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896|回复: 27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含51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1-8-27 09: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j8 p/ E0 ]& u. K7 H z0 O7 i7 }, v

 

8 Y$ t5 `8 S: m) T/ h t

 《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 \4 x: M7 k# P/ |, T8 U# z7 A5 J

 

) }8 j/ ? u) k; @+ N! f- e7 S/ C/ J/ a

(说明:本想单写游览“东便门”,可惜喜仁龙先生的原始照片中缺失

; D7 S. \0 \* G' m2 S, a7 B! K

较多,在介绍“东便门”某个景物时,总有不尽意的地方,这些缺失的

4 d3 U' {2 f& B% e

内容却在“西便门”的照片中见到合适的图解。由于东便门和西便门是

6 c1 u& d( G( v5 ?0 k* R

北京旧城池中两组规制,级别类似的建筑群。把这两组建筑群放在一起

( b6 Q. c* d, e) T

介绍,可以起着互为补充,相互完善的作用。我的重点仍以介绍“东便

( q! j9 e$ `3 J2 u/ ]) f1 Y

门”为主,“西便门”为辅。读者从“西便门”照片的注释说明中,很

7 Q$ D+ P/ Y9 _) G/ {

容易补充“东便门”照片中缺失的内容。有时为使某景物更形象,也借

- {2 P' Y* f3 B

用少量的其它照片,凡不是喜仁龙拍摄的照片,都会注明【资料】字样

" T( o B' L$ s# N* M! ?

文字介绍用“蓝色”,照片或图片说明用“红色”)

) E" e, F. u" |/ c

 

2 r0 R4 [* u3 ]) ?1 w8 G2 V

奥斯瓦尔德-喜仁龙(Osvald Siren1879-1966),

1 ]* l5 N5 w$ u2 K

瑞典人,美术史家、汉学家。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主要在

7 @* _# I, t. V6 b7 N! |

1921年-1922年),喜仁龙通过对北京城墙、城门长达数

0 U8 ]4 h; a4 t- E0 t2 N' _5 b

月的实地考察、测绘,并结合文献研究写成《北京的城墙与

- o) @0 X0 x8 T/ R) X5 h

城门》,1924年由伦敦John Lane出版社出版,限量发行

4 z7 S2 R/ E" k% z4 T

800册,收录照片109幅,测绘图纸50幅。喜仁龙在考察

' @8 d8 r) F) u: j( h1 o6 u

过程中,对每一个研究的景物,都会从不同角度,选择不同

; j1 P% M2 H L8 g! F) ^1 u k

时期,拍摄了大量的照片,生动,具体,全方位地用图片记

/ \7 W) m# u+ r* M: k5 R( B

录下鲜活的历史和珍贵的遗迹。可惜有很多照片并没有收录

- h; q7 J9 _4 y$ _7 J4 I+ _& `

到出版的书籍中。加之历史久远,储存不当,档案缺失,编

$ z4 x2 }" s* f* ^

录差缪,注释矛盾,要甄别其中的照片并非易事。因此有许

- b$ V! F. ^- D- h" r7 y4 F

多照片不再被人使用。由于本人非专业人士,仅爱好探究老

% Y3 ]( q2 u* x J! I5 p; `+ E

照片,对喜仁龙的照片和注释也作了一些查阅和探讨,我只

: T" [& L/ x6 {+ _! T0 b) d9 o

想把这些结果与大家分享,对于有关专家或爱好者也许能起

& A, a$ d* A& K1 X

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 l" y! y, |+ E2 a, Q

文中肯定存有谬误,敬请专家指正。


: R, R2 a! U* t: o# U

00-0:北京城门简介

, N: S. j( ^4 I' G* a4 e l6 m

北京城门经明清两朝的补充完善,根据等级以及建筑规格的

& \* Z6 R* n; [; b \" @

差异,分为宫城城门、皇城城门、内城城门、外城城门四类。

# x4 G! S* ]% ]( o ^* [3 N) x

民间有“内九外七皇城四”的说法。指的是内城九门、外城

- z1 ^" t- ]- B0 b. X2 I% ~

七门以及皇城四门。具体如下:

+ p, i8 R( d, i! \( ~/ x+ R

内城九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

" A( p, l0 r2 p8 U+ C- p

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
外城七门: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安门、

8 X: l" f7 W; B z- e! k

东便门、西便门

; X9 n! G, j( w% S

 

x5 v9 w! U5 a5 A$ g" U

00-1 北京旧城门“内九外七”

( z. t5 R; n9 m6 {( n- [9 t% [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 E* s) F+ Q: j4 [

 

+ X, b: s& C' x) A- W9 g

皇城四门: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

, n# _) |2 u, q' P+ G' k( a1 p

宫城四门:午 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
现代城门:和平门、复兴门、建国门、水关门

! j. t- A: y& j2 v) {. w

 

) P% z1 S: L* ]/ X5 i0 U# n

00-2 北京新旧城门示意图

' G) I5 f/ B: r; k/ Y' E6 f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 t2 Y: x8 T" s0 Z$ M( ?. z

 

6 ^3 |# |' W4 I! r- D3 T& n" O

东便门偏居北京城的东侧,并且位于内城和外城结合部。

' b1 c6 J# v# J5 k

因此,这座城门可因其所处位置,用“偏(piān)”来命名,

+ y5 |* s6 e, |1 B

称为“东偏门”。但由于“便”和“偏”的发音相近,时间

$ {1 s* F( f4 ^& B4 o

一长就把“东偏门”读作“东便门”了。(还有其它说法)

" X/ F! K) O6 D" A' \

 

, x" @* m* j: R) P

00-3 乾隆京城全图-东便门 

" G4 Y% M9 M- v7 j, F3 K/ b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 Z8 f+ W, Y" K9 P6 c. R# q; v

00-4 1914年北京全图中的东便门

# r8 c2 i$ t) b5 N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 g8 B/ _; K& n# d% ^6 T' v

 

0 R9 A2 [2 z% b3 k( q% K

00-5 北京老地图1950(注有周边地名)

8 K6 _" V0 h! g) V, ?* ` C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5 ]- F+ M) K! u# S0 h9 _

 

" ]) J5 G) I. U9 B. w0 h, h

01-0:东便门简介:明朝嘉靖修筑外城时,因财力不足,

6 N! o Z0 o, i, m# q1 f

因此在此处将东南角楼包入,留下临时性城门作为出入通道,

3 U6 F& B. M# B X0 w; q0 f/ K( R7 T

故未命名,及至建成10年后才命名为“东便门”。东便门

& x8 X& a1 B6 E% N+ b$ f, V( v

由瓮城,城楼,箭楼,登楼马道组成。

& f D5 Z F$ b" g3 S0 b

东便门瓮城、箭楼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失修拆除,城楼于

( M3 c$ ~3 Z: l

1958年修建北京火车站时拆除。

F8 E% x; T$ A, g* t( i

01-1:东便门全景:箭楼,城楼,瓮城。由内外城接合

$ |& }8 b9 U9 E9 n3 l3 n% D! L

碉楼附近的内城外侧拍摄的东便门,可见东便门的西水关

7 r0 y" Z( f( }

的闸口

* b4 f' o- \3 `2 n- ^3 P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 E. ]; U/ u) U8 ] i. z& y: y

 

% q( M `) I+ x; x& q

01-2:【资料】从大通桥看东便门。

0 p( m- X4 J0 r5 K7 w3 Y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 V: S3 d- p$ r) ?( ~

 

1 u& J& @/ v0 x6 q

01-3:【资料】东便门正面:朝北劵门。箭楼北正面

6 _ x& x/ d5 h1 O1 i0 l

有两层四孔箭窗

, I6 T1 A4 N) ~' w% i+ B) z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3 l) C& p; n8 ?, n: O9 k

 

2 J- K5 Q5 m( T% g4 B, `* L1 R

01-4:东便门朝北大门外侧拱券顶门,券门上方为箭楼。

/ b3 Z) f$ i" H- w9 g2 B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9 t- v8 d: x5 r5 k8 m N

 

, M, R' c- ^$ t8 [ W

02-0东便门初建时,只是作为临时的出口,并没有建

: G* r. u4 d: P5 P! Q6 N* K5 h

箭楼。后来箭楼为乾隆时添建。箭楼为单层单檐硬山式,

6 Y" j2 O2 n9 c( Z+ X4 J

灰筒瓦顶,南背面有过木方门,东西北三面有箭窗,每面

" @( m, m; c+ k' s* ^

各二层,北正面每层4孔,东西面每层2孔;面阔三间宽9米,

2 I( ^/ T: y) |7 t2 ~

进深一间深4.6米,高4.7米;其城台正中辟门,外侧(北半

: K1 X$ d( A! t1 m+ _

侧)为拱券顶,内侧(南半侧)为过木方门;楼连城台通高

; e* G/ |2 H0 `4 k$ p

10.5米

) n$ c/ n" x% [% q% ~+ Z

02-1 【资料】东便门箭楼南内侧:可见箭楼西侧的两排

8 z# c1 T* x' I6 y; r

两孔箭窗和南侧的单门以及下方的闸台门内侧的过木方门

- W' z: w( `' Q1 s3 |& _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 R4 s8 o1 P" X/ t' q* w& a

 

$ n, ]3 b7 y6 U! d* b* d

03-0:东便门城楼为单层单檐歇山式,灰筒瓦顶,四面开

7 Q" Q% S2 n) Z6 G. j

过木方门,无窗;面阔三间宽11.2米,进深一间深5.5米,

# W& r8 j; _& m' p( y6 F0 Q

高5.2米;其城台正中辟过木方门,楼连城台通高12.2米。

- U3 t( g0 y; R( m! ]# h/ E3 T

瓮城为半圆形,东西宽27.5米,南北长15.5米,

0 f$ b. M5 }5 S- Z2 g9 x! u/ k

03-1 在东便门箭楼南侧拍摄瓮城内和城楼的北侧,在

# h- {, D( v$ s% l8 n# _# b. s

过木方门上方镶嵌“东便门”石门匾。

! a4 i9 v+ n8 J8 s, ?5 K# o! z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5 f3 F Q9 h: [3 j4 n$ g% I

 

$ F, f2 K" e8 Y+ `% l! n! c

03-2 由外城内看东便门:城楼的南面。城楼为单层单檐

1 R/ F' S; n) u

歇山式

5 ]; j4 F6 Z5 p! W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2 S- F" O# y2 y. U' o/ x9 A$ Y

 

- a4 q* l+ N( ~1 o2 c: I

03-3 由外城内看东便门:城楼的南面。城楼复灰筒瓦顶,

' y4 E- | W# f- Y

四面开过木方门,无窗

" X) I0 V5 D4 d* B- {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 U! j; b5 f o

 

# R2 r+ i0 A+ e4 t) L

03-4 东便门城楼西侧:城楼四面砖墙,只有一门无窗,

0 @, K6 m# Y5 X4 U, V

墙顶签实上作馒头顶。

& I3 {0 F% j6 Z+ |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 x- X5 z, ^7 t' m# ]

 

! d, N" l9 K7 E) z8 K3 o

03-5 东便门的瓮城为北圆南方:图中为东便门瓮城北部

5 D& a [5 i4 t3 N& k4 w

半圆城墙外侧的东侧城墙根下休息的驴和牛

- Z+ E7 C' Z# D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 u% G8 e, T. p

 

" [, ?5 C7 a+ ]/ N- {& \' F

04-0:北京昔日的内外城都有护城河。护城河水系的水源

' c- f9 j% N- m8 d4 S

来自西北玉泉山,白浮泉等地,经长河抵西直门外高梁桥,

. C$ S' H7 s1 A# ^- b! _

然后分为两路。一路向东,经德胜门水关再分为两支,南支

$ }) m C. |% J+ a; @

注入城中积水潭、三海,进入宫城护城河(筒子河),然后

6 r9 p. h. k: e8 I: O( i! c! A

经正阳门东水关流入内城南护城河;东支继续东行,在东北角

% G" O) v% g: Z8 M2 k5 g( L

楼处南转成为东护城河,在东便门西水关同内城南护城河合流。

" e/ J% {' s S8 u/ r

第二路从高梁桥向南,在西便门水关分为两支,一支转向东,

% `% K% o' H- X$ X

成为内城南护城河;另一支向西、向南,成为外城护城河,

" h$ r2 I" k7 E. B9 M* |7 ?7 r# x

在东便门水关与内城南护城河和东护城河汇合,注入通惠河。

( T! g# c! T- }5 N- W8 O( s6 o& U

在北京城墙上设有水关,为城市进水、排水通道。内城有

; T0 J% g2 P' J

七座水关:德胜门西水关(内城进水口,三孔)、东直门南

! `1 j% E' c! r, U% P

(排水口,一孔)、朝阳门南(排水口,一孔)、崇文门东

9 |- M/ q; A% W' u6 I3 q+ S r& C

(排水口,一孔)、正阳门东(排水口,一孔)、正阳门西

! U0 Y% x- z& d

(排水口,三孔)、宣武门西水关(排水口,一孔)

, E Z! h: F" p% m, G @% w! i) d9 D

共七座水关。外城设西便门东水关(外城进水口,三孔)、

8 D2 w! E" j& c% H6 @9 A ^

东便门西水关(外城进水口,三孔)和东便门东水关

4 p9 G6 \$ w5 Y. G8 n! {# T$ V

(内城、外城总排水口,三孔)共计三座水关。

5 P T G/ l9 S6 Z: p! ]3 T

水关基础为三合土夯筑,上复石板、石块,再复城砖,

; r: r5 t% I$ u# h

顶部砌成券顶式或过梁式。每座水关均设二至三层铁栅栏,

) R$ Q8 o. z5 r) q

并派士兵看守。

8 F* o* A3 j- V& {. N

东便门的西侧(西水关)和西便门的东侧(东水关)都设有

/ y7 ^9 ?% ?, G" X- j4 K- y

将水引入外城的三孔“进水关”(参见“乾隆京都全图”00-3)。有的水关设有闸口调节水位,闸口一般安置在来水方向,

$ j7 e# E h/ ?! g1 C

即水的上游。由于清末民初,政局动乱,一些闸口,

- m$ R/ l! I% V: i) g

年久失修,或人为破坏,已经失去原有的模样。

6 U$ ^3 C1 c% J8 X. o, {

04-1 从东便门瓮城西侧看西水关(注意板车)。

# ?& T. {% L# f- {

远处是内城的东南角楼。

, m* m0 }8 S8 ]2 m: Y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 `. w5 i1 w" v8 V% z& s

 

; j' Z8 i3 \7 B) @/ x1 b& x/ e3 G

04-2 从东便门瓮城西侧看西水关,从闸耳数量看,很难想象

( k C% f: |* z

是三孔进水,而在城墙南面的压桥可见三孔出口

2 y! h6 Q: v: ^2 W! b

(参见西便门东水关城墙南的压桥11-18,11-19),

0 @; F5 O" }/ t. J' i

内城东南角楼和内外城接合碉楼(楼顶已坍塌)

3 _; u. m3 ~" _0 c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 F+ Y/ U& H ]# g+ O R

 

" d: S4 o& f; ^% H4 I# [

04-3 在东便门西水关东侧的垛台(马面)上拍摄的东便门

8 W) r# y3 } W) }4 |

外,大通桥西侧的水面(注意树下的板车)。水上有三只

$ t# h2 C% J9 a8 Q# O* ]

在内城东护城河载客的游船。

! `/ Y* v1 Q& w' Q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8 Q, L o( K' `* o# B. K6 f( S

 

- X8 l! ~/ H+ J8 p

05-0: 东水关为出水口。内城南护城河和东护城河在东便门

' g/ R: ]9 T* B

三孔闸桥(参见10-1的东便门三孔闸桥)迤西处汇合后,

# X9 c f- a5 S8 I5 b9 f

从东便门东水关,由南向北过外城东便门段城墙,注入通惠河。

- a1 _% t6 H% S- t) i; W. d& O

05-1 东便门外东侧大道,可见东便门的圆形瓮城和大通桥。

+ c1 F- } N/ T/ y( u6 t

照片中石板大道为东水关外压桥的引桥。

~6 i0 R3 g5 G

道上是送葬队伍(参见05-2图)

. T6 F$ L# d# b: D6 u% i ~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7 V8 b: _& u7 F8 y6 L3 v

 

$ M# k0 {" h5 ]6 ]9 {7 Q( j

05-2 东便门外东侧大道,道上是送葬队伍。

' r, l9 l; ]) d3 Y3 [' u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9 e7 G: `; `) W

 

% X# m# t) F$ q! [. A/ l) H; T

05-3 东便门东水关。外压桥下的三孔出水口,

4 v$ j6 k7 l7 o! Z

可见西侧护岸上的镇水兽:趴蝮。

( }; _ s% J7 S' }" R4 g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5 Y* o( B9 I7 W. B0 |7 R

 

; J5 E, ~& j/ Z* p3 f3 d2 z; I

05-4【资料】东便门东水关外压桥,位于大通桥东侧,

1 c2 h$ |/ T& C. k+ ?2 R4 E+ R1 ^

东便门外迤东。

8 H! x W' e! ]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 p% B: E9 }& j' H3 Z

 

* A4 A4 D7 R- C# w3 h; A

06-0北京旧城池的外城都建有角楼,共四座。

5 h, b* C1 o" l; ~- C% }1 g* B H: S

外城角楼修建于嘉靖三十二年,均为单檐歇山顶十字脊

0 j: ?$ |4 u9 {

方形建筑,楼高7.5米左右,面阔、进深均为一间(6米),

1 M) n, {& | L

设箭孔两层,朝外两面每层各3孔,朝城墙两面每层各2孔。

: j& h- E3 @0 b, G% n, d

外城东北角楼在二十世纪初已坍塌,西南角楼于1930年拆除。

! [ f7 ^5 F- R5 ?- i

东南和西北两座角楼分别在1955年和1957年拆除。

8 j; B9 _# T3 q% ~

06-1 东便门外侧东段,可见外城东北角楼的城台(角楼已毁)

2 |6 W$ O, \5 P# a4 d

(外城角楼请参照西便门西侧的外城西北角楼11-14,11-15

5 F; X2 u9 \6 O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 v# ?. T' b2 ]+ I% g' I9 ~

 

) J4 W. z' W1 X/ H$ Q+ l

06-2 东便门东侧,外城的东北角和外城东护城河,石桥,

8 x; ?+ ]$ K' t2 N- Y4 \' f

外城东北角楼(已毁)的城台.

| f6 |! A- L6 I+ T7 ?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 `! G$ ]- A3 I3 a2 `9 D

 

1 O' r) a0 U. Z

06-3 东便门内侧东段,可见东便门城楼。沿城墙道往东

0 A+ i. {7 l/ s+ \- E

就是登外城东北角楼的马道。

9 ^6 E; B, ~( \( `* F w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 }+ s5 S% ^: k% B, W$ F8 z; @4 M1 B6 E

 

, X4 y- r8 }- q- `& h) h

06-4 东便门内侧东段。

0 T$ e" R( ^. Z& e" [# X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9 p3 n) ?; f) }/ f

 

% J4 A$ Y4 _. e" m. j) W3 ~1 M9 J8 H

07-0:接合部碉楼:在内城东南角楼东翼台基(内城角楼

" w+ j6 j$ A. e' C

的墩台台面约四十米见方)往北第一个墩台的东侧(北京

) U, k" T9 u+ P Z% }' S5 `0 e

内城城墙的高度平均在11.5米,顶部厚度一般在11米至

5 z E& b: T* \4 ?5 U5 v, x0 j

15米之间,城墙每隔九十米左右,建有向外延伸的墩台,

' r* R4 G4 m# B( ^+ Z

又称:敌台,马面。墩台同城墙同高,墩台的顶部大约

- t, S, }& j q6 W) [7 f

长15米,宽约13米,外延超出城墙顶部厚度的3米至5米

& X- f7 o. S* |; Y4 ?$ T! I$ ~

不等)与外城北城墙东便门段的西端衔接(外城墙的高度

: \9 i$ `, V8 ?$ T }

约为6.4米,顶部厚度约为4.5米),在内外城衔接处建有

4 _" D7 h. ~* ~& }$ M" H2 V6 S! z" @

碉楼,碉楼的长度要超过外城顶部厚度,大约8米,和外城

. p7 ]3 v' y' \9 K `; R8 f6 o t

内侧找平。碉楼的通高在10米左右,宽约5米,朝东的正面

5 n. d. h I0 S& B4 m: _

有两排四孔箭窗。两侧无窗, 靠墩台方向可能有门进入。

9 E1 ~' W3 @; I4 Q+ _1 N3 h9 W

(有关内外城接合部碉楼的资料太少,该建筑的尺寸为

. l1 T& n3 o0 p0 o

作者概算出来的,请专家指正。有关接合部碉楼的实照,

( @2 z; W, ~3 f; S1 T$ h3 @

请参照西便门11-15, 11-16。)

5 l) H' t. x% r7 k0 c& d

07-1东便门外西侧看内城的东南角楼和内城与外城接合部的

' d! o$ u4 E; ?7 s4 o

 碉楼。(1921年碉楼已部分坍塌)

$ |' }+ j# S2 @0 H) H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 L. c; V1 L; t8 D

 

; R' Y% ^( }5 @- Y. p: G9 A

07-2 从东便门瓮城西侧看内城东南角楼和内外城接合碉楼

( I1 L* u. S9 ^/ u

(楼顶已坍塌)

; O' F, U) H% E4 e) {8 i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Q3 |7 h2 Y$ [3 m' H! L8 t

 

6 |/ `" V( r% X3 E1 p

07-3【资料】在1874年拍摄的内城东南角楼的照片中,

* y+ z; a/ k% D/ |

可以见到接合部碉楼。

( f+ J5 A- I; h" z! A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 @+ v7 @0 E3 j% \8 y1 Y c7 d/ N

 

3 v# P5 N& a& g# a9 K$ B

07-4【资料】在1900年前拍摄的另一张内城东南角楼的

/ v' O7 I0 u3 F* k

照片中也可以见到碉楼

" w+ P/ Y n, I% U% B' g3 ~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 u0 Z7 ]( h7 U2 p$ g& x9 k4 {# ]' R9 P

 

* T- y) a5 R. M5 `

07-5【资料】1900年之后,东便门外的碉楼已毁坏

* ]5 _/ Y" _0 P' i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 Q, \5 ] }* t4 M: R, m

 

( c. d! O9 [8 y& t, K& y: z

08-0:内城的东南角楼(东便门角楼)

. T+ `* \& z+ q( t7 O1 G/ H

北京旧城池的内城四角建有四座角楼,其形制基本相同,

. r7 k+ V0 e" g

为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剪边建筑,平面呈曲尺形。

1 ~' s7 A% J% w

角楼高度为17米,连同城台通高为29米左右。

; Q3 f& T4 s# c' s D& I0 f

朝外的两面分别宽35米左右,各设四层箭孔,每层14个。

. N8 @+ O( w0 ?* ?5 s: s

侧面亦设有四层箭孔,每层四个。角楼背面设方形的大孔,

3 A9 x9 n2 q, z- [9 N6 c

安装木栅窗,供通风和采光用。角楼内为中空建筑,

. N9 z; i/ K1 Y- l

仅沿箭孔设四层楼板。

9 @9 r8 C6 t5 \8 K# E- t, a) F

北京内城四座角楼中,仅东南角楼因临近铁路,

* @- \0 i) a3 L

担心拆除工作影响铁路通行而幸存。其它三座角楼中,

% v' P" D2 _. I0 `

东北角楼在1920年拆除,城台于1953年被拆除。

; F0 x, F M- M* ]

西北角楼1900年被俄军火炮击毁,城台于1969年拆除。

/ U% m) x: O' R6 e

西南角楼因无力维修而在1930年后拆除,

( g; y9 ^2 X L9 |

城台于1969年大部分拆除,仅余小部分。

7 S# i7 q6 {% q+ j8 T* R; H0 t; C) _+ G

东南角楼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建成。此后多有修缮。

9 L3 h7 Q% O* }8 a/ H) \! Y s

清乾隆年间,又对包括角楼在内的各城楼更进行了较大

6 \: Y! G+ j8 `8 ~8 O1 P! |

规模的修葺,民国成立后也曾予以修缮,并将内部大木的彩绘,

2 \& Y: J6 m7 C% T3 m& J# u

改漆为满堂红色。1981至1983年,由北京市政府拔款修缮,

5 r6 W4 j: C* V8 U; z8 T& g

恢复了民国年间的旧貌,并开放游览。

5 n9 I- z; B4 U. i( V9 W

东南角楼建筑在突出城墙外缘的方形台座上,台座高达12米,

/ v8 D. E. g4 G

底边长约40米,楼高17米,通高29米。楼体沿城台外缘转角

' J& }: c) m- a2 D# S. c

而建,呈曲尺形,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剪边,绿琉璃列脊,

7 f- @/ }' v1 Y& x

上饰仙人走兽。楼体外侧向东、南的两阔面和向西、

* W' W* c1 T; D; y0 ~

北的两侧面,均辟有箭窗,即射孔,上檐下为一排,

, y7 a" E0 L: q* {3 r

下檐下则有三排,阔面每排14孔,侧面每排4孔,总计144孔。

4 {0 F5 M/ h/ o1 H3 u

 

2 ?7 N. N- w/ U

08-1 内城西南角楼(东便门角楼)

k& B% f ]0 P! w+ [) g7 k8 `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1 o5 I) H+ Y$ ?9 X4 J$ z* e

 

$ X0 r1 E9 z9 S# Q

08-2 东南角楼:在城楼上看内城东便门附近的东南角楼

( P* \. p) Z3 S U; h( `

内侧。可见“旗杆石”。照片左下方为登楼马道,参照11-20

% e0 o# G( c) O. g+ V. C% z. E" {: n6 o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8 f1 D4 L7 Z/ I0 W

 

3 J! v+ x7 \7 |( {5 U1 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8-27 10:12:00编辑过]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7 09: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 s0 l1 j$ Q; T) }; s

09-0:大通桥:简介,fficeffice" />

) s0 G4 @# e, D& S. }0 k' L4 x( {3 f

旧时,在东便门外(朝北)有一座大石桥,这就是著名的

( X1 ]8 i5 F4 H* w1 f \! [' k* P- G

“大通桥”。大通桥因桥的上游设有水闸故亦称双龙桥和

$ m$ B2 Y2 w1 }! G1 M# ?

大通闸。旧京时护城河水通过大通闸流入通惠河,故大通桥

3 k( S1 L* \7 }

实际是通惠河的起始点,亦曾是旧京南北行人与货物出入的

& {, T, \* u$ \' O0 \" [

交通要道。

' ]* E; l! w4 E/ \

据《日下旧闻考》记载 “正统三年(1438)五月,

, K9 u" y C3 E! g. ]; c; O1 }, o

造大通桥闸成”。

$ f: x1 [- \4 q6 j5 d; S

大通桥是一座三孔联拱石桥,全桥都是花岗岩条石砌成。

5 H' C2 O7 V! \: o" K* t" T

三孔都是半圆拱,中孔跨径稍大于两边的孔,中孔的拱顶

5 q8 w, N; Y% ~$ ~% m, E3 E4 [+ O

也稍高于两边的桥孔。桥上两侧各有26根望柱和25块护栏板,

5 W3 H7 U$ i2 P, ]" o

桥头有抱鼓石。望柱为方形,雕有莲瓣平顶方形柱头。

' y1 d) K2 e) V7 L) w6 D+ N

护栏板为实心板,两边都刻有简单的双层四框线。

9 z5 B* j3 _5 g7 l

桥面为条石横向铺砌,两端与桥头石板道相连。

7 K2 ]9 y0 m1 d( t: ?* g) @

桥面无横坡,略有纵坡。桥侧墙全部由条石砌成。

. Q0 n3 {1 ^# {# h8 f2 K

桥拱券为顺孔洞分层纵联砌筑,每桥孔石券顶刻有吸水兽。

: ?- v- L: q4 g0 T5 G5 ~

桥台上游与闸台相连为一体。闸外泊岸延伸较远。

( U7 i$ s; |) `( \

桥台下游也有雁翅泊岸至跌水上。桥墩是石砌实体墩,

n4 K. U9 I1 P/ Q- j

上游联闸台,下游建于跌水上。桥基石包括闸基和

- {! M0 H# A" }# m8 z; e9 T+ q! L

跌水在内的,有多层石板砌成的一个整底板基础。

) Y# ?; R5 i2 k6 G, O2 l9 a

桥西侧设水闸调控水流。

) Z6 u# q" V8 |$ ?0 f4 C7 z% p

在通州漕运繁盛时期,站在大通桥上东望,驳船穿梭,

# \# ~4 _6 T- L/ q# d7 ^6 T

帆樯往来,很是热闹。由于明代后期西部水源渐渐减少,

% b" Y" [: o. t5 R* C

河道水浅,漕运的船不能驶入城内,大通桥就成为通惠

+ }! r! k" G$ s% J

运河漕运的最终停泊点,运来的粮食、物资等都在此地上岸,

_9 \2 u4 I! E2 _1 g) T

粮入周围粮库。

3 b. y$ G) I" ]( e' p% a9 _

大通桥在历史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见证了明清两个朝代

# f v g3 [# |% H U

相当一段时间里漕运繁荣的景象。从20世纪20年代的

0 z ^# R) V7 w; S9 u" o

老照片上,还能清晰地见到大通闸桥的身影。1957年

3 c3 e4 T1 O5 `6 l1 @9 v5 S

东便门这段城墙被拆掉,20世纪60年代末修建地铁时,

9 d5 G7 [4 p1 @0 g& F! T: u0 y

把大通桥彻底拆掉。

+ `1 E' o L( v5 q' K

 

4 \, C/ E0 r0 k) n0 R) k# f

09-1 大通桥-东侧

2 C0 X5 L: w. i, a) w

) T! E0 {3 T: U7 i& f

 

5 o0 @" ~! H/ Z

09-2 大通桥-东北侧。可清楚地看到桥的结构和细部。

+ p: _/ p5 t* ?3 Z

: ]) _ k% Z2 o" [# l& X

 

5 S7 s6 g4 g# r- U5 L% m

09-3 大通桥 - 从桥北东侧岸边看大通桥,桥南正对

6 c* x7 r/ B$ H7 z- T2 N

东便门,照片左偏上可见箭楼一角。近处为镇水兽趴蝮

, v+ x& n% z: b2 z

# S1 H. X8 U# x3 ?! L* A

 

, B0 Q: v, y- G+ F5 }1 @9 z

09-4 大通桥- 桥西侧全景。可见闸外泊岸延伸较远。

* r! C; f% l: }! b5 O$ y4 r' g1 C

5 s Y- x0 J) g; W, M/ K: u

 

6 F& _0 p, z) E; `6 w

09-5 大通桥-桥西侧,近景。可见闸板和闸耳。

& M. j4 o2 V, Z- i" V/ j. s0 b6 {+ h

闸前是洗旧衣布的孩子。

' l2 \( Y: X% A( b% k5 `, B6 ]

/ L2 R( ^% [0 r f5 y& m

 

% B- s9 y @# Q. M/ C

09-6 图解闸口各部位名称。

; ], e9 ]$ p: e

+ I3 w# l v6 u) v g

 

, o2 t( H8 T& _, a+ ?' `- G

10-0:东便门三孔闸桥:这座桥位于东便门南的外城里,

" e5 b' A: K* I$ f1 g& w

内城南护城河迤东,内城南护城河在注入了内城东护城河,

, {& ?7 \3 d8 \1 m* p1 o9 H

经东便门西水关,进入外城里之后,一起流经这座三孔闸桥,

* B8 _$ E$ k8 j6 y

继续向东,再向北,经东便门东水关出水口,流入通惠河。

, O" r1 ~# T6 w" o% @

这座桥的桥南就是著名的坐南朝北的蟠桃宫。这座桥到底

( }) V. `9 _! j% P

叫什么名?各有说头:有称“东便门桥”,这很容易和

' L' N4 Q1 }9 h( f& B' L

东便门外的大通桥混称。有称“喜凤桥”,可“喜凤桥”

/ Y& @* c4 X$ d% V: U. N; t6 o

都说是“单孔桥”。还请专家指正。

2 X5 [0 E1 f) \

10-1 东便门内的东便门三孔闸桥东侧。

: O/ N1 | H# c. y, f" Q) R( w) ^

4 k# t) r$ B1 z9 c; {

10-2 【资料】东便门内的东便门三孔闸桥西侧,水面为

/ @" w" O# |. v- O

内城南护城河。照片左上方石内城东南角楼

* w# h! P; w6 g, f7 w

 

/ ~0 w8 A) e, l

10-3 【资料】东便门内三孔闸桥西侧,可见闸基。

" @9 @2 j1 r) @8 \) Z8 F/ C

桥的北侧可见铁路前的人群。

$ ]. y( q, P* a8 A" _6 p

5 ]) ?- B. n# n0 i

 

6 q3 |3 S& b7 {4 n* b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8-27 10:24:54编辑过]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楼主| 发表于 2011-8-27 10: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5 I* O m9 ?0 b. C" y9 U

11-0:西便门:西便门是北京外城西南端的一座小城门,

$ g- ? i0 x3 d+ v

位于北京城内城西南角楼的西边,主要由城楼、箭楼、

# d: m+ u- j+ ^4 B

瓮城组成。

8 i# c! ?: R9 w+ z: V/ A% r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因蒙古骑兵数次南侵,加之

: z Y1 C! d- a- ?

城外关厢居民日渐增多,在京城四周修筑外城。后因财力

; E9 D, f U$ a6 i& u# L

不济,只修了环抱南郊的一段,设永定门等5门,使京师

# O% {4 p4 g& W0 u. d8 Y$ F

城垣呈字型。后与外城东北、西北两隅与内城连接处

8 H9 l6 w: t/ l. R& ?5 h8 D

附近各辟一朝北的城门,规制较简陋,门楼通高仅11

, k& b- T" z! X6 Z: S& i8 X3 [

分别称东便门、西便门。嘉靖四十三年补修外城及其7门,

) w F" C( l- |

西便门增筑径长31的半圆形瓮城,加固其东侧内外城

% E% \/ g2 H/ T4 q

连接处的城墙垛口,疏浚城门外的护城河道,同时在城门

- s, y3 f$ n& _/ N4 X

以东修筑一座3孔水门,使玉泉山在附近顺利分流注入

( g; V) c$ ^6 z0 ?3 J

通惠河。清代又在瓮城上修筑宽9、高4.7的小型箭楼。

" r6 @7 k; {5 J$ e/ p

1949年后城楼被拆除。西便门城楼、箭楼、瓮城于1952

. c" `+ F+ f2 d$ }/ J s

年拆除。1966年修建地铁时将附近城墙拆除。1988

9 H+ \( h" i- @# Z1 X4 X3 K

市政府将紧靠城楼东侧残存的195内城墙予以整修,

( }3 O/ {4 \( ?* }; J; i

在于外城相接处修复城楼,即明北京城城墙遗迹

1 F1 E6 o. [ S: j+ e. A

并立碑以示纪念,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 y. X6 d' g! R% L

  西便门其形制、尺寸与东便门相同。 城楼为单层单檐

D2 P! k) [, |" Z# ?% Z

歇山式,灰筒瓦顶,四面开方门,无窗;面阔三间宽11.2

9 W- U4 i. o! J* A L1 X# y5 i% G: B

进深一间深5.5,高5.2;其城台正中辟过木方门,

5 V# t! v! a) n. M

楼连城台通高11.2。瓮城为半圆形,东西宽30

" a R! n' b, B+ |* ^6 @

南北长7.5。箭楼为单层单檐硬山式,灰筒瓦顶,南背面

" x4 P$ g, a" F2 ]! z

辟过木方门,东西北三面辟箭窗,每面各二层,北面每层4孔,

, x) A: O! Y3 Z; Z/ M7 z5 F- ]

东西面每层2孔;面阔三间宽9,进深一间深4.6

* e; l# X+ W$ f3 V3 E" k5 f

4.7;其城台正中辟门,外侧(北半侧)为拱券顶,

4 I |: K# R1 @

内侧(南半侧)为过木方门连城台通高10.5

& k7 P* \) X5 a2 i

11-0 乾隆京都全图中的西便门

8 w# c) h1 G; g( M# A: ]% h

4 c c. q$ A/ b0 e3 i, v5 ^

11-00 1914年北京全图中的西便门

4 k ]0 [2 O: `1 }8 ]

/ E7 q7 y4 t3 {: U4 c4 W v2 k

11-1 西便门箭楼北侧:驼队出门,

) h' z4 B# b, u' S& M( b

) p' N) z5 g# Q/ {# |3 a

11-2 西便门箭楼南侧:右侧可见城门门栓

+ d- f1 ?7 ^5 R2 R

+ M6 D3 P! A1 z! w

11-3 西便门箭楼南侧:进入瓮城的骑驴者和挑担者

' R* P1 w O# f

6 p4 Y* ]6 N" D: r9 S. o' ]) {' r

11-4 西便门箭楼南侧:驮车进入瓮城。近处为老槐树

# o8 F, E+ d7 s& [' Z: T; r


- }) s5 G O/ t( v" G1 G; R1 `6 A

11-5 西便门箭楼南侧:出瓮城的骆驼

, K% b2 D8 G( w* _/ `4 u+ F5 m8 ]


' N8 l- |, e4 ?# M4 [# L

11-6 西便门箭楼南侧:出瓮城的驮驴

+ y' c3 u8 `/ ~3 S& r n7 X


; O$ f/ T: x5 q$ d2 ]3 S/ t+ d

11-7 从西便门瓮城看一人牵着一只骆驼走出城门

* w4 L. \) c( L! I

5 O& C% \& y8 Y2 f8 B) W: m2 Z. B; y

 

% j! q( ?, K' E Z. \* I

11-8 从西便门瓮城看城外(北面)

$ v2 T( K5 R5 t! M" m


$ J) p' B. q8 s: a

11-9 西便门外:绿荫覆盖大道

& d! k; e) g6 i) v( t# @8 Q) \$ N


H6 N" D% Q/ }3 a$ b$ @9 S

11-10 西便门城楼西侧:照片左的大树为瓮城。

3 p2 f! H# {0 w, w2 |' h* J


, {* l/ o }6 O! T

11-11 西便门城楼:从外城里看西便门城楼

4 g( H5 m8 p8 k6 w


3 l9 j' F$ e! G) H3 n1 ]

11-12 西便门瓮城外西侧休息的骆驼和驮驴

! h1 _7 Y5 Y5 ?" R* t


, B+ W4 [+ W3 y4 q

11-13 外城西北角楼,干枯的护城河,城墙远处是西便门

9 m5 @. K# e, o3 W/ Z


. |# d/ B4 @1 E+ Z9 t+ P

11-14 西便门西侧,外城西北角楼内侧

9 f: \- p+ s" l& V* A1 j


( j3 U' _4 W8 A: c

11-15 西便门东侧:内外城接合部碉楼

0 b) c2 K7 G6 {) C! G, Q


, x7 B8 I# |4 O" z3 H

11-16 西便门内外城接合部的碉楼

# t7 q# K; Z- F0 s- S/ o


P3 i1 L9 v0 c6 w

11-17 西便门东侧:内外城接合部碉楼,内城西南角楼。

/ \+ E! N4 @' Z

角楼外侧有一条经东水关内压桥从西便门出城的大道。

Q" J, d% d9 z6 r+ B$ H

此河为西便门东水关进水口引入内城南护城河的水。

7 @* e# h5 [' W. Z* i |/ k8 ~


* G/ N! h2 @2 s5 q+ \, n

11-18 西便门东水关(外城进水口,三孔)内压桥

+ w8 C* D: u- ?( [

$ s; ^% \" X% @/ m5 |: g/ X

 

; {! q- v0 S- u( G6 I+ _1 ~

11-19 西便门东水关(外城进水口,三孔)内压桥上的驼队

7 v( O* l# G# S) {' K. w) q3 P

- K1 e1 ~1 T: Z4 g

 

5 `: v! i& n) c9 H4 ~

11-20 内城西南角城墙内侧,角楼和登角楼马道

& ?9 [6 E! k% e5 s! \. C/ @9 w8 R

6 `# o% S8 I+ t

 

0 ?* i7 s2 [$ b+ }/ p

11-21 内城西南角城墙内侧,角楼前最后一段城墙,

0 V' T' C2 Z" F' x2 P8 w8 L

   登角楼马道旁堆满垃圾

, i9 u2 q" M& S& N) R


7 A& W) P$ n& S. _8 M

  谢谢浏览!


, H2 U6 @6 l! m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8-27 10:33:24编辑过]
发表于 2011-8-27 16: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罗马圣保罗门外的罗马人墓葬,修成金字塔形6 L1 b; G4 h' f# h$ C c. c' r. R! d9 D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发表于 2011-8-27 16: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罗马城Aurelian wall ,建于公元三世纪后半叶,19公里,18座城门,381座碉楼,全部为红砖,而中国在元代以前,都是夯土墙 4 t. k. w# M7 o3 {, B! R1 n) k- d3 N+ @1 ~5 ~# p3 G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发表于 2011-8-27 16: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精彩了,每天坐车都路过西便门城墙遗址,有无尽的遐想
发表于 2011-8-27 16: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曾经拥有多么丰富的一笔文化财富,就这么愚昧的毁掉了。反观罗马城,城墙仍在8 P) @& |. Y5 F! L6 G ) U" t* i( U9 n h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 ?) q4 g! c" T/ O% K; f" S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8-27 16:29:22编辑过]
发表于 2011-8-28 00: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彩!好好学习了。以前一直困惑那一带的水系和道路。
发表于 2011-8-28 11: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枫影斜渡在2011-8-27 9:11:00的发言:
) S* J5 c4 h* `" ]' K

 

6 ^8 G" v# `4 a7 }0 |" H5 l

04-1 从东便门瓮城西侧看西水关(注意板车)。

0 K( Y" } Q( F, a) V3 f m E

远处是内城的东南角楼。

) ]+ O! M3 Z; f$ a; S5 N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04-1 .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R( b: D8 W, z1 z

 

8 I. [( u; o6 u5 [

04-2 从东便门瓮城西侧看西水关,从闸耳数量看,很难想象

, l+ L, L. L+ w1 Y' O7 k" b

是三孔进水,而在城墙南面的压桥可见三孔出口

4 ~* Z! G, I% d6 N8 \

(参见西便门东水关城墙南的压桥11-18,11-19),

# F5 b3 P/ C' X; d1 J# X' Q

/ A7 I( T# q, T; q$ ]5 t* D

3 V1 o) z4 T4 n3 o8 Z5 ^- Q

" q& I5 h# Q3 `0 y

 

1 g8 G2 W9 L! R- l a

 

' }" v! i4 Y6 n B" |" y

谢谢“枫影斜渡”的好文好图!!!

- q. V7 s; E: Y" W# @9 X+ C

 

, R, f* ]* D' C0 V! z4 P

 

, W+ t- D7 S W# ?5 B( n; L

 

$ ?* A! ]& P4 l @2 X

 

# l2 x$ r1 M( O$ x, [, Y C

关于东便门西水关,《乾隆京城全图》标的确为三孔桥(压桥?):

. P; |. t# _2 C2 S! c: j$ t, K

 

1 Q$ Q9 m r f

ceJ5bZrz.jpg

: |$ ~1 m" n0 j( L% b" V

 

" H( z8 X7 S1 w2 k4 u

东便门地图 《乾隆京城全图》里,东便门内的登城马道标在门内的东侧。

8 N; m. \* @6 B) B8 l

 

4 z& R2 H" p: b% K

 

3 @. ]% E0 p; n3 ^! G* C z

[转贴]:

% [4 W. b( B/ U7 _- f( ^" S% S

x2IW8yzS.jpg
sDsuKcmw.jpg

2 V* S7 [' ^6 t S

 

- A7 W& Q# Z7 a8 C# z* e% o

在图088.鸟瞰东便门里,西水关(南侧)是单孔;

- @2 e: Y5 s4 A

在图088.鸟瞰东便门里,东便门内的登城马道在门内的西侧。

. O9 x4 R8 L# j1 A


 

5 K- {& H/ N. m/ G$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8-28 11:41:25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8-28 12: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六郎庄人在2011-8-28 0:43:00的发言:
精彩!好好学习了。以前一直困惑那一带的水系和道路。
5 H2 s8 F+ y0 d( [

 附《京师总图》大图,可见旧京水系的走向。

+ h9 |- e7 H' r a% S9 g" Z$ G% m

 对于可能重新开辟的前三门护城河,

* V) M2 a, F, S9 k

 也许有点感性的参考。 

9 ]; C* I/ U, i

   

 楼主| 发表于 2011-8-28 12: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0 `5 \ }6 L3 g+ x& D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087.鸟瞰东便门 (1911-12年).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088.鸟瞰东便门.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Z* ~0 u z( ]- x

 

! m4 R! ?; v5 p7 z3 d. k8 U9 u

在图088.鸟瞰东便门里,西水关(南侧)是单孔;

! k: p Q4 _0 K2 N9 q

在图088.鸟瞰东便门里,东便门内的登城马道在门内的西侧。

$ X k1 ]# {! Q! l9 r


 

9 u. ]& L6 t( E; F4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8-28 11:33:35编辑过]
- C. y8 F& d) _3 n

 

2 b" D, `6 F! q( h; s5 A

  谢谢zhaohq提供的087 和088 东便门的鸟瞰图。这也是

/ ~/ \$ `) R* \: T( N

  我一直在苦苦寻找的,也曾向您询问过。

+ C4 A# u+ E; [% \7 q* C

  对于东便门西水关到底是单孔还是三孔?从088照片上,

* _5 f9 u" J* P9 q# o! O7 l

  内压桥是单孔。如果从087照片,并参考本文所发照片看,

7 Z6 G& n: y8 R" ?3 E7 f; p

  在西水关的外侧(城墙的北侧)的进水口有闸耳“四对”,

% H+ ]1 c3 Z. n3 y/ f

  从这种排列形式看,原来应该是“六对”:闸耳呈正“八”字,

$ z# ?8 w- j& q3 c' v5 Y4 Q

  安置在闸口的两侧。照片中靠最东和最西外侧的“两对”闸耳,

6 @/ u, z; a% f2 d. V- c4 ^2 ^

  已被人为毁坏。不排除“西水关”在民国后修建时把原来的

& k4 i5 O" Y. g7 Y( {- O# e8 P, j

  “三孔”变成了“单孔”。

4 [7 S9 X: j5 N- h( l

  关于登城马道。《乾隆京都全图》和实景可能有出入,

4 Z# C7 \% E6 i0 v- K2 x

  例如,内外城角楼位置的登楼马道,图中标注的都是“单向”,

& {. n) X3 q, ~5 C7 C6 w( [6 @

  而有照片(参考本文11-20图)显示,角楼马道为相向,呈对角。

$ g8 o4 a# \1 G" M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分享]《和喜仁龙一起游览九十年前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发表于 2011-8-28 15: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
发表于 2011-8-29 14: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精采的好贴,欣赏学习了!

发表于 2011-8-29 13: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子。支持。
发表于 2011-8-28 20: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进老北京网论坛必看的帖子。完美。
发表于 2011-9-4 14: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一定要帮忙顶起!
发表于 2011-9-1 11: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厚重的历史再现,算是很奢侈的一种享受!心在振颤。同意大贝勒的说法,多么宝贵的财富被土包子给毁了。

发表于 2011-9-1 09: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好帖!赞!

: R# U% ]) e- ~1 H" b6 m

 

- X7 o; r$ Y$ |0 k T$ X

我画的那张图 居然没标东西便门  真是罪过 哈哈

发表于 2011-12-9 08: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枫影斜渡在2011-8-27 10:29:00的发言:
  * j' B2 i# ~- u* g5 R# z5 ]; a

4 D7 x% ^: q8 g" e* j

11-00 1914年北京全图中的西便门 4 T+ O. b- j' ]0 n! p, N P

/ S4 W6 h0 U5 A0 \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1-00 .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8 u+ k9 \, r2 g5 [1 c2 B

5 y& b, M+ B3 P) U( n/ i) j

  ( K: N/ u9 K: ?! ^1 `+ [

1 ~. S0 |: g1 J. w; i1 W! y$ n

11-19 西便门东水关(外城进水口,三孔)内压桥上的驼队

" l8 q' V- _# G: f% S- s+ {6 w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1-19.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 X+ r6 c1 I" U, E( Y

 

1 F4 k5 P3 @" Z7 [

u2 O8 Z, l) Z y% `7 E4 D9 F

3 d* x+ {/ }7 B9 I( M" E; T8 _

- X" F4 P% ]* J

 

/ x1 ?/ e' n. H1 J9 s- k; r i

 

/ ~& L6 ?- I( R' |0 B5 k

请给看看:

: q* C. a8 ?# E# N

 

! l! d* e2 w) q

下图是西便门东水关(外城进水口,三孔)的北侧(城外)吗?

; i/ C2 e4 q# l) h6 G3 |

hEap0EEu.jpg

( [- {3 w c5 e5 l( s/ J3 k

 

3 F+ V% Z1 D5 ^, G1 n9 c# Z

 

# `+ ~' [ s6 C% ~# |( F9 t, ~0 \

 

5 N2 ^: F f3 ^5 `9 B* |

 

* U) R& E) T& Q

为何图076.西便门-东水关里看不到西南角楼。

% e2 g8 |: d5 J# x; j. X

或是原片洗反了?

bglr8XqR.jpg
eDEipPrx.jpg
- {+ B* I% z9 {!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9 9:19:03编辑过]
发表于 2013-1-13 23: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好帖!
发表于 2013-8-5 10:5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外城结合部碉楼下部是否有门?谢谢!!!
发表于 2013-8-5 12: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L/ g  x4 p; r: x& S
“......在内城与外城连接处的城墙外侧开有一个登城门洞,直接与内城顶的碉楼相通。......”- ]9 D& l$ q' f" Q) `# o3 Q4 W- K

1 j3 N2 @# v5 H6 Q; X6 `$ M9 r+ i! h2 G" r6 v8 H' a4 K
这里说的是:+ J0 F" V( f: _( |1 Q
“在内城与外城连接处的城墙外侧”
$ ?+ _1 Z1 l' m- w1 q) C2 ~为啥是外侧???, D. Z. B  R% I4 _' _4 W4 r
2 \) E: P5 O$ Z  x
我没有读懂......
发表于 2013-8-5 12:2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aohq 于 2013-8-5 12:31 编辑 $ c9 \3 X- i) |. U0 o) ^
; H. g. A3 S' U9 f3 K  u, j$ t  t
我依稀曾经见过那登“八瞪眼”碉楼的洞洞。转瞬即逝了。: ~0 G- W' x* f9 X5 C

7 q% t) P# Y8 t  a( F0 R6 [
1 q3 ^; F: G. D$ x; V) c9 I2 s' K
这一张是西“八瞪眼”的内侧,没有。* ?9 l% a* A- b6 X/ }  T5 _
9 Y: a" v0 ]3 j8 ^2 [- z& Y" k2 `
031.外城墙-西碉楼.jpg 1 M4 ]/ [2 i) f0 @5 |( P0 d4 t
/ N. C3 E1 S6 X4 @5 \2 Z0 E( N
, q7 P6 H, u$ L5 i0 ^2 h" p. g
; C# ~, H  L0 x5 j- D3 n& M) n

: U1 |5 u+ P8 B0 H6 ~) u这一张是东“八瞪眼”的外侧,看不清楚。
1 e/ M/ F* ]# j; ]' ~. U0 w- r( Z3 P9 q5 b' A
032.外城墙-东碉楼     (1921-24年).jpg / U; l! [5 B" Z, D6 r' \$ ]

3 x) G3 N# }- b; [* B. W: [
" H, a6 u; e. `; l# r: H* f+ I& S& P7 _+ y
也许,查看八达岭长城照片会得到一些启迪?' V) P4 N  C* `* K5 P
所谓“行家看门道....一通百通......是也!”% y; P: [3 C" x

  w; ]" D! I& H. `
发表于 2013-8-5 14:0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强!佩服!{:soso_e183:}
发表于 2013-8-21 14:4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赞!!!
发表于 2014-3-27 19:5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帖子真棒! 楼主真棒! 真享受......
发表于 2014-7-4 13:4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子
发表于 2014-7-10 01:29:0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北京网的正宗帖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8-25 19:27 , Processed in 1.253946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