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b( _: W, ~* [% m. p+ p
& j! c) ?% b+ C- J【作者】
6 R( u9 s% L7 B% l3 U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等。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又称“赵吴兴”。元代著名书画家,系宋太祖赵匡胤第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之后。元世祖时,以以遗逸被召,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时称“赵承旨”。卒后追赠魏国公,谥文敏。著有《松雪斋集》。赵孟頫是元代初期极有影响的书法家。他博学多才,能诗善文,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并以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善篆、隶、真、行、草诸体,尤以楷、行著称于世。《元史》本传载:“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赞誉极高。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5 o; _* v: X: G4 {* f# {) m9 V【题注】
! l9 D+ @! k+ {, R& s3 ~7 k" C
北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宋太宗赵炅(即赵匡义)令出内府所藏历代墨迹,命翰林侍书王著编次摹勒上石(实为枣木镂刻)于禁内“秘阁”,名《淳化阁帖》。《淳化阁帖》又名《淳化秘阁法帖》,或称《官帖》,简称《阁帖》。刻成后,内府用澄心堂纸、李廷珪墨拓印。《淳化阁帖》为丛帖始刻,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淳化阁帖》共十卷,收录了中国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墨迹,包括帝王、臣子和名家书法等103人的420篇作品,被后世誉为中国法帖之冠和“丛帖始祖”。
7 K& p2 w$ O" _$ R+ S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五月至次年六月赵孟頫集得《阁帖祖本》全帙,诚是不易,欣喜非常。同年八月他写下长篇《题淳化阁帖祖本》,即《阁帖跋》。赵孟頫一生钟情《阁帖》,时时加以观摩、临抚。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五十六岁的赵孟頫发兴欲临竟全帙。自此用六年时间,在六十一岁时将全部十卷通临完毕,堪称用工至深至勤。“书法之不丧,此帖之泽也。”是他对《阁帖》给予的极高评价。
9 ?: N- H' C& C+ Q4 N
《阁帖跋》全文溯本求源,阐说书道发展,评点历史名家,论说《阁帖》渊源,述及得书始末。此文不愧是一篇研究《阁帖》的重要文献。
8 r' I1 Z7 z$ ^: p
+ ? {$ g A# j5 W6 |
原文:
# H& A$ {/ p l, q/ k3 H G( R7 @书契以来远矣,中古①以六艺②为教,次五曰书。书有六艺:象形、指事、谐声、会意、转注、假借。书由文兴,文以义起,学者世习之,四海之内罔不同也。
" ^/ A1 J8 t6 c" G( B
注释:
# O4 x- h7 Y9 i+ R! y. W) |5 _ f文字自产生以来已经是很久远的事了,周时以六艺作为教育的科目,第五项便是文字。文字本身又有六种不同的造字方法,分别是:象形、指事、谐声、会意、转注、假借。书写是由于文字的发展而兴盛,文字是由于表情达意而兴起,为学之人世世代代都要学习它,四海之内没有不同的。
4 {/ g7 S4 l* p: M# t7 f* `: z【译注】
$ @/ A( ]# B2 {
①中古:此处系指商周之际。《汉书·艺文志》有言:“世历三古。” 颜师古引三国时期学着孟康的《汉书音义》注曰:“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即指中古为周时。
3 P$ X: P0 a/ M i
②六艺:即指礼、乐、射、御、书、数。出自《周礼·地官·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5 ?, N2 b4 m8 c! R K u. O$ A
9 s4 d0 S+ k! e/ U
原文:
: w4 W# y) M9 R4 U+ g秦灭典籍,废先王之教,李斯①变古篆,程邈②创隶书。隶之为言徒隶③之谓也,言贱者所用也。汉承秦弊,舍繁趣简,四百年间六义④存者无几。汉之末年,蔡邕⑤以隶古定⑥《五经》⑦洛阳辟雍⑧,以为复古。观者车日数十百辆。
" A9 S- u; H0 N0 `& Q注释:
, n& ~3 {- {9 L: X8 h秦始皇焚灭典籍,废弃先王的教化,李斯变大篆为小篆,程邈创制了隶书。这种字体所以被称之为隶书,是以创制者徒隶的身份而命名的,是为地位卑贱的官狱隶人所使用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弊端,舍弃繁复,趋向简易,四百年间,造字之六法已经所剩无几了。汉朝末年,蔡邕将古文字用隶书的笔法来书写《五经》,放置在洛阳天子讲学的学宫之前,作为对古法古制的光复。前往观瞻者的车驾每日有数十百辆之多。
3 |4 ~- r! m! d" e: p" v0 V
【译注】
' v9 w# Q! t7 T2 r/ H①李斯:名斯,字通古。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的政策,宰相李斯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了统一的文字,即小篆。
. j0 S. {. j% L2 L5 k- w' b
②程邈:字元岑,秦代书术家。相传他初为县之狱吏,因得罪始皇,被关押在云阳狱中时,损益大小篆方圆笔法,成隶书三千字,进献始皇,始皇称善,以其便于官狱隶人佐书,释其罪而用为御史。
③徒隶:指刑徒奴隶,服劳役的犯人,亦或专指身为狱吏的官狱隶人。
3 s) d$ T2 R% t a0 z m# z
, s: f% p( A: z: G- q9 F3 ^1 j④六义:即上文的“六艺”,或称“六书”。指创造文字六种不同的造字方法。
; C( H6 p! Z$ \⑤蔡邕:字伯喈,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因曾拜左中郎将,又称“蔡中郎”。博学多才,通晓经史、天文、音律,擅长辞赋。
% c5 j1 V3 _* j& U9 C( X⑥隶古定:谓以隶书考校写定古篆文。隶古,既是隶写古文,则不全为古字。所谓“存古为可慕﹐以隶为可识﹐故曰隶古﹐以虽隶而犹古。”汉末人用隶书的笔法来书写古文字的字形,称之为“隶古定”。
⑦《五经》:即指“熹平石经”。内容包括《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并《公羊》、《论语》二传。中国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议郎蔡邕等奏求正定五经文字,帝允。于是,参校诸体文字经书,由蔡邕等书石,镌刻四十六碑,九年始成,立于洛阳城南的开阳门外太学讲堂前。' |4 i3 u7 c! Z; ^7 F" i$ b+ C7 J
5 N& Y" w, P7 ~) @2 X( M( Y0 z
⑧辟雍:亦作“璧雍”。本为西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设立的太学。取四周有水,形如璧环为名。此处指洛阳城南的开阳门外(今河南偃师)太学讲堂。
0 l1 V6 n5 g- B4 J& A L
( d. ]+ N( C1 V+ k
原文:
9 d# h3 j3 I. a' \; ?6 m
其后隶法又变,而真行章草之说兴,言楷法则王次仲、师宜官、梁鹄、邯郸淳、毛宏①,行书则刘德升、钟氏、胡氏②,草则崔瑗、崔寔、张芝、张文舒、姜孟颖、梁孔达、田彦和、韦仲将、张超③之徒,咸精其能。
& I& N, N( T- U; U% F% k: J" I; {注释:
4 Y% f. D9 d* C; l$ `& s/ s此后隶书的写法又发生改变,如果要论述真楷、行书和章草的兴起,谈论楷书之法则有王次仲、师宜官、梁鹄、邯郸淳、毛宏;论及行书则是刘德升、钟氏、胡氏,说草书则是崔瑗、崔寔、张芝、张文舒、姜孟颖、梁孔达、田彦和、韦仲将、张超这些人,这些人都十分精通于各自擅长的书体,才能出众。
, G# {5 O/ X8 I1 E
【译注】
, C- n! x# }/ Y% p. K
①王次仲、师宜官、梁鹄、邯郸淳、毛宏:东汉书法家。在赵文中列举为楷书大家。宋《宣和书谱》:“字法之变,至隶极矣。然犹有古焉,至楷法则无古矣,东汉章帝建初(公元76-——84年),有王次仲者,始以隶书作楷法,所谓楷法者,今日之正书是也。
, m' i5 v& R% ]" g②刘德升、钟氏、胡氏:刘德升系东汉著名书法家,被后世称为“行书鼻祖”。钟氏、胡氏即钟繇和胡昭二人,因学习德升的行书笔法而著名。在赵文中列举为行书大家。
5 L9 N) i! C& g. Z, V. ~- h
③崔瑗、崔寔、张芝、张文舒、姜孟颖、梁孔达、田彦和、韦仲将、张超:东汉末年的著名书法家。在赵文中列举为草书大家。
2 O/ Y$ s* X: G" J) ~
, e# C( @9 h A5 A* f0 u: _, h原文:
- }3 {1 t4 a. R* ~+ z% b至晋而大盛,渡江①后,右将军王羲之②,总百家之功,极众体之妙,传子献之③,超轶特甚。故历代称善书者,必以王氏父子为举首,虽有善者,蔑以加矣。当是时,江右④号礼乐衣冠⑤之国,而北朝尚用武,其遗风流俗,接于耳目,故江左⑥人士以书名者,传记相望。历隋而唐,文皇⑦尚之。终唐之世,善书者辈出,其大者各自名家,逸其名者不可胜数,亦可谓盛矣。
O- ]: C1 m! p3 c0 [
注释:
) g B" n9 I, A# _$ h
到了晋朝,书法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兴盛。西晋末年天下大乱,永嘉南渡后,西晋灭亡东晋建立,右将军王羲之,总揽百家探索之功,极尽众家书体之妙,创立出自己的独特书风,并传给其子王献之,超迈非凡,成就卓绝。因而历代称道擅书的大家,必定以王氏父子为魁首,纵然历史上也有不少书法大家,与之相比也会黯然无光了。在当时,江北地区原本是一个号称兴礼乐正衣冠的国度,但是在北朝政权崇尚武力的统治下,轻文重武的风俗耳濡目染,于是文化发展趋于没落。因而造就了江南地区以书法而闻名的人,在历史传记当中比比皆是。历经由隋至唐的变迁,由于唐太宗大力倡导书法,致使整个唐朝时期,擅长书法的人大量涌现,其中的佼佼者皆自成一家,没有留下姓名的人更是不计其数,足可以说是极为兴盛的时代了。
" a x3 N9 [: C) K【译注】
( o0 f# j6 I& g! P; N①渡江:西晋末年,经历贾后干政与八王之乱,并受到匈奴刘渊、羯人石勒的异族进攻,西晋灭亡,永嘉元年(公元307年)九月,琅琊王司马睿自江北渡江至建邺。自此,晋室政治中心南移江东。永嘉之乱后,中原世家大族为逃避战乱,纷纷渡江南迁,大量人口从中原迁往长江中下游,后拥立司马睿称帝,建立东晋。史称“永嘉南渡”。
; z7 u) |. [- e3 Y4 p- S
②右将军王羲之:王羲之,字逸少,因官右将军,人称“王右军”。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6 `8 H, a4 n: l+ `, U, T: @
③献之:即王献之。字子敬,小字官奴,王羲之第七子。因官中书令,世称“王大令”。与其父并称“二王”。
; G! n' h2 x6 b8 o④江右:南北朝时,时人以江右称西晋(统治地域主要在长江以北),江右即江北。
5 c6 ~3 E# y# @2 U
⑤礼乐衣冠:礼乐即指各种礼仪规范,衣冠即各种等级的穿戴服饰。礼乐衣冠即指各种礼仪典章。
2 I, F, i9 e( f, y( U' A⑥江左:南北朝时,时人以江左称东晋(统治地域主要在长江以南),江左即江南。
) K+ a" k, m" H1 G8 |0 v
⑦文皇:即唐太宗李世民。因其谥号是:“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故称文皇。
9 m) ?0 ?) J0 v
! a$ S3 a0 M+ D: }1 ~原文:
$ f, b, E: t- e2 L
宋兴,太宗皇帝①以文治,制诏有司,捐善贾购法书,聚之御府,甚者或赏以官。时五代丧乱之余,视唐所藏,存者百一,古迹散落,帝甚悯焉。淳化②中,诏翰林侍书王著③,以所购书,繇④三代至唐,厘⑤为十卷,摹刻秘阁,题曰上石,其实木也。既成,赐宗室、大臣人一本,自此遇大臣进二府⑥,辄墨本赐焉。后乃止不赐,故世尤贵之。黄太史⑦曰:“禁中板刻古帖皆用歙州贡墨⑧,墨本赐群臣。今都下用钱万二千便可购得。
0 R3 A! \, e/ H# H$ {& a X
注释:
4 m7 P) { L' e! `书法到了宋朝又迎来了兴盛的时期,宋太宗以文治国,颁布诏书命令各部官吏,出高价收购历代名家法书碑帖,都收藏在皇家内府,对于捐献法书有突出贡献的人还被赏赐官爵。当时经历了五代十国时期的纷繁战乱之后,能够被视作是唐朝旧藏珍品而幸存下来的不过是百里挑一所剩无几。古人的珍贵墨迹散落于天下,皇帝感到异常的悲痛和惋惜。淳化年间(公元990年——994年),太宗诏命翰林院侍书王著,根据皇家所购藏的法帖书籍,上自夏、商、周三代直至唐朝,整理编纂为十卷,勾摹镌刻收藏于皇家秘阁,虽名为摹勒上石,其实是刻于枣木板上。全部完成后,赏赐宗室、大臣各一套。从此,遇到大臣入官中书省和枢密院德,则以墨迹拓本赏赐。后来才停止赏赐了,因此世上极为珍视《淳化阁帖》。黄庭坚说:“宫中木板刻制的古帖都用歙州贡墨拓制的拓本赏赐群臣。现在在京都花万二千贯钱就可以买到。”
7 G2 q! P1 c O% E9 \; O【译注】
) r7 T, {# X+ ^! M5 b% ^2 A①太宗皇帝:即宋太宗赵炅。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改名炅。
. p1 O$ g7 M4 R& a& f②淳化:宋太宗的年号,公元990年——994年。
- L) g/ M. r: Y
③王著:字知微,北宋著名书法家。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因善书,入召朝廷。累加著作左郎、翰林侍读,迁左拾遗,官至殿中侍御史。善攻书法,笔迹甚媚,颇有家法。奉勅编订《淳化阁帖》,但也遭“采择未精,标题多有误失”之议。
8 K# N/ ?7 {1 I, I9 C④繇:通“由”。
0 S; a }) m+ g( r& c
⑤厘:整理。
, M/ Q. I; y" w$ m9 I0 A
⑥二府:指中书省和枢密院。《宋史?职官志》:“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
% x! X+ j. [" b+ P9 L⑦黄太史即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宋四家”之一。因其曾官国史编修,赵遵古法,因称其为“太史”。
+ C( X7 ^. r0 U5 ?$ ~⑧歙州贡墨:即李廷珪墨。李廷珪系五代南唐著名墨工。廷珪所制墨,称“廷珪墨”,“其坚如玉,其纹如犀”。与“澄心堂纸”、“龙尾砚”,合称“文房三宝”。
2 z. \1 H, C2 M2 Y" o: e
* [, A2 E8 u# \4 i7 ?
原文:
- V. Z6 K4 S( ?+ R( @* P6 H元祐①中,亲贤宅②借板墨百本,分遗③宫僚,用潘谷墨④,光辉有余,而不甚黟⑤黑,又多墨横裂文,士大夫或不能尽别。由此观之,刻同而墨殊,亦有以也。甲申⑥岁五月,余书铺中得古帖三卷:第二、第五、第八。明年五月,又得七卷,多第八,缺第九。六月,以其多者加公权⑦帖一卷,于钱唐康自修⑧许易得第九卷,始为全书。虽墨有燥湿轻重,造有工苦,皆为淳化旧刻无疑,是可宝也。
# V! g0 {- f7 r0 d0 W- v
注释:
$ D0 F# _9 f& @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1094年)年间,宋哲宗的叔叔赵颢从禁中借到《淳化阁帖》的原版,拓制数百本,分赠给王府的属官,用潘谷所造之墨拓制,光泽过甚,而且颜色不够黑,又有很多黑色的横向裂纹,士大夫有的是不能完全辨别其与原拓的区别的。这样看来,刻本的原版相同但用墨不同而造成效果的差异,也是有原因的呀。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甲申五月,我在书铺中买到三卷古帖:第二、第五和第八卷。第二年五月,又得到第七卷,多得一本第八卷,缺少第九卷。六月,用多余的第八卷和柳公权法帖一卷,从钱唐县康自修那里换到了第九卷,终于凑成全套。虽然墨有干湿轻重,制作的工艺有精有粗,但无疑都是淳化年间的原版旧刻,是非常值得好好珍藏的。
& m) _. m9 k" g! j
【译注】
+ L2 W; {$ M' g* y/ A( y' ]
①元祐:宋哲宗赵煦的第一个年号,公元1086年——1094年。
4 ?0 l- D- a' m0 Q! a
②亲贤宅:即指宋英宗次子、宋神宗的同母弟吴荣王赵颢,系宋哲宗的叔叔。亲贤宅系其外宅名,这里以宅名代指赵颢。《宋史》:“元祐初,乃赐咸宜坊第一区,榜曰‘亲贤’与弟頵对邸。” 颢天资颖异,尤嗜学。工飞白,善射,好图书,博求善本。
! l4 T! L( N2 X% z
③遗:wèi (音“未”)。 给予,馈赠,交付。
" ? _ O, q. m: N, b |9 {4 i
④潘谷墨:宋时歙州人潘谷,制墨精妙,有墨仙之称,所制之墨称“潘谷墨”。
/ o1 o: S- S- S' E0 }⑤黟:yī(音“壹”)。乌黑。
, j! W/ J4 J$ \ H& i; o; _, z9 g
⑥甲申:即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
% W+ L8 r5 i' c" b1 D4 J! g
⑦公权:即柳公权。字诚悬,唐代著名书法家。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柳少师”,与颜真卿齐名,并称“颜柳”,有 “颜筋柳骨”之誉。
* @7 |# z% |* I. ]! C⑧康自修:其人不详。
$ o! U8 N1 g& {5 H/ W8 ?
- _' Z# V; p: p8 Z+ ?3 ^2 j
原文:
# T7 M! w6 F: {, Y; o自太宗刻此帖,转相传刻,遂遍天下,有二王府帖、大观太清楼帖、绍兴监帖、淳熙修内司帖、临江戏鱼堂帖、利州站、黔江帖,卷帙悉同。又有庆历长沙刘丞相私第帖、碑工帖、尚书郎潘师旦绛州帖、绛公库帖,稍加损益,卷秩亦异。其它琐琐者又数十家,不可悉记,而长沙、绛州最知名,要皆本此帖。书法之不丧,此帖之泽也。余因记得帖之由,遂摭其本末著于篇。
4 S0 Z* g( S! J+ {. \
注释:
) C+ ~$ P! g. q4 K" `# l8 `从宋太宗诏命刻成此帖后,辗转翻刻,于是遍及天下,计有《二王府帖》、《大观太清楼帖》、《绍兴监帖》、《淳熙修内司帖》、《临江戏鱼堂帖》、《利州帖》、《黔江帖》,篇章全部相同。又有庆历长沙刘丞相《私第帖》、《碑工帖》、尚书郎潘师旦《绛州帖》、《绛公库帖》,稍有增减,篇章也有不同。其他零零散散的还有数十家,不能都记录下来。而长沙、绛州最知名,重要的二者都是以此原版帖为依据。这些前代珍贵的法书珍品能够不失传,全有赖于此帖的功劳。我所以记录下得到《淳化阁帖》的原由,并且顺便搜集它的起源与翻刻流传的情况,一并著于本文之内。
5 Q. q2 a8 n! I }$ p7 k& i&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