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6 l& A! @1 u+ G# c楼主的疑问非常有道理。 * }( H" l5 B& B
1 |$ ?1 C- u' j/ k2 H c {+ s首先,这匾的形制为“金边如意斗匾、磁青地、满汉合璧”,是皇帝宫苑、以及祭祀殿堂才能使用的形式,王府使用属于逾制。 % H! }+ k q j; V* K
1 L4 {! P+ q5 w王府室外匾额都是横匾,府内建筑主次区分,主要在相应屋匾的边饰上变化,与醇亲王差不多同期装修的荣寿固伦公主府,就采用“万字不到头加元寿字、黑地金字”,次要建筑用“一块玉”,此处应该也是如此。
6 Z$ [8 d: c- M! Z: i" F e8 x " g9 {4 O0 ^+ P* C' K# [1 Z
其次在文字上,清代王府建筑名称没有称作“殿”的,道理同上。 $ F0 \: D; J. R: b0 c! [' O
“银安”二字在正统文献上也没有来历,因为重要王府的匾额楹联是由南书房大学士们拟写,他们不能随意写,要引经据典,最后还要经过皇帝、太后圈朱,才能钤印宝玺。 " z+ Y2 I) ?; m+ Z& J2 m* B
“银安殿”一词虽记于翁同和日记,实际是被正统文化不屑的坊间俗语,《西游记》《封神演义》《薛刚反唐》等小说都有,想必是后来者挪用到王府里的。
, i$ u6 ] D7 W0 b1 X, b. x7 L 3 M: V" O! _" c Z& Z9 m" l: H
至于“银銮殿”之说,同样出于说书之类戏本,而且多少有些主弱臣强的意味,有多尔衮、和珅之例在前,谁还敢往上靠。醇亲王本来就是怕事之辈,量他也不敢在这上如此大胆。
7 o- u2 b( q7 P* } ! ]& R' ?3 h4 i
清代典章制度非常严格,这匾明显不合当时的制度,是后来附会伪造的。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么处理失于草率,有悖王府文化特征,以及文保的基本原则——“真实性”。
; w3 {" }1 @* i& {& u7 ? : |' z4 t& P, E& a+ z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