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安德路 于 2020-5-2 16:20 编辑 2 y$ b5 k* R# H# x' [
# A. H* s/ K, a
糊饼,一种馅儿在外面的玉米面薄饼,被人戏称为中国“披萨”。我曾留心关注过糊饼的发源地,无果。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糊饼最早是农家饭,在北方地区流传较广,是一种较为古老的饭食,与运河有着某些渊源。) t- u6 k, h$ U2 U5 \
制作糊饼,一般叫打糊饼。虽说原料简单,制作上也并不复杂,但要真正把糊饼打得皮薄馅儿香,外焦里嫩,也是很要手艺的。糊饼最绝配的馅儿是韭菜。食惟韭薤,味清而隽也。打韭菜馅糊饼,老娘在世时最拿手,也最得意这口儿。
6 D* H" B. z% q2 G 俗话说:“好吃不如饺子,舒服不如倒着”。其实,这句话没什么道理。准确的意思应该是:“好吃不如爱吃,舒服不如自由”,更贴切。% ~0 B! s! f- b+ O
有人说了,饺子虽说好吃,可我吃饺子就没有吃馅饼顺口;至于倒着,您一天到晚老躺着试试?不疯掉才怪。真正的享受应该是自由顺意。3 G/ |7 G6 }) J; y- o* _6 _$ g
# j, [; M( {" ~7 q 人最饥饿时脑海出现的食物,一定是平日里的最爱。西方人会想到一杯浓浓的咖啡、一杯热巧克力、一个大的夹着牛肉、蔬菜,挤上芥末酱的三明治;要问中国人,答案除了饺子,肯定会五花八门。我会说,来一大碗“羊肉喂汆儿”面。嫩嫩的生羊肉片,加葱姜末、酱油、香油,盐浸泡入味后,待面条快熟时倒入锅中烫熟,搅匀后,连汤带面来上一大碗,撒上香菜,胡椒粉,再点几滴老陈醋……
4 d9 Y; z3 k, e8 [ 问我老娘的话,她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糊饼。一大张韭菜鸡蛋馅的糊饼。一面被烤得起焦的玉米薄饼上,托着扑鼻韭香的一层碎绿,若隐若现嫩黄的蛋花,点点干虾皮点缀其间。精致的民间美食!咬上一口,上牙收鲜香,下牙斩酥脆。舌尖儿拥起熟悉的美味翩翩起舞。 头茬韭菜最好。长得虽不粗壮,但味道浓,吃起来却非常香,韭菜长得快,二茬起逐步变粗,味道也没有头茬味儿窜了。 韭菜又称:“懒人草”。抗寒耐热,极具适应性,全国各地到处都可以栽种。打理上不费时费事,因而非常普遍。即便是供应最困难时期,也能见到韭菜。母亲说摊糊饼非常省事。就几把玉米面,一掐子韭菜,一撮子虾皮,两个鸡蛋,饼铛一烧,摊吧、摊吧,熟了。好吃的能让人忘记烦恼。 发明糊饼的人,一定是在吃玉米薄饼时灵光乍现的。在玉米饼上加馅料的想法非常朴素自然。北方玉米多,韭菜到处有,有自家鸡下的蛋,做成馅一尝试,肯定如发现新大陆般欣喜。民间美食流传下来一定要有个重要条件,不光好吃,还有就是做法简单,易操作。生活繁忙者不会在饭食上浪费太多时间。 9 a4 z: P, d2 C; [0 `
: j7 ^1 z0 S* _+ ~- y* F0 g' ~5 v 我什么时候学会打糊饼的,记不清了。家里有个摊糊饼的饼铛极好用,让我时不时地露上一手。饼铛是二十多年前,妻姐给的,一种合页相连两面都能用的新产品,很轻巧顺手。使的年头多了,饼铛也会老,和人上了年岁一样,精气神都不灵了。外观黑旧,合页脱落,一个变成了俩。这倒好,紧了忙了倒是可以双管齐下。
4 e9 R' S( B( i& e 前些年,媳妇收拾厨房,看这旧饼铛别扭,就放到楼道里准备扔掉。我下班回来看见,拿起来端详了很久。斑驳的痕迹中有凝固的记忆。得,折中一下,二选一,又捡回来一片。
- _$ V% z2 M; f' l5 A4 n$ d: J, F0 J/ Z1 w
有了小女没几年,岳母来了,帮我们带孩子。老太太退休后,老头儿走了。老太太一琢磨,告别过去,开始新生活。干脆去闺女姑爷家,既能照顾外孙女上学,又能排遣孤独寂寞,一举两得。
& w* V- `3 s: I3 Y: W' n; w 一个有老有小的家庭才是完美的。岳母的到来,让我体会到了双重的母爱。老太太每天都准时备好饭菜,等待家人归来。谁回来晚些,她会出门,背着手在窗口翘首张望……
4 I1 g( O+ k T8 h3 r: p 岳母虽说没什么文化,却深明大义,通情达理。晚上忙乎完家务,早早地回到自己的屋里或躺或坐去听半导体了。请她看看电视,老太太总是推脱。若干年后,我才明白,原来老太太识趣,有意不去打搅我们的生活。
* I$ n0 L9 L6 f% t% \
7 D% e/ u, t4 l5 B; ~) A9 s; D 老太太最爱吃我打的糊饼。一到节假日,她会提前买好韭菜,择好。笑着对我说,您受受累,给我们打顿糊饼吃。我说,瞧您客气的,还和我您您的。您想吃,只要言语一声,咱立马能吃上。老太太说,姑老爷您是贵客。您休息一天,还得麻烦您。我说,您才是活神仙呢。节假日该您休息,我伺候您。0 E7 K' A4 \( u/ k, ]* V
说着笑着,糊饼一张张出锅上桌。老太太吃得津津有味,非常享受。6 {( W1 b) ~+ D, L
+ c1 y) R+ Y: ]6 F3 K. y
我老娘吃过我打的糊饼吗?不记得了。老娘“自己会做”!——我孩子小,工作忙,一周休息一天,去老宅看老娘一次,路程不近,觉得挺吃力的。有一次听老娘偶然说起,隐约记得她脸上的笑:“礼拜天早上,会去胡同口走走,兴许能看见你们带孩子来,街上人来人往的,你们不来了,就当遛弯儿了……”+ g9 X: }( J5 |& Y
人生中许多时候是非常无奈的。有些道理也不是当时能够明白;即便明白了,又能如何呢?工作繁忙,分身无术,你无可奈何;事不遂愿,遇人不淑,你无可奈何;天降祸端,生离死别,你无可奈何……
* {+ ~5 g' J3 A8 w
, Z5 L7 q; q$ ?9 O; ? 我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一次相聚,他对我说,相信吗?你我俩人住同一个城市,还是一个城区,居然十一年没见面联系。我说,“是啊!十一年。要劲儿的十一年!”那会儿,我体重只有六十公斤。我的身高是一米七八。
. D# k0 D9 o) P; u8 g2 M/ J- y" W 我由青涩懵懂到叛逆空茫,由孤独挣扎迷失的苦逼到碌碌无为俗务缠身的庸人,完成蜕变。苍生滚滚,我在其中。与同龄人一样开始扮演众多角色:儿子、姑爷、丈夫、父亲。上下班骑着一辆旧自行车,风尘仆仆,我的车筐里总是装得很满,蔬菜、馒头,烙饼……车后座上绑着一个小竹椅,接送女儿上幼儿园。
" _) W9 C. y+ g1 c, i% w 熙熙攘攘的街上,循着灯柱的光可以看到浓浓的烟雾,很蓝,虚无缥缈,浮尘飞舞。我在等红灯,车流汹涌,喇叭刺耳。身后梳着两只羊角辫儿的小女儿,小嘴儿里正念念有词,“6…7…8…”我回头问:“宝贝儿,干什么呢?”她的回答让人忍俊不禁:“数高跟鞋呐”。我才注意到身边有不少穿高跟鞋的女人飘然而过。喜欢高跟鞋的女儿其实与高跟鞋没什么缘分,她后来出落成一米七一的个头。) W8 W' q) y8 R/ y; M
' ^3 p1 N9 ] t2 [) c6 G+ d) F7 K: ~ 每天过得都很忙乱,容不得人去品味,咂摸,时光便匆匆而去。今天是昨天的翻版,明天又是今天的复制。突然,平淡的日子开始注入了悲伤。有天早上,我正在洗漱,准备上班。电话响,是小弟。最意想不到的消息——老娘意外辞世。拿着电话机的手停在空中,时间停滞了。! {0 D1 E" X7 l+ [: y8 i7 f/ \9 y$ F
4 G6 Q& B; B. }0 X5 g/ z
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的心都饱受煎熬,无法释怀。我这个长子,忽略了生我养我的老娘。可怜她,多病,四十五岁就守寡。虽然身边有我弟弟妹妹相伴。可不一样。尽孝无法替代。我一直在自责,我若多关心关心她,她不会刚六十岁就死吧?可我,似乎“无我”状态。$ M5 q0 V5 W* I- P+ b
' h: o1 j9 U- f
所幸岳母在我身边。无论老娘在世时,还是之后的后事料理,岳母都伸出援手,给我支持。大弟的孩子还没出生,老太太已抽空准备好孩子穿的小毛衫了。小弟妹没工作。老太太敦促我们帮忙去找。; M- [9 W V; x+ F5 F7 k# j" ]
“没什么,替你妈了。”
; [9 [ T q- ]$ @: p0 f “有缘千里来相会”,我想不光指青年男女的陌路相识吧。全世界有七十亿人口,两个从不相识的家庭能建立那么深的姻亲,谁能说清其中的渊源呢?老太太常对我说:“你就是我儿子。就短生你。”
/ g2 `6 Q. z+ n& o0 r L
( j# Z# @" B1 o 岳母老了。我女儿上大学后,老太太说完成任务了。该回家住了。舍不得老太太走,可谁也拗不过她。没几年,老太太患了阿尔茨海默症。一天比一天糊涂起来。我和媳妇一商量,又给老太太接回来了。尽管老太太开始不认识人了,可潜意识里还是惦记着她疼爱的人,时不时地就会喊某个儿子或曾经看护过的孙女、外孙女的小名。( a- T( z4 K" J" a
% R$ E( O+ j- x8 `$ z' E$ R 一个多么好强,能了事的人啊!而今丧失了记忆,生活无法自理。令人嗟叹!
4 _. {, K$ i, _) y 感恩当报,孝不容缓。何谓孝?顺者为孝。既然老太太爱吃糊饼。那就多吃几回吧。备好韭菜馅问老太太,您是吃馅饼还是吃糊饼?没剩几颗牙的老太太想都没想就说:“糊饼,就爱吃糊饼。”, x4 S* I; U$ `" q2 D5 m
“那您嚼得动?”; p% y, R" {- z, n% l
“别看老太太牙不灵,照吃不误。”
' H) {0 V( N0 @' t/ E4 `+ k% S “得,瞧好吧您呐。”
0 l5 V; C+ X6 H1 N# L 糊饼做完,端上桌。看着老太太吃,享受着回报的快乐。老太太吃了多半张,边吃边说香。" ^9 p; c1 m8 w9 X- _* ~) r
我逗老太太:“谁打的糊饼?”( X5 f. f6 D" U$ `, z7 ^
失忆的老太太说:“不是你吗。” 1 Y0 D% E3 V5 k0 O# R
“我是谁?”" T, U# E2 l5 O7 ]0 e0 A, W8 e$ _7 r% e
“你是我孙子。”. O7 o( C$ `& {1 g
得,连辈份儿都给降了。孙子就孙子。没辙! ; n# |" U. j3 o7 N
“我姓什么?”, q' }3 p; T1 e U7 p
“我认得你,你还姓你那姓。” v& M% _' c! G r4 W4 }
嘿!老太太答得多巧妙。能当外交部发言人了。 * T' O: c& e) \6 e( W9 z
常听人讲:“人人双层父母。”孝敬岳母,如同孝敬老娘了。
# l/ A& f, j, l" \3 n0 x1 w
& ]9 w; ]% N K
2 _, ^4 m# e2 i- A' ?
7 s! P; W9 V7 ^( j# O
8 j8 Q7 V3 v6 r! m+ t, G6 I2 J7 j3 F( H! \
8 Y( c1 P9 J7 g9 w' P0 i
) Q) D. T6 E0 S9 ]摊糊饼 * n- f* Y% ]2 W9 q! P
3 S5 e2 ]/ r# u* d9 y0 h3 A6 G$ e4 Z2 ]7 X
【原料制备】
5 }& w5 Y. y, K' D& v: {2 c- M5 r1、玉米面500克 白面50克 苏打5克 2、鸡蛋2个 虾皮50克 韭菜 500克 姜末10克 花生油100克 食盐5克 - r4 K) l) O' {# u! X
4 @+ b" [3 G) T) u3 B
【操作过程】
/ I4 I0 h, p d1 S' t! W7 C6 q7 a" l: k
- q: _* _( q( Z2 y9 B9 x- O& \) @, D2 s/ U
1、将玉米面、白面倒入盆内,放入苏打,加温水,和匀即可,不能太稀,饧发30分钟。 2、两个鸡蛋打匀,锅内放油约50克,油热后,快速倒入蛋液搅拌,成鸡蛋碎,放入洗净的虾皮,姜末,盐,关火。待凉后,加入洗净切好的韭菜。 3、饼铛烧热后,用些许油擦一遍底(切记油不能放多,要不面打滑,不易摊平),放入和好的玉米面,约四分之一,用铲子均匀抹平,技术堪比高级抹灰工。 4、面摊满,摊匀后,在上面放入四分之一拌好的韭菜馅,一公分厚适宜,用铲子压平,盖盖儿;调温火。适时挪动一下饼铛,让火均匀在饼铛炙烤。如用电饼铛使用下层即可,烧热后,按上述步骤操作完,另加锅盖儿。10分钟许,掀开锅盖,糊饼四周边缘翘起,铲子沿边儿进入,通过,转动一下,即可铲出,放案板上切块,装盘。
: ?( J) ]4 c; x6 U+ ?% v S% \' i! t/ F& Q9 }( ~. ~- B
8 S Q* _5 f4 G" t4 Z K4 I# `
8 _* m" n) B' v8 G! N8 T* ^+ S1 {" [0 m
* i9 r1 z" G+ A5 r7 c0 @ v
7 ? `/ ]* c! G( q: |0 m
9 Y$ R9 i* \7 u: F _! T4 X4 O3 [' B9 z) w! s. u
, K( R5 t7 p: o+ N7 ^2 k# W
【提示】 , i4 R4 f$ H6 O3 y, S" _% W2 g
" T {& Z3 k6 m( t
% s7 R i: q; D# k8 @# u1、操作时,注意火不宜太冲,要不糊饼没熟,面先煳了。 2、玉米面不宜太厚。500克面、菜,制作四张为宜。 3、制作时保证饼铛热度,干净即可,不宜多擦油。
% m, \0 j& p8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