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3 f* H" u+ [9 @3 J F& |0 Y! @' {2 b& f
3 o4 T0 I# `+ m
* W5 l/ W. S3 w7 F$ [
2 j A2 X; L$ o# j! P. g& C |
{6 j* @0 U; G5 x
; ?7 Y/ `, P, E/ y& W8 S5 x% X( |0 W8 j4 e) }
6 \% V. V# F2 @5 r2 N% B" \
) s2 h. F! E7 \/ `5 ?: b* U& R( T, v8 u# P- ?
《清明》 6 x3 |6 _" f+ J0 H: c
(宋)王禹俏
+ R: y3 O* C& \# } 无花无酒过清明,
& A. R$ L1 i7 K: D/ t" J9 Z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 ; @7 Z2 z3 g7 X4 x. _$ e# ~
晓窗分与读书灯。 这首题为《清明》的诗,有说是王禹的,有说是魏野的。这笔宋人的著作权官司迄无定论,暂且搁起不谈,只说对诗的理解。看到的几个注释本,除“邻家”或作“邻翁”外,都以为是说作者清贫,无花无酒,只能以向邻家(或邻翁)乞来的新火,燃灯读书,萧然度过清明。但是,细细想来,又觉得有些疑问。“昨日邻家乞新火”,究竟是谁向谁“乞”呢?从文句看,当是邻家或邻翁向作者乞。如果是作者向邻家“乞”,那么写作“昨向邻家乞新火”岂不更加明白?一定要把“昨日邻家乞新火”解为昨日乞新火于邻家,总觉得有点故作深求。再说,按 故事,清明前为寒食,禁举火。禁火的习俗,有人说是为了纪念介之推,《荆楚岁时记》以为是周制,禁的时间长短先后不同,但始终在民间流传,每到这时大家都要吃几天冷稀饭。直到清明这天,才又重新举火,有热饭热菜可吃。因此借着祭扫,大家涌出城去,踏青的踏青,赏花的赏花,饮酒的饮酒,闹到红霞映水,月挂柳稍,才尽兴而归。如果是作者乞火,当在清明那天早晨,早晨读书无需点灯。若是作者乞来新火,大白天特意点上灯看书,近于作秀,于理不通。 如果乞火的是“邻家”或“邻翁”,情况就不同了。“无花无酒过清明”,写诗的时间当是清明过后,即清明的次日。因此“邻家”或“邻翁”的“乞火”才会是“昨日”——即清明当天的事情。邻家按故事过了寒食,需要“乞火”,而作者不但清明兴味全无,连寒食也了无意绪,照旧点灯夜读直到天明。所以,当邻家乞火时,他可于晓窗将夜读的灯火分与邻家。这样,全诗便容易贯通了。《清明》
$ C- x/ u2 v% V5 w7 R (宋)王禹俏 ( \+ \$ o8 X% B) T# P9 @4 Y! e
无花无酒过清明, * t5 q5 `6 v) K6 M( r
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 7 D$ P7 P2 S9 S
晓窗分与读书灯。 这首题为《清明》的诗,有说是王禹的,有说是魏野的。这笔宋人的著作权官司迄无定论,暂且搁起不谈,只说对诗的理解。看到的几个注释本,除“邻家”或作“邻翁”外,都以为是说作者清贫,无花无酒,只能以向邻家(或邻翁)乞来的新火,燃灯读书,萧然度过清明。但是,细细想来,又觉得有些疑问。“昨日邻家乞新火”,究竟是谁向谁“乞”呢?从文句看,当是邻家或邻翁向作者乞。如果是作者向邻家“乞”,那么写作“昨向邻家乞新火”岂不更加明白?一定要把“昨日邻家乞新火”解为昨日乞新火于邻家,总觉得有点故作深求。再说,按 故事,清明前为寒食,禁举火。禁火的习俗,有人说是为了纪念介之推,《荆楚岁时记》以为是周制,禁的时间长短先后不同,但始终在民间流传,每到这时大家都要吃几天冷稀饭。直到清明这天,才又重新举火,有热饭热菜可吃。因此借着祭扫,大家涌出城去,踏青的踏青,赏花的赏花,饮酒的饮酒,闹到红霞映水,月挂柳稍,才尽兴而归。如果是作者乞火,当在清明那天早晨,早晨读书无需点灯。若是作者乞来新火,大白天特意点上灯看书,近于作秀,于理不通。 如果乞火的是“邻家”或“邻翁”,情况就不同了。“无花无酒过清明”,写诗的时间当是清明过后,即清明的次日。因此“邻家”或“邻翁”的“乞火”才会是“昨日”——即清明当天的事情。邻家按故事过了寒食,需要“乞火”,而作者不但清明兴味全无,连寒食也了无意绪,照旧点灯夜读直到天明。所以,当邻家乞火时,他可于晓窗将夜读的灯火分与邻家。这样,全诗便容易贯通了。
0 i4 I" x4 n+ ?; b8 c: V | * d+ b8 k) A- \7 o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4/4 11:22:0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