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中国网 news.china.com.cn 6 b( F$ D5 G& H6 N
. l9 C7 w" i" ~4 V, @) N前门西河沿街将进行道路扩建,两边一些老建筑“门脸”面临拆除。在宣武区建委公示的拆迁名单里,挂有“保护院落”牌子、京剧大师裘盛戎的旧居位列其中。昨天,文保专家和志愿者表示,拆除不符合规定,呼吁停止对西河沿这条老街做破坏性的“动工”。
) L, \0 Y$ f; ?( n4 {; J0 |5 Q拆迁公示称将道路扩建
! G# Y6 g' H: P2 u# ?+ b0 D昨天下午,记者来到位于和平门附近的西河沿街,居民蒋先生介绍,宣武区建委早在今年7月就贴出了拆迁公示,称这条街要拆迁进行道路扩建。一份宣武建委10月份张贴的听证告知书上显示,该道路工程项目由北京市创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公司承担,正在申请《房屋拆迁许可证》,拟拆迁的范围东至煤市街路,西至南新华街。
0 f+ z# C# F! w" m- E4 d“里面有一些挂牌保护院落,包括裘盛戎先生的旧居,老北京人都知道的。”蒋先生说,位于正乙祠戏楼对面的215号和213号院都是挂牌“保护院落”,其中,215号院是裘盛戎旧居。 5 t* T8 t' ^5 Y$ D( @" j
记者从公示的拆迁名单上看到,这两个院落门牌号的确位列其中。
1 B/ T. q1 u& x5 ~进行行政许可事项听证
' ?$ Z( }* U6 W! h+ G* ^ R: \" c前日,“保护院落”213号院的产权人李老先生连同另外两家,就拆迁一事向宣武建委申请进行了一场行政许可事项听证会。 0 e: A: [5 `+ w7 }3 l
91岁的李老先生不仅是213号院的产权人,也是裘盛戎的大舅哥,紧挨着的215号院正是当年李老先生送给裘盛戎的,裘在这里生活了50多年。
# H7 w( K% h N: R9 T李老先生说,此次拆迁中,213号院要从后檐墙向北拆掉3.1米,215号院裘盛戎旧居则要向北拆除3.8米范围的面积,主要涉及四合院一进门的“进深”部分,“这样一来,原本保留完好的四合院,就等于没有了‘脑袋’”。 5 ~9 v& N4 I) [. I! S C
李先生的代理人吴女士介绍,在听证会上,他们指出213号院、215号院都在正乙祠戏楼的二类建筑控制地带内,是宣武区文委挂牌的“保护院落”。吴女士说,创通公司的人会上称,这条街上有7处需要保护的建筑,区文委已有保护方案,具体保护措施等拆迁的时候再公布。“我们认为挂牌了就说明院落有保护价值,不能对其拆迁”。 : s4 y' Q. ]! }+ s+ u5 R2 N
- 专家说法 8 Q' W- b$ J( d4 _: C: L
随意拆除旧城旧居“不合规定”
6 Q/ T# a) W4 b专家认为违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7 h* y) E, S0 a文物专家、中国文物学会理事长徐萍芳表示,不要说213号院和215号院都是挂牌的“保护院落”,即使不是挂牌的,这样对旧城旧居进行拆迁也是“不符合规定的”,违反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6 K. J/ g) a0 c! `5 X y6 h
“旧城不能无限制地被拆迁”,徐萍芳指出,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坚持的是整体保护的原则,不能随意乱拆乱建,尤其是旧城更要整体保护,不能破坏原有的风貌。虽然这次拆迁是为了扩建道路,但完全可以采取其他措施,比如可以将西河沿街改为单行线等等,而不必为了扩宽道路而去拆迁这条街两边的老建筑。 / n, \+ t; |8 @( x. ?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会员曾一智介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里有规定,对旧城保护要停止大拆大建,保护北京特有的“胡同-四合院”的传统建筑形态,并且在保持旧城传统街道肌理和尺度前提下,制定旧城的交通政策和道路网规划。而《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里也同样规定,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不得违法拆除、改建、扩建。(记者廖爱玲)
5 d3 e/ ~& s8 m# W* h" ^: |0 P$ `- 记者探访 3 R+ R! q' b. l) T3 D5 m
“门楼地砖都是专门淘来的” ; J L( o, x' s8 j4 M
昨天,雪后的西河沿街显得很宁静,与一般的胡同相比,这条街算是宽的,两边道路停上车后,中间的道路还能行驶一辆车。 : V, d+ A% c! q0 P: t
从南新华街路口向东走进西河沿街约五六十米后,路南是醒目的正乙祠戏楼,路北就是215号院。门前青石门墩、雕花门檐,处处透着古朴,四合院的大门上方左侧挂有“保护院落宣武区第0054号”的标牌。附近居民说,虽然这里并没有挂牌标明是“裘盛戎故居”,但大家都知道,不少人还慕名前来。 1 Q0 A! o) h2 W
现在的裘盛戎旧居里,是一家交流协会的办公地点,在征得值班人员的同意后,记者走进四合院,穿过进深,映着雪景,里面的小院豁然开朗。 4 Y+ C' P9 a4 C/ t* L
与215号院紧邻的213号院是李老先生的四合院,门口同样有“保护院落”牌子,排号为宣武区第0053号,院子里正在进行修缮。李老先生说,他院子里的东西,从门墩、门楼、挂落、影壁、甚至地面铺设的砖,都是专门从老旧四合院淘来的,有年头历史,但这些都在此次的拆除范围内。
: ^& Q1 Y( w" K在这条街上,老建筑还有不少,继续向东走,122号的前门招待所杜经理说,这里是和平饭店旧址,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前面部分的楼面也在此次拆迁范围内,“一旦拆掉,那整个木结构的楼将难以支撑。” 7 P; E3 B, f. o. b: p
8 X T4 B- H4 l/ w! {: L& e
就拆迁是否符合规定,记者昨晚多次致电宣武区住建委负责人,但刚提及西河沿街拆迁一事,对方便称有事,随即挂断电话。
1 w; Z, B8 A$ t' W( q6 n- 链接
# d* f3 x- B, l: q$ Z6 n2009年7月,位于北总布胡同24号院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部分被拆,经本报报道后引起社会关注,最终北京市文物局宣布,梁思成林徽因故居将被保留。 7 O4 {7 y6 s% G" ?5 z Z7 w( J
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当时明确对外表示,只要是旧城范围内的平房、四合院等传统建筑,即便不是挂牌保护院落,也绝不能拆。对于名人故居的保护,不能首先界定为“名人”之后才进行保护,而是必须首先做到保留和保护,之后再进行认定。
- z8 U" j8 F; ?3 m& \- 相关案例 * U5 l) k5 p0 n! ?- }# }( G
法院再撤西河沿两院落拆迁许可 ! _$ E/ `* B0 v( p$ w2 S2 V
认为待拆四合院具文保价值,驳回宣武区住建委上诉 - U* s! H' [, T% k! a; k
本报讯 (记者王殿学)因居住的民国时期四合院被纳入拆迁范围,西河沿居民起诉宣武区住建委。法院一审判决撤销《拆迁许可证》中关于四合院部分的内容。随后,宣武区住建委上诉。日前,北京市一中院终审驳回宣武住建委上诉,维持原判。 $ ~& _* |: j/ I# R
居民
9 [+ M+ {6 }) k* c; K* y四合院属民国建筑不应拆 ; M. h: Y3 J2 }1 _7 B4 X! Y
2006年3月,宣武区市政管委为“城中村”环境整治工程项目,向区建委申请核发《拆迁许可证》。宣武区住建委同年5月核发拆迁许可证,拆迁范围东至正乙祠西墙、西至南新华街、南至师大附中北墙外、北至西河沿街。
5 F$ d7 `, P% ?9 [# t位于拆迁范围内的西河沿街222号院两户居民认为,他们所住院落属于民国建筑,有保护价值,不应拆除,故起诉。该案审理时,222号院居民提交了北京市文物局的文件,其中表示该院内存在文物建筑,不得拆除。
- {% u+ j& x4 Y# N去年6月,一中院终审判决撤销拆迁许可证涉及222号院的部分。
7 k: ^1 l6 s: T% y4 v! ^宣武住建委 9 U0 d Z: i# ^2 D, S
文物局无权认定有价值建筑
5 {) _) q6 u/ a+ B该案宣判后,西河沿街224号院居民和244号院居民也以同样的理由,向宣武法院提起诉讼。 , K+ v+ a6 g* @" Q2 Y5 q2 v) a
庭审时,法院调取了2006年4月市文物局给北京市市政管委的“意见函”,其中表示西河沿街除222号院外,还有224号院、226号院,244号院也是民国年间建筑,保护状况较好,建议作为有价值建筑予以保留。市文物局要求,有关单位在整治工程中对不可移动文物、挂牌四合院及具有保护价值建筑不要拆毁。 j M0 v+ K- f1 s6 D, S- ?( m/ U
宣武法院经审理,一审判决撤销拆迁许可证中关于224号院和244号院的部分。
1 H4 E3 e8 m! G& h宣判后,宣武住建委向一中院提起上诉,认为市文物局无权认定有价值建筑。 L2 a$ P3 d2 w
法院
3 g- U- W! f G3 q区住建委未核实有悖规定 r, N0 e$ k ~
一中院终审认为,宣武区住建委作为房屋拆迁管理部门,在市文物局已经初步确认224号院和244号院具有保护价值的情况下,应向有关行政主管机关调查核实,待该院落性质明确后,再依法决定是否纳入拆迁范围。但宣武区住建委在无证据证明这两个院不是有价值建筑前提下,即下发拆迁许可证,有悖于《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北京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以及《保护条例》的相关规定。 . P$ W3 O! Y$ b( l
据此,一中院终审驳回宣武住建委上诉,维持原判。 2 X* s$ g2 V1 h: ~3 j
- 现场探访
" H7 G+ h" o9 v- j) X居民从邻家接管子保障用水 # X1 u6 D/ h" Y' P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西河沿街,看到4个应保护的院落,居民已大部分搬走,每个院子都显得有些零落混乱。居民说,尚未接到重建的通知。
7 S/ \- {# I" F, m4 J+ H244号院内到处都是积雪,只剩下起诉宣武住建委的张女士一家老少四代,十余人居住。“我父母都有病,拆迁办给我们的两套经适房在霍营那边,不够我们住,父母搬过去也无法看病。”张女士的儿子杨先生说,了解到244号院需要保护,他们一家开始起诉宣武住建委。
" g6 q/ ]& U( f5 w0 ^; W昨天,杨先生表示,虽然现在胜诉了,但因为拆迁,家中除了用电正常,取水和供暖都需要自己解决。为此,他买来自来水管,埋在地下,从十几米外的邻居家接水,引到自己院子里。“我们这个独院没有集中供暖,也没有煤改电,我们只能自己烧煤炉取暖。”
3 y8 V8 o6 L1 j5 { k5 ~, F. u+ a1 g! y7 f2 P2 A

! @* r% B J7 f" _8 h% A
7 T; n8 V) K C- s0 v* P& o6 C. r5 I裘盛戎故居
9 a4 G8 { B3 z: I( ?% T% I c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