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台基看,当初三大殿可能是连通的工字型,而且规模比现在的要大很多。若是分体建筑,当时遭雷劈后不大可能三大殿都烧毁,所以连体建筑的可能性大。
明代的大殿体量是不小的,从长陵的祾恩殿就可看出,再说紫禁城也是在朱棣领导下修建的,所以觉得今天的三大殿比明代刚建成时小不少。
一直觉得紫禁城刚建成时三大殿不是今天这样的格局
长陵祾恩殿几乎占满整个台基
举报
连体建筑?“工”字型儿的吗?
谨身殿后有云台,后为云台门。晚明时期袁崇焕还曾在此受审
奉天殿最初规模比现在大了将近一倍,且占满了月台(你可以看看太庙大殿与月台的关系);
谨身殿后面还曾经开有一门;
由此,中间的华盖殿,明初曾称穿堂,虽然非“工”字,但最初三殿靠的很近。
这个问题比之前的有技术含量
要看太和殿的原形就要到瞿昙寺了
这个问题提得好。从整个布局和尺寸比例来看,
太和殿是显矮了点。
如果从曲阜孔庙大成殿和台基比例,
以及北京东岳庙岱宗宝殿(即仁圣宫),育德殿和台基
(布局和结构和三大殿接近,保留着明嘉靖年间的格局)
的比例来看太和殿的屋顶的和丹陛基座有点像大胖子顶
了个小脑袋,戴个小帽子。
从南京明故宫遗址柱石位置来看,大殿基座和通道之间
没那么远。
可惜没有资料来证明这一点。
单从能大胆提出问题来就值得鼓掌。
当时的卫星图
保和殿大木上有很多“建极殿”字样的题记
中和殿大木也是明代的
所以只能说“太和殿”可能是有问题的
其余那两个虽未必是永乐始建时的形制格局,但至少也是明代中期的建筑。
确实和太和殿很像,瞿昙寺创建于明洪二十五年,瞿昙寺殿(建于明洪武二十六年)、宝光殿(建于明永乐十六年)、隆国殿(建于明宣德二年)为该寺主体建筑,共有瓦房27间,其它殿堂10座,共有瓦房、楼房、平房68间,长廊145间,昂欠3处,一处为瞿昙寺昂房,计有楼房28间,平房22间,马棚8间,草房9间;一处为药草台寺昂房,计有楼房29间,马棚40间,草房6间,另吉哇昂有平房49 间,总计430余间。全寺建筑共占地41.36亩,整个布局和殿堂的飞檐、斗拱、画栋、藻井等具有明代宫殿风格。
后来缩小规模,三大殿互相分离可能有防火的考虑,更大的可能是节省资金吧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28 18:19 , Processed in 0.170531 second(s), 21 queries .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