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c; p& u0 G) Y, a7 i7 M9 y4 _这是民国八年(1919年)三月北京贫儿院董事会的名单: . Z9 U0 r, R7 E( b9 X6 z2 N
解读甘博记录的北京贫儿院(下)
5 k& s6 `" p& g' j( M2 [$ P
9 a7 Y4 o( A2 ^8 ], b% M董事长王景春资料不详。第一任董事长即臧守义,他于癸丑(1913年) “创办二载,就隐避乡野”,第二任董事长是大名鼎鼎的顾维钧,但办事未久,因出任驻美公使后即辞去董事长,在《顾维钧回忆录》中没有找到相关记录。第三任董事长即曾任清华学校校长的周诒春(字寄梅)。三名名誉董事中,吴炳湘为京师警察厅总监,江朝宗为步军统领署统领,叶恭绰则时任交通总长。前两人的聘任,意图很明显,意在与警方协调配合,在地方上倚恃声威。叶恭绰的加入则给董事会带来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其中交通界人物占有很大比重,如关赓麟、孙多钰、任传榜和华南圭等,他们不仅多金,而且是当时的实力人物。同时,正如甘博所言,内中多人毕业于美国名校,如钱方轼(隽逵)毕业于哈佛,周诒春耶鲁,孙多钰康奈尔大学等。另外,两名美国人步济时、格林赫然名列其中,他们的身份分别是基督教青年会的干事和总干事。名单的下半部分为女董事名单,就是甘博说的 woman's auxiliary board (妇女分会),其中包括了前内阁总理、时任慈幼局局长、慈善家熊希龄先生的夫人朱其慧,以及一些董事的夫人。
0 t% C; B V% W# X7 h( L1 ]% c
0 g0 m0 y, q8 r* E有关步济时,在杜克大学图书馆公开的甘博的照片中,输入关键字”Burgess”,可以搜到4张照片,分别是:
! ^* m+ o% x6 G2 U$ o& @- `John Stewart Burgess Kidding Populace(步济时与百姓说笑)2张,两张的画面雷同,摄于山东泰山 (Taishan)
2 A9 I3 i& v9 N6 y0 B
解读甘博记录的北京贫儿院(下)
' \* N0 Z2 b/ f0 A" }
: X8 s8 A/ t. A. T- t
1 g" ]4 f; c6 U/ C/ d' x2 f2 dBurgess & Young (步济时和杨) ,摄于山东曲阜(Chufoo),居中白帽者为步济时
! l! n: e- h- Q9 s4 }4 G" G# X1 q
解读甘博记录的北京贫儿院(下)
Q- ?% J% p, t( F
# Z, U% Z' o% U- X, u4 ^2 V 0 I8 o& q1 a# {, f* W0 L# f( q& h
根据甘博年表,以上三张照片的拍摄时间应是1919年的3月。第四张Burgess in Beggars Home(步济时在乞丐栖身所),地点是北京,时间在1917~1919年,具体时间不详。画面很有意思,估计是行程中他们看到了一处乞丐栖身的墙洞,美国人童心未泯,非要做一下亲身体验不可。
6 g. {! ]8 Y! h* j 9 C* w- L4 z* n9 s6 ~& V; R
解读甘博记录的北京贫儿院(下)
. [# \; a& l2 F" ^# u, d9 `! }6 q
; }7 T M% v, V在谈到北京贫儿院的发展历史和管理状况时,甘博写道:
: [' {5 M& Z6 N. c# M. n3 ]“在经过董事会对事实调查后认可的前提下,任何一个其家庭无力照管的孩子将被这所孤儿院所接纳。通常孩子由一些私人介绍给董事会,但警方也提交给董事会他们觉得特别典型的任何案例。因为这所孤儿院的最大容量是100人,目前只批准了几个孩子。大批的孩子在三个不同的时期被接收进孤儿院,首先是1912年的创办时期,其次是北京兵变后的1913年,第三次是1917年的天津洪灾之后。 7 w5 \; F' Y* U; W! Y2 V# f
! u, k# j1 q& [: o4 T
孤儿院的具体管理由一名院长和他的两名助手负责,他们由董事会指派。院长的工资为每月50美元,两名助手每人每月25美元。通常一名助手为女性,负责女童部的工作。”
! A3 W/ l% u1 t7 }2 N* ~ ' g' t; m' N! K) i. y
—Peking: A Social Survey, p287~288
. t' ]8 c) y3 C$ o
" H! r" |5 y% P- h在民国八年(1919年)三月《北京贫儿院募捐启并简章》中有:“本院创立辛亥秋间,……收养汉口火燹后之贫儿,继而京师兵变,直隶水灾……”与甘博所记完全吻合。
8 d4 r% N% m. d: R2 V# e / U% d/ ^$ F& g
1 x0 j$ p) N$ }5 H- i. n
解读甘博记录的北京贫儿院(下)
. e+ c" s+ N/ l1 f4 X, y! S
1 e" A! x9 V- A! q这是民国八年三月的《北京贫儿院职员一览表》,比照这张表,下面这张照片的人名我们都能叫出来了,照片的标题是:Orphanage, Chang & Assistants (孤儿院,张和助手们) / Y, j7 T. G4 e- x0 f; r5 Y
解读甘博记录的北京贫儿院(下)
. p: p0 I; m: d/ D, g2 B
2 b4 h) H+ p' S% G) d8 n! Z( G照片中人物身着冬衣,时间应是1918年底或1919年初,居中的是院长张文斗(字星垣)先生,左边是女监院(监院相当于副院长)刘王瑞瑛女士,男监院李文铎(字振轩)先生居右。张文斗先生担任院长时间较长,直到民国九年(1920年)四月,因自办如意成织毯工厂,无暇兼顾院务,方向董事会辞职。有两件事可以说明张先生宅心仁厚和尽职尽责。其一,孤儿院曾收养一名走失的孩子,孩子失去双亲,由邻居带来北京,只能说明自己是山里人,其它则茫然不知。张先生闲时向这名男童询问,孩子隐约记得来北京时经过三家店(门头沟地名),于是张先生携男童直奔三家店,遍走方圆各处,使男孩目睹周围景物,以访其家,驴夫从他们的交谈中听出原委,提供线索,终于使男童找到了他的叔叔。另一件事则是,他为两名入院新生课余辅导算学、字母功课,谆谆教诲,很晚仍不休息。刘女士主管女院(女童部),民国九年以后兼任国文教员。照片中她的发型很像男士的背头,我第一次看到这张照片时由于她是天足,错认了其性别,但仔细看她着的是裙装,手指细长,不禁哑然失笑。刘女士尚秉承男女授受不亲的古风,有意与张先生离开一段距离,使画面人物布局不是很对称。
& {7 w1 e4 M" s$ c+ T" _ ! W- @7 C1 h8 p+ k. l5 s! l' z5 L
这是民国八年三月贫儿院的平面图: ! J+ m _5 P2 r6 Z0 |4 T. P& G5 w9 L

X( B X3 U& u/ V& ?3 y
+ l/ G4 v) I& ~8 q1 L- X3 m
; L5 S m5 R6 z继续引用甘博书中的描述: “这里的建筑是通常的中式风格,目前由于经费的缺乏,急需大的修缮。尽管如此,这里的环境卫生极好,每件东西都是清洁的,并得到了很好的维护。 / s$ R4 y8 y0 v9 o# i
$ j) I+ |! }+ m, z3 v' @ h除了星期日,每天在五个小时的工作训练之外,孤儿院给予每个孩子至少两个小时的文化课教育。教授男孩木工和编织地毯,女孩则是缝纫、编织花边和烹饪。负责文化课和工艺的老师一个月收入12和15美元,而编织花边是由女孩中的一位负责传授的。
" H/ Z( N8 g8 u. `/ f( f7 Z
6 `# r/ g: l" W' N' C, f! K; ]为了孩子们能够具备日常家务的经验,孤儿院的大部分工作由学生们自己完成。对于特殊的工作,他们分组轮流担任。打扫卫生、帮厨、洗碗,甚至如果他们达到一定的年龄还要自己洗衣服。冬天每周给他们洗澡一次,夏天则每天洗澡。生病后送到附近的教会医院,接受外国医生的治疗。” * ^7 q, e$ p; ]+ J
' f# k5 H0 a: D3 l
—Peking: A Social Survey, p288
1 L4 Q" k. \1 {, r- [
6 Y4 R$ n$ I; o6 f& C; Z有关贫儿院的孩子们工作的照片共有4张,都应拍摄于1919年3月以前: 这张的标题是:orphanage tatting (孤儿院,梭织花边),是女童们的手工成绩展览,据说她们的作品很受当时名媛淑女们的青睐。

, g" D- j. X6 Z. e( {8 J
8 D8 h# V0 X2 A7 s她们的指导老师是一位毕业后留院工作的孤儿,就是职员表中的那位“吕孝奉女士”,谈到她时,甘博写道:“只有几个孩子达到了18岁的年龄限并且离开了孤儿院,但他们已经证明给予他们的训练适合于他们自立。女孩中的一个现在教授编织花边,每月挣得20美元,对于女性而言,一份很高的薪水。”民国九年(1920年)五月,她又被新成立的熊希龄先生创办的香山慈幼院聘为教员,成为孩子们自强自立的榜样。
: x4 o% e$ n2 y# B ] % H7 y0 ?9 ?( `' M
这张标题是:Tailor Work (缝纫),主要是做手工练习,意在培养女童今后家庭生活的基本技能。
$ j6 e$ }3 {9 Z o' g* W
) w3 O& l6 U l* J
0 j5 |+ |2 Z& a7 x这张的标题是:Rug Making (织毯),毯工科和木工科是男院的工艺训练项目。1920年5月以后,为了生产自救,经董事会决议扩充工厂,改半工半读为“年幼贫儿专事求学,以年长贫儿完全做工,其成绩佳者,比照外面给以工资”,改组之后“每月出活甚多,已与灯市口仁立号约定代为销售。”工厂的收入自行解决了一部分办院经费。

3 S; a2 x, [8 M) `0 ?- ]9 {
& U$ Q: o; M& R* y! k; j7 o* BCarpenter Shop(木工坊),主要生产桌椅,当时以质美价廉、坚固耐久等优点已向盐务署、华北银行、高等师范学校、京汉铁路局、扶轮学校等机关学校提供产品。以上各单位借此亦扶助慈善事业,实为双赢。 % R8 _" F2 s. ?; n5 I- l" o* ^/ I

* O: G4 J. Y9 y$ |+ h, ^. a
: P7 J' J5 m% y2 l & f" E$ x$ E$ d" M
由于这是一所依靠私人捐赠维持的慈善机构,从成立的那一天开始,经费问题就一直困扰着贫儿院。甘博书中记录道:
, f7 C7 p, L" P I% j. O1 c“由于一年的年度预算金额约为7,500美元,为这所机构筹集资金已经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董事会屡次被劝说将孤儿院移交给警察厅,但每次都成功地筹集到需要的款项。1919年期间,继续开展特别募捐活动,筹集到来源于中国人的超过12,000美元的善款。目前这所孤儿院被给予来源于官方的一些帮助。京奉、京绥、京汉和津浦铁路购买了由孤儿院出版的一份小报上的广告空间,广告费每月400美元。” : F* b2 n3 b$ l
) l; M* E0 j! r8 b+ `—Peking: A Social Survey, p289
: R! h! k( s/ y! H& e
. _& p1 i$ u5 S甘博所说的专项募捐活动,是指贫儿院1919年2月28日假外交部大楼,为酬常年经费邀请中外使节参加跳舞大会。包括外交总长曹汝霖(润田)、次长陈箓(任先)、各国公使参赞以及各部司长、科长局长、各校校长参加了大会,募得善款4000余元。同年3月15日,又假青年会开电影跳舞会,美国使馆商务参赞安立德先生到会并发表热情洋溢的讲演,盛赞北京贫儿院及中国慈善家:“我在华十六七年,游历各处,未见有如此的贫儿院,于此可知,北京慈善家不让西国慈善家于前了。”两次活动院长张文斗先生都亲率贫儿代表参加大会,孩子们衣装整洁,举止大方,表现了良好的教养。他们还为中外人士表演节目,赢得一致好评。这支鼓号队也参加了表演。
/ m6 M: _0 \) D7 ^- q! S

3 i! J+ o9 T) g & b g0 M( h l9 k0 e
# \1 ]# D1 q' {) n# W
1919年春天的募捐活动,上至总统徐世昌、总理钱能训等政府官员,下至普通市民,均踊跃捐款。梅兰芳先生因在日本演出错过会期,回国后仍慷慨捐出现洋300元。据贫儿院统计,1918年7月1日至1919年6月30日,全年合计得到善款现洋八千余元,京钞五千余元。
0 i. y$ X+ ~* F' l5 m: K: r ' g) m* A4 [" f2 ]+ N
文章的最后,我仍引用甘博的记录作结:“ 依靠清洁卫生、教育和工作训练,即使利用小的预算和简单的原料设备,在孤儿的关怀上可以做什么,这所孤儿院是一个良好的示范。 ”
! b! e" i" j% Z * I6 t# D' ]8 |2 [7 h
' G5 q% J( }5 E5 u( T$ c.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