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本。。放在家里实在占地方,想换点其他的书籍。或者有集邮的么,换些信销票也可以,有需要的站内短信联系我。
( i/ I$ v# i1 E7 r- v& g: V书里边都是黑白的图,无彩页。
# [& ~+ ^& [5 B1 I作 者: 朱竞梅 著 2 g! a% b# X8 g1 T/ C$ p! r1 ^6 r
9 C" D' L( E2 o+ J, |0 R
- P% v& o" s* j1 j( i
1 k! R# S# Y+ o5 b6 t4 x0 N3 c- 出版时间: 2008-6-1
& Z- j2 |4 \& X: D
- 字 数:
8 E' D% f! p8 z% I
- 版 次: 1
: M! w- r* |; C9 r
- 页 数: 214
8 J I2 D* ~( F8 z, v2 ]
- 印刷时间:
& N# _5 c0 c8 v) b9 _) ?- 开 本: 大32开
' z8 f1 I- H# x- z" Z% h
- 印 次:
p% m' ]; ^2 N! l% J
- 纸 张:
4 _0 K: q# q% I; U8 ]0 l9 n
- I S B N : 9787509701812
$ h7 D7 a1 U* \) U- 包 装: 平装
. w6 t3 w9 z9 c) L- l; K$ S- 定价:¥29.00
& A: e8 U+ M8 o2 M* Q
从家里翻出一箱子《北京城图史探》
+ h- u3 u' m0 }2 m; d" B
内容简介
' W" m: L% A8 A) P; B# ^对古代地图的研究,以往多侧重于在绘制技术和版本考订方面做工作。把地图与它所描述的对象结合起来,探讨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对地图作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深入解读,并以历史的眼光来追溯地图成长的历程,一直是古地图研究领域的缺项。本书以1911年以前绘制的北京城市地图作为研究对象,从时间(纵向)和类型(横向)的不同角度来赏析和诠释它们,考察其个体以至整体与北京城市发展演变的内在联系,力图复原地图绘制的“历史原境”;研究与地图绘制、使用、收藏和流布有关的一系列社会活动,发现并阐释了隐藏在历史深处不曾被关注的、带有浓郁地域文化特征的京师地图文化现象,构建了北京地区特有的古代城市地图发展史,在学术上具有开创意义。书中有插图41幅,并附现存北京古地图图目,内收保存至今的古代北京各种专题地图近200种,标明每种地图的外观、尺寸、内容和收藏单位,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0 Q1 T6 ?# ^9 M9 n; K
6 R- d2 G! j- S/ Z9 ^
作者简介
& i/ U# @; E4 f% z: b朱竞梅,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理系,1995年获北大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硕士学位,2001年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历史地理。参与过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发表有关环境变迁、古旧地图、城市文化和旅游开发研究论文及学术随笔近20篇。现为三联书店副编审。1995年至1998年间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舆图组工作,其间考察、整理和研究了大量古地图实物资料,后一直对国内外古地图收藏和研究动态保持关注。
* f* @, E4 B q% _: x0 v2 C' v5 y: R: x
目录
1 I {) z$ e# b9 N7 i自序 第一章 导论 一 透过地图看城市 二 研究现状和困难所在 三 研究的角度和视野 第二章 北京城市地图的早期形态 一 地图实物的散佚缺失 二 “宋人行记”与《金中都皇城图》 三 明代的北京城市地图 第三章 盛清时期的北京城图 一 官修志书地图 二 坊刻私绘地图 三 皇权与地图绘制 四 盛世修图的背景浅析 第四章 清中期的地图嬗变 一 不同地图系统的形成 二 地图社会文化功能的拓展 第五章 北京城市地图的近代化演进 一 传统的演绎和近代特征的引进 二 近现代实测起步 三 官修志书地图的革新 四 背景浅析——近代地图出版事业的崛起 第六章 结论 一 一部自成体系的地图史 二 被地图所概念化的城市 参考文献 附录 现存北京古地图图目 后记
, |+ C) \8 r$ u! o% |
1 q' H3 G3 r) ]+ f* F/ q' T6 | 书摘插图3 k: z- ~1 F, L& x: O
第一章 导论 一 透过地图看城市 地图,作为一种出版物,在今天已广为人们所熟知并加以利用。它是一种信息载体,不论色彩如何艳丽,符号如何生动,最终仍将被归为一种抽象模型——用图形和线划符号再现地表自然和人文现象空间分布规律——或者说符号化模型。但是,地图这样的信息载体与通常的摄影图片、航空遥感图片又不同,它不可能无一缺漏、绝对真实地再现地表事物,而是会反映出绘图者对这些地表现象的主观认知;它必然要表现甚至夸大绘图者有意或潜意识强调的事物,同时掩饰或弱化他所排斥或忽视的事物。也就是说,绘图者在绘制地图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信息的过滤和重组。这样,地图就难以避免地将被打上绘图者主观意识的烙印。反过来,绘图者又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行事,地图的绘制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如果说绘图者的主观性决定了地图的内容取舍和表现力度,那么那些客观因素就很有可能作用于地图的表现形式。一方面,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拥有不同的绘制技术;另一方面,不同政治和文化背景之下,人们对自己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会有不同的心理认识和空间感知。因此,地图就成为一种主观性很强的信息载体;对地图的关注和研究,不仅涉及自然科学和测绘技术的问题,还必须联系相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背景。 古代地图也一样,它记录了古代山川地貌等自然景观,也描绘出城市村落等社会景观。一幅古代地图的绘制方法、图形符号、内容取舍等,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揭示出其绘制时代的技术发展和社会文化特征。因此,读图的过程,不仅是认识古代地物空间分布的过程,而且还可以是一个研读绘图时代的人类思想和社会制度的过程。不妨把每幅地图想象和假设为一个社会断面,如果连续阅读大量的“断面”,并把它们排列关联起来,想必是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和特征,钩沉出隐藏在“历史深处”、尚未浮出人们普遍认知表层的东西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