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27489
帖子
阅读权限200
在线时间 小时
精华
威望
日志
相册
注册时间2009-3-19
最后登录1970-1-1
|
现在,一般观众提起相声演员,打心眼儿里就想笑,因为相声属于喜剧艺术形式,早已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可是过去的相声演员和今天的演员不同,过去学艺演出,只为糊口,因此学艺是不自觉的。$ d/ k6 `( Q6 H% a8 |! D5 ?$ o, u4 H
, ^9 {! c/ r6 E6 {: O T
过去,不管你在什么情况下改说相声,你必须得掌握说相声的各种技能,才能演出,维持住生活。像从小学艺的常宝堃,原是印刷工人半路改行的于俊波,广播说唱团的刘宝瑞等,都是既会逗哏,又会捧哏,又会说单口,甚至会说快板,演双簧,唱太平歌词等。当时具备了这样的条件的演员,称之为全能相声演员。
3 q R: l9 d' c% F5 G: D9 }9 U$ @$ t4 f8 U6 I
特别是相声大会,一天的演出就如同打擂一样,互相竞赛,两个人一对,两个人一对,循环上演。就是你逗一个,反过来你再捧一个。开场或饭口(吃饭)时,观众少,还要担负着说单口,必要时快板、双簧也演。这还不算,有时一段相声有好几个底(结尾),如果你只会其一,不会其二,那就要栽跟头,作(嘬)瘪子(注:北京土语,指受人斥责,怠慢而处于窘迫难堪的境地)。再者,碰上“一头沉”的相声好说,要是赶上逗哏的拉出如《交地租》、《字堂会》、《学鸟叫》、《五行诗》等段子,都是捧哏的怎么说,逗哏的怎么随,这就更要看你的能耐了。你若想不受挤兑,或不让人瞧不起,就得肚脐眼耍“幡”——心里使劲,暗下决心,长本事,必须得会得多。不然,就有被辞退的可能。当时在固定场子说相声,讲究一个季度一调整演员。比如阴历五月节过了,掌学的(老板)说啦:“各位,咱们散伙了,大家新鲜新鲜啦!”有的演员被认为是不成的,就不能在这儿接茬说了。有的则背地里被告知:“您不属散伙的。”这就是说,您还接着来。当然,这里面确实有虚伪的东西,但你肚子里真有“货”,一般是不会轻易辞退你的。
) v! z# b. n9 T# Y+ \" b$ K8 ?) E' z& [
那时的杂耍园子和相声大会也不相同。在杂耍园子里两个人搭伙,叫耍单档儿。逗哏的老是逗哏,捧哏的老是捧哏,是固定的对儿。如当时的常宝堃和赵佩茹,侯宝林和郭启儒,张寿臣和陶相茹(一作湘如),马三立和张庆娄(森),郭荣启和朱相臣,戴少甫和于俊波等。8 d/ Y5 q) H# C. e" e; \( }
0 a! t0 n% [, { o7 s 相声大会呢,一个人和大家在一起说叫耍单胳膊。单档儿,两个人固定,有十来个段子就可以倒换演出了。要是一个人在相声大会耍单胳膊,不会个五六十段儿就倒不过来。在这五六十段当中,还得说、学、逗、唱,全拿得起来,既会逗,又会捧,饭口人少的时候,还得说单口,像《马寿儿出世》、《月明楼》、《解学士》等这些段子,甚至双簧、快板、太平歌词也得拿得起来。
, t, r' b+ j' l4 d E* Y+ `' o6 [( s5 e
1941、42年前后,我在北京启明茶社说相声,当时一块搭伙的有侯一尘、郭荣启、赵霭茹(一作蔼如)、吉平三、刘宝瑞、李洁臣(尘)、陈荣启、常宝霖、常宝霆、常宝华、于俊波、刘德智、赵春田等。常连安是掌学的(老板)。
. t$ D. B1 a+ d4 {* L1 T/ j
) Q. a* h! X) h9 { F N 1943年后我在济南晨光茶社说了约五年相声,记得一块搭伙合作的有王树田、孙少林、高贵(桂)清、刘贵(桂)田、刘广文、袁佩楼、高少亭、王长友、罗荣寿、白全福、刘宝瑞、李洁臣(尘)、高德光、王凤山等。李寿增是掌学的,他是光捧不逗。
/ _# j9 A5 S- M% F4 S% C$ W/ D6 i2 f/ l
今天的相声演员和过去比,有天渊之别,虽然相声演员也是来自各个阶层,但说相声的目的变了,是为人民服务;长能耐,学本事,那是自觉自愿的,是为了提高艺术水平。今天也并不要求相声演员和过去一样,个的个儿(注:又作个顶个儿,北京土语,指一个赛一个)都争当全能演员。但是,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确实为我们新一代演员创造了优越的条件。我们可以从过去借鉴点经验。俗话说:艺不压身。段子还是会得多些好,不管是编是演,路子可以宽点儿;同时,也可以改造过去的段子为今天所用。
& w8 w* A* k' o4 ?" i: h* B6 H& l) q$ z5 C5 o, [
那时候曲艺和杂耍同台演出,有单弦、相声、耍坛子、踢毽、魔术、时调、拆唱八角段(鼓)和各种大段等。
; I* X+ f$ y* S1 s0 j& D; w3 y* w$ |
转自中华相声网,原帖作者:清平客
( T* K, p/ J$ P8 V( {1 \. [3 W! ^1 O# t( p2 V* 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