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5号院,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老北京气息,首先是在门道里发现了这篇《安全卫生公约》:
8 I2 A' c0 W: [& H3 u- B1 K 镶在了一块镜框里,由于年代久远,上面满是灰尘和油烟,照片大小有限,很难看清楚,我把原文给大家打出来了:
3 q% A, {* ?8 k2 {& W7 f. C4 z 安全卫生公约" W% Q1 |; @+ J6 u- k7 Y. O8 n
为了实现中央书记对北京工作的四条建议,整顿好社会治安,巩固安定团结的大好形势,早日把首都建设成为优美清洁的现代化城市,特制订公约如下:
1 E, X# y/ q2 U5 A# O8 h2 u(一)知法守法,对《刑法》,《刑事诉讼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以及户口登记制度,切实明确认真执行。
' j0 N2 |$ y8 M- M$ r* z(二)提高警惕。家家注意防特、防盗、防火、防煤气中毒等灾害事故,保障全院居民安全。$ i+ M) P; h" w3 _
(三)敢于斗争。发现现行犯罪者,要敢于检举抓获扭送。
4 `- n4 }$ I8 e(四)教育培养后代,要注意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教育子女讲文明有礼貌,遵纪守法,崇尚公德。
% C$ V: E" D( g) D" `1 v X. i(五)讲究卫生。注意个人和公共卫生,家具什物要随时摆放整齐。主动接受各项防病措施。执行计划生育。- `) Z! W% V4 N0 e$ V2 e' e
(六)搞好邻里团结。互相关心,互相谅解,照看门户,敬老爱幼,关心集体,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
. N5 U* r* J! Q/ U
! ?/ Z. C! {2 k- ~/ ` 一九八O年十二月十五日 . Z7 f% i5 b+ A# ^5 D. Z, K% d
哈哈,怎么样网友们,带着强烈的时代气息吧?改革开放之初的年代,“计划生育”刚刚实行,居然也要写进这种公约,文革的影子还时时存在,防特?没经历过那个年代的我们听着都好笑!
! v* Q/ D/ g( y 在55号院,我们还有幸遇到了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姓刘,今年76岁,14岁开始学徒,在京城各大药行如同人堂等都任过职,进山采过药,68岁身患癌症,靠着顽强的毅力和乐观豁达的精神战胜了病魔,现在的刘师傅身体健康,精神矍铄,老北京网将在今后进行专题采访。- {2 y# J7 e: q7 E* Y% a R0 X
在南柳巷让我们想不到的是42号居然是林海音故居,
4 c c1 j$ s1 F记得小时候,我家还是黑白电视的年代,我问邻居家的叔叔,现在电视里放的是什么?叔叔告诉我“城南旧事”我当时还不明白,什么叫“城南就是”啊,就是什么呢?当时的电影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句台词,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姑娘突然发问“你是来拉屎的吧!”我想那个小姑娘一定就是童年的林海音吧,而在那一刻,我的童年和作者的童年,也穿越了时空,相交在了一起,直到我近年来阅读老北京的书籍,才逐渐的了解了作者,才闹明白了是“旧事”而不是“就是”6 i* @, k' N3 |4 J& H$ c5 T2 Q
林海音,原籍台湾省苗栗县,1918年生于日本,5岁随父母到北京,29岁离开,后定居台湾50多年直至去世。大家最熟悉的当属她的那篇《城南旧事》,其实,作者在北京生活的时间,远不及台湾,但其晚年整理的文集《英子的乡恋》里,绝大部分作品都是描写作者在北京的生活的,如《想念北平市井风貌》、《在胡同里长大》、《城墙. 天桥.四合院》,或许20多年对于整个人生来讲并不算长,但这20多年对作者,却是思想意识成型的阶段,当年的北京,一定是深深的铭刻在作者心中了。虽然飞哥文采不及林海音老师,但我想,我们深爱北京的原因一定是相同的吧!0 O& _" ~. m. C, u$ r X
42号,林海音故居: ; J+ f" ^$ f$ F& E
* B% y- m3 \5 P5 z[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8 15:22:1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