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字形排列的三座牌楼与其它建筑合围形成院落,俗称牌楼院。 3 j& v, P! j# [1 p: I
8 l" k% Y6 x) x在清代,规制较高的有五处: % F* g/ B/ F; W3 l
# h" R8 O2 {. k5 s- ?
雍和宫前牌楼院
雍和宫前牌楼院
雍和宫前牌楼院
雍和宫前牌楼院
雍和宫前牌楼院
1 H+ d: c, p0 }5 d3 Z+ v. K1 \
0 _7 ]" C% v, l* H
+ O& r" T% k! _$ y# ?! c
! X& P f) j6 ?% f, p
0 }2 T" n# ]6 ^4 i2 ]$ r; R也许雍和宫毕竟是潜龙邸,规制稍低了一点。
8 B" n k& F* [- r: }# I' Q* @
* }2 I4 r- G9 N# L北牌楼是四柱三间九楼;东西两座牌楼是四柱三间七楼。 : f: C5 j. F9 C6 {" S3 I X) j
- ~2 |0 C" V& h
t% }8 b8 V6 F+ \: ?1 ] $ H3 s* I/ b% S3 o6 l0 x
较早时期的关于雍和宫牌楼的老照片: 6 b. f4 }9 v. K# ~
2 R5 f$ y6 \. h1 S0 {9 E$ d
雍和宫前牌楼院
雍和宫前牌楼院
! z) r0 j" M1 S
" R4 F; b) P7 w9 t' ^% Q; B2 ]" U 3 ~! c l0 N8 h+ A4 j/ X
0 H0 V7 u6 k6 F; Y
我的疑问是:
$ p7 {5 G; l7 b+ ]. c9 y6 H s
O4 F& {3 I& T5 W1.在《乾隆京城全图》中,今天雍和宫南侧的大影壁处,标注的是门殿: + s3 i( ~+ @2 K( Z# B6 f
4 Q0 g: Q. R8 _- I8 o3 o
雍和宫前牌楼院
6 o/ V2 I0 e0 S3 w
Z- o# K8 ]" F9 r5 b. ^ 4 m) y% `6 [9 Z( [) E1 Z
2 |- O# @$ k! z% g) c
" D& H6 k6 e8 j$ d* w2 Z. d, A# G2.在稍晚(乾隆三十四年)编篆完成的《国朝宫史》中,雍和宫牌楼院北侧的牌楼是石坊:
9 b" v y9 U; w3 P# c6 C9 J6 U . s- |# O( Y i9 Q+ y6 i2 a
8 O% _6 s3 M6 G. }9 j4 s& S! h+ C; c5 ? [转帖一]:
3 i5 s8 G' Z, t) r. H: u' Y9 n 国朝宫史五 卷十六·宫殿六
: b0 B8 u8 @2 E! D) b" W$ Y$ x 6 m8 \7 ?) f: P% r/ h
△雍和宫 * u! {' Q/ E" A/ E, t
雍和宫在皇城东北,世宗宪皇帝藩邸也。 4 n: c V2 y, a' H; F4 Z- W
登极后命名曰“雍和宫”。 1 t& J- S' t8 ` }, x' h
皇上御极之十年,念龙池肇迹之区,非可亵越。
7 l! g& [4 X N7 f7 L; b因庄严法相,选高行梵僧司守,以示蠲洁崇奉之意。 6 ?; n( V2 d& L$ T ]5 _+ f
. ]0 h X: Y. |
宫前左右宝坊二。
+ N# r6 ~& A; R+ D% n左之前榜曰:“慈隆宝叶”,后曰:“四衢净辟”。
6 o- R8 `: W3 R4 J& _右之前榜曰:“福衍金沙”,后曰:“十地圆通”。
3 {, V: l" \7 V. z: w & {- |/ z) O+ F; D, X( B5 o( I
正中石坊一,南向,前匾曰:“寰海尊亲”,后曰:“群生仁寿”。 6 G; E$ @8 d: u
/ V- i: ~! z# O5 D& S
( |5 p C7 Y" T7 [9 L8 e3 _9 }[转帖二]: 《国朝宫史》,36卷,清乾隆七年(1742年)内廷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奉敕编纂。 3 b9 @9 p- `# p# R6 G& o' L
嘉庆十一年(1806年)朱格抄呈进本。半页9行,行17字。白口,四周双栏,朱鱼尾,版框19.4×13.6cm,朱丝栏抄本。
2 x( }% T/ R6 ?# z) m) X卷首有乾隆皇帝七年(1742年)、二十四年(1759年)及二十六年(1761年)有关初修、细校、重修本朝宫史的圣谕, 3 y0 P! m' `) F- w, L9 [ f
以及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于敏中纂成《国朝宫史》进书表。 2 ]7 x) p% t' B: H( Z7 C
" P& T E7 H9 N( {1 R$ k& u & z2 m6 R0 f$ V4 G1 t7 f
3 P% |+ X# f! l1 T% k J, R请各位先生释疑。
; }1 e) V; n# k+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