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 S8 s% y9 @5 X3 D+ ^: j' s
如今元宵不如汤圆好 5 I! k& q1 i( b2 q# S3 M
2 G4 O) U* x, H9 p; L
自古以来,咱们中国人过正月十五就是“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汤圆”。
% c) | u) N1 U8 v! ^
9 t5 n$ v7 E. _5 j3 u- P* f! k- o 元宵是“摇”出来的。把冻硬的馅儿切好放在漏勺里,在水桶里一“抄”,
) `+ F( v2 i; n( K- ^8 e( h
( v Q& C: n9 E: {+ u3 ^沾上点儿水以后,立马倒进放着黏面的长方形笸箩里,以纯熟的技巧把笸箩 4 K' Y+ [- J4 L
; b/ k, t1 @3 c# r5 f. |
摇起来,硬馅儿在笸箩里跳跃着沾上了一层黏面;之后又被放在漏勺里
. j. s) o4 {4 ^/ }0 ~0 }& G; w 7 t% x: g+ G. B5 j! O
在水桶里一“抄”,再倒进笸箩里摇;反复几次,越摇越大,就成了元宵。 ; u; }2 n8 w5 ]6 [ [8 u. K
+ ^- ?: @; |! S1 X8 H 据说当年司徒雷登(见《毛泽东选集》四卷合钉本P1501注释一)
# B# @% X' G, C! O/ E0 Z
* P6 |$ p/ Z* p, D0 f刚到中国时,无论如何也搞不明白元宵的馅儿是怎么包进去的,于是他
2 _5 Z0 d$ B( N0 } ` - a% A# u' J ?/ E
特地把几个元宵送到米国科学院请求分析,分析了半天也没分析出来。 $ M c/ s4 X- Y5 A5 |0 i
/ d0 G% E2 R6 ~6 S- M 汤圆是捏(包)出来的。把糯米粉和成软面,把馅儿包进去, 9 b5 E# p: a) }$ S
7 B& T8 B' V! i& r& z/ t
捏好就行了。内中细节我就不知道了,因为我虽然籍贯是杭州人 , # |' C% ` }& L: I. \& n
5 Y4 _' t% Z9 L6 X/ y% c# Z却是在北京生北京长大的。
7 \! s/ U! F! w* v! p! E * `4 B( V8 M3 d, O. B6 ^
最近几年,买来的元宵质量越来越差,煮的时候能煮出一锅“浑汤”,
3 _$ \& T( t: @) {& ]
) G; v# w2 M. U5 n/ @外层的黏面溶进到水里,里层的黏面还是生的,不是越煮越大,反而是 / `1 k% x ^) p6 F' r/ C
3 X* P: R3 ]3 v$ M/ D% k( q8 @2 J
越煮越小!
) \4 e3 I2 Y: S6 Q9 A- V" G2 [% n+ [: h 3 A a8 B' d: P' }
朋友告诉我,现在的元宵不是手工摇的了,是“工业化大生产”的。
2 u9 ^# o5 s$ l, z* [: B6 f
9 O: H1 Z) {4 R: q, q根本没有用漏勺的,而是以“铁锹”为工具来铲馅儿的。
6 u, g; q. I6 Y% \; D7 F# C ' q1 ~& t( r F/ \! x
呜呼哀哉! , P! U0 Y" T* E8 Q5 c3 Y6 |
' D; Z( l4 J( R 所以,我现在只吃汤圆。很容易买到的许多种速冻汤圆如《思念》、 3 ]* a/ B i' K8 v3 u7 V
; D* G; n& C0 M8 j+ W: G& N! o《笑脸》......质量都非常好! . ]0 Z8 [. |3 D
0 d8 a$ u ?4 Y; p* g 我就想不明白,难道就不能制造出精密点的“摇元宵机”, & {- U" k+ P& |& o+ `
7 E$ }/ T8 T- B/ W
使“工业化大生产”的元宵达到手工摇的质量吗?
4 c o0 ]2 e)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