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北京网的一点建议 3 y, h" F# W' b, Q B) p$ {
5 ~: f3 d8 _& h
北京,大国之都,奥运会也开了,再不被人熟悉,也不会生疏到哪去。
0 Y/ T# T* U7 e& c3 j7 S- Q- k老北京,就不一样了。您别看什么国家大剧院、鸟巢水立方,还有那个大裤衩子,那跟老北京无关,您也别看北京现在有一千多万人,只要在北京边上住着,都说自己是北京人,那也跟北京人无关。北京是博大的,但这博大不是有了新的丢了旧的,那样大不了。北京文化是精深的,但也不是说是有了现在的丢了过去的,那样也深不了。
7 ^7 R6 F: r8 l* x: { $ s( d1 ]" v' W8 n: z2 y0 p1 q
老北京有别于北京,贵在一个“老”字。 # \+ ?+ ^: [3 P {4 ~9 {
4 L5 i* q' O- F$ `
这老,在于他的历史性。我们说:两点决定一直线,三点才能决定一平面,如果您要描述一个曲面,点就要更多。何况一个大国的历史。只有一个点,是浅薄的,有的九0后女孩儿疑惑“喜儿怎么不嫁黄世仁,否则不就房子汽车电脑什么都有啦”。我能说什么?一个傻瓜提出的问题,十个精明人都回答不了。脑子里没有几千年历史的人,不足以论一时,脑子里没有几百年历史的人,也不足以论一事。
5 C' P( z7 C9 ?7 |. z( l& |7 z( b* c
. f* { n/ E! C5 y6 {# I; x/ g看了掌柜的建立老北京网的经历,无限钦佩。一千多万北京人没有做的,你做了。向你的班子(我新来的,还叫不出他们名字)致敬,但看介绍说你们一水儿80后,稍有感触。我一直以为:有个很怪的现象,中老年人,如10后、20后......以至于70后,文化(人文历史)装在他们的脑子里,而网络技术,则掌握在70后~90后里。老人舞文弄墨,年轻人则为网虫,老人发个图片要找小孙子。我是50后的有一点点历史感,又懂计算机,象我这样的情况还真不多。我妈今年80了,老北京。一肚子北京历史。每次我回家看她,都要聊到深夜,她会对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二龙路中学细细地描述。可惜我不能总陪她。但我想,北京有多少中老年人,他们每天有多少回忆,能般到网络上呢?
( i5 D7 Q7 l1 G, A* b0 d3 W- M7 k
* l: d, e; ?0 k# q) v# l我希望自己退休后也去你那个网络工作,更希望,我们的政府,能摆正文化建设与传承的关系。文化的断跟是很可怕的事。建议老北京网的建设和运行,不要受年龄限制,可吸收纳更多的老年人参与。幸甚!
$ J7 i9 _+ z# o
2 @8 {3 ~" J) s5 }3 L# ~2009-1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