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705|回复: 28

[【求证】乾隆时马噶尔尼使团所经过的一个地方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10-17 22: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乾隆时马噶尔尼使团入京觐见,成员之一斯当东曾写下回忆录,其中记录了从朝阳门进京从西直门出京,直奔圆明园的过程。其中提到一个地点,“收藏外国文写本的图书馆”,不知所指何处,请大家一起求证一下。

) W+ E) P: _& \. |

原文如下(正文括号内为俺所加):

0 V7 Y$ ]+ u3 m4 j

 

/ z% |# W O6 f) M+ ?

“进城之后,第一条大道一直往西,最后被皇宫的东边城墙隔断。这个城墙上面是用黄色琉璃瓦盖的,所以又名黄墙。使团一行走到黄城之东,然后沿着右首走。北边这条街似乎没有刚才经过的那条街热闹,这条街上没有商店。---。使团在黄墙(皇城城墙)北面当中的三座门(地安门还是景山三座门?)对面地点又作小憩,从这里遥望宫墙内,不似城外一片平地,里面有的地方修成斜度很大的山,挖出土来造山的地方就成为深谷,里面盛满了水。曲曲折折的人工湖当中点缀了各种奇巧小岛和不同树木。皇帝有些宫殿就建筑在这些山上。整个好似一个仙境。在一个山的高处,有许多高大树木,当中建有许多凉亭。其中一处,据说是前朝皇帝自尽之处。---,站在原处,大家一方面通过黄城大门遥望皇宫禁地,同时视线往北一转,看到街道顶端有一高大建筑。在它里面悬挂着一个圆柱形大钟,---,钟楼之西,是北边城门之一(德胜门?),---,从皇宫大门直往西看,在黄城和北城之间,有一几亩地的人工湖(什刹海?抑或北海?),上面长满了莲花。使节团继续往西边走。路上经过一些俄国人的住宅,想不到还看到一所收存外国文写本图书馆。据说在这个图书馆的写本中有一部阿拉伯文的《古兰经》。在这里看到一些头戴红帽子的回族人使节团一行穿过一个南北长四里中间有几个牌楼的大街(西四大街?)。这里是鞑靼族的居民区。一行人从东边城门入城之后,经过了许多大庙和大商店,走了两个多小时,最后到达西边的一个城门(西直门?)。西城外比使节团刚刚进城时候走过的城外更大,用了二十多分钟的时间才走完。出城之后继续向北走,大道同刚才从通州进城时候一样,又是花岗岩铺路,这里直通海淀镇。”

{1 w% U* g* {( q, J. G, ^7 y

 

2 E3 p7 f1 x1 H4 v

上下文大概如此,不知这里提到的俄国人住宅、图书馆和红帽子回回确切所指是什么。求教!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7 22: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不是就是您头像那啊
发表于 2009-10-17 23: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路线似乎是从景山---西四----西直门(阜成门)

1 v5 I J8 S9 q0 u# p

 

3 M5 w# c5 n2 h2 r, P) n+ \

俄国人住宅?这个比较奇怪,一般的俄国人都住东内

. w1 F5 l! E, l2 Y4 o: Q! d

 

, ~/ h- p# ]9 b

外文图书馆-------印象中北堂曾是国内最大的外文图书馆,看路线因该是。

& I M) J/ Q( t. n: y4 s/ J

 

" C6 A$ _. Y# \! m; m

红帽子回回----这个比较难说,应该红帽子回回都在住东安福,葬在阜成门外;应该路过不了;

- D' ~* [* h. e5 P5 {

 

, [! S$ b" M: }: ]" w

另外提到的珍贵的古兰经----只有东四清真寺才有元代抄本的古兰经最为珍贵。

`1 p3 B- A- u5 A! R2 T7 {

 

1 p9 ~: `, p$ @+ N8 H" i

结论-----他们可能是从东直门进城(俄国人)经东四(古兰经)到景山,过北堂,到西四,

' S. j) _1 J7 s; y c

出阜城门向北。沿途看到了红帽子回回。

& i' T; b5 O( ^$ J- }

 

5 U, c! p0 l v% c' [8 P, J

 

- V7 z4 e$ F! O; w7 ^( F/ [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8 08: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黑龙在2009-10-17 23:11:00的发言:
8 T% a r% y. r% l2 x' Y

看路线似乎是从景山---西四----西直门(阜成门)

, _+ i I0 X! |5 B. J' u

 

* F# t$ S! ]" J

俄国人住宅?这个比较奇怪,一般的俄国人都住东内

% a2 a% J' k' Z! L/ l Q

 

) O3 Y. ~6 o2 C3 U/ Y6 b/ |' y

外文图书馆-------印象中北堂曾是国内最大的外文图书馆,看路线因该是。

8 y6 [, w( z# \8 ?0 D

 

8 h# ]8 v0 J) d {* {+ i' a8 N9 Q

红帽子回回----这个比较难说,应该红帽子回回都在住东安福,葬在阜成门外;应该路过不了;

' S5 Z( s6 h/ E! {# [# K# L

 

) g& g U1 c; \* w

另外提到的珍贵的古兰经----只有东四清真寺才有元代抄本的古兰经最为珍贵。

* T* F8 V5 P) L9 u p) t0 r

 

- L: H+ U w! A$ f

结论-----他们可能是从东直门进城(俄国人)经东四(古兰经)到景山,过北堂,到西四,

7 D- B; D$ d, P( O5 f

出阜城门向北。沿途看到了红帽子回回。

6 Z: |1 b" j: k3 J" j* j) [

 

0 k, R1 Z& g7 D9 O# }# F! J6 d( b

 

0 `/ R2 n6 I" [. Z

 

5 u5 q1 T) P3 k1 f

 

A7 q. @9 o/ G

分析的好。

5 i7 A" ~ S6 _

 

0 y* h; M, q X4 z$ M

不过从原文提及“出城之后继续向北走,大道同刚才从通州进城时候一样,又是花岗岩铺路,这里直通海淀镇”来看,应该是朝阳门和西直门,而且有一段文字我没有录入,说的是从东边城门进来,“进城之后,第一条大道一直往西,最后被皇宫的东边城墙隔断。这个城墙上面是用黄色琉璃瓦盖的,所以又名黄墙。”从这段文字看,也应该是朝阳门。

+ F2 j# P5 j$ J. n

 

5 m6 [1 K: p6 Y& L% Q' X

另外,回回营后来因驻防原因,共有五处,北边的在西直门内沟沿附近有一个,景山沙滩有一个,不知是否是这些地方遇到的红帽子回回。

5 N* I$ b$ a, ~

 

/ T* C! \; d% D; d, ^* b

再就是北堂,俄国人收集了很多文书,但多是汉文,不过古兰经也有可能被他们收藏。但北堂在东南角,南堂则在东江米巷,都不符合路线。因为这些人是穿城而过,要去海淀那边,所以路线似乎不应太过迂回。

' t6 ^: T8 B: V1 Y1 ?) }3 ~

 

0 L; Q, L) R6 a+ G. o/ o. O0 p

东四清真寺倒有可能是有古兰经之地,但大量收集外文图书则可能不大。

. ^* D8 F6 s0 {+ v0 }: Z0 k. |

 

" [7 t x( a. A/ R4 M# F

所以,是否是会同馆等一类官方编译机构?红帽子回回是否就是上述回回营的居民?

. i- `. u% u6 b' h) @

 

5 @" I. ^- ]5 I! o5 B

大家继续探讨.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8 08: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盘子在2009-10-17 22:28:00的发言:
是不是就是您头像那啊
2 `: D" Y* B8 d3 E

从路线看可能不大啊,倒有可能是其他几处回回营。

发表于 2009-10-18 12: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6 j4 L4 K3 y1 i

从皇宫大门直往西看,在黄城和北城之间,有一几亩地的人工湖(什刹海?),上面长满了莲花。使节团继续往西边走。路上经过一些俄国人的住宅

6 w7 J. k; j9 n/ D# }

 

. m. D; U! K, c

 雍正五年,定《恰克图条约》,八年,俄政府在东江米巷建成了一个新教堂。

( H1 Q+ g3 }3 R

 

. b9 _8 j9 c3 I/ `/ T" F5 d$ Y

这个是不是就是所谓俄国人的住宅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8 17: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盘子在2009-10-18 12:29:00的发言:
; r% t1 k! @2 b8 m) t) v2 y5 j0 y! {

 

+ ?( {4 d: _9 E3 `3 t) Y

从皇宫大门直往西看,在黄城和北城之间,有一几亩地的人工湖(什刹海?),上面长满了莲花。使节团继续往西边走。路上经过一些俄国人的住宅

8 z6 g% s" q6 A( z4 g) J# I- b9 j

 

( R5 S6 w: n7 ?+ ^4 ]; }

 雍正五年,定《恰克图条约》,八年,俄政府在东江米巷建成了一个新教堂。

' q8 ~' c" f" L/ i2 y

 

" f5 r0 v, O e; ^; B6 @3 W

这个是不是就是所谓俄国人的住宅

3 I& f6 W1 H( y0 U* z! Z

俄国人当时在北京有两所教堂,现俄罗斯大使馆内的是北堂,南堂就是雍正年东江米巷那个,不过使节团从地安门一带继续往西走,不大可能去到那边啊。

. ~' L. K* Z* G( r: {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8 19: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种可能:

: y0 l# v3 O* F6 X7 v; h

查了一下资料,(http://www.tefl-china.net/2003/ca13258.htm

' z" A* _2 s u( I3 P' K9 V) v

康熙年间设立的“内阁俄罗斯文馆”位于现在的北池子大街,而北池子北面的沙滩附近,正有一处回回营,俄罗斯文馆主管翻译和教育翻译人才,一些俄罗斯人是很注意收集书籍的。所以英国使节团经过的地方,很可能是这里,但此地属于皇城以内,不知他们当时是否进入皇城。

9 g9 z$ _% `2 a% K- U- r

 

! x7 ^7 p1 E' [0 s/ I

还有一种可能:查“会同四译馆”的资料  (参考《北京会同馆考略》http://www.bjww.gov.cn/2006/4-5/15185.html),四译馆主管翻译事务,即明代的四夷馆。明代四夷馆在东华门外,清代初年设于正阳门外杨梅竹斜街(《京城全图》标名杨媒斜街)。乾隆十三年,“遵旨议定,将四译馆归并礼部会同馆。今新设会同四译馆衙门,即以四译馆充设,毋庸更建。所有四译馆册籍番书,仍于馆内收存。”后来四译馆馆址何处不详,资料提及有“公议胡同四译馆”,可能是西安门外“公仪胡同”。如果是这个地点,倒是英国使节团可能经过的地方。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8 19: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aidushu在2009-10-17 22:22:00的发言: 9 F% y) n- p+ {& P# X7 V4 j0 m

 

2 B9 h' m' z' `+ W) T$ a! H7 M

“进城之后,第一条大道一直往西,最后被皇宫的东边城墙隔断。这个城墙上面是用黄色琉璃瓦盖的,所以又名黄墙。使团一行走到黄城之东,然后沿着右首走。北边这条街似乎没有刚才经过的那条街热闹,这条街上没有商店。---。使团在黄墙(皇城城墙)北面当中的三座门(地安门还是景山三座门?)对面地点又作小憩,从这里遥望宫墙内,不似城外一片平地,里面有的地方修成斜度很大的山,挖出土来造山的地方就成为深谷,里面盛满了水。曲曲折折的人工湖当中点缀了各种奇巧小岛和不同树木。皇帝有些宫殿就建筑在这些山上。整个好似一个仙境。在一个山的高处,有许多高大树木,当中建有许多凉亭。其中一处,据说是前朝皇帝自尽之处。---,站在原处,大家一方面通过黄城大门遥望皇宫禁地,同时视线往北一转,看到街道顶端有一高大建筑。在它里面悬挂着一个圆柱形大钟,---,钟楼之西,是北边城门之一(德胜门?),---,从皇宫大门直往西看,在黄城和北城之间,有一几亩地的人工湖(什刹海?抑或北海?),上面长满了莲花。使节团继续往西边走。路上经过一些俄国人的住宅,想不到还看到一所收存外国文写本图书馆。据说在这个图书馆的写本中有一部阿拉伯文的《古兰经》。在这里看到一些头戴红帽子的回族人使节团一行穿过一个南北长四里中间有几个牌楼的大街(西四大街?)。这里是鞑靼族的居民区。一行人从东边城门入城之后,经过了许多大庙和大商店,走了两个多小时,最后到达西边的一个城门(西直门?)。西城外比使节团刚刚进城时候走过的城外更大,用了二十多分钟的时间才走完。出城之后继续向北走,大道同刚才从通州进城时候一样,又是花岗岩铺路,这里直通海淀镇。"

. |, N6 F7 P8 Q# o" K( @

 

! j) B) v" X- C' g) y4 J/ f0 E. `

通过上述资料,可知使团应该始终未入皇城,所说小憩的三座门,应是地安门。但不知是否也可能从东边进了皇城,在景山附近休息,看到了上述景观,然后往西经过北池子同景山后街交界处,看到了俄国人和红帽子回回。

发表于 2009-10-19 21: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黑龙说的北堂是西什库吧。
发表于 2009-10-19 22: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kuma在2009-10-19 21:44:00的发言:
黑龙说的北堂是西什库吧。
8 p* p. N$ _) l( Y, h

 

西什库教堂这个称呼1888年之后才开始有。 # ]6 m5 V# e5 ?% X

 

发表于 2009-10-20 07: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由楼主引文中推断他们的路线,本人的观点具体如下:

) i; B+ _" V \2 r

 

6 e8 q: e. M# a$ @

1. 楼主这里引的是个蹩脚的译文,这点要首先说明,所以要考证出正确的结果必须觉得看原文。因为文中居然有“回族人”这个词,可见译者不是个学术圈里人。

: u& L+ Y9 E6 ~. V( Q& J0 z

2. 我同意他们是从朝阳门进的城,这是“贡使”由通州入京的正途,回忆录中也提到了。而要从东直门进城根本就碰不到皇城。

) k" H) i$ J/ l& d0 X$ J

3. 既然是皇城北面中间的三座门,当然是地安门,这个没有问题。因为从朝阳门内大街与皇城的交汇处往北遇到的第一个门其实就是地安门。

) l/ y4 W% w2 \' h! `

4. 过了地安门,他们继续往西走,长满荷花的当然就是后来什刹海荷花市场的所在。

) \% u( A* @5 r4 k5 L

5. 过了什刹海往西,繁华的南北长街只有西单—西四—新街口这一条,所以他们是走在这条街上的。

3 ~& P5 c) \. y- O* b9 ^

6. 但南北的牌楼只有西四和西单路口才有。所以他们是从平安里路口往南走了。

b* v! }) X/ \0 p3 I4 K

7. 而西单往西没有大路和城门,所以他们不可能从西四再往南走。所以,他们从西四路口往西拐了。

- S1 \7 H3 `! a/ p

8. 从西四往西出城当然走的是阜成门,而不是西直门。这也是“许多大庙”所告诉我们的,大庙不是一般的庙,而这一路上东城的路边没有几个“大庙”,而西四到阜成门之间的历代帝王庙和白塔寺一定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西直门附近的路边可没有。

j) T. Y! W) p" |# ]! T

9. 文中似乎俄国人和图书馆在什刹海南岸和西四北大街之间的北面,因为南面就是皇城城墙。

% t* _- W" Z2 @5 B9 H

 

* `. w0 ]" i% i2 c

但是我对这个记述有极大的怀疑,原因如下:

: e, `0 U' C+ h" f1 V" Q

 

2 M( Y& [4 q3 @+ L6 {1 r

1. 在皇城外可见的只有琼华岛的白塔,是看不到西苑三海中“曲曲折折的人工湖当中点缀了各种奇巧小岛”的,但作者却提到了。

; L9 r( g& B& ^ V

2. 从地安门往北是看不到钟楼的,当间还有个鼓楼挡着呢,它可比钟楼宽呐~作者看到的很可能是鼓楼。即使是从偏西或偏东的角度上看到了钟楼,也是看不见钟的!而且文中提到了钟楼,却丝毫不提鼓楼很是让人奇怪。

5 a- I( Z. Z9 H/ L a; j) n1 J

 

$ K' N$ z( J- d' X' T+ C

因此,本人认为,这个记述中掺杂了作者在其他时间获得的信息。这在回忆录或游记这类作品中屡见不鲜。或者是译者加以了编辑,导致了错乱。这也得等见了原文才知道。

. i4 L5 d5 R% V" m/ C7 g

 

! k# q; e: w9 v' N5 D0 m8 f! |

我也对这个感兴趣,不过没来得及腾出功夫找原文。就说这些吧。谢谢楼主提供信息~

7 l% g+ n; l* F, Q

 

) }$ I' w7 @- M( N7 P7 `

期待大家进一步讨论,也期待原文,呵呵~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0 08: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archive.org/details/anauthenticacco01gowegoog

8 {5 t5 B) V" S/ n8 o

 

# ~/ Q$ ~9 s, `& q

从该页面的左边Read Online 进去,原书第325页。

9 ~6 r1 t1 b8 a8 \

 

3 X) M8 w( ?1 o. M

 

3 K! L5 O: F. P8 H1 D2 y" f

这里是原文,英文好的看看吧。

/ B8 |1 N! s# x0 r$ b

 

# B" b+ I/ n. T# A3 e. l

这段文字选自“第十二章”---“使节在通州府上陆。经过北京城到郊区行宫。返回首都”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0 21: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行人从东边城门入城之后,经过了许多大庙和大商店,走了两个多小时,最后到达西边的一个城门(西直门?)。西城外比使节团刚刚进城时候走过的城外更大,用了二十多分钟的时间才走完。出城之后继续向北走,大道同刚才从通州进城时候一样,又是花岗岩铺路,这里直通海淀镇。”

6 k! H) { u+ ~1 E# T' r

 

: T* k3 p; J7 ?- {9 ^0 b9 v+ _

在随团画师的画作中见到了标记为北京城西门的图片,从半圆形瓮城和闸门朝向看应该是阜成门。

2 ~! c2 D) f6 p$ ]' i5 h, z4 S

 

1 x- |. C! D3 V8 @5 h1 Y# m W

但中译本的第十二章开头题记中明确点明是进东直门,出的西直门。不过从半圆形瓮城的描述看也可知不是东直门,而且插图中随团画师绘制的城门看应该是朝阳门。所以此部分有误。

3 z' U+ @" R$ _& B6 ~3 e

 

% @7 h, w3 d$ p% a& r" P

但现在的问题是:地安门往西继续走,到底是有四译馆呢?还是有俄罗斯人相关的教堂或其他设施呢?而出现红帽子回回的地方,不外是五处回回营或一些清真寺,以及他们供职的四译馆等机构,以及接待入京使臣的会同馆,但地安门到西直门的那条路线上,似乎没有这些。

& ~& B3 J* \" P5 @% O# Z! y

 

3 P6 V: q; [( }: W/ ?& T

期待更深探讨。

发表于 2009-10-20 19: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过原文了,跟这的引文也差得太远了~怪不得让人觉得奇怪呢~

其他和我的推测差不多,另外,那条南北大街不是4里长,而是4英里。就是13里地呢!那肯定是从新街口到菜市口的那条街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1 07: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兄弟分析的准确,根据使团画师绘制图片看,也应该是阜成门,15楼回帖已经修改了。

0 \; _* x, q1 ^9 T8 j

 

3 W, f- n6 o" f9 [' B- I6 H

我还没来及看这段原文,但提到住有俄罗斯人,附近有外文图书馆,以及收藏有古兰经,更重要的是看到红帽子回回,这是乾隆末年这些特殊旗人的一个见证,回回营的资料少之又少,尤其是另外几处回回营资料,所以如果能确认地点的话,还是对认识在京维吾尔人历史很有帮助的。

发表于 2009-10-20 22: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1. 他们从皇城北墙外往西走,到了平安里不往南哪能看见南北大街被牌楼截断?难道往南之后再绕回北面从西直门出去?原文说出了城往北,去海淀的路上有石头路。那出了阜成门往北,去海淀的路上不还是一样有石头路么?

$ \& s# U5 }3 w' c, Y8 \' D

 

* V0 [3 j# ]5 c6 ] \& ?

2. 既然从朝阳门到东皇城根,北皇城根,再到新街口,再出西直门,路边有什么大庙和热闹的商户么?麻烦您举出来~

, u1 \; h9 [+ A+ V1 |

 

& n& k) o u' T m" ?

2. 原文说被告知路边的住家里有的住的是俄罗斯人。没提别的呀~

& W t" O' G; I9 G+ |. R

 

3 Z, D c7 `- i: f) f G& B

3. 原文说被告知那附近有一座外文文献的图书馆的同时,见到了戴红帽子的穆斯林。然后就话题就转到旗人妇女上了。

$ v& Z7 [! q1 e& ?$ o4 m2 I4 ?

 

7 E" L1 Q, n6 J8 ?

这能说明什么呀?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1 21: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俄罗斯人住宅、图书馆和红帽子回回那段内容原文如下:(p296)

5 G1 W4 N3 D: H1 K

 

3 G% Q9 M/ y# v. R

The route was continued westerly through the city. The dwelling-house of some Russians was pointed out; and what was more singular, a library of foreign manuscrips, one of which was said to be an Arabic copy of the Koran. some Mahometans were seen, distinguished by red caps.

8 ?6 ^7 p% Z( r" a

 

5 T. Y5 Z4 R# o; p

原文和译文最大的区别在于标点符号和部分句子的意译,译文中俄国人住宅和图书馆之间是逗号,但从原文看,俄国人的住宅、外文抄本图书馆、红帽子回回之间是用分号或句号分隔开的。而且红帽子回回并不是在图书馆附近遇到的,译文有误。鉴于此,这些应该是使团自地安门往西出城的路上分别遇到的,从出城是阜成门看,红帽子回回应该是在沟沿附近的回回营遇到的,或者是三里河红帽子沟(在京维吾尔人墓地)附近。不知确否。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3 07: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5073537.html?from=isnom

& z8 R/ [: }7 J* V& h, S9 N+ l

掌故丛编  part1

3 Q" a2 o6 a5 @

 

4 n& e2 C, m% z8 c, K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5073677.html?from=isnom

7 g# l* v/ s" c5 B1 T

掌故丛编  part2     共两个压缩包。

/ I/ D, ~3 @$ w/ f

 

0 E! v& x4 b8 J, C/ m- N2 G

 

) Q( {0 \0 ?6 F# }7 ^% ]! i

 

$ w8 a' L1 W$ O5 Y1 B6 K X/ u

http://www.archive.org/details/narrativeofbriti00ande

" t$ P( P- j: H% Y2 s5 v( h( \

 

3 B4 d& n/ \. `, y5 R4 ~) ?. F

安德逊的《英使访华录》的英文原版链接

9 o& j3 n2 X, J6 i: W# k

 

) n$ |' { q3 G# t2 r; f0 L

http://www.archive.org/details/authenticaccount01stau

9 U( f. c2 s: M' R3 E

 

% f, Q2 Z P. ?- A* @

《An authentic account of an embassy from the King of Great Britain to the Emperor of China》

; z. a2 t8 _" g# V' ]( S6 }2 z

 

# r4 z$ j1 u! g5 K, p' h

 

1 X C, E1 b* m/ a5 g, |$ b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3 07: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同霍集占兄弟分享一下。

http://www.archive.org/details/islaminchinaane00broogoog

$ j) F% f1 J+ o3 W& v

 

; Z0 v& h3 j) l( x& P& [8 i

《Islam in China: A Neglected Problem 》(1910)  Marshall Broomhall

- m) ?* s. k! `( D4 ~2 c" X

 

# x! @* `! D. M9 U `6 W+ s- f

http://www.archive.org/search.php?query=The%20Muslim%20world

! q( h# s! W3 a. ]+ s4 x: W

 

* u0 x' y6 F$ V, u

《the muslim world》  一本近代传教士杂志

- s& O; h) L' }

 

% s! X: w& A' h0 A& A3 W$ e

http://openlibrary.org/search?q=islam&ftokens=%2Cmhsncqbxgkup&remove=&offset=0

/ b( ~. T( o6 a% m

 

: y2 X5 V5 D) {: ~

几本英文伊斯兰教图书 在线阅读

8 f) X" R# \ @4 a. h

 

! l' n; F, h9 Z1 N3 ^

http://www.archive.org/stream/MN41889ucmf_2#page/n49/mode/2up

' b9 [. y# i( v$ C# h! k: o

 

; `0 @3 g$ |6 V

一本外文小册子,中国伊斯兰教。

, K! f! H) }7 z+ K. B: D

 

. W# h# e% O* Z+ g4 W( @

http://openlibrary.org/b/OL6971474M/Celestial_and_his_religions

' H" `6 ?4 w5 k$ J/ G8 o

 

& V, {5 g2 L7 Y. T* g5 |/ g L/ S

The Celestial and his religions   此书中有关于中国伊斯兰教的内容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3 06: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盘子在2009-10-22 20:03:00的发言:
呵呵,关注了几天此贴,我也正翻腾出这本绿封皮的书看。似乎还有个刘半农的中译本。
/ N: D) }; a8 o, k/ L. w+ W9 l& Z9 e

刘半农好像只翻译了马戛尔尼的《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此书秦仲和、李广生、林延清都翻译过。

4 {. l9 T" p) ~; \9 l" ^: O

斯当东的《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只有叶笃义的译本。

- J2 w; ]: ^3 k: W3 R& o; n

安德逊的《英使访华录》也被翻译了,2002年再版时改为《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不过和前两个人不同,安德逊属于下级属员。

5 B! p1 ?# I: S$ C5 E9 [) U

还有使团礼品总管约翰-巴罗的《我看乾隆盛世》,也已出中文版。

7 W" t! C6 g; g- I0 G# C

另外就是《停滞的帝国》,这是根据中外很多相关回忆录和资料写就的。西人关于此事留下见证者共有15人之多。

/ p# r x! ~$ q1 h8 O* t3 t! U- w' h

中国的资料主要是《掌故丛编》、《英使马嘎尔尼访华档案史料汇编》和《乾隆五十八年英吉利入贡始末》。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3 07: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霍集占在2009-10-22 23:18:00的发言:
法文那本翻译得不错,十几年前看过。英文这本书店里翻过几眼,实在是蹩脚,就没舍得花钱买。那时真是没钱呀~当然现在也没钱,不过至少自己可以挣点了。
8 }$ @# d* N9 B- x- h

 

' F6 }% Z) X; T8 V9 h0 Y

你要是在北京买书,给你推荐几个便宜地方:国图对面书乡人特价书店、蓝旗营豆瓣书店和万圣书园,海淀图书城籍海楼清真书局的门市和中国书店,灯市口和隆福寺的中国书店,北师大东门里面的一个特价书店也不错。

发表于 2009-10-22 03: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仔细看下面的几句,这些穆斯林就是他们在荷花市场到平安里之间看到的。

' y" ?1 W% o0 _1 Z( }

 

9 V! {& L8 r) t* L. N/ o' ]1 i

要谈及其他的,资料远远不够,不好说,就连他们看到的那些穆斯林是否是维吾尔人也只有70%的可能性是。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2 08: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具体内容如下:(从上下文来看,应该是根据那两位清朝官员所述记载的)

3 P1 ?1 ~* ]7 [2 q

 

+ w+ K) m ^. O: U& G

回族香妃

  乾隆一生有过三次热恋。还在他十分年轻、但已是太子时,他已爱上了他父亲雍正皇帝的妃子马佳。与皇帝的任何一位嫔妃保持暧昧关系是一种不可饶恕的罪行、格杀勿论。但犯罪的是皇帝的亲生儿子,还得多加一条乱伦罪。当时的皇后、乾隆的母亲召见了马佳,用白绫赐死了这位妃子。
  他始终未能使身上发出沁人心脾的天然香味的“回族香妃”顺从。这位异族的女囚一心怀念着在喀什附近被乾隆的士兵杀死在身边的丈夫。她对乾隆这样说:如果想用武力占有她,她会把他杀死。一天她不就从袖内抽出一件匕首来了吗?而在天子面前谁也不准亮出武器的。当卫兵们从她手里夺走武器时,她不是傲慢地高喊:“我还有许多呢!”皇帝想方设法来改变她的冷淡态度,甚至在中国鼓励伊斯兰教,甚至让耶稣会的建筑师在紫禁城内仿照她故乡阿克苏为她建筑一座清真寺。耶稣会士为信喇嘛教的君主建造一座清真寺,真是各种教会合一了。
  皇帝日见衰弱。太后第二次出来中止这桩令人议论纷纷的爱情故事,让肇事者自尽了事。乾隆对她说“天地灵秀之气,都让你一人占尽了”。为她的死而久久地痛哭。他为她写了碑文:
  浩浩愁.茫茫劫;
  短歌终,明月缺。
  在喀什绿洲几公里外,在戈壁沙漠和苏联突厥斯坦的边上,为纪念“回族香妃”而建立的清真寺内供人凭吊的碑石上仍然可见这篇碑文。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2 07: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兄弟说的有理。这一段原文主要说队伍向西穿过这座城市,看到了俄罗斯住宅等,看到了满人妇女及街头景象,队伍穿过了西四大街,最后到达城门。从叙述来看,应该是地安门西大街一带遇到的,有没有可能是到阜成门前一路遇到的,缺乏依据,但不无可能。

4 d/ A) D+ E( z

 

" j6 w7 x2 N0 B& ^

补充一点资料:地安门西大街西端明时为太平仓,清时为庄王府,不通。须经护仓胡同北折经马状元胡同(群力胡同)方能抵达新街口一带。民国后将庄王府中部贯通辟路,称平安里大街。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2 07: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马戛尔尼还在即将离开中国时,从两位负责接待的中国官员口中听到了关于香妃的事情,在《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的第223页可以看到。不知霍集占兄弟看到了没有。

' I2 E5 B9 q2 z. D5 i

 

5 K! V! p' }" |1 w3 h

http://www.tianyabook.com/waiguo2005/p/peileifeite/tzdd/

/ g: f& c; p* E0 t

在线阅读  (见第四十一章)

9 E! }- i" c& b9 z4 ^3 o

 

5 L9 O/ S2 t' p* k+ x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5099542.html

$ W# z7 b' q o, \3 O2 t$ @

这是此书的exe格式下载链接

3 O( H- t: x4 x+ U

 

1 v( `' g5 X) R6 [% t) E) A) w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5192402.html

. J7 n( N) f- O0 V

 

- j( ~( y$ H' S7 p: r+ _- g

这是此书pdf格式下载链接

# H9 L# F7 s( }, e8 Y

 

+ |9 [- U3 c8 ^1 ^

 

发表于 2009-10-22 23: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法文那本翻译得不错,十几年前看过。英文这本书店里翻过几眼,实在是蹩脚,就没舍得花钱买。那时真是没钱呀~当然现在也没钱,不过至少自己可以挣点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2 19: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斯当东这本《英使谒见乾隆纪实》是叶笃义翻译,仅仅本贴所引一小部分译文,错误就有好几处,比如目录提要中,原文是the eastern gate,译本中则错译为东直门,the western gate自然就被译为西直门了,着实把人误导了一把。还有四英里译为四里,标点符号也有错误之处,穆斯林则译为回族人,清代是没有回族这一说的。

3 k2 A* |2 Z- Q4 B# z0 ^! h) U

 

6 Z7 L# I7 q% i% ]$ ]. h3 n

这样的译著,误人不浅。

! u8 o8 d8 b) V9 \& u

 

# i; h: K" P# ?, M& f$ }3 f. F

 叶笃义(1912—2004),安徽安庆人。爱国民主人士,著名社会活动家。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革命同盟,同年9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曾被选为民盟中央委员,并担任民盟华北总支部委员兼宣传委员、民盟中央发言人、宣传部副部长等职。199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前同老师司徒雷登过从甚密,建国后不得志,用子女的话说,一个蹩脚的政治家。

发表于 2009-10-22 20: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关注了几天此贴,我也正翻腾出这本绿封皮的书看。似乎还有个刘半农的中译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7-2 14:44 , Processed in 1.198942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