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锣鼓巷是北京东城区的一条很古老的街道,南锣鼓巷街道不宽,仍保持着元大都街巷、胡同的规划。其南口在地安门东大街,北口在鼓楼大街。它始建于元朝,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各有8条对称的胡同,整齐地排列在两侧,从外形看犹如一条蜈蚣,所以又名“蜈蚣街”,是北京市重点保护的四合院街道。从南至北,东侧的八条胡同是:妙豆胡同、板厂胡同、东棉花胡同、北兵马司胡同、秦老胡同、前圆恩寺胡同、后圆恩寺胡同、菊儿胡同。西侧的八条胡同是:福祥胡同、蓑衣胡同、雨儿胡同、帽儿胡同、景阳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前鼓楼苑胡同。
5 x3 t( g$ V& x, l5 i9 Y1 f 元代将大都城规划为50坊,今南锣鼓巷的位置正是“昭回坊”和“靖恭坊”两坊之间的分界巷。明代将北京内城分为28坊,将“昭回”“靖恭”二坊合并,称“昭回靖恭坊”,南锣鼓巷的位置正是该坊的南北中心线,巷名为“罗锅巷”。此名有可能是从元代沿袭来的。 N9 W: v: Y5 |4 ^. G# t
乾隆十五年(1750年)绘制的《京城全图》已将明代的罗锅巷改称南锣鼓巷,并将鼓楼东大街中段路北与南锣鼓巷相对的街道称为“北锣鼓巷”。北锣鼓巷在元代为“灵椿坊”与“金台坊”的交界,明代仍为两坊,此两坊的南半部在元代均为官署和寺院,且在明代没有大的变动。清初南、北锣鼓巷均属镶黄旗。清廷规定北京兵、民分城居住,八旗兵住内城,汉民等住外城。南北锣鼓巷的定名,应早于乾隆十五年,当在清初。 * D/ F4 y7 m8 P4 h4 {
自清初至三四十年代,南锣鼓巷内的10多条胡同中由满族镶黄旗户逐渐发展而成。既有大户世家,也有不少小户市民,居民逐渐稠密。南锣鼓巷内的小商号也发展起来,有粮店、菜店、油盐店、猪肉铺、羊肉铺、切面铺、蒸锅铺、炸货屋子(制作焦圈、油炸鬼)小酒铺、饽饽铺、豆腐房、煤铺、井窝子、砖瓦麻刀铺、席箔铺、棚铺、黑白铁铺、喜轿铺、杠房、医馆、药铺、裱糊铺、理发铺、成衣铺、绱鞋铺、绒线铺、文具店、茶馆、当铺等。虽然规模都不很大,但近30种行业也比较齐全了。至于大的商号如绸缎店、茶店、大饭店、金店、银号等,则云集在地安门外大街、鼓楼“
! @% U. v" Q/ L3 u锣鼓巷上的酒吧是比较出名的,过客,小新的店等等,这家影壁应该是自己后加的:6 P4 Y& D- o( [/ L2 L

% J& ?: [8 l7 T
# U" d0 I5 x9 A; J$ Y0 c% |1 ?( h报鼓石& x/ I+ U5 m, g! M- C/ Y6 e& T6 L# @/ I

I8 J) @/ w9 p6 g% h水龙头,这个是四合院特色,裹得严实,怕冬天冻裂了。
! N% [' a3 {! \( }% H3 ] & Y7 I8 t' M5 u8 d. V
! w, X" V6 ?8 c! O
院门" F- J7 l' |" h* ?- b- H" ^
' Q+ Y( `) s: j! @7 {, [
 ! |6 A5 s( o* Y6 z$ z& O/ U
0 E. D5 g# c9 X3 [
“1.菊儿胡同内北京危改后的新型四合院,是由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设计,它吸收了北京四合院和江南民居的特点,设计合理,结构独特”
! q; q9 H7 v) a. X' T# V+ e*这些新型四合院,确切一点说应该是四合楼,真是挺棒的,住在这里的回迁户有福了,墙上爬满了爬山虎。 ) f! j5 |' A9 \: q! G/ a
看屋顶露台上的那把遮阳伞,我愿意是那把伞的主人:)
# A3 ]# ]1 T& L9 X) [ 3 _( V2 m, c6 U/ I, F1 V @
回廊,白粉墙,有点苏州园林的感觉。
9 E* q7 G/ @, X; H; N* l& r 2 S' n U: f* Y# G; g
路边种着矮矮的倒栽槐% G' T/ D! }4 u+ Z$ I: \6 Y3 P/ L
 5 P' T1 N, a( `, _8 G- ^9 D3 I+ @
爬山虎掩映下的阳台。
$ v x! Z+ J4 l* {! y: m 1 s2 c6 L0 \2 F
网上search了一下,得了大奖的项目,怪不得。这么好,为什么不推广呢?0 d1 x* J* ^9 J
“1990年清华大学建筑系吴良镛教授主持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改造工程,用"有机更新"的理论成功指导了这次改造。吴教授他们将胡同的房屋按照质量分为三类,质量较好的70年代以后建的房屋予以保留,现存较好的四合院经修缮加以利用,破旧危房予以拆除重建。重新修建的菊儿胡同按照"类四合院"模式进行设计,高度基本上是2~3层,维持了原有的胡同、院落体系,同时兼收了单元楼和四合院的优点,既合理安排了每一户的室内空间,保障居民对现代生活的需要,又通过院落形成相对独立的邻里结构,提供居民交往的公共空间。
+ h/ a9 N' S. w6 C9 g. Y 菊儿胡同的改造荣获国内建筑界的六项大奖,还获得了亚洲建协的优质建筑金奖和联
$ m1 X0 T+ Y% m, W! q2 k9 N* Y) `合国人居奖。”[/SIZE] , S$ j# u- G' K# V- e
转到黑芝麻胡同,就开始看到胡同游的人力车。四合院很好区分,大门粉刷光亮,砖雕簇新的,都是独户,一般门都关得紧紧的,啥也看不到:( 那些胡同游的招待户就是这样,游客让进门之后,大门就关上了。上次我和gg和游客一起混进去一次,还被赶出来了,哼。# @: ~' T. s, O
大门敞开的,一般都是几家合住的,有名气一点的,门上也贴着,非对外开放等等,这样的院子我喜欢,一般小心点,和门口的大爷唠唠嗑,都让你进了:)
; O# v1 \5 E; c: x1 C2.帽儿胡同11号,北洋时期曾售与大总统冯国璋。[/SIZE]
) F) B: M; Y8 _% y4 `" ^呵呵这个院子好棒的,入门的大影壁! Y% b& D' @# J' M% F

/ Z& y1 {! @: p U3 w外院,种了一架丝瓜:
; n7 x, ` k, N! y4 q 9 y. K* x; U+ ~: A3 a

6 y1 x$ H1 j+ r/ x) T& _( [6 O
* {' x* v8 y- v* x" M5 D( Z9 A内院的门口:
; V; o8 [: I) D
/ e K# ^' L: d' t进去才别有天地呢,四四方方的一个大院子,几株大石榴树,没有添盖小房子,太难得了!东厢房住着老两口,大爷耳背,坐在石榴树下看报纸,我和老奶奶聊了半天,原来是煤炭部的宿舍,分给好几家了。老奶奶有5个儿女,好几个都退休了,北京各地住的都有,有时候周末过来看看。其中一个孙子,26,在外企工作,条件不错,就是工作太忙,还没找媳妇,老奶奶发愁呢…..2 i& A, H0 I& F- Q/ U: D( c7 o9 u

+ a) z: P3 ^+ n$ b. a# ^丝瓜架后面是回廊4 j" A6 z7 \5 o7 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