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177|回复: 19

南锣鼓巷,胡同文化?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1-7-28 20: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e1 E, ]& K% Y, Y

南锣鼓巷,胡同文化?

2 i' C+ P$ W$ j z

            在北京的胡同里住了几十年,而且就住在离南锣鼓巷不远的小经厂,时不时的会去圆恩寺电影院看场电影。从小经厂家出来往南,拐进通大经厂的横巷里,到了大经厂继续往西穿到大经厂西巷,到北锣鼓巷,才向南。横过了鼓楼东大街,进南锣鼓巷,过了菊儿胡同,再往南走,到了前圆恩寺胡同往东没几步就到了。当年没少在那里看电影,什么《花儿朵朵》、《马兰花》、《冬冬和兰兰》、《大闹天宫》,总走那里,也没觉得那南锣鼓巷比其它胡同有什么特别的。

% ~* V- A1 b1 F- u) ?- o

近来南锣鼓巷成了胡同文化的佼佼者,灌的满耳朵胀得慌。咋的了这是?住胡同就文化啦?还是原来就很文化,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或“大盈若冲”啊!决定去看看。

: Z, }- C; [+ y% _

为了表现自己很文化,先将胡同考证一番。反正现在也容易,“鼓捣”一下就行。

4 X( U; `3 i5 b7 [1 l! \

胡同考

; I1 y: L5 J$ C+ h9 k! v

《辞海》胡同:元人称街巷为胡同,后北方用为巷道的通称。《正字通‘行部’》“衚”,“衚衕”,街也。今京师巷道名衚衕。或省作胡同。

. R; d2 J7 q5 L1 S

            《现代汉语词典》胡同:巷,小街。

' k5 y1 _. }+ R1 ~: d

        北京的胡同是随着元大都的兴建而诞生的。据说,最早的胡同在朝内大街一带,南北向较宽的称为“街”,东西向略窄的叫“胡同”。并有定制,大街宽24步,合37.2米; 小街宽12步,合18.6米;胡同宽6步,合9.3米。想来蒙古人的个子都超过两米以上,否则,咋能一步跨出去一米半呢?!

0 a7 Z# v5 o- M2 f, Y

            据史料记载,明朝时北京有街巷1170条,以胡同为名的有459条。清朝有街巷2076条,胡同978条。49年,有街巷6074条,胡同1330条。现在有多少,不知道,可见北京发展的速度之快。

, ^* Y( l5 s9 Q7 L1 J

            说到南锣鼓巷,原名“罗锅巷”,有说巷内有罗锅者居住,有说是南北800米长短的巷子,中间微拱,南北两头略塌,状如罗锅,故有此名。我想应取后者。因为,为地方命名在什么时候都是件大事儿,定当先请当地士绅斟酌,提出建议,然后由官府定夺。除非那一巷子满是驼背者,否则,哪有以各别残障者来命名的呢?如果胡同里住的不是个驼背,而是位鸡胸,岂不该叫“鸡胸巷”?!要是位瘪胸呢?!

8 h# Z- K5 U( v& e. j! Z* b0 Y

            南锣鼓巷北接鼓楼东大街,南抵地安门大街,也算是条“要巷”了,两边各有八条胡同向东西延展出去,状如蜈蚣的足,所以,南锣鼓巷还有个绰号,叫“蜈蚣街”。

9 b; x4 E- b5 W' J" r

            写到此,我已然感到自己有些文化了。

9 m& w% H# ]1 j2 k: x

这是什么文化?

6 g5 N3 A, R2 A1 D

            终于又来到南锣鼓巷北口,像走过多次一样,仍是从这里进去。

A2 d) ]( ]8 B5 w5 F

            冬日的傍晚,夕阳西下了,余晖撒在槐树干枯的枝干上,染在隆起的屋脊上,粉红色的,洒着丝丝暖意。胡同里不至于说摩肩接踵,却人来人往不断,很多人手上举着照相机,非傻瓜的那种,都是长焦,加能、尼康,利害。竟还有不少老外,操国语的也是南腔北调,手上指指点点,头跟拨浪鼓似的,转圈晃悠,就是没几个吐北京腔的。

- I0 G6 }* K* F( [3 G

            没走两步,一间小门脸闯入眼帘,招牌上写着“”三个大字,窗户和门上贴着、“”、“”、“”和“”。这不是北京的小吃啊?再仔细看,招牌的左上角有“”二字。看着二字,突然一转念,又杀回来啦?!差点没笑出声来。

' s4 W$ d$ A9 ?0 E! k, a. L

            再走几步,一名为“”的店铺吸引了我,换句给力的话,“吸引了偶的眼球”。橱窗摆了一排排瓷杯子,门上贴着一张老人家挥手的版画,套红一行大字“”下面还有洋字码,

4 h+ A. @# \5 V' X6 [

            不明白为什么将说成“”,用洋字码儿很牛吗,但 用在这儿肯定欠妥,才对的上。这招贴画要是在文革时候,二话没有,家里准备一毛八分钱去吧!发现,门上也贴着招聘的小条。看样子,这地界儿,失业率不高啊!

4 D, @/ |) |& o4 e9 s6 d

            一路上各种小铺在巷子两边排列着,但很少有客人出入。到了与后圆恩寺交叉的路口时,走不动了,怎么,连胡同也“堵”?好不容易挤过去了,看到是从后圆恩寺过来的出租车要右转,进南锣鼓巷,另一辆车从南锣鼓巷的南边过来也要进去,两辆车谁也不让谁,要打kiss,叉在那里了。两辆车后面还有其它的车顶住,谁也倒不回去,一时喇叭震天。好不容易挤过去后回头看了一眼,南锣鼓巷口上赫然挂着禁止车辆通行的标志。可是开车的都好像是半盲似的,愣是要往里走。刚才过来时,也看到了好几辆车从身边经过,除了出租,都是什么宝马、奥迪,现在被顶住的是辆宾得。

1 h3 t! f/ e( i) p. w

            在喇叭声中,我突然觉得迷惘和烦躁起来,看看前面也是差不多的店面和拥挤的人群,于是向西,进了沙井胡同。

, M* F M% d+ S B- u, q# ^: r

            尽管两边也是停着轿车,自行车,也有些小店,但没那么喧闹,立刻感觉好多了。西行没多远,连着两户门口上都贴着大张的白纸,上面有字儿:

* _' |! ]$ A) s& B3 ]" Z

            “我院住着老百姓,没有古迹与名胜。

( t, s u( H& ~6 _

            游人切莫闯我院,劝君取经向西行。

0 y* D$ S6 w* A( T

            我院不是清东陵,你也不是孙殿英。

1 K" f1 y/ y. k( i4 |; r

            若闯我院来探访,当心机关与陷阱。”

/ \7 o: K+ v$ J/ s+ s7 M. g

            “我家不是停车场,也无车位泊车辆。

- s3 { [, h2 v6 a$ _* ~

            谁堵我门停汽车,想找爱车去首钢!”

, l9 ^; Q6 d1 I; A4 z; P+ `2 h9 A9 k

        看来,胡同里的住家频频被扰,不得不提出警告。有趣的是这是两首打油诗啊!再看下面,竟还有一首词:

% i7 Z+ P' \3 ]

            《清平乐》 别烦我院

2 z$ A4 J1 ?) }6 v

            “什刹海畔,南锣鼓巷看,特色酒吧有奇店,八方来客游玩。

, {9 D! i3 a3 t# k+ S% F# E8 f

            胡同文化罕见,幽静躲过闹烦。我院生活平静,游人请勿参观!”

# ? m1 i, Q/ ^; n

思考文化,文化思考

4 i7 K! g8 W6 G- @2 T0 e6 k! Y

            面对打油诗和打油词,我陷入沉思。

; f* M! p7 [9 I% n. a

            到底什么是“胡同文化”?

2 ^3 M$ Q+ n% Q1 d' v+ i2 n

            把胡同里的院墙凿穿,开小铺卖东西就是胡同文化了吗?那和商业街有什么不同?在胡同里卖东东,或在胡同里买东东就比较文化吗?

+ J7 {: P4 @( p+ ~2 b

            南锣鼓巷被吹捧的似乎成了胡同文化的代表,那是不是要把北京现在还残存的胡同也如此文化一番呢?不这么文化的话,那原来的活法还有文化吗?记得有人建议过将天安门广场改成农贸市场,想都不用想,肯定热闹,那是否可以说是“广场文化”呢?年初立了个孔老二的像在那里,后来又给拆迁至一空旷的小院里面壁去了,可以称为“儒学广场”了吗?

% D+ G9 n+ y; g

            胡同,是随着北京这座城市的兴建而诞生的,其功能就是安居而已。没有乐业的内容。看看上面那几首打油诗词,深有同感,胡同是住的不是“玩文化”的。胡同的文化是静谧祥和、邻里之情、是春天的槐花、秋日的红枣、是摇着蒲扇光着脊梁下棋的大爷们、是坐在马扎上东家长西家短的大妈们……

* z! Y) K3 e7 D1 X8 l

            如果从高处鸟瞰北京城的话,那被高楼大厦包围的可怜兮兮的东一小块儿,西一小块儿的胡同像什么呢?突然感到自己没文化了。

; z+ E& v4 j# w( `( s6 @) o1 \

            是谁与时俱进了……

+ K, k1 l" n s



' _. N5 ]& p% a
[此贴子已经被逍遥游天下于2011-7-28 22:11:23编辑过]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1-7-28 21: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您老有文化了!
发表于 2011-7-28 23: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瞎吹捧的人多了 自然也就成了伪文化了 那能有什么文化 有的不过是商机而已
发表于 2011-7-29 09: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胡同的文化是静谧祥和、邻里之情、是春天的槐花、秋日的红枣、是摇着蒲扇光着脊梁下棋的大爷们、是坐在马扎上东家长西家短的大妈们……,这才是北京,这才是北京的胡同,这才是北京人的生活,可惜呀,如今一去不复返了,弄一帮酸文假醋的所谓文化人,把北京弄成了个巨大的水泥墩子。看了这几句话,眼泪几乎掉下来了
发表于 2011-7-29 10: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只因胡同被拆得越来越少了,物以稀为贵,加上地处北海故宫一带,于是充分开发利用,胡同就变味儿了。
发表于 2011-7-29 11: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某些人歌功颂德设计的道具,真正的、有文化历史内涵的胡同倒是拆了不少。
发表于 2011-8-1 12: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非物质文化也是越来越少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8-1 19: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大在2011-7-28 21:58:00的发言:
呵呵,您老有文化了!
% G2 T/ U# S( e( k. ^" M$ O

谢了,老大。

. o- s" Z8 \5 z; [7 Q) I7 A' q

有点文化,缺心眼子。

 楼主| 发表于 2011-8-1 19: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goujiba在2011-7-28 23:20:00的发言:
瞎吹捧的人多了 自然也就成了伪文化了 那能有什么文化 有的不过是商机而已
( q6 r/ O' D+ w$ h

去南锣鼓巷之前,还去国子监转了转,除了国子监和孔庙门脸儿没怎么变,一街筒子易学大师,起名、算命、生辰,哪儿一下子冒出来这么多大师,不知道是不是该叫“大师文化街”,下蛆也得点子功夫不是!

 楼主| 发表于 2011-8-1 19: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上唐刀胡同在2011-7-29 9:36:00的发言:
胡同的文化是静谧祥和、邻里之情、是春天的槐花、秋日的红枣、是摇着蒲扇光着脊梁下棋的大爷们、是坐在马扎上东家长西家短的大妈们……,这才是北京,这才是北京的胡同,这才是北京人的生活,可惜呀,如今一去不复返了,弄一帮酸文假醋的所谓文化人,把北京弄成了个巨大的水泥墩子。看了这几句话,眼泪几乎掉下来了
" [2 T, A. B0 Z( s0 z8 O# B+ o

有您最后这句话,我码字的辛苦就全没了。

! `& H, j1 s) m3 G4 h* `7 U$ E

胡同只能活在我们的心里了。谢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8-1 20: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长在胡同在2011-7-29 10:33:00的发言:
只因胡同被拆得越来越少了,物以稀为贵,加上地处北海故宫一带,于是充分开发利用,胡同就变味儿了。
P# E$ B. E3 K+ ~) Z- p

我从南锣鼓巷出来,奔什刹海去,到银锭桥那儿,好几个胡同游的车夫操着一口外地北京腔,要给我介绍北京胡同。我问他们:“爷们儿几位干这行有多少年了?”“三年!”“五年!”乱喊一个点儿,有一个好像最牛的,“八年!”我朝他一笑,“小老儿没什么行市,在这片地界儿才混了五十多年。”几位干笑笑,转身又冲个老外去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8-1 20: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旧都在2011-7-29 11:53:00的发言:
为某些人歌功颂德设计的道具,真正的、有文化历史内涵的胡同倒是拆了不少。
8 o# P K- x* Z+ E) n5 O. ?, d

进步是必须的,但进步以消灭或诋毁传统文化就不对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8-1 20: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铁哥在2011-8-1 12:55:00的发言:
+ K0 E4 y* G7 P. m

非物质文化也是越来越少了

* `- ?9 y m1 V, T2 q* x! Y

换“鸡的P”了。

发表于 2011-8-3 12: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步,网上查到:

N) g0 y% _2 O) j) N

 

2 U% p) ^; w$ K; T

“唐太宗李世民把自己的双步,也就是左右脚各走一步,定为长度单位“步”;还规定步的五分之一为1尺,300步为1里。据研究,唐代的一步为1.514米,1唐里折合454.2米。”

: z1 f9 j) Y* o/ T" ]3 t, T

 

5 h3 d9 P0 s0 k% P/ g( }& }9 T


 

发表于 2011-8-3 19: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消灭了真正的精神贵族之后就没有真正的文化了 有的只是这种吸引眼球的杂种文化

) @) Z% G2 \! ?; q

还拿相机照呢 有什么好照的 丽江阳朔什刹海还有越南的惠安都是这种妖里妖气的所谓“东方文化” 跟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似的 其实全是带着洋酒吧色彩的恶趣味

9 {( k" |! S( D

也就肤浅的小青年还有无知的老外拿它当个宝

. S- [' |1 D2 }: w

 

" o7 b& N b5 A- I. o

支持楼主 四楼点评亦佳 

* \3 q- y3 ^( l- j0 m

可惜楼主文章中“”内的字脱掉了

0 i1 d' M- z+ Y" O% |' b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8-3 19:21:47编辑过]
发表于 2011-8-3 19: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文化哪里还有文化,那些人眼里只有经济——那谁不是说了嘛,一切以经济为中心,不足为奇。

" W& z2 [( I6 s) e

高楼林立之间,一小片可怜巴巴的胡同,号称文化,不过是水泥森林里一块病态的盆景,叫人见了恶心!

; B8 S7 Z9 g$ 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8-3 19:44:45编辑过]
发表于 2011-8-4 20: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桑巨变啊

# N2 B) B& a" q @1 r3 f. q& [

变得快不认识了。

' { t( i/ J7 E& v3 J

移民的北京城,

( j9 U; y3 A2 W/ `

老北京也就在这网上了?

/ v/ y: _; ]/ l# ^. b+ D

四平八稳的老北京让位给高歌猛进的新北京?

发表于 2011-8-8 17: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同事说,北京的车挤是因为外地人忒多,我的观点是,北京不仅是北京人的北京。

. c) B. J5 E+ i) s) V( i$ g

兼容吧,没辙,这里是首都,多功能厅。

. S7 j: T; [1 c0 E# v

 

发表于 2011-8-8 11: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胡同本来是北京人的居住之地,不是什么“文化”之源,更不是什么旅游“圣地”。可是您看看,把胡同搞成“文化”的那些人,有几个是住过胡同的北京人?他们要是也算是“胡同文化”的专家,那北京要是不变味儿您找我来!
发表于 2011-8-16 22: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新月异新首都,缺魂少魄北京城!

" U0 q. P8 B! M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8-16 22:28:44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7-8 10:23 , Processed in 1.168595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