻合,两座城门位置重叠的猜 # A Q: V& Y. ?, e D
想,不幸的是这一发现并未挡住赤患的铁锹,西直门连同元代和义门一同被
& `$ D4 N0 c) ^4 C4 I" d( z0 q夷为平地。)……对这一切要加以解释,就必须用铁锹挖掘城土并在几处掏
9 Q, w: f, e) Y, ^" A& a通城墙,而这样做这样做在北京目前条件下是不可能的。也许有一天,即或
+ Q$ o9 {+ x4 Y3 g在中国的旧都也会开始考古挖掘,不过在这天到来之前,我们只能满足于观 $ q4 |. j1 J( R6 \9 Z
察这些古迹的外部,考察有关”其早期历史的中国史料。”
' D2 S% V$ L) J3 k0 j! \
* e. K9 M5 p% V L 作者只预测对了一半,中国的确迎来了对古城动土的那一天,可这次动土
' C3 @( O* R8 X+ p8 \并不是“发掘”而是彻底毁灭。 ; _+ i) X0 e% u# h0 h
- x! G! Y% a/ l$ |) m6 j5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