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要的承担
1 d6 E; C/ ?/ Q. X! W! Z4 U# C
$ ~' m+ ?4 u5 o2 {6 p& Y
`7 F, b/ W1 X0 ^3 r% ?* S) X7 D # n: d9 t8 G$ O/ s$ P P6 B3 x' t
曾一智
; X# S+ H) a/ I) T" Y8 S+ X$ }0 W7 u
9 ~* L$ d" k6 ^" I8 Y) G& O, a ! P) p; t3 \. O; g# ]% \) } K
- a4 v, R) r9 |; T: x3 X
/ G5 h0 H4 p6 r, p* S
接到“重读鲁迅”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家那幢老楼正面临动迁,所有的书都放在纸箱里捆扎起来,当然也包括所有鲁迅的著作和关于鲁迅的著作。止庵兄指点我去单位资料室借阅,但那于我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我不愿借书读正如我不愿借用别人的衣服或餐具一样,属于怪癖一种,所以只好去读存留于心的那个鲁迅了。
3 v1 S7 g. l! p8 V/ q0 c* Z& I [4 K) y; c% x5 L7 u
! |* T9 _# p" O* y3 U
初读鲁迅,正值1968年,大革文化命的运动如火如荼,我家藏书自然难逃厄运,早被造反派抄走泰半,剩余的塞进几只简陋的木板箱,木板箱又塞进地下室的一个公共浴室(因锅炉工造反,浴室已废弃两年)。我在这批幸存的书中,发现了“文革”前出版的十卷本《鲁迅全集》。
9 C6 I% x4 w8 m- n0 T, c3 B
0 G, v$ m/ @' \ c9 @' }# C 0 Z2 G( R# D- j- W# T( G; U' [% m
我的阅读是先小说后散文再杂文并一直到书信,甚至包括长长的注解——这一部分在文革中作为“四条汉子”攻击鲁迅的罪状,被各级党报乃至大字报小字报层层深入批判,并因此格外具有吸引力。' K- J9 U. v9 {* ^: d
) z" ?/ C8 e* B5 | 3 X$ ?2 Y2 M6 S8 Q0 h6 r2 n
初次面对真实,我却为鲁迅笔下的中国而大惑不解。为解惑,又只能再去读鲁迅。这样,在学校里成段成段背诵“最高指示”的同时,却又在心里默诵着鲁迅。因此,“融化在血液中”的就不是“雄文四卷”,而是鲁迅。
& m- o8 O ?3 K* _
V2 Y( F9 P# w; ]( U `. @! o# A' @ O- D- U( i4 d
对于一个14岁的中国女孩来说,过早地阅读鲁迅究竟是件好事还是坏事也无法说清。不过我那时的确有点“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骄傲,以此来抵消环境的压力——由于父母被关押、姐姐下乡而独自在家,因家庭出身问题被人歧视等等。这一招阿Q的精神胜利法,我作为一个不能免俗的中国人是立竿见影烂熟于心的,随时可以活学活用,落实到行动上。! ^4 Q5 R( i! f p1 t9 ?- L
$ }: y2 F3 m9 G c2 s2 T# R7 F h- d6 l! q( p8 h3 }& E a
在“文革”这样一个黑暗的历史背景下长大成人,我发现自己竟如鲁迅一般开始愤世嫉俗。这种状态不知对社会有何裨益,反正于自己是没有半点好处的。18岁读鲁迅时,开始做笔记,感情色彩很浓,如将《而已集·题记》抄录下来,再加上眉批:“先生,先生,倘若您仍活在人间!”把自己主动投入到这样的生存环境中,也只能碰壁了。4 v4 |8 F+ V/ E& i; z. L- q, T7 E
: G+ f* |& M) ^4 `* g& Q$ k; y C
* u$ C _% ^4 K “文革”中有许多怪事,然而堪称“咄咄怪事”(“文革”常用语)的就是学习鲁迅。这场以封建法西斯的野蛮愚昧去践踏人类文明(包括人性)的空前绝后的劫难,横扫一切古今中外文化精英,却奉最高指示,惟独尊鲁迅的名为圣,将实用主义哲学发扬光大到如此可笑又可悲的境界,也堪称中国一绝。: L0 {! b7 V1 L L0 s
; G1 F- X8 e9 R7 S: u( a+ X , m+ X/ j* ?' H, {, C w: W. J
在彼时被强调的乃是鲁迅的战斗性,在小学和中学里反复学习《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满街的大字报大标语中,常常看到“痛打落水狗”的字样。这当然是为了对付“党内最大的走资本主义当权派”的,然而鲁迅的战斗性的根基——人文精神却被扬弃了。上海有个四人帮的写作班子“石一歌”,更是把鲁迅歪曲得面目全非。我相信“文革”结束后,一些对政治斗争感到厌倦的青年文人开始批评鲁迅,与“文革”中对鲁迅的歪曲不无关系。
& x7 y T5 ^0 Y4 p# w! e |& q M$ H+ ?! r* @) i
5 ~$ o9 @5 g& x% e7 h3 T% k- A: H 鲁迅在文学上的成就表现在他对人性的关注与透视,如果我们要说他指出了民族劣根性也未尝不可。尽管那狭窄了一些,但的确只有鲁迅才完成了将中国人的生存状态真实地呈现给世界。这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鲁迅看到了人的苦难,而在他将这些苦难指点给我们看时,我们就体验到了作家的痛苦。难道我们没有感到那痛彻骨髓的强刺激吗?在这大痛苦中,我们看到了作家对人乃至自身的反省、彻悟,而这意味着作家在人类的苦难面前应有的忏悔。当一个作家具有忏悔意识,并开始承担起这痛苦时,他就承担了他的责任。) f+ Q& P/ S% N3 [' W# W/ A3 {+ d" w' @
7 i, g% c' | y$ l" a- T
! {" ^ E% n; e# Y9 g. {1 q- g( a 是的,鲁迅的呐喊就是这样开始的。他的真诚和真实决定了他的行为轨道是线性的,并无曲、圆、中庸等东方特色,这也决定了他向黑暗势力抗争的方式更为直接。这是否便是他放弃了做“中国的托尔斯泰”,而转为使用短兵相接的杂文这一更锐利的武器的原因呢?
2 M% _- ]5 s; z# P- N) T" a
1 x: n" q3 D4 ?5 X4 ?
6 t# @# Q9 J/ t 后来者据此为他惋惜,甚至说他偏激,但我们评价一个人,是否应放在特定的背景下去考察呢?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人所共知,可否换一个角度,先拷问一下自己的良心,中国的“宽容”到底是什么?从古至今,宽容都是一些文人推卸责任的借口。看到恃强凌弱的事不闻不问、装聋作哑,甚至为虎作伥;不敢对为非作歹的权贵有任何非议,反而胁肩谄笑,甘当帮闲;在掠夺者面前不敢维护他人甚至是自己的合法权益,只盼着将来加入掠夺者的行列;被小人撕碎了自尊还要强装笑脸。再往大了说,当异族的铁蹄践踏着祖国河山,当专制的铁腕镇压着自由与民主,满耳是大众的嗟伤,满目是国土的沦丧,不仅不去反抗,反而谀词如涌地献媚,或悠然自得地躲在后方写“雅舍小品”①!,这叫做宽容吗?; G3 {1 X1 D# H1 q
" D: S9 ~8 K& i! n$ W3 ` . W) s, e, t" E2 q$ Q
爱因·兰德说的好:“人们必须永远做出自己的道德判断。做出道德判断意味着无限的责任。当你对人们的的德行或恶习缄默不语时,就无法做到公正和平等对待。当你宣称从你那里无法确定任何善或恶时,那你究竟在背弃谁?又究竟在鼓励谁?人并不需要全知全能或不犯错误,这不是一种认知上的失误;人所需要的是无懈可击的正直,即,不让自己沉溺于有意识的恶行之中。对承担责任的恐惧,促使大多数人接受道德中立的观点。在‘不要做出判断,以免被他人指责’这一格言中,最好地体现了这样的恐惧。事实上这是在逃避道德责任:对迫害他人的行为缄默不语,就成为这种行为的帮凶,也是对牺牲者的谋害。”②7 V0 g/ a: \5 h! B
1 N. N! s9 w1 \+ `; [1 }3 G + M& f9 b+ x; y6 |8 X
在兰德这里,放弃道德判断便意味着放弃责任——不去承担一个人的基本责任。我想,这是最大的不人道,人的异化便从此开始。
* R, L7 s$ x, ?. g C
! Z$ f H( G* U8 B `: ^6 i2 l4 V 4 C5 R( |7 ` K) g/ t) t
什么是真正的宽容?在这里,我们有必要追寻一下鲁迅的足迹。他对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充满大悲悯,被专制制度视为匪类的共产党领袖他却视为挚友,他再三再四地提携文艺青年,并为被暴政杀戮的青年奔走呼号。他向几千年吃人的封建文化公开宣战,他挺直的脊梁为中国竖起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
0 X& A7 \. @( n0 e9 p2 ~1 q. n) o4 @+ ^% z% p( y- A
0 f; Z6 x/ c) i/ Z. t* u 面对鲁迅,我们无法不自惭形秽。
* i6 Y0 S! ^8 Y8 j+ g) ?8 p1 ^7 v5 @/ ]1 ~
( b: }* X5 D# ^
是的,我们失去了对强权说“不”的能力,即使人家掷向你的是一团狗屎,也只会说“谢主龙恩”,并将此称之为“宽容”。. C* i @* L6 s! W- C
7 ~' G* E1 B9 N& X# B3 z% X ' A# ?0 P; e2 f1 i+ S
宽容,宽容,多少丑恶假汝之名以行?
2 u' d8 v7 r" t, Q L1 a
, X; k( h* G3 n9 H" q2 ^* O
) X K0 o2 l: M! _$ U } 不由得想起前两年,我的一位朋友的诗集中的9首40行,被一位陕西名作家抄袭进自己的一部东拼西凑的所谓小说中,连我为诗集作的序也被抄了两句。这本是白纸黑字铁证如山的违法行为,然而,当这位朋友将此事公之于众,并诉诸法律解决的时候,却被名作家抢先指斥为“想借此事出名牟利”。结果,抄袭者理直气壮地在法庭上要求道歉,而被抄袭者仅仅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却被泼了一身脏水。可怕的是,竟有相当数量的人站在侵权者的一边指责被侵权者,在种种恶意地揣度中,最荒唐的一种是,人家是名人,抄了你几句诗是对你的提携,你不感激还要告状,真不宽容!1 L, w$ T% L. F G( i( W1 ^
3 ~( T( U4 j: ]- U! {/ m7 T& d 9 M' c7 a+ U4 M$ n9 f O+ r' r
如果明知自己在行不义之事,还要为其寻找合理性,这就已经由不负责转为有意作恶了,这便是人性的泯灭。7 s, J K, m p8 m: q$ p) }% o' k
* G; ?( U7 w- w$ N' T1 T 9 h2 I; P4 _1 f8 [
从这一典型案例去回望鲁迅,我们便会发现那所谓的“偏激”是多么可贵。事实上,鲁迅的偏激表现在偏离腐朽的原有秩序,而不论在人文科学或自然科学领域,所有的大师的创造都是偏离原有的秩序。我们应该感谢上帝派来这么多偏激的人,否则,我们恐怕还在茹毛饮血或刀耕火种,不可能一边享用现代文明一边骂街了。& e2 n2 \6 S0 ^
4 P3 |7 E& {& p! m4 c
" S# ?2 v- ]8 l5 @0 o 中国文人能够言行一致的越来越少。在鲁迅时代尚且有言大于行,言行不一,有言无行的忸怩作态,现在则是无言无行。因为言多必失,怕丢掉既得利益,怕失去向上爬的机会,怕被人当作承诺而上门要求兑现。前些时有人在感叹,说现在连情书都没人敢写了。而对于这种状态的解释,最常见的乃是将责任推卸给环境,于是我们时常可以听到这种抱怨,指责生存环境每下愈况,并由此产生环境对人的逼迫,而人对环境是无能为力的,因而种种不义之举也是出于环境的压力等等。于是,“无奈”这个词开始流行起来。其实,任何一种生存状态都是你主动选择的结果,这就是你要承担的责任,没有所谓“逼良为娼”的借口可以逃避。
+ x# p, i: Y- Z; r0 v4 y( F- J8 b( k9 T
- Y6 b/ A1 ^: Z- t 作为一个文学家和作为一个人的鲁迅,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的文明史上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实在是他主动选择的结果。现而今的中国文人到底要什么?如果你永远只想着占有,那么往诺贝尔那根绳上系多少个情结也一无所获。如果你看不见人类的苦难,如果你对现实对自己都没有批判能力,如果不是生命内部的力量驱使你去创造,你的作品永远只能是“零”状态。你想要的上帝偏巧永远不会赐给你。# M# `$ x6 \7 B# l0 O
* o) l! V5 T" k
# M3 m2 s9 N" O7 } 应该强调的是,即使是在写个人化的内心历程,也应渗透上述责任。事实上对人类负责也是从对自己负责开始的。这种负责首先要使自己作为一个正直的人去进行道德判断。我们也许无法制止吃人的行为,但我们必须对这种行为做出判断,并且克制自己不去吃人。我们用不着左顾右盼,也不要总是让历史告诉未来,必须面对现实。只要挺直自己的脊梁,就可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w; t1 \2 J, n b* W. P& ]7 F7 K
; o. _0 f% I6 U5 p: K) {* r0 ?
3 e; W" H3 [ y) c 前一向,有一位当年的“石一歌”的成员因出版一系列散文而十分走红,我拜读后却总觉隔着什么。这些散文的表现方式乃至主旨总在相互重复,以致陷入一种模式,是创作的大忌,但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我们看到作者在各类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面前发思古之幽情,作文化反思状,责任感应该很强,但这种反思并没有内省式思考,也缺少对人文精神的关注,因此反让人觉得有一种无从着落的虚假与空洞。如果作者能从人性出发,对自己做忏悔式反思,我想不仅可以扩大作品的容量,且可以传世。
% Q5 k u* P0 K
6 G& N& s0 R9 K; D+ J/ s # W; X( n! S$ P/ [ Q6 N
前面说过,忏悔是承担责任的前提,也可以说忏悔是承担责任的一种高层次的方式。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但惟一能救我们脱离凶恶的就是忏悔。鲁迅的忏悔意识使他由个人的视角走向世界,他的觉悟是为了唤醒我们的。; E8 f- D+ y- L4 O# e7 y# y3 n
; J3 m& C+ f& {, R
2 e3 i9 `6 q) V* N2 d 还是那句老话,不要怕放弃。想想清楚,你丢掉的不过是别人啃剩的肉骨头而已,而参与拚抢肉骨头事件是把自己置于一个可笑又可悲的境况。其实,北岛的名句不妨倒过来读:“高尚是高尚者的通行证,卑鄙是卑鄙者的墓志铭。”这全在于你的价值观。不同的人生存目的本不相同,何为通行证?何为墓志铭?高尚者在走向死亡时即走向永生,而卑鄙者即使延长了生命也只是行尸走肉。当然,这只是我的看法。我们应该注意的是,从高尚到卑鄙不过是一念之间的事,而这一念之差则要由你的责任感来确定。1 u# e7 U0 [" O! O/ @3 D8 n r
" t$ ]# i8 T( @) w/ l
% Z% V C {" H2 ~# X8 [ 此时,在我眼前也闪回一道“人文景观”,一间阴暗潮湿的小屋,一个女孩俯身向一个木板箱翻寻,她从硬纸封套中取出灰色漆布面的精装书,然后坐在另一个木板箱上静静地阅读。屋外是“忠字化运动”的红色海洋。由于她的父亲被污为“国民党特务”,班主任老师让全班同学跟她划清界限。她不上学了,却在这间小屋找到良师益友。后来,她给班主任写信说,你不能这样对待我,这是违反关于“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政策的。班主任听见了那个“不”字,她让红小兵排长找回女孩,在“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念诵中,实现了“革命的大联合”。这是女孩第一次用“不”来维护做人的权利。. M+ _9 d. W- Z* `! r
! n8 T/ @( F' G% g! ~ 9 l* v( }& ]4 W" K) N
经过近三十年的阅读,从鲁迅那里终于读懂了两个字——
+ r. | b7 x: v7 g2 ^% f; S& h. \: D9 V8 ^# m8 D! s+ g+ ]
' j0 p* x* @# A+ [( N. v$ b7 b
负责。
& d+ ^8 g9 f5 m5 [! q, P# r/ d' k" l" F5 P4 a, M' F
# y) a2 Y' h m) Q2 F5 v/ B9 }
! q/ L1 C0 L) W) i
% U3 ~! g0 c& E' m
5 L6 k& E' c$ g9 a! o9 O j5 \
①指梁实秋。5 }' H4 I9 A, F4 }0 G, Z1 _
) z: I! W3 l0 D: a2 m8 D
9 d. X- w( q6 g$ c ②引自《新个体主义伦理观》——爱因·兰德文选7 j5 e; z" m6 u5 U& D
; Y, g: J+ A. \# M) C
. }1 k. f+ u9 E6 H. W% _9 v9 T# C5 o
0 b: q% P k7 B# Y
1 K: u, E/ f& c7 y $ K# E, {. [0 N7 m2 z
: C, G, |6 V8 A9 z( n: k5 d; R
0 K& O7 a+ Q' h6 \6 }' [: J
) l1 ? l8 i+ c1 | (此文刊登于1996年11月《文艺评论》) 7 _* w# S C" n0 j/ j$ z) | l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11 7:38:5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