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9 h& v8 O1 T' J* {4 D( F
( g. K6 F5 \$ I: Y4 _' q
《北京文化图说丛书》封面设计说明
n& F* B1 _1 `8 b! rANG="EN-US"> / B8 L4 S, T+ d# ]0 Z6 c
- w: Y$ q7 I7 A; y" G% s5 M! F
《图说北京皇家文化》《图说北京民俗文化》
. h2 L3 e* i1 h2 YANG="EN-US"> 8 b; \4 S; T. S& A
一、底色:
' v4 j! q6 U3 Z9 o: W, |《皇家文化》以绛红为底色,寓意皇家的致高尊严, % d! F1 v9 Q7 w) w, Q6 n
《民俗文化》以棕黄为底色,寓意民间的致纯风尚,均作渐变处理,以求变化。 ! d, w x3 _& a" t% w4 g0 P
# [& i, R1 u* S( J' z& t$ }5 s3 g( H" R
二、不同元素: 1 D$ _( |0 J! L7 S
ANG="EN-US">1.封面:书名变化、铺首门环图案变化 8 {7 w. T3 E/ `2 d$ t
《皇家文化》使用宫廷铺首门环图案, 6 B: u J7 f) b/ j. e
《民俗文化》使用民间铺首门环图案,
3 F/ `( i8 r, Y8 I e; }& @《皇家文化》使用华表图案ANG="EN-US">——皇权统治的致高象征, . m: ~% _! @, t5 p4 o
《民俗文化》使用门墩图案ANG="EN-US">——民间生活的文化元素, 6 r3 [$ V- X7 g
两者均为石雕建筑元素,均为大门之外的装饰元素,两书既有差别又有内在的统一。 / r, r7 `; ~- T/ D7 u3 f# _
ANG="EN-US">2.书脊:书名变化、铺首门环图案变化(同上)。
2 {# w( b9 q9 C% n% H! N- tANG="EN-US">3.封底:图案变化,
0 i* f) [, V" \# b3 J+ q《皇家文化》使用图案为由北京中轴线紫禁城镇山景山上向宫城紫禁城内(南方)眺望, 8 |) v+ E+ e4 D
《民俗文化》使用图案为由北京中轴线镇山景山上向宫城紫禁城外(北方)眺望。 % g3 D% A8 ?( f' v! P+ n8 z
. n6 S7 P( E! }
三、统一原素: & w9 Y& @1 I1 s# ~: t
ANG="EN-US">1. “万字不到头ANG="EN-US">”底纹:
0 l! w6 c, K& `& x- K ?/ v" u& p此纹样,无论皇家、民间皆广泛使用,寓意吉祥,是北京常见的传统文化图案, ) R; n# ~0 @! ^1 d# Z
起到丰富画面,增强文化内涵,从设计上有机联系两个分册,并破除呆板、单调的作用; H8 M9 o/ J5 r* s
ANG="EN-US">2.封面之“图说”背景图案: 0 B6 S1 f- T: k2 J5 T5 D
北京文化符号,无论宫廷或民间建筑之常见彩绘纹样(包袱图案),
4 |3 e( R3 G. F. }, t* g用以统一两册风格,并成为封面视觉亮点; * A8 P( g% I( N' V7 T4 i
3.封面元素:文字、社标:丛书名、作者署名;
* ]! o7 V7 T4 N: ^- _: c( p4.封底元素:责编、封面设计者署名、丛书名称图案; & U/ I& m6 n- R& ^& W
5.勒口元素:
8 p8 G* A$ t, h0 }( b- X! @封面勒口——作者照片、介绍文字, . l. P5 \3 a) e! W5 Z
封底勒口——丛书介绍封面图案(封面缩样)。
8 N) b8 `5 R M& m# @1 E2 R
: s" k4 C2 T" n: I1 S0 b
$ E3 C" ], u L' t& d/ i; j' p华表虽然常用,但唯有他是皇家文化的最佳符号代表
0 s" f" r' |" M
. R0 U1 }9 n5 t W' m6 i% q# A唯有皇家可用,由于被大家所熟悉,指向性强,别人用的再多也无妨呀 & E9 e6 [; J( N9 R! Q, u
) l( m! i/ I( X: u3 \% @更有趣的是,与他相配的是门墩,又是代表民俗文化的最好物件与文化符号,还是因为被大家所熟悉 1 ]' P0 X- K5 u% R; p
. Y; B% L# _8 W# n5 o* D! r( i华表很少,唯有皇宫外(皇陵)可用,皇家所专享,其专有性特点极强
; ?% c6 f4 P* U; c! `: v 2 U$ T8 C. n. T
门墩却极多,家家可用,是北京胡同文化、四合院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 4 i0 x# m( y5 m" ]
4 s6 \. h7 S! @0 }4 {
一少一多,一高一低,且都是门外之物,都是石制之物,都有建筑仪礼之用,
. j% j# B& I5 y/ z, Z 1 S; Y( ~* P; n2 X; |
其实用功能远远不及其仪礼、和他的文化象征意义,
) {- [* Q+ }9 B8 |* b
0 W( {5 {5 k: O完全体现出一种文化的特色,成为北京独有的文化符号 2 z/ u+ q3 `$ R9 I, z8 T0 M
: z X9 }8 \* u用此来说明北京文化,作为北京文化的符号,以其为最佳,别无他物
: |8 f5 h. W1 {1 P: r $ N4 S, z& E+ P9 [. K% `
而出版社不明此中深厚的文化因素与象征意义,随便更改
: Q6 j5 |! b3 T8 r8 k
f" {$ {. Y- e+ c4 g龙椅故佳却找不到与之匹配的民俗符号 5 W: w3 b+ E9 x
+ c @, b+ V- v/ b7 V+ e' G3 B& Z用以泥塑代替门墩,因与书中内容不符,被坚决否定
) R# t V7 ^' p
0 S# `" x' Y. c/ N. b勉强代替一垂花门
5 e+ d$ d' X$ a6 G/ s$ u' @4 ]
: d5 W3 _7 T" f- V对应关系为:同为木制结构,同为大门内之物,同为雕饰精美之物,却极为牵强
2 V1 U: |2 X- e
1 P; W9 @) J, M. e1 r因为绝对不是所有的老北京四合院都有垂花门的
. _1 ?* V, N7 u$ I 0 p4 U" G. [' t: U
龙椅、垂花门都不能担当皇家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符号重责 G* ~- }; w/ H! t% U; S" e/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